• 沒有找到結果。

超譯《道德經》:新時代風格的三種《道德經》英譯本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超譯《道德經》:新時代風格的三種《道德經》英譯本"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超譯《道德經》 : 新時代風格的三種《道德經》英譯本 Reinterpreting Tao Te Ching: On Three English Tao Te Ching Translations in New-Age Style. 指導教授:胡宗文博士 Thesis Advisor: Dr. Daniel Hu. 研究生:蔡惠伃 Advisee: Hui-Yu Tsai.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June 2014.

(2) 誌謝. 寫論文的這一年多很無聊也很充實。從《道德經》,到宗教哲學,到新興宗教,到當代 大眾文化,為了寫下幾個真誠的字句,必須讀過不知多少看似無關的文字才能得出一點堪稱 靈感之頓悟。我相信自己的研究雖然淺薄而粗率,卻是以一種少見的新鮮角度切入當代文化 的困境。創意就是我想追求的事物。因此,儘管不無遺憾,研究所四年的階段性任務仍算是 完成了。 謝謝我的家人,你們在經濟上和精神上都是我賴以維生的支柱。很多時候我暴躁又任性, 謝謝你們對我永遠的包容和耐心,謝謝你們愛我。 謝謝我的指導老師胡宗文助理教授,跟著胡老師做研究是很愉快的事,老師給了我很自 由寬廣的空間,讓我問自己有興趣的問題、往自己想走的方向前進,很多時候老師並沒有直 接給我回應,但是我在老師的聆聽中得到自己的答案。在老師的提攜之下,這一年多我思考 了很多問題,每次找老師討論也有很多收穫,即使是去跟老師坦承論文沒有進度,老師也對 我充分的放心和信任。謝謝老師,能當您的學生很幸運。 謝謝兩位口委,賴慈芸副教授和陳宏淑助理教授。謝謝你們給的寶貴建議,能夠由如此 認真為學的學者進行口試,是我的榮幸。還有,謝謝你們讓我通過口試。 謝謝師大翻譯所各位老師、同學、學長姊弟妹和工作人員,這四年來你們給了我一個遮 風避雨的空間。尤其謝謝容嫣,妳細心且細膩的工作風格是翻譯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謝謝你 這幾年來給我的幫助。 謝謝各位支持我的朋友。特別感謝好學伴、江江、思沛、儀婷,謝謝你們的聆聽,我知 道我話很多而且很自耽自溺。謝謝安弦和乃甄,這一年來沒有你們,我大概在台北也待不下 去了。你們的友情織起一片緊密的網,我知道自己就算從高空中墜落也會穩穩掉在那片網上。 謝謝我的貓,逗胖胖,你撐起了我的生活,你監視狂一般的眼神是我百般聊賴生活的撫慰, 我愛你。 謝謝所有曾經直接或間接幫助過我的人。那是一段晦暗的日子,彷彿全世界最無聊的事 情都壓到身上,在不見光的深海中潛水許久,久到差點忘記怎麼呼吸。謝謝你們,你們不經 意的笑容和垃圾話,都可能是拉我一把的關鍵。如果從今以後我成為更好的人,那養分也是 你們一點一滴給的。謝謝這一切,謝謝我自己堅持下去,才能見到今日天光。.

(3) 摘要. 本研究從翻譯角度分析《道德經》英譯本和美國新時代思潮的關係,探討受新時代思 潮影響的譯者如何以超譯的方式收編《道德經》,使該經典成為新時代思潮的再現媒 介。言簡意賅的《道德經》給予譯者許多想像空間,在當代產生許多不同風格的譯本, 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所崇尚的思想有時凌駕原文,形成以原文為外觀,譯者思想為 內在的超譯文本。新時代思潮則是美國當代盛行的追尋個人靈性風潮,承襲十八、十 九世紀的另類信仰,於上一世紀六○年代興起,其思想軸心為療癒,並主張以改變個 人為起點,最終目標為改善整體環境。不過,新時代思潮的重心仍經常以如何改善個 人生活為重,該思潮有三種特性:自我中心傾向、正面思考和積極化。本研究以史蒂 芬‧米契爾、韋恩‧W‧戴爾和黛安‧崔何三位崇尚新時代思潮的譯者之譯本為例, 分析新時代思潮如何透過超譯的方式進入《道德經》,而三種譯本如何具體呈現上述 新時代思潮的三種特質,將《道德經》收編為新時代思潮的一部分。超譯並非單純誤 譯,而是一種反映出當代讀者心態的文化現象,當讀者想要閱讀經典又渴望改善生活, 就可能出現譯者思想凌駕於原文的超譯文本。《道德經》和新時代思潮相似之處在於 提供讀者精神撫慰,而超譯者即以此為基礎,將《道德經》超譯為現代人的心靈支柱。. 關鍵詞:《道德經》、新時代思潮、超譯、自我中心、正面思考、積極化。. ii.

(4)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ree English Tao Te Ching translations, in which the Chinese classic is reinterpreted in a New-Age language. With continuous popularity since 1960’s, the New Age Movement emphasizes the healing of selves and the environment as a whole, pursuing self-authority in both physical and spiritual realm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Movement can be concluded in three features: self-centeredness, positive thinking, and proactiveness; and the three translations, respectively made by Stephen Mitchell, Wayne. W. Dyer, and Diane Dreher, together represent a kind of adaptation-translation that contains these features, turning Tao Te Ching into an interpretation endorsing New-Age beliefs.. Keywords: Tao Te Ching, New Age Movement, adaptation-translation, self-centeredness, positive thinking, proactiveness. iii.

(5) 目錄.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道德經》作為美國新時代文化的再現媒介 ------------------------------------------------------------------ 2 一、詮釋多元的《道德經》 ........................................................................................... 2 二、超譯《道德經》:超譯算是一種翻譯嗎? ........................................................... 3 三、《道德經》作為新時代文化的再現媒介 ............................................................... 6 第三節 《道德經》哲學簡介 ------------------------------------------------------------------------------------------------- 8 一、《道德經》簡介 ....................................................................................................... 8 二、試論「道」 ............................................................................................................... 9 三、試論「德」 ............................................................................................................. 11 第四節 新時代思潮簡介 ----------------------------------------------------------------------------------------------------- 15 一、. 新時代思潮之歷史 ....................................................................................... 16. 二、新時代思潮內容 ..................................................................................................... 22. 第二章 史蒂芬‧米契爾版本分析 ..............................31 第一節 譯者介紹 --------------------------------------------------------------------------------------------------------------- 31 第二節 譯本分析 --------------------------------------------------------------------------------------------------------------- 32 一、前言 ......................................................................................................................... 32 二、譯文分析 ................................................................................................................. 33 第三節 結論 ---------------------------------------------------------------------------------------------------------------------- 58. 第三章 韋恩‧W‧戴爾譯本分析 ..............................62. iv.

(6) 第一節 譯者介紹 --------------------------------------------------------------------------------------------------------------- 62 第二節 譯本分析 --------------------------------------------------------------------------------------------------------------- 63 一、. 前言 ............................................................................................................... 63. 二、. 文本分析 ....................................................................................................... 64. 第三節 結論 ---------------------------------------------------------------------------------------------------------------------- 84. 第四章 黛安‧崔何譯本分析 ..................................86 第一節 譯者介紹 --------------------------------------------------------------------------------------------------------------- 86 第二節 譯本分析 --------------------------------------------------------------------------------------------------------------- 86 一、. 譯本介紹 ....................................................................................................... 87. 二、. 譯本分析 ....................................................................................................... 88. 第三節 結論 --------------------------------------------------------------------------------------------------------------------- 116. 第五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史蒂芬‧米契爾譯本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及 Real Power 分析回顧 ----- 120 第二節 韋恩‧W‧戴爾譯本 Living the Wisdom of the Tao 和 Change Your Thoughts, Change Your Life 分析回顧 ---------------------------------------------------------------------------------------------------------------- 122 第三節 黛安‧崔何譯本 The Tao of Inner Peace 分析回顧------------------------------------------------------ 124 第四節 超譯《道德經》是新時代思潮的再現媒介 ---------------------------------------------------------------- 126. 參考書目 ..................................................130.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自從明末清初《道德經》被譯入拉丁文後,如今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化成風 格迥異的諸多版本,其中英語版本計有超過一百三十種 1。中文作品經由翻譯進入英 語市場,並進入大眾書市的作品極少。以美國為例,該國大眾書籍市場以英語寫成 的作品為主,翻譯書籍只占約百分之三,而在此險峻環境之中,中文翻譯成英語的 翻譯作品尤為稀少 2。. 然而,這寥寥可數的中譯英作品裏頭,《道德經》竟擁有諸多譯本,使人不能 不好奇,為何英語讀者對《道德經》如此感興趣?這股疑惑,在發現戴爾(Wayne W. Dyer)的Living the Wisdom of the Tao: the Complete Tao Te Ching and Affirmations 3之 後,成為一股熱切的研究興趣:為何這本Tao Te Ching和我所認知的《道德經》如此 迥異?它們的風格究竟有甚麼差異,背後有何原因?經過一番探索,赫然發現美國 書市還存在其他風格近似的譯本,而且似乎頗為暢銷。這些譯本究竟有甚麼共同特 色,裡面有甚麼讓美國讀者感興趣的元素?種種疑惑在心,只好自行求解,促成了 本研究的產生。. 1. 辛紅娟,《道德經在英語世界:文本行旅與文化想像》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頁 1。 Lexy Bloom,〈美國的翻譯文學市場〉 (台北:2013 第一屆出版經紀及版權人才研習營), http://www.moc.gov.tw/avMovie.do?method=list&id=181 (2014 年 5 月 20 日檢索) 。該影片於第五分四十秒 至第六分三十四秒為 Bloom 女士對美國書市的介紹,而根據白板上字樣,中文列居常見的翻譯語種中最 後一位。 《第一屆出版經紀及版權人才研習營課程手冊》 (台北:文化部主辦,灰鷹國際版權經紀公司 承辦),頁 46。 3 Wayne W. Dyer, Living the wisdom of the Tao: The Complete Tao Te Ching and Affirmation (Carlsbad, Calif., Hay House, 2008) 2. 1.

(8) 第二節《道德經》作為美國新時代文化的再現媒介. 一、詮釋多元的《道德經》. 源語文本進入目標文化,通常會遭受許多誤解。不過,「誤解」一字其實蘊含 著「我是你非」的觀看角度。源語方覺得對方誤會文本意涵,但是對方未必想要理 解原文訊息,反而更想透過文本看見自己的文化。來自古老東方的《道德經》簡短 扼要、玄妙難解,更給了許多詮釋者自由發揮的空間,因此當《道德經》進入美國 文化,有時我們在英譯本中看見的不一定是我們認知的古代經典,而是美國當代文 化的再現。. 《道德經》的客觀條件成就了這片讓譯者揮灑創意的沃土。就本書年代而言, 《道德經》是距今兩千多年的古老典籍,離當代讀者所處的時空環境甚遠;就內容 而言,《道德經》力求擺脫文字枷鎖、恢復小國寡民、超越二元觀點,這些主張對 現代讀者來說更是深奧難解。不僅如此,《道德經》的表達風格言簡意賅,寓意繁 茂,這種模糊性格也給了許多詮釋者發揮創意的機會。姑且不論其他國家,《道德 經》進入英語世界後化成五花八門的衍生創作 4。更甚者,《道德經》還影響了美國 奇幻文學的發展。美國奇幻作家勒瑰恩研讀《道德經》多年 5,若無《道德經》英譯 4. 例如 Carl Garant, Peter Sorenson, The Tao of the Circles: Lao Tzu’s Tao Te Ching Adapted for New Versions (Lake Worth, FL: Green Dragon Publishing Group, 2001)。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是各種圓形圖像,乍看較難 理解道家思想的關連。. 5. 〈閱讀勒瑰恩:在多重疆界間起舞〉(繆思出版編輯部),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Le Guin),段宗忱 譯,《地海奇風》(The Other Wind)(台北:繆思出版,2002,2012 再版十刷),頁 275。 2.

(9) 本,就不會有後來的《地海》系列、和《世界誕生之日》等諸多描寫清靜無為生活 的異星故事,而這些作品是許多奇幻小說讀者心中的經典。. 除了以《道德經》為基底的衍生作品,「Tao」一字也成為流行字眼,出現在許 多大眾書籍的書名之中。只要點開亞馬遜網站,搜尋與「Tao」一字相關的書籍,即 可找到至少兩萬八千種;搜尋與「Dao」一字相關的書籍,則可至少找到一萬七千種。 只不過,這些與「Tao」、「Dao」相關的書籍,內容未必與「道家思想」有關,例 如Tao and the Art of Being a Badass: The Ancient Secret to Becoming a Complete Badass with Women 67這種書籍,專教讀者如何把到辣妹。以上此種書名中的「Tao」很顯然 與道家思想並無直接相關,只是借用「Tao」這個酷炫字眼、取其「the way」之意。. 由此觀之,英語世界的讀者似乎對於「Tao」有了模模糊糊的概念,而「Tao」 一字也逐漸在英語文化生根。然而,「Tao」一字的盛行,真的意味著《道德經》原 文概念進入英語文化嗎?細究其意,很可能會發現這些與「Tao」有關的再創作多半 出自作者對於《道德經》的想像,而他們的想像正好反映出他們所熟悉的美國文化 與時代氛圍。翻譯是一需要想像力的文化活動,譯者除了辛勤研究文本,也必須靠 自身想像力填補空缺,這時譯者的文化背景便悄悄進入譯文,甚至成為譯本的主要 風格。《道德經》英譯本形形色色,有的嚴謹,有的輕鬆,有的講求從成書年代的 社經環境解讀本書,有的則是附上豐富彩圖介紹中國文化,有的甚至成為暢銷的勵 志書籍。. 二、超譯《道德經》:超譯算是一種翻譯嗎? 6. Mr. Christopher James, Ms Jessica Taylor, Tao and the Art of Being a Badass: The ancient secret to becoming a complete badass with women,. http://www.amazon.com/Tao-Art-Being-Badass-becoming/dp/1490551786/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 385531324&sr=1-1&keywords(2014 年 5 月 20 日檢索). 3.

(10) 《道德經》衍伸出各種風格迥異的相關作品,包括引發本研究動機的Living the Wisdom of the Tao: the Complete Tao Te Ching and Affirmations, 然而細讀該譯本可發 現有諸多悖離《道德經》原文之處,例如強調安定個人情緒(Settle Your Dust 8)和慷 慨(Generosity 9)等段落。該譯本的文字不僅悖離原文,也顛覆中文讀者對於《道德 經》的刻板印象。相較於原文,戴爾詮釋的Tao Te Ching是更自我中心、更為正面、 也更為積極的「新《道德經》」。而這種顛覆讀者對於翻譯印象的譯本,套句時下 台灣流行的詞彙,可謂《道德經》的「超譯」版。. 「超譯」一詞的興起,與《超譯尼采》一書的出版有關。該書原作在日本相當 暢銷,中文版在台灣推出後也成為暢銷排行榜的常客 10。《超譯尼采》一書將尼采 的思想化為簡單易懂的語言,滿足讀者對於哲學的好奇心,且內容相當激勵人心, 因此廣受讀者喜愛。本書文宣部分內容如下:「於是尼采說:從尊敬一事無成的自 己開始。尊敬什麼也不會,還沒有做出半點成績的自己。只要懂得尊敬自己,就不 會做出不好的事、被人輕蔑的行為。這麼一來,你的生活方式就會改變,變成你所 期望的自己,變成值得他人學習的對象 11。」由此可知,這是一本幫助讀者改善自 己人生的作品,就算不能被輕率地歸為勵志書籍,其內容和目標也有激勵讀者的成 分。. 8. Wayne W. Dyer, Living the Wisdom of the Tao: The Complete Tao Te Ching and Affirmation (USA, Hay House, 2008), p. 115. 9 Wayne W. Dyer, Living the Wisdom of the Tao: The Complete Tao Te Ching and Affirmation, p. 91. 10 誠品網路書店,〈暢銷排行榜_人文科學〉, http://www.eslite.com/nexhibition.aspx?id=1008855 (2014 年 5 月 24 日檢索) 11 誠品網路書店,〈超譯尼采〉,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8562175360 (2014 年 5 月 24 日檢索) 4.

(11) 然而,《超譯尼采》一書出版後引發不少爭議,也引起網路上的熱烈討論。有 人認為作者白取春彥曲解尼采思想,只是以翻譯之名行改寫之實 12。其實,「超譯」 (超訳)一詞本身就存在著曖昧,譯者/作者就在「超譯」之名的保護下,遊走於改 寫和翻譯之間。「超譯本」有翻譯文本的外觀,譯文內容也相當清晰明確。除非採 用對照原文的方式嚴格審視譯文,或是對於原文已有相當了解,否則讀者難以發現 「超譯本」的怪異之處。所謂超譯,究竟是改寫還是翻譯?研究超譯對於翻譯研究 領域有何意義?. 翻譯學研究的翻譯種類相當多元,其中不乏對於改寫和翻譯界限的討論。在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一書中,芬蘭學者Riita Oittinen認為改寫和翻譯兩種文類客觀 上沒有明確的區分標準,而是取決於個人態度和觀點 13。改寫並非不能視為翻譯之 一種,Oittinen也提到,Eugene Nida和Jan de Waard亦認為翻譯有諸多種類,從相當 直譯到激烈轉變(radical transformation)的都有,而後者被稱為「culturally reinterpreted 14」。「超譯」作為大幅改寫的翻譯種類,應該可歸類為「culturally reinterpretation」,即「adapted translation」,本研究暫譯為「改寫型翻譯」。. 超譯本的特殊之處有三:首先,在忽略原文的情況下,超譯本通常具有完整的 內容和明確的訴求;其次,將超譯本和原文對照之下往往會發現,兩者表達的思想 迥異;第三,就算原文和超譯本表達的意旨迥異,超譯本也代表著譯者對於原文的 一種延伸想像,不能說原文和超譯本兩者截然無關。在此情況下,超譯成為連結看 似無關的兩種思想的橋樑。超譯者用超譯的方式收編原文,製造出具有翻譯文本外 觀的超譯本,但實質上卻傳達超譯者本身所崇尚的思想。透過超譯,我們一方面看 見原文可以被拉扯到何種極限,另一方面可以看見超譯者如何在文本中灌輸自己的. 12. 〈Wenson 的隨筆網站〉 , 〈《超譯尼采》---哲學如何讓你發大財!〉 , 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2/11/blog-post.html 。 (2014 年 5 月 24 日檢索) 13 Rita Oittinen,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 New York: Garland, 2000), p. 80. 14 Rita Oittinen,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p. 78. 5.

(12) 意識形態。超譯本是獨立且完整的作品,但是和原文對照之下,超譯本體現的卻是 迥異於原文的思想,這些現象並非誤譯一詞即可解釋,翻譯研究者應該探索的是原 文和超譯本的關係,以及超譯本傳達出何種思想。. 《超譯尼采》和本研究分析的三種《道德經》超譯本,都是取自當代讀者較不 熟悉且刻板印象中較困難的哲學經典。此種超譯本簡單易讀,迎合讀者好奇卻又無 法深入閱讀原典的處境,。只不過,超譯本讀者以為自己閱讀的是原典的翻譯文本, 事實上吸收的卻是迥異於原典的思想,成為超譯者的思想追隨者,而非原典思想。 超譯現象所產生的問題,並非簡簡單單的否定及排斥此種文類即可解決。相反的, 超譯現象具有相當的學術研究意義:超譯者提供的思想究竟是甚麼?超譯者如何運 用經典宣傳自己的思想?原文和超譯本確實存在巨大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兩者 也有其共同之處,儘管這種相似性可能非常表淺。本研究探索《道德經》原典和三 本超譯本之關聯,並發現《道德經》講求個人解脫的主張,被超譯者挪用為自我中 心傾向之想法依據,使《道德經》呈現出看似與新時代思潮共鳴的外觀,最後被收 編為新時代思潮的一部分。接下來,本研究將以《道德經》及其譯本為例,說明超 譯者如何運用經典和另一種思想的表面相似性,使經典成為其另一套思想的代言 人。. 三、《道德經》作為新時代文化的再現媒介. 本研究著重的就是三位譯者偏向書籍市場上會被歸類於「心靈勵志類」的英譯 本:史蒂芬‧米契爾(Stephen Mitchell)的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15和 他與詹姆士‧奧崔(James Autry)合著的Real Power 16、韋恩‧W‧戴爾(Wayne W. 15 16. Stephen Mitchell,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1992, c1998) Stephen Mitchell, James A. Autry, Real Power: Business Lessons from the Tao Te Ching (New York: Riverhead 6.

(13) Dyer)的Living the Wisdom of the Tao及Change Your Thoughts, Change Your Life17,和 黛安‧崔何(Diane Dreher)的Tao of Inner Peace 18。經過本研究以下分析發現,這 三位譯者都受到美國本土的新時代思潮(New Age Movement)洗禮,而他們的譯本 也再現了這股思潮。. 新時代思潮是受到通靈、天使信仰、印地安信仰以及東方宗教等影響,雜揉而 成的新興宗教運動 19。其中,道家思想的宇宙觀影響榮格的學說,後者為新時代思 潮中頗受歡迎的一門思想 20。榮格與道家思想的關聯,很可能形塑新時代思潮的信 徒對於《道德經》的興趣。但是到了美國本土的道家思想融合了所處文化與詮釋者 的想像,已卓然有別於中文讀者所熟悉的版本。道家思想既是新時代思潮的成分, 也持續受到新時代思潮的改造,在近年受新時代思潮影響的《道德經》譯本中,讀 者吸收的新時代概念很可能多過《道德經》原文想傳達的哲學。. 從是否精確傳達資訊的角度觀之,本研究所探討之三種譯本錯誤叢生,難謂有 效傳遞原文資訊之譯本。不過,挑錯並非研究超譯本之重點,因為《道德經》若要 適應截然不同的英語文化,成為對目標讀者有吸引力的作品,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成 為「正確的」譯本。本研究之目標並非挑出以下三種譯本之錯誤,而是分析《道德 經》如何被當收編、如何再現了目標文化。在本文接下來的三種譯本分析中,讀者 可以看見譯者如何將《道德經》挪移、收編至新時代文化中,使《道德經》成為再 現該文化的媒介。. 17 18 19 20. Books, 1998) Wayne W. Dyer, Change Your Thoughts, Change Your Life: Living the wisdom of the tao (Carlsbad, Calif., Hay House, 2007) Diane Dreher, The Tao of Inner Peace (New York: Plume, 2000) Sarah M. Pike, New Age and Neopagan Religions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p.22. J. J. Clarke, The Tao of the West: West Transformation of Taoist Thought (London; N. Y.: Routledge, 2000), p. 73. 7.

(14) 第三節 《道德經》哲學簡介. 一、《道德經》簡介. (一)《史記》中的老子. 根據《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是楚國苦縣厲 鄉曲仁里人,曾經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但見周朝日漸衰弱,決定遠走高飛。然而 他準備要過函谷關時卻被令尹攔下,令尹知老子是深藏不露的智者,便要求老子將 生平所學得的道理寫成書冊,寫完才願意放老子出關。老子留下了短短五千餘字, 《道德經》就這樣誕生了 21。. 即使後來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主幹,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仍有深遠影響。 而孔、老二人似乎也曾見面談話。陳鼓應教授認為孔子並不只一次問禮於老子,兩 人於孔子年輕時見過一次,孔子中年以後又見了一次,而第二次兩人談得比較深入 22。 根據《論語》,孔子見過老子後,做了如此評論:「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 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 吾不能知其成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而孔子晚年喜讀易經, 很可能就是受了老子啟發。. 21 22. 辛紅娟,《 《道德經》在英語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想像》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頁 3。 陳鼓應,《老莊新論》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頁 56。 8.

(15) (二)版本爭議是否影響本文?. 當然,老子本人是否存在過仍有爭議。就算真有老子此人,《道德經》究竟是 他一人寫成的著作,還是集體創作,以及究竟是何年代寫成的作品,這些問題也曾 引起許多爭論。關於《道德經》成書年代,有人主張老子早於孔子,應是春秋末年 成書;也有人主張本書寫成於秦漢之際,甚至晚至漢文帝時期;也有人主張本書是 戰國時期寫成。一九七三年馬王堆帛書出土,證實《道德經》成書年代早於秦漢 23; 陳鼓應在《老莊新論》中提出《道德經》成書早於《論語》,且應成於春秋之末 24, 而一九九三年(1993 年 10 月)郭店竹簡出土,則證實了本書的成書年代絕不晚於 戰國中期。. 目前《道德經》注釋版本眾多,再加上近幾十年來新出的帛本和竹簡本,本研 究分析的三種譯本是否會受到不同原文版本的影響呢?本研究認為,原文版本為何 之問題,對於以下三本英譯本的分析並無太大影響。首先,三位英譯者的背景看來, 似乎無顯著的中文學習經驗;其次,本研究所討論的三種英譯本,更重要、更應探 討的面向在於此三種譯本呈現出的一致性。因此,本研究認為無論譯者參考何種版 本的《道德經》原文,對研究結果並無明顯影響。稍後要討論的這三種英譯本,是 充滿自我中心傾向和正面思考色彩的強烈風格譯本,不論其當初參考過何種原文, 原文意義在譯文中已被稀釋得所剩不多。. 二、試論「道」. 23 24. 何昆榮,〈老子的守柔思想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 2。 陳鼓應,《老莊新論》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 ,頁 57。 9.

(16) 老子之言經常被人誤解,有人認為讀《道德經》使人不思長進,生活態度會過 於消極。老子的言論確實不是拿來做勞動力引擎用的,這本經典之所以迷人,在於 其探求的並非如何適應世俗生活,而是如何找回無名之樸,成就真正之道德。《道 德經》提供的,正是人的內在意義引擎。. 要談《道德經》,不可避免地必須認識「道」25。整部《道德經》的哲學系統環 繞著「道」,不過在不同章節中的「道」,未必指向同一意義。根據陳鼓應的《老 莊新論》,「道」可分為實存意義的道,以及規律性的道 26。所謂規律性的道,指 的是「道」體展現的某種規律。例如第四十章「道者反之動」和第十六章「…夫物 芸芸,各復歸其根」,都敘及「道」永無止盡地在對立情狀之間反覆、轉變的現象。 古語「物極必反」也是對「道」之規律地描述,意即事務達到強的巔峰、勝的極致 時,就改變了原有狀況,而轉變成他的反面 27。而所謂實存意義的道,是指第一章 中「非常道」、「非常名」,超越言說範圍,無形無象,渾然一體,亙古存在,周 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推動萬物生滅的宇宙規律。實存意義的道,先於宇宙存 在,就「無形」的層面來說是天地之始,就「有形」的層面來說則是萬物之母(第 一章),是自然界原初的發動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 十二章),實存意義的道具有無窮無盡、超越時間空間的創造力。老子論述實存意 義的道,是為了建立其哲學體系的架構,用於解釋他所打造的宇宙論。. 「道」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源頭,其特性也可見於各種事物。《道德經》第四十 章提到「道者反之動」,老子所見的道是不斷反覆環行的圓,黑與白只是時間行進 時的差異,兩者終究融而為一。正因如此,美醜相生,高下相長,善惡相生,許多 價值判斷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比較值。老子觀察到事物在正反面中生成,而一種特性. 25. 26 27. 劉笑敢,〈第六章 道與德:關於自然與無為的超越性辯證〉《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 (臺北市:東 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 ,頁 183-238。 陳鼓應,《老莊新論》 ,頁 4~15。 陳鼓應,《老莊新論》 ,頁 11。 10.

(17) 越往極致發展,就越快抵達該特性的對立面,例如第三十六章提到的「將欲歙之, 必固張之」。老子甚至認為執守對立面產生的作用,比追逐正在風頭上的正面作用 還重要。「守柔」就是一種執守對立面的極致作法,因為事物在強盛的巔峰就是衰 敗的開始,而守住看似低下的、柔弱的特質.,正是穩居不敗之地的關鍵。第十六章 曰:「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道不只是宇宙彼端那麼古老而遙遠的遺跡,而是生 活中運作不息卻少有人發現的準則。. 三、試論「德」. 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類世界後有了另一個名字:「德」。第五十一章曰:「道 生之,德畜之」,道的特性表現在萬物之中,這些特性總稱為「德」28。道與德的關 係似二而一,前者是尚未滲入人為狀態的宇宙規律,後者是人對自然的擬態,模仿 自然節奏進而回歸自然。人為的德蘊含了那些道之精神?自然無為、生而不有、為 而不恃、長而不宰、柔弱、不爭、居下、取後、慈、儉、樸等觀念都是道的體現。 其中,「自然」和「無為」之內容與本研究有相當密切的關聯,因為這兩個概念正 好顯示出新時代思想與老子哲學的差異與對立。以下試簡介之。. (一)自然. 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應該順應自身情狀發展,不必以外界意志加以約束。「自 然」一概念並非指自然界,也不是任何一種實際存在的物件,而是事物自己如此、 本來如此的狀態。「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說的就是在無為政治. 28. 嚴靈峯,《老子研讀須知》 (臺北:正中書局,1992) ,頁 51。 11.

(18) 之下,人民順遂自己的本性發展,在政府不干預、不加涉外力的情況下成就自己本 來的模樣。「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在人間貫徹 「道」,必要條件就是放任事物自然而行。. 然而,自然並不僅止於個體自由,老子關切的還包括整體的和諧 29。第三十七 章中「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說明放任人民本然如此的狀態,個人將自然而 然的化育生長。自然生長意味著逐漸壯大,然而事物的任一特質逐漸壯大,便很有 可能走向極端,盛極而衰。老子在本章提出社會管理者的治理方法:「鎮之以無名 之樸」。有別於多數統治者強加外力於人的方式,老子的管理之道依然是貫徹了自 然而然的原則,先從管理者以身作則開始,當管理者節制個人欲望,做到寡欲好靜 的境界,其他人也會跟著改變,從原本蠢蠢騷動的狀態恢復寧靜。. 除了管理者自己投身於道,自然原則中的個人約束也展現於諸多否定用語:「不 自生」(第七章)、「不自見」(二十二章)、「不自伐」(二十二章)、「不自 貴」(七十二章)等,當時常見於上位者的種種缺失,成為老子自然原則的明確疆 界。人要懂得自尊自重,但不能妄為到自矜自伐;懂得自愛,但不能成為以我為尊 的自貴;懂得天地之所以長久,才能超脫自生自私的想法,效法天地的後其身、外 其身(十七章)。《道德經》講求的是有道德的個人本位主義,老子理解用同一套 規則無法束縛住人生百態,但也深知一味的放縱終將導致粗魯狂妄的自我意識擴張, 因此他的自然而然與其說是讓人活得輕鬆愉快,更可說是賦予個人更重大的自我調 養責任。自然是發揚老子哲學的第一步,將人性從禮樂倫常的千年框架中解放出來, 回到個人原本的鬆緊彈性,再來才能實現老子哲學,使社會自然蓬勃又不失和諧的 方法:無為。. (二)無為 29.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頁 80。 12.

(19) 哲學思想經常起於人對當時處境的對抗。《道德經》發端於戰亂連連的年代,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五十三章) 可說是當時統治者荒淫無度的寫照。針對當時統治者豪奢、課重稅、嚴刑峻罰、動 不動就打仗等等過度「有為」的擾民行徑,老子欲反其道而行的作法就是「無為」。 後世常以為「無為」就是懶懶散散的不作不為,更有人以為「無為而無以為」是陰 謀家無所不用其極的策略,其實這是光看文字表面之字意所造成的誤解。. 劉笑敢在《老子》書中引用龐樸的研究,主張「無為」的「無」字並非什麼都 沒有,而是「有而似無」。無的意義隨著歷史發展而逐漸增加變化,首先出現的是 先存在過再不存在,以及將來有但現在尚未存在的意思。後來人逐漸感覺到某種看 不見、摸不著,但又確信其「有」的存在,這種看似沒有的有,成了「無」的第二 層意義。劉笑敢認為後來出現的第二層意義,提供老子哲學在當時發展的肥沃土壤 30。 看似「無」而實則「有」,統攝萬物卻看也看不見的「大有」,在《道德經》中從 鬼神地位轉化成一種宇宙運行的規律,成為道家提倡的政治哲學。. 「無為」看似是對一切行為的否定,實際上則不然,《道德經》所謂的「無為」 是「為而不妄為」的意思。所謂不妄為,代表著一連串反世俗、反常規的否定概念 簇,諸如「不爭」(六十八章)、「不恃」(第二章)、「不欲」(六十四章)、 「無味」(六十三章)等,都是針對當時貴族動輒掀起政爭、驕矜誇耀、耽溺物質 享受等偏向極端的行徑而發 31。老子呼籲的「無為」不是要大家立刻停下手邊動作, 而是用此字詞將事物拉回收斂節制的尺度。. 30 31.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頁 105-109。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頁 124。 13.

(20) 「似無而有」並非易事,這是一種沉靜節制、不引人注意的行事風格,卻要達 成多贏局面的行事效果。「無為」的內涵可從外在行為與內在思想兩層面觀之,前 者可概括為不爭不先,第六十七章便完整體現了此種精神:「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都是看似渺小、退 縮、不起眼,實則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意義幅寬大得可以成為管理天下的工具。慈 不再限於家族,而是對於無血緣之人的同理心;儉不再是苛刻的節省支出,而是珍 惜人的精神力氣,將心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不敢為天下先看似退縮膽小,實則為 世界和平的必須手段。節制個人表現自我的欲念,用同理心面對各種難以想像的情 境,這些方法既沒有大張旗鼓的吸睛,也沒有恣意妄為的快意,卻又要花上更多的 理智與精力才能達成。「無為」只是一個看似輕鬆的詞語,背後藏的是對於個人道 德的極高要求。但這個道德要求並非儒家主張的形式化禮樂制度,老子要求的是更 本質、更純粹的,發自人之內心的善念。. 「無為」的內在思想則是不有不恃,例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五十一章)、「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故不欲見賢」(七十七章)、「功 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三十四章)等,說的也是一種看來不費力,實際 上非有一番修為難以達成的超人態度 32。「不有不恃」要求的不只是一般性的謙和, 而是毫不戀棧的豁達。其實這樣的要求乍看是很不人性的,就算所締造的功業不及 宇宙創生萬物的萬分之一,小小的成就仍會引發人的沾沾自喜,這時人心「自然而 然」的走向應該是想要自吹自擂一番,但是老子卻呼籲人心硬生生地往另一個看起 來無色無味的方向發展。. 老子哲學是否有點不近人情?然而,若考慮到物極必反的概念,看似壓抑的作 法反而可以將事物保持在一種「將滿而未滿」的未完成狀態,避免進入「物壯則老」 的衰敗期。生育而不佔有,撫養而不主宰,天下有多少母親能完全不將子女看成自 32.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頁 128。 14.

(21) 己的財產,能完全不將子女當成貫徹己意的工具?不有不恃看似低調無色,實則需 要極嚴苛極強大的心智力量才能駕馭,可能比「無為」的外在表現還要困難。老子 「無為」的輕鬆自在只是一種引人注意的外觀,而過程需要的則是高度克制的意念 以及不眠不休的恆心。「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寡欲是無為態度的必經之 途,也是人回歸自然而然狀態的唯一方法。. 第四節 新時代思潮簡介. 一九六○年代,美國颳起了一陣靈性成長旋風,名為「New Age Movement」, 台灣多稱為「新時代」運動(以下皆以「新時代思潮」稱之)。新時代思潮並非單 純的宗教運動,而是一股影響層面廣泛,擴及宗教、靈性、文化、社會的多面向當 代思潮 33。這股思潮融合神智學、基督教義、美國原住民信仰、東方形上哲學、通 靈等各方信仰內容,強調個人內在的神聖性,結合靈性追求與入世生活兩種乍看相 悖的渴望。狂飆的六○年代結束後,新時代思潮並未消聲匿跡,在八○年代開始更 廣泛的影響全球文化。. 新時代思潮的內容為何?Paul Heelas在其著作《The New Age Movement》中說 明,這股思潮主張每個人內在都有靈性力量,人只要開始往內探求,就能轉化其生 命;此外,人與世界萬物均相繫相依,宇宙生靈皆為一體 34。新時代思潮強調個人 的神聖力量,認為改變世界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而人開始療癒自己的同時,也正 在改變世界形貌。新時代思潮的療癒工具多元,通靈、瑜珈等乃常見手法,而且該 33. 34. 李聿勳, 〈新時代的入世精神及其在美國的形成背景〉 (台北: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 頁 1。 Paul Heelas, New Age Movemen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elf and the Sacralization of Modernity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p. 16. 15.

(22) 思潮強烈主張當事人應該相信自身判斷,使得這股靈性潮流相較於其他古老宗教, 顯得自由奔放許多。. 儘管新時代思潮強調其「新」,此思想浪潮並非無中生有,而是歐陸和美國本 土諸多文化的匯流,而且有許多內容是十九世紀美國靈性思想的重播。在美國靈性 發展史上,通靈、催眠等向來是民間常見的作法。儘管喀爾文新教為普遍盛行之主 流宗教,民間依然不時興起另類宗教之熱潮。其中,十九世紀出現的「新思想運動」 (New Thought Movement)對二十世紀的新時代思潮產生相當重要的影響,該運動 的諸多內容都在新時代思潮中重現。在深入說明新時代思潮之前,必須先溯其歷史, 才能了解該思潮的種種面向如何產生。. 一、. 新時代思潮之歷史. 新時代思潮的根源繁多,例如十八世紀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的靈 學思想(Swedenborgianism)、法國默思莫萊(Franz Anton Mesmer)創立的催眠術 (Mesmerism)等 35,各種不同內涵的養分形成一股思想匯流。然而,在諸多根源之 中,十九世紀的新思想運動在時間上尤為接近新時代思潮,而後者之中也經常可見 前者的影子。不僅如此,本研究分析之三種譯本,其所呈現的風格也與新思想運動 有類似之處,故特別介紹此運動之歷史,以便讀者熟悉新時代思潮的歷史脈絡,看 出兩種運動的一致性,並在接下來的譯本分析中更能理解譯者之詮釋。. (一)新思想運動. 35. Nevill Drury, The New Age: Searching for the Spiritual Self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4), pp.12-20. 16.

(23) 根據A Republic of Mind and Spirit,十七世紀殖民時期的美國,除了多數新移民 所信仰的基督教之外,通靈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信仰 36。儘管巫術審判時有耳聞, 但此異端信仰仍持續風行 37。十八世紀盛行的理性啟蒙思想以及日益進步的科學發 展,使通靈慣習暫時消沉或轉為地下化。然而,十九世紀的美國面臨諸多動盪,於 是通靈信仰又再度崛起。. 十九世紀是美國靈性勃發的時代,這個新興國度在全球經濟市場上的重要性日 增,伊利運河完工,使東北部交通更加方便,城市也越來越熱鬧。聽名人演講越發 容易,而紐約也成為當時新興宗教發展的重要端點。復興教派(Revival)牧師芬尼 (Charles Grandison Finney)就主張人性本善,所有人的靈性都能轉化,並且被救贖。 當時的美國國力逐漸強盛,「對個人經驗的樂觀和強調,成為十九世紀中期新興宗 教運動的基本前提 38。」. 此刻,蓬勃發展的靈性思想不僅止於基督新教,殖民時期以來尚未止息的通靈 思想、自歐陸傳來的催眠術和史威登堡學也招引了許多信徒,並衍生出超越主義 (Transcendantalism)、靈性主義(Spiritualism)、 神智學會(Theosophy Society) 等信仰上的新苗,而新思想運動(New Thought)就是在這股背景之下興起。. 1. 新思想運動內容. 十九世紀靈性思想的蓬勃發展,也拜當時醫學背景所賜。當時主流醫學面對許. 36. 37. 38. Catherine L. Albanese, A Republic of Mind and Spirit: ACultural Hitory of American Metaphysical Relig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41 Catherine L. Albanese, A Republic of Mind and Spirit: A Cultural Hitory of American Metaphysical Religion, p.92. Sarah M. Pike, New Age and Neopagan Religions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p.45. “This optimism and emphasis on personal experience became a basic assumption underlying mid-nineteenth century alternative religious movements.” 17.

(24) 多體弱多病之人無能為力,而當時盛行的介入治療如放血、甘汞等方法又會造成更 惡劣的結果 39。於是,另類的醫療方法開始盛行,而束手無策的民眾也願意嘗試新 方法。以治療病痛為出發點的新思想運動,就是在此情況下產生。. 菲尼斯‧帕克斯特‧昆比(Phineas Parkhurst Quimby),後世咸認之新思想運 動的創始者,就是受到莫思莫萊的催眠術影響,才發展出「心智療法」 (Mind-Cure)40。 昆比原本是一名鐘錶匠,目睹當時著名催眠師查爾斯‧波言(Charles Poyen)表演 催眠術後,決定追隨波言學習催眠。不過,儘管昆比的催眠技巧越來越好,他卻開 始質疑創始人莫思莫萊的動物磁流說(Animal Magnetism)。昆比認為人本來就是 健康的,是因為相信自己會生病,身體才會出現病痛。後來昆比不再使用催眠術, 而改採他首創的「心智療法」,即以「具象化」(visualization)手法治療病人的心 靈。他甚至不相信有鬼魂,認為降靈會上的附身現象也是當事人的信念所導致的症 狀。昆比所提倡的是一種相當樂觀的治病理論,相信人只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信念就 能恢復健康,也相信人和社會之間能夠和諧共處,這些思維都反映出當時美國人對 自己的良好觀感。昆比的心智治療術後來由瑪麗‧貝克‧艾迪(Mary Baker Eddy) 繼承,後者創立「基督科學教」(Christian Science)這門教派,繼續影響美國的新 興宗教至今 41。. 在昆比開啟心智療法的大門後,各種以思想治療身心的宗教活動也逐漸興起。 基督科學教(Christian Science)、合一教會(Unity Church)等,以及十九世紀末由 勞夫‧華多‧崔恩(Ralph Waldo Trine)提出的「神聖能量流」 (Flow of Divine Energy) 說等,構成了新思想運動的主軸。在這股靈性潮流中,人越來越肯定自身重要性,. 39. 40 41.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gin America)(新北市:左岸文化,2012) ,頁 109-110。 Sarah M. Pike, New Age and Neopagan Religions in America(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p.47.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gin America),頁 110-111。 18.

(25) 而且也越發相信自己可以和某種供給不絕的神聖能量連結。而崔恩在其暢銷作品《In Tune With the Infinite》中主張的神聖能量流概念,更使人相信只要打開心門、讓內 在與神聖能量連結,就能獲得愛、智慧、平靜、力量以及豐盛 42。崔恩延續十九世 紀有關思想可以改變身體狀態、萬物合一等概念,也認為不同情緒有不同作用,而 害怕和擔憂等負面情緒會關閉身體的能量流管道,內在的生命之流會變得緩慢而堵 塞,最後形成身體上的疾病。他教導讀者,若要保持與神聖能量流之連結,人必須 時時清理自己內在的污垢,使內在管道保持暢通無阻。而當人與神聖能量流合一, 其內在外在將不虞匱乏,實現「豐盛法則」(law of prosperity),獲得源源不絕的 神聖能量。崔恩把這股神聖能量比喻為水,而人只需要打開心中閘門即可 43。新思 想運動將「神」改名為「能量」,而人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可以透過意念扭轉現實。. 2. 新思想的轉向:正面思考. 儘管上述新思想運動者已經強調過正面信念的重要性,但是二十世紀初興起的 正面思考,卻引導這股靈性熱潮走向更以人為尊的境界,更強調如何用思想的能量 滿足人類的俗世需求。從威廉‧沃克‧艾金森(William Walker Atkinson)在Thought Vibration主張用思想力量有如聲波、電波等看不見的自然界波動,只要鍛鍊自己的 心智、練習思想的吸引立法則,就能吸引來健康、快樂、財富和事業 44。艾金森強. 42. Catherine L. Albanese, A Republic of Mind and Spirit: ACultural Hitory of American Metaphysical Religion, p. 396. “With God not only transcendent but also immanent, openness to the “inflowing tide” enabled humans to become “channels through which the Infinite Intelligence and Power can work.” This happened through the “inner guiding” of intuition, and it worked itself out in all domains and all ways. Trine’s chapters serially treated of health, love, wisdom, peace, power, and prosperity—always finding the key to the maximization of human life in openness to the divine flow.”. 43. 44. Catherine L. Albanese, A Republic of Mind and Spirit: ACultural Hitory of American Metaphysical Religion. p. 397. “It is like opening the gate of the trough which conducts the water from the reservoir above into the field flow. The water, by virtue of its very nature, will rush in and irrigate the field if the gate is but opened” Catherine L. Albanese, A Republic of Mind and Spirit: ACultural Hitory of American Metaphysical Religion. p. 437. 19.

(26) 調人應該鍛鍊自己的意念,而肯定語(affirmation)就是幫助心智堅定朝向光明的不 二法門 45。艾金森教導讀者,只要不斷重複肯定語,假以時日就能避免心智遭受負 面思想的危害。一九三○年代,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出版《思考致富》 (Think and Grow Rich)這本正向思考巨著,向大眾宣傳只要改變心智,不斷的在腦海中生 動想像財富,就可以創造真正的財富 46。這時,人的思想的強大力量已告確立,但 這股力量不再只是打開與神聖能量溝通的管道,更是賺取世間財富的重要手段。. 將正面思考發揚光大的,則是諾曼‧文生‧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他 著書眾多,其中最暢銷的是《積極思考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皮爾是新教牧師出身,想要尋找一種能夠有效解決教徒人生問題的哲學,在他接觸 新思想之後,他融合這股思潮與基督教義,創造出這部「實際、導正行動、改善個 人的手冊」47。皮爾在《積極思考的力量》中提出十項「簡單有效的法則」,供讀者 反覆練習以鍛鍊心智,其中前三項是「一、描繪自己功成名就的心靈畫面,把那個 畫面深深烙印在心智上,使它無法抹滅。牢牢記住那個畫面,絕不能讓它變模糊。 如此一來,你的心智就會設法實現那個畫面……。二、心智中一旦出現負向想法、 質疑自己的能量時,要刻意大聲說出正向想法來消除負向想法。三、不要去想像更 多障礙,不要把所謂的障礙放在眼裡,要盡量減少障礙 48。」讀者必須時時刻刻偵 測內心的負向想法和情緒,盡其所能的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 正面思考不再只是與神聖能量合一的手段,它已喧賓奪主,成為讀者必須小心 翼翼看守、保持的對象。新思想是為了擺脫喀爾文新教的枷鎖而生,但正面思考這. 45. 46. 47. 48. Catherine L. Albanese, A Republic of Mind and Spirit: ACultural Hitory of American Metaphysical Religion. p. 438.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gin America),頁 117。 Catherine L. Albanese, A Republic of Mind and Spirit: ACultural Hitory of American Metaphysical Religion. p. 444.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gin America),頁 119-120。 20.

(27) 股思潮再次將人抓回時時檢查自我的牢籠,保持光明積極的心靈成為最重要的任務。 皮爾的暢銷作品將正面思考推銷到全美各地,使大眾文化的各層面都染上了正向色 彩。. 3. 新思想運動的評價. 十九世紀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著作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中是這樣描述當時興盛的靈性風潮:「…為了方便稱呼起見, 我將之名為『心智治療』運動 49。」詹姆斯談論的就是起源於十九世紀,後世稱為 「新思想運動」的新興靈性潮流。根據他的觀察,市面上為數眾多的出版品,就是 這股新興信仰已具規模的例證。這股思潮的成份複雜,有傳統的四福音、新英格蘭 地區的超越主義、柏克萊地區的理想主義、強調法則、進步、發展的靈性主義,以 及對科學發展抱持樂觀態度的科學進化主義。除此之外,來自東方的印度教也貢獻 良多。. 儘管來源駁雜,而且流派名稱各異,但詹姆斯卻看出這些新興靈性活動的共同 特徵:認為健康心態是拯救一切的關鍵,相信勇氣、希望、信任等信念可以治癒身 心病痛,並且對於懷疑、害怕、擔憂等負面的心智狀態抱持輕蔑態度 50。儘管詹姆 斯認為這股靈性思潮充滿不合邏輯之想法,他卻也承認這些想法有其療效,並取得 了相當實際的成果。在詹姆斯看來,這股美國原創的系統化生活哲學反映出美國人 民講求實際的性格 51。.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初,美國靈性思潮已逐漸轉向,思想所引導的能量不只可以 49. 50 51. William James, The Variety of Religion Experiences: A Study in Human Nature (Penn State University Electronic Classics Series, 1997), www2.hn.psu.edu/faculty/jmanis/wjames/varieties-rel-exp.pdf(2014 年 5 月 20 日檢索) William James, The Variety of Religion Experiences: A Study in Human Nature, pp. 96-97. William James, The Variety of Religion Experiences: A Study in Human Nature, p. 98. 21.

(28) 治療病痛,也可以吸引世俗成就。靈性追尋的旅程方興未艾,但是尋找真實心靈的 過程中也需要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美國靈性文化講求實用的特性並未消失,靈性 與物欲的需求交織成二十世紀初興起的正面思考熱潮,進而影響了二十世紀中期的 新時代文化。. 二、新時代思潮內容. Paul Heelas在《The New Age Movement》中提到「一九六○年代的物質文化改 變,和十九世紀中葉有著許多有趣的相似之處,而且這兩個時代的宗教創造力都高 得非比尋常 52。」新時代思潮雖然強調其「新」,但從歷史長河來看卻是延續十九 世紀中期的靈性追尋熱潮。十九世紀下半葉出現的新思想運動,主張人的思想有治 癒自己的能力,尋求救贖的目光逐漸從神移到自己身上,而二十世紀的新時代思潮 更加強調自身的無限力量,開始追尋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化宗教」 53。. 一九五○年代的美國看似平靜,時則埋藏洶湧的改變暗流。儘管一九五七年的 民調顯示 54,百分之九十六的美國人會捐獻給特定教堂,但是當時人心已逐漸出現 另一種靈性發展的需求。五○年代末期,「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開 始嶄露頭角,他們提倡放蕩不羈的文學觀,崇尚種種驚世駭俗的枉法作為,撼動了 看似平穩無波的戰後文化。同時,「垮掉的一代」對東方宗教的興趣,也影響當時 年輕人對於東方文化的想像。《在路上》(On the Road)作者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後來創作的《達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一書,就傳達出對於佛 教的好奇和渴求,認為此宗教或許可為西方文明帶來救贖。除此之外,先前流行的 52. Paul Heelas, The New Age Movemen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elf and the Sacralization of Modernity, p. 72. “Many of the material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1960s had interesting parallels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and. 53 54. both eras were above all times of unusual religious creativity.” Paul Heelas, The New Age Movemen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elf and the Sacralization of Modernity, p. 74. Sarah M. Pike, New Age and Neopagan Religions in America, p. 69. 22.

(29) 通靈、神智學、能量療癒也未曾斷絕,再加上迷幻藥、幽浮等新事件出現,一股破 壞力強大的心靈追尋潮流在六○年代興起。. (一)新時代思潮的內容. Sarah. M. Pike在New Age and Neopagan Religions in America中提到,美國新時代 思潮是多種信仰和作法融會而成,新時代信徒透過通靈(channeling)、具象化 (visualization)、占星(Astrology)、冥想(meditation)、靈氣(Reiki)、虹膜學 (iridology)等另類療法,療癒自身和環境,轉化成更好的版本 55。新時代思潮固然 包含天使、奇蹟和通靈事件(clairvoyance)等美國自殖民地時期以來的基督教及民 間信仰傳統,但也摻入了美洲原住民宗教、東方宗教如佛教和印度教等其他文化。. 「療癒」是新時代文化的主要內涵,這股追尋個人靈性發展的風潮,所追求的 一切都和療癒有關。新時代傾向認為身體苦痛的原因出自個人內在的傷痛,例如從 出生時離開母體帶來的痛苦、孩童時期所受創傷,甚至是過去世遺留下來的心靈傷 痕。外在世界引發的痛苦,往往是開啟靈性探索的鑰匙,因此新時代將「痛苦」視 為某種偽裝過的祝福,而「療癒」就是將痛苦轉化為祝福的方式。此外,他們也延 續十九世紀超越主義等思潮留下的萬物合一思維,認為人與萬物皆為一體,而且看 似無關聯的事件彼此相關。因此,新時代信奉者相信當人開始療癒自己,其所身處 的環境也會得到療癒。有些新時代信奉者將地球稱為「蓋婭」(Gaia),相信其有 意識,可以透過通靈和冥想與其對話。當人開始療癒內在創傷,就能感覺到萬物之 間的聯繫,孤單無助的感受也將會消弭無形。此外,人透過療癒和宇宙連結,越深 刻的療癒就帶來越強而有力的能量連結,當人的心靈越來越健全,內在潛能就更能 夠完整發揮。. 55. Sarah M. Pike, New Age and Neopagan Religions in America, pp. 22-23. 23.

(30) 新時代信奉者所奉行的靈性療癒方法多元,但不論是瑜珈、冥想、學習通靈、 尋求靈媒幫助、各式占卜、能量療癒、天使訊息等管道,都相信探索內在才是療癒 身體和其他外在事件的根本之道,並且他們也認同正面思考的有效性,主張人有能 力透過正面思考,將負面經驗轉成有正面效果的經驗 56。同時,他們奉信「愛」是 療癒一切的不二法門,唯有釋放痛苦和仇恨、敞開身心迎接宇宙之愛,才能夠完成 從內到外的轉化。新時代的萬物一體概念,引導至每個人對所有事件皆有各自責任 的思維,因此對一個新時代信奉者而言,每日的生活功課就是在面對外在事件時, 深入察覺自己的感受,並且在遭遇負面感受時釋放痛苦、用愛包容一切。不過,凡 事「反求諸己」的要求,也意味著新時代信奉者很可能將自我形象放大到全世界, 形成自我中心的世界觀。. (二)新時代思潮的三種特質. 正因為新時代講求療癒個人、療癒世界,以療癒為軸心的思想往往具備下列特 色:. 1. 自我中心的思考傾向. 政治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現代性的隱憂》(The Malaise of Modernity)一書中提到:「...自我中心的形式在兩個方面是變質的。1.它們傾向於 集中在個人實現上,使他或她的周遭人士成為純工具性的;2.換句話講,它們沖向 一種社會原子主義。它們傾向將實現僅僅看成自我的,忽視或者弱化來自我們自己 的欲望和志向之外的要求,不論這些要求是來自歷史、傳統、社會、自然,還是上. 56. Sarah M. Pike, New Age and Neopagan Religions in America,p. 23. 24.

(31) 帝;換言之,它們培養了一種激進的人類中心論 57。」當農民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工 作,原有的社群逐漸離散,人的個體性越來越明顯,人所感到的孤獨也越來越強烈。 然而,人的個體性被強化,不一定表示人更有機會活出個人風格;相反的,人越發 感覺到自己是「可替代的」,這種恐慌感引發人對於意義的尋求,但內在動機仍是 讓自己「不被替代」,因此追求意義的過程中往往不自覺地採納一種「自我中心式」 的價值觀。如威廉‧詹姆斯所見,十九世紀美國原創的形上哲學是種強調實用性的 觀點,而所謂「實用」的判斷標準,就是某種事物能不能改善人的生活。以改善自 己生活為出發點的靈性思潮,不一定能用「自我中心」這種評價粗率概括,但不可 否認的是,許多人關心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以此想法為中心的靈 性追求,必定有一部份是以自我為軸心。. 新時代思潮追求的是一種「個人化宗教」,以相信自己的無限潛能為前提,認 為既然每個人內在都有神性,自己就是最好的解答。新時代信徒實踐的生活是種「無 中介的個人主義 58」(unmediated individualism),他們不再單純仰賴教會等宗教制 度及機構,而是相信自己可以開啟心中的靈性通道,與內在的「較高自我」(Higher Self)連結,完成個人的靈性轉化 59。. 新時代思潮要求其信奉者為自我的所作所為、甚至是所見世界的全部事件負起 責任,也認為只要在心中探索得夠深刻,就可以找到解答並獲得力量,是一種將自 我放在世界中心的生命觀。在提升個人德行方面,反求諸己是一種美德,但是將自 己視為解答來源,凡事講求先往個人內在探索答案,而且相信自己有無限潛能可以 克服挑戰,可能有過度重視個人、忽略制度性問題之虞。當新時代信徒以這種「自 57. 58 59.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韓震等譯, 《現代性的隱憂》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南京:譯林出 版社,2001),頁 66。 Paul Heelas, New Age Movemen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elf and the Sacralization of Modernity p. 21. 安東尼‧莫珍(Antoinette Moltzan) ,杜恆芬譯, 《光的課程:開啟內在生命之光的途徑》 (A Course in Light) (臺北市:光的課程資訊中心,2000) ,頁 237。Paul Heelas, New Age Movemen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elf and the Sacralization of Modernity, p. 19. 25.

(32) 我即世界」的觀點詮釋來自其他文化的事物,往往將該事物自我中心化而不自知。. 2. 正面思考(Positive Thinking). 二十世紀初興起的正面思考潮流,強調正面思想可以吸引俗世成功,而一九六 ○年代崛起的新時代思潮則強調追求個人靈性與療癒,兩者看似不完全契合,實則 彼此影響。新時代認為人透過探索內在,可以和宇宙連結,進而展現出潛能;正面 思考也認定人有無限潛能,只要透過持續的正面思考、不斷改造自我,就可以吸引 夢想事物成真。. 新時代思潮追求的是靈性與世俗並存的生活,而非看破紅塵的出世思想,因此 教導眾多追隨者如何在俗世和靈性之間取得平衡,就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在這 股重視自我神聖價值的思潮中,人的物質需求不但不會遭到壓抑,追求豐盛的物質 生活反而是許多新時代信奉者的目標。然而,當現實生活的物質條件不如我們想像, 該怎麼「吸引」,或說「實現」我們心中所渴望的豐盛狀態?新時代在此的使用方 法之一就是正面思考。當新時代信奉者想要迎接豐盛,除了要觀照內心是否有阻礙 豐盛的想法,就是藉由觀想畫面、感受等具象化手法,以及反覆默誦相關肯定語, 企圖扭轉自己的既定思維。不論觀想畫面或是肯定語,都是藉由一再肯定自己的願 望,創造正向的、光明的想法和感受,讓這股正面的思想能量吸引相應的事物到來。 皮爾的《積極思考的力量》中所述描繪心靈畫面、烙印畫面、消除負向想法等手法 儘管聽起來有些激烈,並不全然符合新時代「療癒」風格,新時代思潮中仍存在許 多正面思考潮流的內容,畢竟對於一個不排斥物質生活、甚至有時強調豐盛物質生 活的靈性思想來說,用正面能量吸引事物到來並無值得譴責之處 60。. 60.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gin America),頁 119-120。 26.

(33) 正面思考除了用來吸引豐盛的物質生活,也用來幫助人療癒各層面的人生問題。 新時代信奉者相信可以隨時重新創造自我,只要釋放老舊的信念,用正面能量和話 語洗滌身心,就可以打開自我和無限宇宙之間的連結,讓更高自我或是其他神祇、 靈體幫助轉化自我,成為一個全新的人。除了基本的「我愛自己」、「我尊重自己」 之外,信奉者也用正面思考轉化經驗,用正面的、格局更大的語句重新敘述事件, 例如「我接受一切經驗,知道這背後是療癒與愛」61。正面思考是幫助新時代信奉者 看見新世界的工具,只要了解一切目的都是愛與療癒,面對再怎麼不愉快的經驗都 可以找出正面之處。當然,每個人的腦海難免會出現鬱悶、憤怒、懷疑等負面想法, 在這種心靈脆弱的時候,就要不斷使用肯定語等簡短有力的語句,讓頭腦停止譴責 自己,恢復到被療癒和愛充滿的狀態。《奇蹟課程》作者瑪麗安‧威廉森在《更豐 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一書中也贊同正面思考:「如果想要製造奇蹟,想要 喚起最強大的創造性表現,我們必須主動成為正向的人。世上有三種造成完全不同 結果的正向態度,分別是:(一)對他人抱持正向的態度;(二)對事情的可能發 展抱持正向的態度;(三)對自己抱持正向的態度 62。」正面思考的內容、方式眾 多,有些是反覆唸誦肯定語句,有些則是抱持正面態度思考,但不論如何務必保持 「正向」,因為「負面的態度會阻礙奇蹟到來 63。」. 不過,當正面思考變成一種習慣,往往會自然而然的成為價值觀的一部分,變 成理所當然的思考方式。適時的正面思考並非壞事,因為人若放任懷疑、鬱悶、憤 怒、怨恨等種種使精神與身體痛苦的情緒長期蔓延,許多人很可能身心崩潰,甚至 提高自殺機率。然而,過度強調正面思考很可能導致人罔顧現實,有意無意地忽略 與正面思考的價值觀不符合的事物,或者不自覺的放大其他事物的正面觀點。處理. 61. 安東尼‧莫珍(Antoinette Moltzan) ,杜恆芬譯, 《光的課程:開啟內在生命之光的途徑》 (A Course in Light) , 頁 490。 62 瑪麗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 ,周群英譯, 《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The Law of Divine Compensation: On Work, Money, and Miracles)(臺北市:方智,2014) ,頁 72。 63 瑪麗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 ,周群英譯, 《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The Law of Divine Compensation: On Work, Money, and Miracles),頁 72。 27.

(34) 人際關係的議題時,稍微誇大的正面思考也許有助生活快樂,但是詮釋來自異國文 化的資訊時,詮釋者理所當然的正面思考觀會將文本「誤讀」成更正向的版本。然 而,若說詮釋者「故意」扭曲原文意旨似乎又太過份,因為對於習慣正面思考的新 時代信奉者而言,正面思考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自然,透過這層正面濾鏡所得到的 自然而然是正面資訊。至於其他沒那麼正面的文本內容,很可能自始沒有進入詮釋 者的視野。. 3.從正面思考衍生出的積極性. 儘管東方宗教、哲學為形塑新時代思潮的因素之一,新時代文化呈現的特性仍 與吾人印象中的佛、道教等中國哲學相當不同,其中一種差異就是新時代文化的積 極性,即強調行動、力圖進取的傾向 64。儘管以下說法略顯武斷,但美國主流文化 長期以來都具有較為「積極」的傾向。喀爾文教派之信徒,終生必須辛勤勞動以排 除自己「不能得救」的可能,勤奮的清教徒文化蘊生出讚揚勞動、譴責懈怠與逸樂 的觀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的種種另類信仰活動,強調藉由正向言語和思考治療身 體病痛,信奉者投入較為正面、光明的思想之後,會萌生改變自己人生的動力;二 十世紀初至今的正面思考熱潮,在運用正面思考的能量吸引、顯化財富之餘,反覆 正面思考也很可能將信奉者的思維改造得更為積極。. 新時代思潮吸納了先前諸多文化潮流,融匯為一體。儘管正面思考並非新時代 文化的全部,但屬於新時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甚至已經成為不須說出的前提。採納 思想即是能量、正面思考勝過負面思考等概念之信奉者,很可能會出現下面兩種心 理變化:第一、由於思想即是能量,只要持之以恆的正面思考,就可以吸引或顯化 64. 教育部重編辭典修訂本網站對〈積極〉一詞的解釋: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Fn%B7%A5&pieceLen=50&fld=1&cat=&uk ey=891617371&serial=1&recNo=2&op=f&imgFont=1 (2014 年 5 月 20 日檢索). 28.

(35) 奇蹟,不用付諸外在行動即可享受成果;第二、用正面思考轉化自身思維的同時, 也沿用思考即是能量、正面能量彼此吸引等概念,詮釋生活中遭遇的其他事件,若 其中有符合此種思維的正面事件發生,就能喚起信奉者更大的信心,持續正面思考。 對生活更有信心的信奉者,相信自己的正面能量必能吸引更多正面能量,從此較不 害怕失敗、更有信心付諸行動,也因此抱持更積極的態度生活。. 新時代思潮強調療癒,但療癒只是過程中的一環,人走上追尋靈性的道路後, 依然選擇了「活出豐盛的世俗生活」,因此需要能量、需要物質、需要行動。從積 極的話語、到積極的行動,動總是勝過於靜,往前走總是勝過於留在原地,開創比 守成更好更重要。這種停不下來的價值觀,雜揉於不同思潮之中,即使是已經融入 冥想、瑜珈、東方宗教的新時代思潮,也無法避免的繼承了這股從喀爾文新教而來 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不被明說,但是已經內化至譯者的思維,並反映在其文本風 格。威廉‧詹姆斯在The Varie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s: A Study in Human Nature中 認為,美國人民在新興宗教思潮中注重具體療法,反映出他們講求實用的性格,也 是他們對這套系統性哲學的唯一自創的重大貢獻 65。當信仰講求實用,是為了改善 現狀、提升生活品質,而改善必須仰賴外在行動。儘管詹姆斯的評論寫於十九世紀, 這股信仰熱潮並未消失,至今仍可見於新時代思潮之中,講求積極、注重改變的傾 向已成為新時代思潮的一部分。. 新時代思潮流派眾多,所種療癒方式不一,所希求的目標也不盡相同,但是無 論何種派別,都注重自我療癒以及正面思考。新時代是一種全面將靈性與世俗結合. 65. William James, The Variety of Religion Experiences: A Study in Human Nature, p. 98. “The plain fact remains that the spread of the move- ment has been due to practical fruits, and the ex- tremely practical turn of character of the American people has never been better shown than by the fact that this, their only decidedly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systematic philosophy of life, should be so inti- mately knit up with concrete therapeutics.”. 29.

(36) 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了追隨者的世界觀,而這股無所不在的世界觀也將影響他們 看待外來事物的眼光。. 30.

(37) 第二章 史蒂芬‧米契爾版本分析. 第一節 譯者介紹. 史蒂芬‧米契爾(Stephen Mitchell) ,一九四三年生,為著名作家、詩人、譯者 68。 他擅長重新演繹古代經典,寫成符合現代人需求的文字,如《吉爾加美什》 (Gilgamesh) 、 《薄伽梵歌》 (Bhagavad Gita) 、 《伊利亞德》 (Iliad) 、 《約伯記》 (The Book of Job)等等,而他於一九八八年出版之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為相 當暢銷的《道德經》英譯本。米契爾所譯的《道德經》並非逐字逐句,但他認為這 是自己對《道德經》真心理解所得的翻譯文本 69。米契爾對於宗教的探索並不限於 演繹古代文學經典,他也曾著書《Meeting With the Archangel》,以虛構文學形式呈 現大天使的教導,並且與妻子拜倫‧凱蒂(Byron Katie)合著《一念之轉》 (Loving What Is)和《A Thousand Names of Joy》,教導以簡單的自問自答,扭轉主觀上痛苦 不快的情勢,活出人生的自在喜悅,為長年暢銷的靈性書籍。. 米契爾擅長與人共同寫作,並將他先前作品的內容整合進新的作品,彼此相互 激盪出新的火花。例如他和妻子拜倫‧凱蒂(Byron Katie)合著的A Thousand Names for Joy: How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Way Things Are,便以先前所譯的《道德經》. 68. 69. 資料出自米契爾個人網站:〈http://stephenmitchellbooks.com/〉 〈Stephen Mitchell: The Tao of Translation〉, http://www.dailymotion.com/video/xgkr17_stephen-mitchell-the-tao-of-translation_news (2014 年 5 月 20 日 檢索)。米契爾在本段影片第一分十四秒承認自己不懂中文,並且在第一分三十一秒左右,提到他以多 年禪修經驗,所理解到的《老子》為翻譯基礎。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7 唐.玄奘(譯),《大正藏》冊 7,頁 1067 下。英文譯本可參見:Edward Conze, “The Questions of Suvikrāntavikrāmin,” Perfect Wisdom: the short Prajñāpāramitā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How Can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Adapt to School Lif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Nurturing the New Generation Develop Children’s Potentia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