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黛安‧崔何譯本分析

一、 譯本介紹

《內在平靜之道》為崔何所寫的《道德經》系列作品中的第一本,於一九九○ 年出版,後於二○○○年出修訂版。從書本背面的標語「亙古彌新,給二十一世紀的 的道之原則...為您的生活帶來更多平靜(peace)、喜悅和和諧的必備手冊 133」這句 話可知,《內在平靜之道》與其他心靈勵志類型書籍的訴求相近,即幫助讀者找出 生活平靜自在的方法。接著,書背的首段文宣寫道:「《道德經》被翻譯成多國語 言,版本之多僅次於《聖經》,數百年來一直是許多人的靈性嚮導,幫助數以百萬 計的人找到通往內在平靜、與人和平相處、與自然和平共存的道路。《內在平靜之 道》將道之原則適用到今日世界,告訴我們整合日常生活的各種層面,創造出平衡、

動態且和諧的整體134。」從上述文宣看來,「和諧」、「平靜/和平」和「喜悅」似 乎是出版社主打的《道德經》特色,即出版社認為可以使讀者產生興趣的精神境界。

同時,這幾個關鍵字也出現在本書章節名稱之中,例如第十一節〈Creating Greater Joy in Life〉、第十二節〈Natural Harmony〉和第五章〈THE WAY OF PEACE〉,由此 看來,上述關鍵字可視為崔何認定《道德經》具備的特質。

詮釋原典的途徑有許多種,每種途徑的功能、風格都不同,而廣告文字的關鍵 詞,可以視為作者及出版社希望讀者看見的文本特色。這些關鍵詞,未必是原典概 念的關鍵詞,反而可能是重新形塑原典的模具。原典本身是豐富百態的,但是詮釋 者有意無意之中,往往透過詮釋途徑壓抑了某部分的概念,並刻意放大其他部分的

133 Diane Dreher, The Tao of Inner Peace, “The Timeless Principles of Tao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Essential Handbook for Bringing Greater Peace, Joy and Harmony into Your Life”

134 Diane Dreher, The Tao of Inner Peace. “A book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more often than any other except the Bible, the Tao Te Ching has been a spiritual guide for centuries, helping millions of people seeking the path to peace within themselves,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natural world around them. The Tao of Inner Peace adapts the ancient principles of Tao to today’s world by showing us how to integrate the many facets of our everyday lives to create a balanced, dynamic, harmonious whole.”

概念,層層疊疊的構建出「詮釋者所見的原典」。此時,譯本已經偏離原典的中心,

反而成為譯者重新演繹目標文化的工具。身處於目標文化的譯者,往往將她認為相 似的目標文化元素,與原文概念揉合為一。然而這些相似並非相同,只要仔細探究,

會發現兩者指向截然不同的源頭,而且譯本意圖達成的目標完全不同於原文。這時,

翻譯文本已不能看作傳達原典的詮釋,而是譯者以沾染到原典色彩之筆,重新演繹 其目標文化的產物。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可見,崔何與其說是翻譯《道德經》,不如 說是將她所崇尚的新時代思想透過《道德經》再現。接下來,本文將探討崔何如何 形塑「道」的概念,觀察《道德經》通過自助書籍此一文類的詮釋,由東至西的變 形歷程。

二、 譯本分析

(一)德(Te)的變形

劉笑敢教授在《老子》一書中提到,老子的道應該被看作超越二元性的一元論135。 道是一種蘊含豐富的概念,既形而上也形而下,是萬物的總根源也是總根據136。不 過道無心無情、不恃不宰,和西方的絕對精神或「神」又不同。儘管道為萬物之根 本,其作用和地位都是自然的,在道與萬物之間完全沒有決定者和被決定者的緊張 關係137。正因為道之概念的幅員廣闊,超越任何二元關係,所以若要描述道的作用、

效果,往往會過度縮減道之概念,得到的也只是變形的結果。

135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頁 202。

136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頁 208。

137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頁 209。

崔何在本書開頭先引用部分《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138,勉勵讀者「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starts with a single step.」。千里之行既然始於足下,購買本書的讀者 當然應該從改變自己做起,崔何說:「Whatever the conflict in our lives, the first step on the path of peace is to shift our attitudes139.」從改變態度做起,人人都可以成為她所說 的「Tao person」。

接下來章節中,崔何開始介紹何謂「德」、何謂「道」,然而熟諳中文的讀者,

在閱讀過程中可能越發困惑,為何作者口中的 Tao 與 Te,和我們所熟悉的道、德乍 看相似,細讀起來又備感陌生?崔何所演繹的《道德經》,似乎融合了其他思想,

因此在背離源語文化的同時,再現了她所服膺的新時代思潮。

1. 第二十三章:「道」和「德」變形的開端

崔何在本書第二章開始探討何謂老子的「道」與「德」,並引用《道德經》第 二十三章,以該章的譯文作為討論基礎。

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138 Diane Dreher, The Tao of Inner Peace, p. 3.

139 Diane Dreher, The Tao of Inner Peace, p. 5.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道」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40

崔何的譯文如下:

Follow the Tao And live in harmony.

Cultivate character (Te) And develop your highest potential.

Te and Tao Are the way of life.

Abandon either And live in confusion141.

上述譯文並非完整的《道德經》第二十三章譯文,應該視為摘譯,崔何所摘譯 的原文很可能為如下段落: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140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頁 51。

141 Diane Dreher, The Tao of Inner Peace, p. 12.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上述三句原文之意,可譯為「合於道的就得到道;合於德的就得到德,至於不 道不德者,便有不道不德的結果142」。這句話承接原文「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

從自然界的自然現象,衍伸其意義至人事行為的現象。飄風驟雨這種激烈的自然現 象,尚不能持久,而人所發動的種種激烈、「不自然」行為,更不可能比自然現象 還要持久。學什麼像什麼,學習道的人就能合乎道,學習德的人就能合乎德,而學 習激烈現象的不道不德之人,也必然承襲了暴風驟雨「為時短暫」的效果。根據吳 怡的《新譯老子解義》,此處道與德乃指二事,道者為自然本體、宇宙法則,而德 是合乎自然的結果,是人模仿天道之後創造出的德行修養。總括來說,「道是天之 道,德是人之德143。」德是行於道的途徑,也是道在這個世界的規範體現。

然而,崔何過度直率而武斷地劃分道、德的效果:追隨道的,活得和諧;培養 德的,發揮個人最高潛能。道與德是生命之道,放棄其一,便要活在混亂之中。原 文中的「同於道」被詮釋成和諧生活,而「同於德」則是發揮個人最高潛能。至於

「同於失」,則變成失去生活的秩序。我們或可理解,道、德概念之廣袤,任何一 種界定都會犧牲其他無可囊括的內涵,因此讀者面對詮釋者的界定應該給予某程度 的包容。但是崔何的譯文卻開展出截然不同的道德世界,將道、德的效果明白指向

「harmony」與「highest potential」。若生活不再和諧,那會是何等模樣?和諧的對 立面就是混亂、無秩序,而不能發展個人潛能,下場就是活得渾渾噩噩。這種武斷 劃分帶給文本極大影響,甚至主宰了讀者對於接下來文本的理解。

142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頁 162-167。

143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頁 166。

崔何在本章中對於「德」的解釋如下:「In Chinese Te means personal power, the ability to see clearly, to act decisively, to be at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The

ancient Chinese referred to seeds as Te, for they have the power to spring forth a new life144.」她在本書附錄中標明,本段文字參考的出處為R. L.溫(R. L. Wing)的《力 量之道:老子道德經翻譯》(The Tao of Power: A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by Lao Tzu145)。從上述文句開始,崔何的詮釋使德在轉譯過程中歷經崩壞,重生為Te。根

145 R. L. Wing,The Tao of Power: Lao Tzu’s Guidance to Leadership, Influence, and Excellenc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Tao Te Ching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86), p.9. (出處:

http://www.amazon.com/The-Tao-Power-Leadership-translation/dp/0385196377/ref=sr_1_3?ie=UTF8&qid=1 379664944&sr=8-3&keywords=the+tao+of+power+a+translation+of+tao+te+ching#reader_0385196377) (2014 年 5 月 25 日檢索)

146 R. L. Wing, The Tao of Power: Lao Tzu’s Guidance to Leadership, Influence, and Excellence(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Tao Te Ching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86), p. 11. “Build up your personal power

(Te) through your awareness knowledge of the physical laws as they operate both in the universe and in the minds of others (Tao)--- then use that power to direct events, without resorting to the force.” (出處:

http://www.amazon.com/The-Tao-Power-Leadership-translation/dp/0385196377/ref=sr_1_3?ie=UTF8&qid=1 379664944&sr=8-3&keywords=the+tao+of+power+a+translation+of+tao+te+ching#reader_0385196377) (2014 年 5 月 25 日檢索)

儘管崔何標記出她引自何人著作,但是有更多是她的心得。在《內心平靜之道》

的第二章中,崔何花了很多篇幅談論何謂「Te」:「Te Is Seeing Clearly」、「Te Means Self-Acceptance」、「Te Means Detachment」、「Te Means Not Trying But Doing」、

「Te Means Thinking Independently」、「Te Means Expanding Our Self」、「Te Means Faith in Life」、「Te Means Living Here and Now」、「Te Means Embracing Life Joyously147」。在崔何看來,德者,清楚見物;自我接納;不強求不執著;腳踏實地 的做事;獨立思考;擴展自我;對生命懷抱信心;活在當下;歡喜生活。究竟崔何 筆下的「Te」和「德」字有何關係?崔何所謂的「Te」和「德」字發音上雖相近,

但是兩者起源迥異,也指向不同目標。崔何的「Te」,是借用《道德經》中的「德」,

闡述自己對人類典範的想像。老子強調無我,去除「我」的所欲所求,以求超脫過 度重視個人利益而帶來的苦難;崔何的「Te」特徵非常明確,且皆帶有自我本位的 色彩。「獨立思考」是西方自啟蒙時代以來強調的質疑能力,而「對生命懷抱信心」

其實和「對神懷抱信心」的基督教義相去無幾,至於「不強求不執著」可能是受東 方宗教哲學影響,最後「拓展自我」和「自我接納」,都是改造自我的手段,以求 自我可以繼續適應環境。

由此可見,「德」在崔何詮釋之後已經有了新生命,褪去了中國色彩,變形成 具備各種現代正面價值的集合體。不僅如此,Te 之「清楚見物」特性更暗示著看清 真實與虛矯的能力,從而強化真實與虛假的二元性,將 Te 合併至崔何所服膺的新時 代思潮之中。

2. 第七十一章: 映照出真實與虛妄的「Te」

147 Diane Dreher, The Tao of Inner Peace, pp. 13-22.

若要成為 Tao person,須循著「Te」的途徑而行,而崔何認為「Te」境界的第 一個要件就是清楚見物,看穿表象,直抵真實。她引用《道德經》第七十一章證明 何以「seeing clearly」可以使人有道。

本章原文如下: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不知,知,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