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韋恩‧W‧戴爾譯本分析

一、 前言

米契爾的譯本和另一位《道德經》譯者暨勵志作家韋恩‧W,戴爾(Wayne W. Dyer)

的譯本皆為本研究之分析客體。不過,米契爾曾在二○一○年對戴爾提起著作權訴 訟,指控後者的《道德經》譯本有許多內容皆抄襲自前者版本72。不過,就算文句 有許多重疊之處,兩人譯本仍存在顯而易見的風格差異。戴爾的版本在字句編排上 比較貼近《道德經》原文,而且傾向於譯出原文的每個句子;米契爾則選擇極端自 由之譯法,經常改變原文的字句順序,有時候甚至全盤改寫,展現獨特的米契爾式 風格。因此,兩種譯本仍有分開解讀之必要。

以下針對米契爾《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以下稱「米契爾的」《道

70 Stephen Mitchell and Byron Katie, A Thousand Names for Joy: How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Way Things Are (London: Rider Books, 2007)

71 Stephen Mitchell, and James A. Autry, Real Power: Business Lessons from the Tao Te Ching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1998)

72 Matt Belloni, Wayne Dyer sued by Stephen Mitchell: Self-Help Guru Accused of Stealing From Tao Book, The HollywoodReporter. 21, Dec., 2010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blogs/thr-esq/guru-wayne-dyer-sued-stealing-63925 (2014 年 5 月 25 檢索)

德經》譯本)之譯本分析,除了分析其譯文之外,也會納入米契爾與奧崔合著的《Real Power: Business Lessons From the Tao Te Ching》(以下稱《Real Power》)的內容,將 兩本作品合併解讀。儘管《Real Power》書中述及的從商經驗,應該為奧崔之作,但 兩人在著書過程中想必密切討論過作品內容,並且兩人並列為該書作者,因此將該 書內容視為米契爾同意的《道德經》詮釋,應該不算違背米契爾本人真意。由於米 契爾的《道德經》譯本中除了譯文之外,針對個別章節的闡釋極少,因此將上述兩 部作品合併閱讀,更能深入觀察米契爾究竟如何看待《道德經》。

二、譯文分析

(一)第二十三章:接受失去,才能聽見內在的聲音

本章原文如下: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道」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73

米契爾的譯文如下:

Express yourself completely, then keep quiet.

Be like the forces of nature:

when it blows, there is only wind;

when it rains, there is only rain;

when the clouds pass, the sun shines through.

If you open yourself to the Tao, You are at one with the Tao and you can embody it completely.

If you open yourself to insight, you are at one with insight, and you can use it completely.

If you open yourself to loss, you are at one with loss and you can accept it completely.

Open yourself to the Tao, then trust your natural responses;

and everything will fall into place74.

73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7),頁 51。

74 Stephen Mitchell,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1992, c1998), p.25.

老子在本章開頭宣示其「清靜無為」的政治理想,國君最適合的治理態度就是

「惜字如金」,在上位者希言,在下位者才能活得自然。劇烈的活動必定要耗去強大 的能量,而耗能甚多的活動勢必不能長久;自然界的強風暴雨尚且持續一陣便停止,

更何況是在自然界中以脆弱出名的人類?老子以自然界的強風暴雨比喻「失道」、「失 德」之君,說這種人既然選擇不與道、德同在,必將得到失道失德的後果,而選擇 與道、德一同之人,在其寬厚無為的治理之下,人民不需要因應君主繁複苛瑣的政 策,也不需要追隨君主所訂的道德標準,既然免除激烈活動之災,便能夠徐徐緩緩 的生活,以保長久安樂。最後老子語重心長的勸戒上位者,若其不能誠信待人,必 將養成無誠無信的刁民;風雨尚且不能久,暴政虐民者必衰亡。

米契爾的譯文則將老子原本的微言大義悄悄轉了個彎,同樣是向自然現象學習,

老子將強風暴雨比喻為暴政,而強風暴雨挾帶如此強烈的勢能,其宣洩終有停止之 時,人類既然遠遠不如大自然有力量,就更應該「避免」像暴風雨一樣激烈耗能、

肆虐各處的活動75;米契爾則在各種自然現象中發現各有各的美感,因此提倡不論 晴雨都要「盡情享受」。根據譯文「Be like the forces of nature」,我們要向大自然的 各種力量學習,不論身處何時何地,該做的就是盡情的在當下展現自己,然後歸於 沉默。例如颳風,風該起的時候就要盡情的颳,直到再也刮不動為止;例如下雨,

該下雨的時候就盡情的下,下完就乾脆的打住;颳風也好,下雨也好,都只是一時 的現象,等到這些暴烈的活動過去,抬頭一看便又是藍天白雲。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句話想表達飄風驟雨只是一時興起,我們應該 學習接受當下現狀,管它是飄風或驟雨?「If you open yourself to loss, you are at one with loss, and you can accept it completely.」老子警告失道喪德之君,必不能長久,到 了米契爾的文本卻變成人應該充分接受並擁抱「失落」,如此一來才能聽見內在更深

75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頁 51。

層的聲音?

老子用狂風驟雨比喻失道喪德的暴政,同樣喻依在米契爾筆下指涉截然不同的 喻體,原本的暴君變成生活中的缺憾,「失」一詞被譯為英文之後從「失去道德」改 為「失去生活中原本存在的人事物」76。將治國經典引為修身法門,並無不可,但是 將失道喪德之行轉為失去生活中的美好,無疑走向和原文截然不同的道路。失道喪 德,將失去人民信任;但是米契爾眼中的失去卻格外美麗,只要接受失去一事,便 能活得更有智慧。《道德經》原本的嚴正告誡,到了米契爾筆下轉成溫柔的叮嚀,他 讓我們看見「失去」其實沒有甚麼好害怕的,只要接受自己失去的事實,原本的「狂 風暴雨」就會逐漸回歸寧靜。

米契爾不但提倡擁抱「失去」,更建議讀者「trust your natural responses」,練習

「信任自我的自然反應」。老子以飄風驟雨比喻失德暴政,米契爾的飄風驟雨則是生 命給我們的考驗,而不論外在發生甚麼事件,重點是我們「內在反應」如何。儘管 言之成理,但米契爾的詮釋已不知不覺地將重心置於「自我」,外在世界是否失道失 德,若單從米契爾的譯文來看,似乎並不重要,因為重點是讀者能不能找到和自己 的內在達成更深刻的連結。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不需討論即可看出的誤譯。不諳中文的米契爾,參考多家 英譯本,再加上自己長期靜心冥想之後,運用極端自由的手法創造出的令人驚嘆的 詮釋,從切合原意旨的角度來看,誤譯之名確實當之無愧,但米契爾也從此走出了 一條獨特的詮釋道路。他藉由《道德經》構築出一個美麗新世界,而那個世界繞著

「自我」打轉,外在事件不論好壞,都是追求靈性的道路。在此脈絡之下,原文的

76 喻依「狂風驟雨」和「失去」的連結:1.老子:喻體為「過度的政治現象」,此為君王「失去道德」的現

象,後果是「失去民心」;2.米契爾:喻體為「生命中的各種情緒和感受」,將「失去」歸到「各種情緒 和感受」集合,是以個人生命為中心的心得。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變成鼓勵讀者接受「失去」之意。當外在事件成為修 練自我的方法,一個強調自我的哲學觀已經透過誤譯悄悄展開。

(二)第三十七章:transformed 和 content,兩個字將「無為」扭轉成「有為」

本章原文如下:

「道」常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將不欲。

不欲為靜,

天下將自正77

米契爾譯文如下:

The Tao never does anything, yet through it all things are done.

If powerful men and women could center themselves in it,

77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頁 79。

the whole world would be transformed by itself, in its natural rhythms.

People would be content with their simple, everyday lives,

in harmony, and free of desire.

When there is no desire, All things are at peace78.

道看似無為,但其實目的在於「無不為」。道沒有需要實現的潛能,其存在就是 一種目的展現,而萬事萬物只要隨著內在的道而行,自然可以順暢得當79。若上位 者能持守道,不打擾人事物的行進韻律,萬物就能夠自行化生。從「無」中生出的 萬物,進入「有」的狀態,可能會出現進一步的欲望,而老子主張當人想要「化而 欲作」,有所為之時,就應該用道的真樸狀態來安定他。「有」回歸到其本源「無」, 處在無名的真樸狀態之中,心就會靜定下來,「夫將不欲」,原本有所為的欲望就消 散而去了。從國君至人民,大家的心都靜定下來,回到不欲不求的生活時,天下就 會自行穩定,絲毫不需多餘的教化。

米契爾將「侯王」詮釋為「powerful men and women」,強調女性的存在是本書 的特色之一,可能是當代女性主義蓬勃發展,為了公平起見,以及強調自然大母的 女性特質,故多加了「women」一字。這是脫離當時社經背景所作的自由詮釋,不 過米契爾在本書中已強調其譯法相當自由,因此可以想見他以個人體會為出發點,

從自己主觀的思想脈絡解讀《道德經》,這種情況下若他認為男女平等是當代詮釋應 該注重的觀點,因而採用「women」強調他在《道德經》一書中感受到的女性特質,

78 Stephen Mitchell,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p.40.

79 傅佩榮,《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台北:天下文化,2006),頁 244。

也是很自然的結果。

除此之外,譯文裡頭還藏有兩個關鍵字:transformed 與 content,這是全文最值 得一觀之處。老子原意在這兩個單字中產生微妙的質變,而看似平常的用字,其實 已經顯示出譯文走上和原文截然不同的精神道路。為什麼要強調這麼微枝末節的改 變?因為用字遣詞的選擇,反映出譯者心中對於原典作何詮釋,而單字單詞雖然微 小,但是可以具體而微的看出譯者心中所繫的是何種觀念,而且可以看出譯者所處 的、並且認同的文化脈絡。

首先從較輕微的 transformed 開始。原文「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之意為 上位者若能持守道,則萬民可以順遂道而行,每個人會回到他/她應有的樣子,當人 人返歸自己原初模樣,就是社會能夠真正的和諧共處的狀態。米契爾則解讀成若強 權者能保持在道之中,「the whole world will be transformed」,即「全世界都會轉化」。

然而,自化和轉化是同一回事嗎?自化,是除去所有加諸在「原初自己」身上

然而,自化和轉化是同一回事嗎?自化,是除去所有加諸在「原初自己」身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