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藍騰於〈Whose right? Ronald Dworkin, women, and pornographers〉一文中 主張若是使用德沃金的權利觀點,則會得出與德沃金的主張相反的結論,即政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2

出「政府不要管制仇恨言論」的結論。

第 5.7 節中我主張藍騰若是採用積極自由式權利觀點,則會得出「政府要 管制仇恨言論」與「政府不要管制仇恨言論」兩個相互衝突的結論。

以下我條列說明我於本論文的主張,並且我認為這些主張即是我對此議題 的貢獻:

一、藍騰在〈Whose right? Ronald Dworkin, women, and pornographers〉中所提 出的論證架構其實不是德沃金的權利觀點。

二、整理並提出德沃金的「反『效益主義式的政策式論證』論證」。

三、區分了「強的反『效益主義式的政策式論證』論證」與「弱的反『效益主義 式的政策式論證』論證」。前者是德沃金真正所主張的論證,後者即是藍騰 於〈Whose right? Ronald Dworkin, women, and pornographers〉一文中宣稱 的德沃金的論證架構。

四、借用「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概念區分了「消極自由式權利觀點」與

「積極自由式權利觀點」。德沃金所用的權利觀點是「消極自由式權利觀點」, 藍騰所用的權利觀點是「積極自由式權利觀點」。

五、德沃金的「消極自由式權利觀點」會推導出「政府不要管制仇恨言論」。

六、藍騰的「積極自由式權利觀點」會得出相反立場的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3

針對「政府應不應該管制仇恨言論?」這個議題,這篇論文看似是德沃金 獲得勝利,藍騰敗下陣,然而我認為藍騰在本議題中並非毫無建樹、沒有反擊空 間,理由如下:

一、即使藍騰整理出的論證架構 1 不是權利觀點,但是該論證架構作為「反『效 益主義式的政策式論證』論證」還是對我們社會的發展有幫助,其能夠幫助 我們排除那些證成理由不適當的「效益主義式的政策式論證」。

二、「消極自由式權利觀點」無法推導出「政府要管制仇恨言論」,但是「積極 自由式權利觀點」可以推導出「政府要管制仇恨言論」,所以「積極自由式 權利觀點」並非沒有價值,只要藍騰可以想到方法反駁我所提出的「藍騰的 積極自由式權利觀點論證(改)」,那麼「積極自由式權利觀點」就不會推導 出衝突的結論,如此一來,至少「消極自由式權利觀點」與「積極自由式權 利觀點」可以站在「政府應不應該管制仇恨言論?」這個議題的正反兩邊相 互較量,「哪一種權利觀點有道理?」就留給未來的學者去評論。

三、誰的能力或機會比較重要?藍騰可以主張被仇恨者的能力或機會比較重要,

因為他們作為受害者,政府有理由基於平等二原則回復他們的機會或能力。

這麼一來,為這些仇恨言論受害者立法,似乎便說得過去。並且如果主張被 仇恨者的能力或機會比較重要,那麼藍騰就可以進一步主張,我們要選擇「藍 騰的積極自由式權利觀點論證」,而捨棄我提出的「藍騰的積極自由式權利 觀點論證(改)」。

最後,必須提醒讀者的是:本文並非主張「政府不要管制仇恨言論」作為 一個普世價值、普遍的道德法則。如同陳宜中所言:「德沃金為言論自由提供了 相當有利的辯護,但他仍未成功的證立『仇恨言論不該受到管制』作為一種普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4

原則(陳宜中,2007,78-79)。」

本文亦非主張「發表仇恨言論是應該的」、「我們應該多多發表仇恨言論」。 本文要旨在提出:如果「政府」接受「德沃金的消極自由式權利觀點」,那麼「政 府不要管制仇恨言論」。

換句話說,政府之外的對象對仇恨言論的主張,例如公民、輿論等等對象,

這些都不是本文所討論的;權利觀點之外的法則對仇恨言論的主張,例如德行倫 理學、義務論等等,這些也都不是本文所討論的。

或許一個理想國度之中的公民不應該說仇恨言論,或許我們應該用道德法 來約束仇恨言論,這些主張都可能是對的,然而我認為德沃金只是要說明:「一 個採納權利觀點的政府不會管制仇恨言論。」管制仇恨言論並非政府的工作,如 果政府做了,則政府就因為沒有做到權利觀點(平等二原則)而失格了。

Austin, John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rlin, I. (2002). Liberty: Incorporating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ison, S. J. (1998). The Autonomy Defense of Free Speech. Ethics, 108, 2:312-339.

Delgado, R. & J. Stefancic. (2001). Critical Rac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Dworkin, R. (1977).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workin, R. (1991).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In E. Ullmann- Margalit and A. Margalit eds., Isaiah Berlin: A Celebration (pp. 100-109).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workin, R. (1993). Women and Pornography.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40, 17:

36-42.

Dworkin, R. (1997). MacKinnon’s Words. In Freedom's Law: The Moral Reading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pp. 227-24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workin, R. (2000). Sovereign Virtu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workin, R. (2009). Foreword. In I. Hare and J. Weinstein eds., Extreme Speech and Democracy (pp. i-ix).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monds, D. & N. Warburton. (2014). Philosophy Bites Agai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inberg, J. (1973). Social Philosoph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rnsby, J. & R. Langton. (1998). Free Speech and Illocution. Legal Theory, 4: 21-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6

Langton, R. (1990). Whose Right? Ronald Dworkin, Women, and Pornographer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9, 4: 311-359.

Langton, R. (1993). Speech Acts and Unspeakable Act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22, 4: 293-330.

Langton, R. (1998). Subordination, Silence, and Pornography’s Authority. In R. C. Post (Ed.), Censorship and Silencing: Practices of Cultural Regulation (pp. 261-283).

Los Angeles: 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Mill, J. S. (1997). Mill: The Spirit of The Age, On Liberty, The Subjection of Women.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Smolla, R. A. (1992). Free Speech in an Open Society. New York, NY: Alfred A. Knopf.

Sullivan, K. & G. Gunther. (2003). First Amendment Law. New York, NY: Foundation Press.

Taylor, C. (1979). What’s Wrong With Negative Liberty?. In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Philosophical Papers 2 (pp. 211-22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S. (1994). Hate Speech: The History of an American Controversy.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7

中文參考文獻

陳宜中,(2007),〈仇恨言論不該受到管制嗎?反思德沃金的反管制論證〉,《政 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 23 期,頁 47-87。

陳宜中,(2009),〈色情管制爭議中的言論自由〉,《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 21 卷,第 3 期,頁 389-429。

劉靜怡,(2015),〈國家法律禁止不了的事〉,《台灣法學雜誌》,第 264 期,頁 29-30。

鄭光明,(2012),《從語言哲學到色情查禁:藍騰的反色情論證》,台北:五南。

鄭光明,(2013),〈什麼是言論自由:一軸觀點〉,《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 45 期,頁 63-110。

鄭光明,(2015),《我的自由,不自由?10 則青春校園的哲學激辯》,台北:三 民。

鄭光明,(2015a),〈瓦爾準與藍騰論仇恨言論〉,《東吳哲學學報》,第 32 期,頁 1-36。

蘇慧婕,(2015),〈從諷刺言論談言論管制的司法審查難題〉,《台灣法學雜誌》, 第 264 期,頁 26-28。

龔艷,(2013),《仇恨言論法律規制研究》,廈門:廈門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