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此,伯林確實是忽略了一個自由的本質與自由的實踐並非兩種不同的東西,

他們是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會相互影響:當一個人失去自由的實踐:他也將很 容易失去自由的本質,而不是純粹是講究一個政治上公權力的保障如此簡單。

第九章、 結論

即便我們談論至此,我們依然可以說,伯林所強調的自由的本質:也就是一 個權力範圍的概念,依舊是一個自由的本質的良好定義,而這種本質依舊是被動 的,不需要任何運用便應該生效的。

然而一個自由的本質是被動的,是消極的,卻不代表一套建立在這種概念之 上的自由理論也非得是被動與消極的。

自由的本質是消極的,這是表達其毋須人做任何運用就該運用於人之上此一 特質,也就是消極自由一直堅持的:人的內涵不影響其是否是自由的此一概念。

但是這並非代表其自由的性質理所當然地永恆,如果在歷史上其因為某種轉變而 發展出來,那其亦會因某種轉變而消失:那種轉變便是權利的來源與內涵之轉變。

權利的來源與內涵並非是一種加諸在權利本身之上的性質,而是他會與權利 的本質互動,改變權利的本質:權利是爭取而來的還是被施捨的,是被運用的還 是被漠視的:這些特性不僅僅是點綴,而是表達了人與社會之關係性質,而其亦 為一個伯林所提此一自由之本質產生的依據。

換言之,伯林所提出的自由之本質──即權利範圍,雖然理應是被動附與在 人之上,但其產生卻仰賴某種關係性的內涵,那麼仰賴某種關係性的內涵也可以 衰亡:其產生於權力實質之均等,其衰亡於權力實質之不均等。

如果證明了一個實質權利上內涵的必要性,那麼僅僅將自由設限在一個機會 上的概念是不足的;如果我們要關懷權利的內涵與來源,那麼我們勢必是從一個 社會關係著手,而這非得我們進行運用不可。

換句話說:伯林的權利範圍是需要積極的運用概念去保障並維護的,而這並 不與機會概念的權利範圍有所衝突;如同泰勒所說:消極自由是可以同時建立在 機會概念與運用概念之上的。如果此運用概念之目的是維護或著至少不違背那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之本質的話。事實上,如果伯林的消極自由如果沒有某種運用上的概念,那消 極自由之下的多元從一開始便只是無秩序地強凌弱的野生環境;一個理念至少他 必須承認一個消極自由下的競技規則才可被消極自由容忍。

因此我的結論是:伯林的消極自由所提出的權利範圍的消極概念雖然重要,

但他卻忽略了權利的運用上會實質上影響到權利本身的本質;因此在運作上一個 完全擺脫運用概念的權利範圍是不可能的:這是由於伯林在極權的成因上對積極 自由概念的過度嚴苛所導致,積極的概念所導致的差異性概念是獨裁的間接成因,

卻不是直接成因;也是成因之一,而不是全部成因;然而積極的概念所導致的水 平的差異性概念也才能給予弱勢真正的幫助:伯林選擇將兩者一概否定純以消極 的自由概念來定義政治自由。卻忽略了獨裁還有其他成因,而如果我們不能以積 極的運用達成實質上的平權,反而不能防止這些其他成因。做為一個反對一元論 與獨裁的思想,若僅僅只是要防堵一套一元論思想間接導致的獨裁,卻犧牲了其 他防止一個實質上一元與極權的方式,恐怕是不足的。

因此,在伯林的消極自由中,積極自由概念應當至少佔有一定重要的地位;

以維護一個機會概念的自由本質的恆定性;也才能更完善地防止一元與極權的產 生,以確保一個多元的社會存在。

參考文獻

Abbey, R., 2000, Charles Tayl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rlin, I., 1969,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in I.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ed. in Berlin 2002.

Berlin, I., 1991, “Alleged Relativ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European Thought”, in I.

Berlin, 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Berlin, I., 2002, Freedom and Its Betrayal: Six Enemies of Liber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rdy, H ed. in New Jersey.

Coole, D., 1993, Constructing and Deconstructing Liberty: A Feminist and Poststructuralist Analysis. Political Studies, 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Crowder, G., 2002, Isaiah Berlin: Liberty and Pluralism, Cambridge, Polity.

Doppelt, G., 1989, “Is Rawls's Kantian Liberalism Coherent and Defensible?” Ethics, 99.

Gray, J., 1996, Isaiah Berli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 1989,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ymlicka W.,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5

Larmore, C., 1994, “Pluralism and Reasonable Disagreement”in Ellen F. Paul, Fred D.

Miller, Jr., & Jeffrey Paul, ed.

MacCallum, Gerald C., Jr., ‘Negative and Positive Freedom’, in D. Miller, ed., Liber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Macedo, S., 1995, “Liberal Civic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The Case of God v. John Rawls?” Ethics, 105.

Mouffe, C., 1992,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 Pluralism, Citizenship,

Community, London : Verso.

Rawls, J., 1993, Political Lib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andel, M. J., 1982,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 1979, ‘What's Wrong with Negative Liberty’, in A. Ryan (ed.), The Idea of

Freedo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ed in Miller 2006.

Taylor, C., 1985,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Philosophical Papers 2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aldron J, 1995, “Minority Cultures and the Cosmopolitan Alternative,” in Will Kymlicka (ed.), The Rights of Minority Cultur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錢永祥, 「伯林論歷史與個人」 , 新史學第 23 卷 2 期 (民國 2012 年 6 月), 頁 21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