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外籍配偶對子女教養的想法與期望並探討外籍配偶對 子女的教養方式,以求提出可供未來有關當局擬定相關政策之參考的究結果。藉 由質性研究的方法,以訪談的方式進行。根據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定八名外籍配 偶,以訪談、收集現場相關文件的方式,進行了解。綜合歸納文獻探討與外籍配 偶受訪分析,本研究針外籍配偶對子女教養方式,提出研究結論如下:

一、針對外籍配偶在教養想法與認知方面 (一)基本的原則與要求

能夠平安健康長大,並且做一個能自力更生的人,不祈求賺大錢、當大官,

只要在求學的過程中,能學會聽從老師的話,在課業表現方面維持一定的水準,

把該學的學會,行為要守規矩,學會與人相處及溝通,不需要有遠大目標。顯現 出外籍配偶在想法上受自身的環境因素影響,普遍認為未來孩子的成就只要能過 活即可,不要求一定要多麼傑出優秀。

(二)原生家庭的教養觀

在外籍原生的家庭中,他們小時候所受到的教養方式,會繼續沿用於現在下 一代的孩子身上。在他們生活較為困苦的那個年代,所蘊育出來的堅忍情懷,是 他們現在教養孩子的依據,如用功讀書、孝順、感恩惜福、品行和禮儀等。觀念,

藉由生活的體驗而內化於心中;經驗,累積於生活場域而轉化為行為行動。外籍 配偶將以往父母的教養觀念及經驗,實現於對下一代的要求,並以此為教育孩子 的規準。

(三)夫家的教養衝突

夫妻的教養觀念不一致,導致對孩子的規範標準有偏差,造成孩子遵從的依 據混淆,但在外籍配偶家庭所產生的效應更為廣大,因為這之中要包還夫妻間的

語言溝通有所差異,而造成母親的打罵管教,父親不能苟同。在前述的文獻分析 探討外籍配偶在生活適應上的困境中,其實與夫家的教養觀念衝突,是一個在教 養子女過程中的阻礙之ㄧ。也就是說,影響外籍配偶子女教養的原因包括夫家的 教養觀。

在學業的指導方面,父親的態度較為消極,認為孩子的學習是天生的,學不 會較不要學了,不會太在意。而外籍配偶則將孩子的教育視為能改變家裡生活條 件的契機,要求比先生還要高。外籍配偶希望孩子能有所表現的心情,我們能夠 體會,在原本的家鄉背景中,能夠讀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能找到好工作 的條件之一,藉此可以改變社會階級的地位,所以會在意孩子的學業成績表現。

而父親的態度認為已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至於孩子的成長則端看孩子本身的資 質與造化了。

(四)在生活教育上的認知

生活教育的內涵包括禮節、儀容、整潔、習慣常規、人際互動、人格養成等。

孩子生活常規建立是要靠平時對生活上種種的要求,多數人都同意學校教育最需 要教導,卻也是最沒有被落實實施的項目。因為太多人認為它是生活中的繁瑣小 事,太多老師專注的是教學進度有沒有達成,太多家長關注的是小孩有沒有學到 知識;至於「規矩」,常常是不出事就不重要的細節了。在本研究的訪談資料中,

外籍配偶其實在這方面的認知上,較重視孩子的生活常規禮節、衛生習慣及生活 自理的要求,認為這些都是必要養成的生活技能。而對孩子不管在學校或在家,

都認為應該聽從老師或長輩的話。這與莊麗玉(2005)的研究結論相似,其認為外 籍配偶期許子女能有良好的品德與學業成就,親子互動過程中要求子女聽話乖 巧。

反觀現代社會的本國父母,升學主義掛帥,無不要求孩子要上才藝班、補習 班,深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點,而造成了孩子的童年被一堆上不完的課所填滿。

父母焦慮孩子長大有遺憾,又期待自己的小孩有傑出的表現,要比別人高一等,

只好一窩蜂的踏入讓孩子學習才藝班或補習班的行列,陷入了愈早學習保證有成

就的迷思當中。相較之下,外籍配偶的子女單純許多,注重在品德行為的要求,

禮貌與規矩的養成,謙虛與應對進退的功夫上,似乎具備較無形的能力,這也是 受到原生國的傳統文化思維使然。

二、針對外籍配偶在教養孩子未來的期望方面 (一)在做人處事,同儕互動關係上

外籍配偶希望透過學校的同儕的力量,人際互動的影響,促使孩子在團體的 生活當中,能具備有喜愛助人的熱情,信守承諾的恆心,接納與包容的胸襟,以 及和氣為善的人際關係。

(二)在求學、成長、工作三階段

在課業方面的要求不像一般的精英家庭要有很高的標準存在,只求能把握基 礎,成績中等以上即可。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希望孩子不要學壞,成為流氓或混 混,希望能安分守己,獨立自主,當個有用的人。在未來工作上,只期望能找一 份正當的工作,自給自足或養家活口,不要成為家裡的負擔。

三、針對外籍配偶在教養孩子的方法方面 (一)在糾正孩子行為時

在這八位外籍配偶的訪談資料分析中,對於孩子的犯錯行為或不良的行徑,

所採取的回應方式,可以歸納為三類型:1.先體罰再說教。2.先告誡再體罰。3.

勸告開導。在第二章的文獻分析可以得知父母的教養方式類型,多以雙向度的分 類方式較常被國內外研究應用至研究中,其主要原因是包含感情層面(如關懷、

溫暖與敵視)和行為層面(如權威、限制與要求),藉由訪談資料得知,其以勸告開 導方式者寧以勸說、責罵來取代體罰,因此,其教養方式屬「高關懷低權威」。

另外,其他兩種方式,雖然都有體罰與勸說,但其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先後 處理順序。「先體罰再說教」是因犯了較大的過錯,如偷竊行為,有立即給予感 受犯大錯的教訓,而是後說明體罰之原由;「先告誡再體罰」是因屢勸不聽,或

態度已經失控,幾經的勸說而無改善,才施以體罰。這兩種恩威並濟且都有進行 感情層面與行為層面的交替用運,因此,這兩類的方式屬「高關懷高權威」的教 養方式。

(二)在鼓勵回饋孩子時

課業學習是一條漫長的路,假如沒有任何的刺激迸出火花,那相信一定是條 枯燥無味的旅途,久而久之就失去前進的動力,因此正向的鼓勵有其必要。當有 好的表現時,都會渴望得到正面的回饋,而正面的回饋可包括:心理層面與物質 層面。心理層面有口頭的讚美嘉許,給予肯定的價值,對於你的作法表示支持等。

而物質層面:可以是獲得喜歡的東西、金錢、職位、薪水獎金等。這些都是正面 的引導,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良性的循環,一直依照目標持續保持良好的表 現。

而在這幾位訪談的資料分析中,給予物質和口頭的回饋都是外籍配偶經常使 用的方法,不管是買東西、帶她出去玩或者稱讚幾句,在對學童的要求與控制的 相當的得心應手。而在Maccoby和Martin(1983)將教養方式分為「父母的要求與控 制」與「父母的接納與反應」兩大向度中,這個部份屬於「要求-接納、有反應」

象限,也就是「權威式」的教養方式,即父母以較合理的控制行為及較高的接納 程度,並以溫暖、負責的方式鼓勵孩子。

(三)在學習課業產生問題時

外籍配偶在課業指導的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語言及文字的影響,他們 無法完全勝認課業的指導,必須求助於先生、親戚、朋友或較年長的哥哥姊姊,

但最後若有困難還是會將問題拋回由老師指導。在這八位的訪談家庭中,可以看 出父親認為課業指導的工作應由母親來承擔,這也反映出中國傳統家庭父母教養 角色的分工,依然存在於外籍配偶家庭之中。

雖然,課業指導可尋找其他人幫忙,老師也是其中之ㄧ的角色,但這絕非長 久之計,他們也曾想過要讓孩子上補習班或安親班,以彌補自己無法教導或不足 的部份,但接礙於時間、金錢上的關係而作罷,但心中對於子女的課業的關注不

亞於一般的家庭的付出。

這樣堅持對孩子付出的韌性,在前述文獻的探究歸納指出外籍配偶的個人成 長背景會影響其教養方式,生長在困苦的生活環境,父母能給予的顯得非常珍 貴,想盡辦法也要做到最好,在他們的觀念是如此。對於孩子無條件的奉獻自己,

希望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就像受訪者D說:「給他閱讀多認一個字,就算 是一個字,這樣也就夠了」。所以,受訪者對於無法提供子女課業輔導的人力之 下,他們購買其他的書籍或DVD等,促使孩子多閱讀,增廣見聞,提升未來競爭 能力。

(四)在教養過程遇到困境時

外籍配偶平常教養孩子最常遇到的困境,就是課業指導最令他們百般頭痛,

因為語言文字的隔閡確實造成無法溝通理解的窘境,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

所受的課程也隨之加深,面臨愈來愈艱難的課題指導,一定是無法駕馭其中。這 也說明外籍配偶不但在一般日常生活會話的用語學習以外,也要隨著孩子的成長 而自己也要有所進展,不過透過文獻的顯示,外籍配偶沒有太多的時間琢磨再這 一個部份,因為所擔任的角色太多,如陳美惠(2002)與陳明利(2005)的研究,皆說 明外籍的母親都是一人扮演家庭多重的角色,乃至於分身乏術無法專注於教育孩 子課業指導。

經濟的重擔,也是外籍配偶所面臨的挑戰,要兼顧家庭、孩子教育、公婆侍

經濟的重擔,也是外籍配偶所面臨的挑戰,要兼顧家庭、孩子教育、公婆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