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根據研究目的與結果,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 探討解題策略對概念/技能與錯誤類型之影響

一、單一概念試題分析

12 題試題其中,試題 1 至試題 4 為分別使用策略 1(M1)至策略 4(M4)擁有單一概念的解題策略的試題,均為速度單位轉換的概念題,若 使用其他策略的受測者,較分別使用策略 1(M1)至策略 4(M4) ,容易缺 乏其所屬策略的各概念技能。

試題 1 與試題 2 通過率優於試題 3 與試題 4,是因為試題 1 與試題 2 是利用速度單位低階轉換為高階乘以 60 的概念進行解題,其相較於高階 轉換為低階是除以 60 概念而言簡單,所以試題 1 與試題 2 通過率優於試 題 3 與試題 4。

二、平均速度概念試題分析

試題 11 與試題 12 屬於需要能利用 S5(平均速度=多段總距離÷多段 總時間解決問題)的概念題,在解題策略方面,M5 是利用時間單位高低

51

階間轉換的解題策略,而 M17 與 M18 均為需要利用速度單位高低階轉換 的解題策略,大多數受測者使用 M17 與 M18 進行解題,但進一步探討,

發現使用 M17 與 M18 容易發生錯誤類型 B3(解題時,忽略速度單位的 時間變項),顯示受測者對於速度單位高低階轉換間的概念不純熟,所 以容易犯 B3,反觀使用 M5 的受測者,在概念上的完整性是較好的,所 以在答對率方面也較使用 M17 與 M18 的受測者高。

三、距離、時間和速度三者關係間的應用概念分析

試題 5 至試題 10 為擁有距離、時間和速度三者關係間的應用概念 題。試題 5 使用 M11 進行解題的受測者,容易缺乏概念 S2(能利用分速

×60=時速解決問題),且較使用 M12 的受測者容易發生錯誤類型 B3

(解題時,忽略速度單位的時間變項);試題 6 使用 M13 的受測者較使 用 M6 多,而使用 M6 的受測者較使用 M13 的受測者容易發生錯誤類型 B3;試題 7 使用 M14 的受測者,較使用 M12 進行解題的受測者容易發 生錯誤類型 B3;試題 8 擁有 M7、M15 和 M16 的多重解題策略,其受測 者不管使用哪一種策略進行解題,缺乏概念 S7(運用距離÷速度=時間,

解決有關的速度問題)的百分率均超過 50%,而使用 M7 的受測者較其 他受測者容易犯錯誤類型 B3;試題 9 和試題 10 分別使用速度單位高低階 轉換 M9 和 M10 的受測者,較使用時間單位高低階轉換 M8 進行解題的 受測者,容易發生錯誤類型 B3。

貳、解題策略組型與數學表現之關係

對受測者策略擁有的傾向組型A~B與其在試卷中的八題數學成績得分 進行檢定,發現B的受測者數學成績的平均得分會優於使用A的受試者;

使用C會優於使用A的受試者;使用B跟C的受測者其數學成績得分沒有達

52

到顯著差異;使用A、B或C的受試者的平均得分都會優於使用M4的受測 者。

因為D的受測者在選用解題策略上沒有特定的傾向,其紊亂的選用策 略會使受測者因為需要過多的概念資訊,而在解題時容易作答錯誤,所 以擁有策略傾向A、B或C受測者之數學成績得分會優於使用M4無法判別 策略傾向的受測者。

参、解題策略組型與錯誤類型間之關係

擁有A解題策略傾向的受測者比使用其他策略傾向的受測者容易犯錯 誤類型B3和B9。因為在進行解題時,A的受測者會先運用距離、時間與 速度關係的公式進行解題之後,很容易忽略速度單位的時間變項而直接 將得到的數值進行下一步的解題,即未進行速度的轉換卻直接進行解 題,因此,擁有策略傾向A的受測者容易犯錯誤類型B3。

肆、解題策略組型與概念之關係

將策略傾向與概念/技能進行交叉表卡方檢定考驗得知,策略傾向B變 換時間法的受測者,容易缺少為速度單位高低階轉換的概念/技能S1~S4。

在教學上,教師應該加以辨別擁有B變換時間法解題策略傾向的受測 者,是否是因為不具備有速度單位高低階轉換的概念/技能,因此才選用 以先備知識為基礎的B變換時間法。

伍、綜合討論

綜上所述,以建構反應試題獲取受測者的作答反應,可以得到受測者 豐富的解題歷程資訊,並藉著探討分析受測者所偏向選用的解題策略、

53

解題策略所含的概念組合與錯誤類型的資訊,將有助於教師以學生的角 度重整教學重點,增加教師的教學成效,不僅如此,更可以利用上述分 析後的資訊,協助教師在補救教學時,能運用學生慣用的解題策略來進 行學生欠缺的概念/技能補救,並協助學生釐清錯誤類型,以達到「因 材施教」與「因材補救」之目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