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希望透過探討腐女的同人社群,指出一個從大移動到小的群體,是如 何形塑出群體內的認同;從圈子的潛規則中,我們發現了矛盾又模糊,留給每個 小群體各自詮釋、討論的空間。我們發現社群憑藉著自己的社交能量,生產自己 的文本,成為了意義生產的平台。

第一節 結論

一、社群在何方

社群對於這個圈子來說重要嗎?同人文化在台灣發展至今,對於身處其中的 來說,她們對於將自己視為「同人圈」的一員已經沒有任何懷疑,可以說同人就 是她們日常生活之一,她們對於這個圈子的規則相當重視,也願意犧牲自己的時 間跟精力在維持這個圈子的運作上。但圈子並不是當同人出現在台灣時就理所當 然存在每一個參與者的想像中。

在個人社群媒體發達的現今,我們看到的是更朝向虛擬跟實體混合的同人社 群,透過社群媒體,像是噗浪、Line 群組等等,腐女得以用更多元的方式進入社 群之中。我們可以發現以往都是在要先參與大圈子中才找到跟自己最相符的小圈 子,受訪者都認為在過去要參過(同人)場才算是進入這個圈子中,因為透過參 場才能找到自己的同好。網際網路似乎加速了這個過程,諸如關鍵字、主題式的 群組,參與者在加入某個社群的時候,就已經被劃分進去一個圈子中的某個社群 之中。我們可以發現,社群是一個不斷從大群體逐漸縮成更小的群體,從一開始 大家共享對於 BL 的熱衷,到單一作品或是 CP 的同好群體,最後是被稱為親友的 社群,可以說這是個從同好逐漸轉變成親友的歷程。

從大群體到小群體的過程中,透露出來的是一個謹慎的互動型態。從同好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親友,對於受訪者來說互動對象是從一群人變成少數幾個人,甚至是單一一人 的互動,她們必須更加謹慎於維持兩者之間的邊界。我們發現,這個過程是一個 長短不一,但是卻存在非常多彼此試探的互動,她們必須要透過這些互動讓彼此 的「電波」相合,這伴隨著是挖掘彼此的「萌點」跟「雷點」,透過挖掘共同點 達成更多的共鳴,像是對於同樣的 CP 有相似的詮釋,對於一些社會議題具有同 樣的價值觀,都促進了彼此在互動的時候,話題可以被延續,增進彼此的親密性,

讓關係得以轉變,同時也透過避開雷點,讓彼此在相處上可以減少衝突。這些關 係的轉變是透過持續性的互動來達成,但我們也發現,對於群體來說,參與同人 活動成為了關係轉變的橋樑之一,共同參與、見過面都能增加她們對彼此的信任 度,要跨過那條進入親友的界線也會變得更加容易。

從這個群體中可以看到規則的運作,這些規則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於社群之 中,規則是隨著小群體之間的討論所達成的某種共識,這些共識立基點在於不要 造成他人困擾的尊重,這個他人包含了圈內跟圈外的人,幾乎所有的規則背後都 有著這樣的意義,但並不是每一種規則的共識都是穩定不變的,我們發現隨著文 化發展,一些規則已經有所轉變,對於圈內人來說似乎已經不是需要被嚴格遵從 的,像是對於腐女身份的隱藏跟低調,有些人認為這已經是沒必要的規則。我們 也可以從對於 OOC 的認定或者是同人版權的爭議,我們發現這些規則存在著可 以被各自詮釋的灰色空間,我們也看到不同社群之間的互相辯論,她們會以一個 創作者的粉絲,或是某種立場的擁護者,主張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種眾聲喧嘩的 爭論,這些辯論或許不會有任何結果,也達不成任何共識,我們對於同人的討論 往往是充滿活力且自由,存在各種詮釋,多元的文化。但我們從社群建構中看到 了小型的社群中共享同一套詮釋,她們甚至會主張社群的詮釋才是真理,其他的 詮釋都是 OOC。我們也看到了當一個創作者被指稱抄襲時,她的親友會願意相信 她,並且為她辯護,最後就造成社群之間的衝突。我們明顯看到多個小社群各自 向內集中的社交能量,這些能量讓社群之間的關係性得以更加緊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社群關係的另類想像

無論是實體還是虛擬社群,一方面開放讓所有人共同參與,只要進入其中,

就可以順利找到群體的類同性質,對於新人的加入是群體採取偏向開放的態度;

但另外一方面,它卻也存在一定的封閉性,因為只有「同好」才能進入這個場域 中,參與社群的人也相信周遭的人跟自己是「同一個圈子」。正因如此,參與社 群對於腐女來說是安全、輕鬆的,社群內的同好跟自己擁有共同話題的可能性較 高,社群能夠接受她們狂熱一面的地方,社群並不會排斥她們的妄想、腦補,因 為妄想正是社群的日常。她們彷彿從社會觀感的壓力中解套。

受訪者會將自己描述為內向、不擅長交際的人,這讓筆者感到相當疑惑,因 為當受訪者談及她們如何擴展圈子中的社交關係時,呈現給筆者的是一個相當善 於社交的狀態。若我們回頭關注一些對於御宅族的描述,御宅族通常會被大眾認 為是不擅長社交的怪咖,台灣的媒體也曾經將腐女的形象與封閉、孤僻進行連結。

受訪者也普遍認為在圈子中社交相較於現實生活更讓她感到舒適自在,甚至會較 願意去跟「二次元」圈子互動,她們沈浸在由動漫作品、網路、同好所構成的社 群中,在大眾眼中看起來就像是呼應了媒體的描述,以至於她們進一步將這個污 名標籤加諸在自己身上,成為自己對自己社交力的想像。有些人認為要承認這些 被社會認為「糟糕」的一面,同時也要將這種特徵當成是對於社會的反抗,去理 解腐宅們的價值。但我在這邊要問:難道認同自己身為迷社群的一分子,並選擇 在社群中進行社交行為,就是代表對真實社會的拒斥?

當筆者在討論社群內也會主張二次元的世界更加美好,這樣的宣言是一種對 社群的維護。更重要的是,她們能夠意識到主流社會對於群體的負面評價。我認 為從社群中各種對於 CP 的多元組成跟詮釋,以及她們所主張的尊重跟謹慎的交 流互動,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被視為「虛擬」、「不真實」的社群具有真實社會的 本質。她們在迷社群中是真實的。她們如何形構社群,如何在社群中找到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認為這可以啟發我們對於另類社交世界的討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