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全國三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計畫」實施初衷乃欲增進我國兒童之醫療利用,

短期下提供每位兒童健康更健全的照顧,長期下則保障我國各方面發展。然而在 貧富差距懸殊與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社會根本問題尚未解決之際,兒童醫療補助 計畫的實施是否有助於醫療資源可近性的提升,又其是否可以縮小不同居住地區、

不同所得條件兒童間醫療資源可近性的差距,即為本研究欲探討的目標,其中本 研究主要探討西醫門診與西醫急診的醫療利用情形。

現今社會每人享有醫療資源可近性不同,確實存在健康不平等。國內外研究 結果均顯示,個人的所得條件和健康狀況呈正比;個人居住地居的都市化程度亦 和健康狀況呈正比。兒童的醫療利用情形通常取決於照護者之決策,因此兒童所 處家庭之居住地區與所得條件往往為兒童健康狀態的決定性因素。為了促進我國 兒童健康權益,「全國三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計畫」的實施所費不貲,若因為貧 富懸殊或者醫療資源分不均導致其實施無法降低兒童間的健康不平等,實為可惜。

由於都市化程度較低落的地區通常伴隨著較低的所得條件,過去的文獻往往無法 清楚區分所得條件與居住地區對於醫療利用的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控制居住地 區與同時控制居住地區及所得條件下,觀察兒童醫療利用受政策影響之差異。

本研究利用國衛院健保資料庫,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承保資料檔、醫事 機構基本資料檔 2004 年至 2009 年間的資料,辨別兒童就醫年紀、就醫科別、居 住地區與投保金額,分別探討樣本兒童西醫門診與西醫門診醫療利用情況,並分 別就「依兒童居住地區分組」與「固定居住地區依所得條件分組」,以 RDD 方法 做實證分析,比較兒童滿三歲前後醫療利用行為的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實證結果顯示,在依居住地區分組之下,兒童醫療補助計畫在西醫門診方面,

對於醫療資源不足區的兒童效果最為顯著,在西醫急診則對醫療資源過剩區兒童 效果最顯著,但在控制居住地區下將所有樣本依西醫門診與西醫急診做估計,則 得出僅在西醫急診下醫療資源不足區所受政策效果顯著小於過剩區與充足區,顯 示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均確實扭曲政策效果。經估計,醫療資源過剩區、充足區、

不足區之西醫門診價格彈性分別為-0.015、-0.026、-0.115,各居住地區之西醫急 診價格彈性則分別為-0.095、-0.104、-0.117,皆以醫療資源不足區彈性最大,且 急診彈性大於門診彈性,此乃因本研究並未考量西醫門診與西醫急診間的替代關 係。

在固定居住地區依所得條件分組下,各居住地區的低所得組所受政策效果確 實不同,相同居住地區不同所得分組所受政策效果亦不相同。其中不論西門診與 西醫急診,各居住地區均以低所得組所受政策效果較為顯著,而在醫療資源不足 區的低所得組,西醫門診政策效果達 1%顯著水準,西醫急診政策效果則僅達 10%

顯著水準;醫療資源過剩區的低所得組所受政策效果則以西醫急診顯著水準高於 西醫門診,顯示當地醫療院所數確實影響政策之實施,並說明即使政策有效幫助 低所得兒童,在醫療資源不足區仍無法達成公平,醫療院所數不足造成的低落可 近性並無法透過兒童醫療補助計畫改善。

若欲促進兒童醫療補助政策的有效性,有效杜絕兒童健康不平等,政策制定 時必須考量西醫門診與西醫急診間存有替代關係、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貧富差距 擴大的事實,即使現行健保制度下已針對山地、離島居民與低收入戶民眾實施免 部分負擔政策,但未被納入的民眾仍有貧富之分,其居住地亦有城鄉之別,並無 法確實解決每人享有醫療資源可近性不均的現況,尤其本研究即證實在政策實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後雖有促進公平之實,卻沒有解決不公平的存在。若健保實施當局無力改善此現 況,則需注意政策實施時需避免不公平的擴大,以降低不同居住地居、不同所得 條件居民間的可近性為首要目標,以免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推行政策的美意,在 同時卻破壞我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實施的初衷。

貧富差距的擴大與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社會根本問題之重要性不容小覷,

政府乃應視其為當務之急,否則除了眼前因此所衍生之社會問題外,更會對許 多政策效果造成扭曲,帶來更嚴重的後果。而政府制定政策時也應對當前社會 現況做良好的掌握與評估,才不會造成反效果,因而適得其反。

本研究的限制主要有三點,第一,實證分析並未考量西醫門診與西醫急診間 的替代關係,兒童滿三歲前、受政策補助之下,西醫急診價格降低的同時門診相 對價格提高,在此無法準確判斷在補助政策實施下,就醫次數的增加分別有多少 比例是來自於實質需求的增加與單純因價格下降產生的替代效果。第二,本研究 採用 2004 年至 2009 年間的資料,如第三章、第一節所述,2003 年台灣因受 SARS 影響醫療利用行為有所扭曲,而自 2010 年年底通過中低收入戶未滿 18 歲與 70 歲以上者免保費,2012 年始居住在健保署定義「醫療資源缺乏區」的居民補助 20%部分負擔,介入的政策越來越多,資料的處理也更加複雜,然同時也表示我 國健保制度對於醫療資源可近性上的弱勢群體越來越重視。第三,在家庭所得分 組方面也有一定的困難,我國健保資料庫一直以來缺乏與社經變數的連結,本研 究使用投保金額和所得之間的關係做相對所得分組,在處理上保留準確度較高的 來自單薪、雙親家庭並非屬於固定保費的樣本,此舉無疑造成樣本的流失,且投 保金額僅反映薪資所得,非薪資所得的多寡則不得而知,顯示投保金額並不見得 能完全反映該兒童的家庭所得狀況,以投保金額作為分組依據的準確性有待商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參考文獻

英文參考文獻

Aday, L. A. and R. M. Andersen (1974),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access to medical care,”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9(3), 208-220.

Anderson, M., C. Dobkin, and T. Gross (2010), The effect of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on the use of medical servic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Angrist, J. D. and V. Lavy (1997), Using Maimonides' rule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class size on student achievemen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ambas, A. and J. A. Casas (2001), “Assessing equity in health: conceptual criteria,”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editor. Equity and health. Views from the Pan American Sanitary Bureau. Washington DC: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12-21.

Biggs, B., L. King, S. Basu and D. Stuckler (2010), “Is wealthier always healthier? The impact of national income level, inequality, and poverty on public health in Latin Americ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1(2), 266-273.

Bodenheimer, T. S. (1970). “Patterns of American ambulatory care,” Inquiry, 26-37.

Card, D., C. Dobkin and N. Maestas (2007), Does Medicare save liv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rlisle, D. M. and B. D. Leake (1998),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of Patients'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the Use of Invasive Cardiovascular Procedures Across Health Insurance Catego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8, 1089-1092.

Casas, J. A., J. N. Dachs and A. Bambas (2001), “Health disparities in Latin Americ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and the Caribbean: the rol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terminants,” Equity and health, 8, 22-49.

Case, A., A. Fertig and C. Paxson (2004), “The lasting impact of childhood health and circumstance,”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4, 365-389.

Cutler, D. M. and R. J. Zeckhauser (2000), “The anatomy of health insurance,”

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 1, 563-643.

Deaton, A. (2001), Health,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Donabedian, A. (1973), Aspects of medicalcare administration: specifying

requirements for health ca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berhardt, M. S. and E. R. Pamuk (2004), “The importance of place of residence:

examining health in rural and nonrural area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4(10), 1682-1686.

Fossett, J. W., J. D. Perloff, P. R. Kletke, and J. A. Peterson (1992), “Medicaid and access to child health care in Chicago,” 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17(2), 273-298.

Freeborn, D. K. and M. R. Greenlick (1973),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mbulatory care systems: Research requir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Medical

Care, 68-75.

Lee, D. S. (2008), “Randomized experiments from non-random selection in US House

election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42(2), 675-6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Manning, W. G., J. P. Newhouse, N. Duan, E. B. Keeler and A. Leibowitz (1987),

“Health insurance and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51-277.

Marmot, M. and R. G. Wilkinson (1999),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liver, A. and E. Mossialos (2004), “Equity of access to health care: outlining the

foundations for actio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58(8), 655-658.

Pritchett, L. and L. H. Summers (1996), “Wealthier is healthier,”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841-868.

Sherwin, R. P. (1983), “What is an adverse health effect?,”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52, 177.

Van Doorslaer, E., C. Masseria and X. Koolman (2006), “Inequalities in access to medical care by incom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74(2), 177-183.

Wagstaff, A. (2001), “Poverty, equity, and health: Some research findings,”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Equity and health: Views from the Pan American Sanitary Bureau. Washington DC: PAHO, 56-60.

Whitehead, M. (1992),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Equity and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22, 429-445.

Wilkinson, R. G. and K. E. Pickett (2006),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pulation health:

a review and explanation of the evidenc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2(7),

1768-17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Newhouse, J. P., W. G. Manning, C. N. Morris, L. L. Orr, N. Duan, E. B. Keeler, A.

Leibowitz, K. H. Marqui, M. S. Marquis, C. E. Phelps, and R. H. Brook (1981),

“Some interim results from a controlled trial of cost sharing in health insura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05(25), 1501–15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中文參考文獻

吳依凡 (2004),《醫療資源可近性對個人醫療利用的影響-台灣地區的實證研 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宛蕙、楊長興 (2007),「全民健保對健康差距之影響-以平均餘命為測量」,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6(3),196-207。

呂鴻基 (1999),「三十五年來台灣兒童的健康水平」,《臺灣醫學》,3(5),505-514。

李仁輝 (2007),《經濟成長與國民死亡率之關聯-台灣地區之實證研究》,國立 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李昭琴、盧瑞芬 (2013),「台灣兒童之健康平等及醫療照護利用公平性探討」,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2(5),449-461。

林主恩 (2002) ,《全民健保的實施對醫療資源分佈影響之空間統計分析》,國 立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敏 (2004),《醫療資源與國人健康的關聯》,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碩士論文。

紀慧珊 (2011),《兒童醫療補助計畫是否改善弱勢兒童醫療利用的可近性?》,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樹根、劉俊賢 (2006),「從台灣城鄉嬰幼兒死亡率差異探討社會不公平問 題」,《農業推廣學報》,(21),33-58。

許君強、林澤余、沈希哲、張嘉莉與湯澡薰 (2006),「醫療補貼政策對醫療利 用之影響-以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計畫為例」《北市醫學雜誌》,3(3),

268-287。

陳宗梧 (2009),《偏遠地區民眾之醫療照顧政策成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財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昕 (2007) ,《利用健保部分負擔調漲估算醫院門診價格彈性:一個自然實驗 法的觀察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欽賢,朱子斌與劉彩卿 (2006),「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下兒童預防保健服務之 利用」,《醫務管理期刊》,7(1),107-122。

湯澡薰、郭乃文與葉壽山 (1999),「台灣醫療資源使用之公平性探討」,《醫護 科技學刊》,1(1),43-58。

黃郁雯 (2005),《台灣地區嬰兒死亡率城鄉差異變化趨勢探討》,高雄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耀庭 (2005),《從死亡原因看所得對健康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 所學位論文。

楊順宇 (2011),《家戶所得相對剝奪與健保醫療利用關聯分析–Yitzhaki 指數應 用》,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學位論文。

趙思越 (2015),《成年人社會經濟地位與健康的關係:臺灣地區的實證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蔡偉德、陳芝嘉、余清祥 (2014) ,「老人醫療利用的價格效果-以 921 震災的 自然實驗為例」,《經濟論文》,42(4),599-645。

韓幸紋、連賢明 (2008a),「降低部分負擔對幼兒醫療利用的影響:以北市兒童 補助計畫為例」,《經濟論文叢刊》,36(4),589-623。

韓幸紋、連賢明 (2008b),「利用「分量迴歸」分析部分負擔對兒童醫療利用的 影響」,台灣社會福利學會 2008 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 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附錄

附錄一 全國三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計畫內容

一、計畫目的:為使全國三歲以下兒童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減輕家庭經濟負

一、計畫目的:為使全國三歲以下兒童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減輕家庭經濟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