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1 結論

由於台灣是個出口導向的國家,所以導致我們的新台幣只好採取較低的匯率 以維持較高的出口競爭力。但是近年來央行弱勢新台幣的匯率政策,其實是犧牲 了全民的購買力,來成就出口廠商的價格競爭力,那麼我們不禁懷疑央行的匯率 政策,可能是造成台灣近年來貧富不均持續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想要 探討台灣中央銀行維持弱勢新台幣的匯率政策,是否會造成所得分配不均惡化的 情況。本研究關於所得不均的理論模型主要引用自莊奕琦等人(2015)的模型,

並將其加進匯率此一變數以及多放入另一種衡量所得不均程度之指標。

由我們的實證迴歸模型分析結果中可得知,當年的實質有效匯率並不會馬上 影響當年所得分配的狀況;而落後兩年的實質有效匯率,則會顯著的影響當年的 所得分配狀況。而結果也顯示,當實質有效匯率越低時,亦即本國貨幣相對價值 越低時,所得分配不均的狀況會越趨惡化;而當實質有效匯率越高時,亦即本國 貨幣相對價值越高時,所得分配不均的狀況會較改善。此結果表示弱勢的新台幣 實質匯率會造成所得不均的狀況益加嚴重。

至於其他變數的影響:當每人平均國內生產毛額越高時或者失業率越高時,

也都會使得國內所得分配不均之情況更嚴重,此結果與現有文獻之結果相符。剩 下的變數分別為女性工作者占總工作者之比例、工業生產毛額占 GDP 之比例及 服務業生產毛額占 GDP 之比例,這三樣變數在本文的實證結果中對所得分配之 狀況並無顯著影響,但其影響方向也與現有文獻之結果相符,也就是說當女性工

57

作者占總工作者之比例越高,所得分配不均之狀況會越改善,而當工業生產毛額 占 GDP 之比例及服務業生產毛額占 GDP 之比例越高,所得分配不均之狀況會越 惡化,原因是此兩種行業中,高階主管及基層員工的所得差距太大,所以當此比 例越高,自然會造成整體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更嚴重。

總結一下,影響所得分配不均之狀況的可能因素有很多,由本文實證結果得 知,匯率對於貧富不均之程度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而台灣央行採取弱勢新台 幣的匯率政策,或許對於刺激經濟成長有明顯的幫助,但會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 狀況日益嚴重,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5.2 建議

本文探討了台灣中央銀行維持弱勢新台幣的匯率政策,是否會影響所得分配 不均的情況。而本研究仍有幾個缺漏以及改進方向,首先是資料收集的困難,由 於欲探討之主題─所得分配不均,常用的衡量指標為吉尼係數,台灣吉尼係數的 資料只從 1981 年開始,且只有年資料,而國外關於吉尼係數的資料更是不齊全,

各國各年資料的時間點很多都不重疊,故無法使用追蹤資料來分析,這是較可惜 的部分。但是即使吉尼係數的資料完善了,其餘控制變數之資料,有些只有年資 料,有些只有季資料,所以還是只能用年資料來分析,這樣樣本期間多少會受到 限制。若是未來有更完善的資料庫,無論是有台灣更詳細的季資料或月資料,抑 或是可以蒐集到各個國家較完整的數據,相信一定可以做出更好的結果。

另外,本文的一些控制變數,如女性工作者占全部工作者之比例、工業及服 務業的生產毛額占 GDP 之比例,在實證迴歸模型中得出來之結果為不顯著的,

雖然其影響方向與現有文獻相符,但難免還是有些可惜,或許是因為其他未考慮

58

到的因素,或是由於資料期間稍短,也有可能是有遺漏了一些變數及其多次項,

以上種種原因都有可能導致此結果。

而以上幾點是本研究在進行中所遇到之問題,關於資料缺漏的部分,希望未 來能有更完善的資料庫可以補足,也希望本研究可以對後續研究有綿薄的幫助。

59

60

英文參考文獻

Beston, D. and J.van der Gaag. (1984), “Working Married Wome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4), 532-543.

Beyer, H., P. Rojas and R. Vergara (1999),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9(1), 103-123.

Clarke, G. and L. C. Xu and H.f. Zou. (2003), “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84.

Daly, M., and G. Valletta. (2006),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United States: The Effects of Rising Dispersion of Men’s Earnings and Changing Family Behaviour,”

Economica, 73, 75-98.

Hu, Len Kuo (2001), “Income Inequality and Security Market,”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29(2), 185-220.

Levernier, W. and D. Mark Partridge and Dan S. Rickman. (1998), “Difference in Metropolitan and Nonmetropolitan U.S. Family Income Inequality:

ACross-County Comparis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4, 272-290.

Meller, P. and A. Tokman (1996), “Apertura Comercial Y Diferencial Salarial en Chile,” in El Modelo Exportador Chileno, ed., P. Meller, 87-139.

Robbins, D. (1994), “Relative Wage Structure in Chile, 1957-1992: Changes in theStructure of Demand for Schooling,” Estudios de Economia, 49-78.

Stolper, W. and P. Samuelson (1941), “Protection and Real Wages,” 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 9(1), 58-7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