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 議

此部分用以提供後續在教學及研究上的建議,如下:

壹、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一、運用新科技輔助教學,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增進學生學習效益 實驗結果證實,行動裝置輔助教學的確能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增進學 習效益。因此,研究者建議教師教學時,能運用科技產品變化教學,例如:

改變傳統黑板的模式,運用行動裝置的觸控繪圖功能,連接投影機,成為帶 著走的電子白板;也可運用社群連結,進行課後輔導與作品展示;或者,對 藝術教師來說,將藝術史中的圖片轉換成圖檔放置在雲端空間,需要時下載 成為圖片展示器,從此不再帶著厚厚的書,便可隨時提取……等效益(參見 第二章第一節),這些都是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變化。另外,在變化傳統 教學模式運用行動裝置時,不僅只增進學生的學習效益,亦可作為教師在個 人文件管理的工具,成為教師工作的好夥伴。

二、課程搭配創造思考教學法增進創意潛能的培育

研究顯示,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法將使學生在獨創、流暢、開放、精進與 標題創造力上呈現進步的趨勢,因此建議教師在授課時,可運用創造思考模 式溶入可呈教學中,增進學生創意潛能,以培育未來適應新局的創造力。

三、運用社群軟體延續學校教學至行動學習

網路社群已蔚為風尚,且深深地影響學生學習,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

運用網路社群能將課堂教學延伸至學校以外,使得學習無所不在,更能夠照 顧到那些在班級中表現較不活躍的學童,並產生學習互動,是教師愈強化學 生學習的良好管道。

104

四、建立雲端教材庫

現今教育相當重視教師專業發展,鼓勵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社區資源,

發展自編教案。所以每位老師應根據所處機構、環境以及自身的教學方式,

而建立屬於自己的教材庫。而雲端教材庫將是未來的趨勢,將教學與學生的 學習資料整理、歸檔並上傳至雲端空間,於需要之時便於提取,一來方便提 取,二來也防止個人儲存硬體毀壞、遺失…等。研究者在此建議,教師應建 立自己的雲端教材庫,並於每次授課之前提取、整理成適當的教學檔案,以 提供學習者更豐富、更具教育意義的課程內容。

五、參加相關研習或教學觀摩

教育部或學校時常有許多研習以提供教師進修與學習,研究者建議,若 有相關的研習或教學觀摩,應多加主動參加,主動嘗試。

貳、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宜研發更多能用以教學的應用程式並推廣分享

行動裝置的普及更方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但目前用於教學的仍有所 限制,使得使用在教育現場的實際操作率不高。鑑於此,研究者在此建議,

應開闢分享平台或推行至學校教學。若教師發現有益於教學使用的軟體,可 推廣分享,與其他教師討論交換意見,並嘗試用於課堂教學,以帶給學生更 豐富的課程。另一方面可以與資訊人才結合,使軟體功能與其應用能更適於 教育領域中,如此會更符合上課的需求以達到成效,亦能研發出更完善、更 貼近需求的軟體。

二、研究時程加長、擴增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研究時程共八週,在時間與成員的擴展上有其限制因素,若欲

105

更能掌握創造力變化,可更增加研究時程以觀看大幅度的改變;而實施的對 象僅以一所高中二年級六個班級的學生為樣本,若後續欲更深入此方向探究,

宜嘗試擴大樣本來源以提升信度支持。

三、擴展至其他科目的研究

創造思考教學、美術教學兩者結合以培育學生創造力的研究,至今已為 數不少,成效甚佳;且創造思考教學亦有許多與不同科目結合的研究,而行 動裝置的發明僅這幾年,以行動裝置來輔助的課程的研究則為一塊新領域,

近年來是教育研究中的研究熱點,而運用至創造力學習這一區塊,更需許多 不同科目的駐足,以產出更多更不同的研究火光。

四、以不同年齡或族群為對象,探討更多行動裝置輔助教學的模式及教材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採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因行動裝置發明的時間不久,

高中生的年齡較高,對行動裝置的使用能力起點較高,且學生實際有在使用。

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試著以不同年齡層為對象,探討更多的模式或教材,

供教育參考。

106

10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23-31。

王梅芳(2005)。資訊融入教學在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全球建築藝術」

專案學習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 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王盟傑(1995)。整合式學習環境下博物館行動學習系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創造性教學 資料彙整。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整編(頁 1-12)。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汪芃譯(2011)。CarlaSonheim 著。畫畫的 52 個創意練習:用各種媒材創意作畫

。臺北:木馬文化。

李乙明(修訂)(2012)。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指導手冊(原作者:Torrance, E. P., & Ball, O. E., & Safter, H. T.)。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 1992)。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Robert J. Sternberg 著。創造力Ⅰ‧理論&創造力Ⅱ‧

應用。臺北:五南圖書。

沈蔚諭(2011)。iPad 應用程式研究與創作-以兒童合作學習為例。國立臺北 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初正平(1973)。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台北:台北女師專兒童研究實驗中心。

杜明城譯(1998)。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著。創造力。臺北:時報文 化。

周文忠、林宗翰(2010)。實體與虛擬教具於教師教學應用上之省思。資訊科學 應用期刊,6,31-46。

108

周明武(2007)。國小高年級視覺型與觸覺型學生創造力傾向之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玉佩(2000)。全球網上決戰,台灣在哪裡。天下雜誌 2000 年特刊:網上學習 如何幫孩子成長向前,46-51。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徵(2009)。iPod touch 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 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 碩士論文系統。

林秀珊(2007)。視覺藝術創造思考教學活動對國中美術班學生創造力表現之影 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 統。

林姿華(2010)。全世界漫步在雲端-淺談科技新知識『雲端運算』(碩士論文)。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3.html

林雅玲(2003)。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峯旭(1995)。行動學習教學系統之建構-以校園植物的學習為例。國立屏東 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 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吳崇熙(2011)。建構行動裝置上之 植物 3D 輔助學習系統。國立新竹師範大 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洪惠瑕(2008)。創造思考教學運用於美術課程以提升國中生創造力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109

郭有遹(2001)。創造心裡學。台北:正中。

莫其霖(2010)。應用創造思考策略在漫畫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80,1990)。創造思考與情境的教學。高雄:復文。

陳碧珠譯(2006)。E. Zimmerman 著。培養新思維需要心力與時間:創造力與 藝術。國際藝術教育學刊,3(2),74-87。

陳榮清(201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龍安(1984)。啟發創造思考的策略。台北市教師教學研習中心(編),創造 性教學資料彙編(71-112)。

陳龍安(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龍安(1991)。智能結構理論在國語科創造思考教學的應用。台北: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

陳龍安(2012)。創造思考教學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台北:心理。

張索娃譯(2005)。B. Edward 著。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台北:時報文化。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綱要(2008 年 1 月 24 日)。

黃心怡(2006)。視覺創意教學提升國中學生創造力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 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瑞琪(2011)。應用遊戲學習以及E化行動教育來增進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旭陽(2003)。資訊融入國中視覺藝術創造力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勝峻(2011)。行動裝置在高等教育課堂上的運用。臺灣高教研究電子報。取自 https://www.cher.ntnu.edu.tw/?p=668

110

賈馥茗(1979)。英才教育。台北:開明。

劉建增(2004)。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屏

劉建增(2004)。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