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裝置的特性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行動裝置的特性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應用行動裝置的特性,將之施行至新北市立某高級中學的美術課程中,

以高二的六個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轉化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並分成實驗組(使 用行動裝置)與對照組(使用一班授課方式),以不同的授課方式引發學生的創 造潛能,並探討學生在教學前後創造力表現的差異。基於研究目的,將於本節進 行文獻探討:第一節為行動裝置的特行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第二節為創造力、

創造思考教學與創造力評量;第三節為高中美術課程;第四節則對行動裝置及創 造思考教學的相關研究。從相關的文獻分析,以統整出本研究的在理論方面的學 理依據。

第一節 行動裝置的特性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

行動裝置在本研究中扮演實驗班級主要教學載具的角色,以下將針對資訊科 技中的行動裝置及其在教學上的運用,與課堂教學中所運用之應用程式,二個部 分加以探討。

壹、資訊科技中的行動裝置及其在教學上的運用 一、資訊科技中的行動裝置

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下,隨著日新月異的資訊發展,引發一連串科 技工具進步與更新,為人類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全方面的影響。資訊科技的快速 發展與迅速普及對於教育產生相當大的衝擊,為了要培育未來的主人翁能適應 資訊時代的生活,必須培養國民的資訊素養與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許多教師 與專家學者也相信,資訊科技可以促進教育改革,對傳統科學帶來革新(Dexter, Anderson, & ecker, 1999; Dias, 1999; Mehlinger, 1999; Mpursund, 1992)。近年來,

世界各國對於資訊融入教育的發展抱持相當大的期望與重視,期盼運用科技改 造教育,以維護教育品質、創新教學及提供適性化的教育(林玉珮,2000)。

10

發展至今,已有不少收穫。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 成為師生共同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成為在教室日常教學與學習活 動的一部分。使師生們能夠將資訊科技視為一個方法(method)或一種程序

(process),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求問題解答(王世全,2000)。由於資 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上課輔助教具也隨之改變,從早期的投影片、幻燈片演進 到單槍投影機、個人筆記型電腦,近幾來更推出了 Pad(平板電腦)等等,使 得教師上課使用工具朝著高科技導向,改變著教師傳統黑板的教學方式,進而 演進到多元、多變且複雜的教學。

而資訊技術的興起讓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的發展成為了不可避免的 事實,根據 wikipedia(2012)定義,行動裝置乃指一種有著一個小的螢幕、觸 控輸入,或者是小型鍵盤,類似於小型電腦。可透過無線網路隨時獲得各種訊 息,提供著一些簡單電腦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隨時更新資料訊息,或取得更 廣泛的資料;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隨時帶在身邊,讓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在任 何時間、任何地點取得到想要的資訊的設備。例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

ipod、iphone、ipod touch、攜帶型遊樂器、個人數位助理…等。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已使用多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在資訊科技已有許多方 式運用於教學的成效。而行動裝置是近年來當紅的科技產品,運用於教學不僅 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更能活潑教師的教學,讓有限的教學時間中提供 更豐富的學習知識,也讓課堂中的討論與學習能延續到家裡…等。其運用到教 學的方式多元,值得研究與開發。本研究所指的「行動裝置」,包含各種智慧型 手機與平板電腦,並無特別限制廠牌與作業系統,而教師自身以蘋果 ipad 為教 學行動載具,從應用程式商城(App Store)裡尋找適合課程需要的軟體來刺激 學生學習,學生則自由的使用自己的裝置來進行創作,並在每組成員中安排至

11

少有一位以上的同學擁有行動裝置,以達到課堂與研究上的需求,並在教學規 劃中安排一種自由的課堂氛圍,從自由的學習分文下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二、行動裝置在教學上的運用

(一)多功能教具—集各種設備於一身,綜合資訊融入教學的各種助益 藝術創作方式已不僅限於傳統的繪畫媒材,當代藝術如攝影、雕塑、

裝置、影像…等多元內容,更需搭配現代化科技的輔助,以豐富教學的 多面向。數位相機的輔助已為教學時所必須,而行動裝置內建數位相機,

可隨時拍攝並連結至投影機並投射至大螢幕;數位攝影鏡頭搭配剪輯軟 體,讓學生也能在課堂中學習影片的藝術表現。方便藝術課堂的創作風 貌、教師在課堂教學與學生進行即時回饋,與課後的回饋、討論與評鑑。

不論是記事、數位相機、投影機、攝影機、撥放器……等傳統資訊 融入教學的設備,行動裝置集各項資訊媒體的功能於一身,搭配應用程 式「商城」(App Store)的使用,使行動裝置成為一種多功能的複合教具,

從使用者介面即可看出(圖 2-1-1),一台小型的行動裝置裡可集合許多不 同的應用程式,搭配簡單的觸控操作,即可達到傳統資訊產品的作用,

更為單純、便利與機動,用於教育現場更為便利。

(二)運用觸控繪圖當成示範教具

電腦是藝術創作的新工具,配合不同的繪圖軟體,例如:Illustrator、

Photoshop…等的使用,讓學生學習到更多元的表現方式。行動裝置中亦 有許多繪圖軟體,與傳統電腦不同的是以觸控的方式輸入,在教學上更 能與實作結合,運用手指的操作模擬手繪手感,並更方便示範教學的演 示,使學生了解電腦輔助藝術創作的可能性、便利性與操作方式,不僅 用在教師示範,更可讓學生親自觸控嘗試,在課堂中當成模擬的示範教 學與練習的教具。

12

圖 2-1-1 ipad 行動裝置的使用者介面(為觸控設計並能依需求選擇所需的應用 程式,或者從 App Store 裡尋找所需並下載)。(研究者拍攝)

(三)及時提取雲端教材庫

「雲端」這個名稱的來源源自工程師在繪圖時,常以一朵雲來表

「網際網路」的那一端。而根據林姿華(2010)指出,「雲(Cloud)」

這個字用以比喻複雜的電腦網際網路(Interent),「端」則是指使用者 端(Client);而雲端運算技術(Cloud Computing)指一種運用或借用 遠端的設備、效能或資源,處理所需的運算,最早是一種因應網路購物 平台而生的技術,而最簡單的雲端運算,最常見的例如:搜尋引擎、網 路信箱、網路硬碟……等,使用者只要輸入簡單指令即能得到大量資訊

(林姿華,2010),意思指使用者端透過網際網路提取所需的資料或運 算,不必把所有東西都放在自己的資訊設備中增加運算負荷;就好比是 需要某樣東西,就到一個倉庫搬出所需,而不用把所以東西都堆積在自 己的家中,只是這個倉庫是看不見的,所需要的就是知道到哪裡提取就 好。

雲端的使用如(圖 2-1-2)雲端示意圖,使用者將所需物件存取到 網際網路的雲端空間中,等到需要的時候連上網際網路即可提取,優點

13

在於減少成本、使用方便、操作簡易、不增加個人設備負荷、並且可將 成果分享,方便集思廣義。而雲端技術也被用於教育上,隨著行動裝置 的普及化,各式科技創新教學的模式相繼出現,教師教學也開始運用此 技術,將檔案和教材整理至雲端空間,即成為雲端教材,當需要時即時 提取,以因應課堂與學生學習所需。

圖 2-1-2 雲端示意圖

(圖片來源:Dropbox,https://www.dropbox.com/install)

對藝術教師來說,雲端教材庫能夠存取各式各樣的藝術圖片資料在 其中,或者將歷年來的學生作品存入雲端資料庫,並在需要時及時提取,

方便鑑賞教學時舉例或與學生討論創作時提取。

(四)運用社群網站建立行動學習

行動裝置使得社群網站的互動更迅速及時,藝術學習若搭配社群網 站的建置,將更能延續課堂內容至學生的生活。學生在社群網站中可以 自由回饋並進行交流,教師也可上傳課程內容或藝文訊息。而行動學習

14

(Mobile learning,縮寫為 M-Learning、MLearning 或 mLearning),是 一種跨地域、利用可攜技術的學習方式,消除了一般設備裝置在機動性 與地域範圍上的限制。行動學習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有不同的涵意,雖 然它與線上學習和遠距教育相關,但它的明顯不同之處在於全面性的學 習及使用手持設備學習(圖 2-1-3)。

圖 2-1-3 運用社群網站與學生分享作品(研究者拍攝)

收訊夾及訊息:

可由此和學生交 流意見,並回答課 程疑難。(不公開)

塗鴉牆:

老師可公告教學事 項;

學生可展示作品與 他人分享與討論。

(公開)

15

貳、課堂教學中所運用之應用程式

行動裝置的軟體相當多樣,各式各樣的軟體若用得洽當都能帶給學習者豐富 的學習,以下將針對本研究所使用到的軟體做說明:

一、Brushes(圖 2-1-4):運用軟體的各種筆刷與圖層,可以方便展示步驟並 說明,其中以能夠現場示範及播放筆跡兩種功能,對藝術教學使用上最能產 生助益。

(一) 現場示範:運用繪圖功能搭配現場訴說,較方便圖象上的說明輔助,

透過現實操作的方式,學生們可以較容易了解老師所要講解的內容;

另外,也能夠讓學生將所要表達的內容,運用簡易的觸控表示,增 加師生對話的途徑。

(二) 播放筆跡:Brushes 可以記住先前所畫的步驟,並可以快速的撥放 完成的路徑,使得教學後能夠運用此方式統整內容,更方便整合教 學內容。

圖 2-1-4 Brushes 可以重新撥放筆跡(課堂使用的螢幕畫面)

16

二、Draw Board(圖 2-1-5):此軟體就是模擬傳統黑板,有傳統黑板的效果,

二、Draw Board(圖 2-1-5):此軟體就是模擬傳統黑板,有傳統黑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