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在台灣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的過程中,制定過程在過去一直是以行政官 員為主來制定,直到 2008 年的修法才由民意代表為主導。在 1950 到 1980 年以前,

在經濟環境尚不充裕的民眾,對於食品的要求主要在求溫飽,這階段台灣從農業 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食品產業在政府的扶植下以工業化生產穩定食物的供給,

以工業化生產的食品產業,可以確保百萬人的糧食,解決了長期的飢餓問題。工 業化的食品生產減少了自然循環的危機,降低人類對天氣、氣候和土地狀況的依 賴。這階段的政府在政治運作是屬於威權式,雖然民眾對於政策制定的方向無法 參與,但政府在維持社會的穩定下,以衛生為主的食品安全政策,對於食品產業 的發展與公共衛生的促進確實達到效果。不過這階段的組織制度與法案尚未齊全,

在人力的編制上與相關的配套措施還屬於農業社會,不足以應付即將邁入工業化 社會的台灣,對於消費者的保護也尚未注重。

在 1980 年到 2000 年,台灣正面臨社會急遽的變遷,資本家勢力興起、中產 階級出現及民主要求等現象,使整體國家社會進入了急速轉型的時期。工業污染 的米糠油多氯聯苯食用油中毒案促使消基會的誕生,消費者在面對食品安全議題 不再是沉默的,在解嚴後民眾有更多的政治參與,透過民意代表對於食品的安全 性可以爭取到更多的管控。1980 年後醫學與公共衛生的進步,加上經濟條件和生 活水準的改善,台灣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的提升。政府所主導的食品安全核心就 是身體健康、科學、營養、醫療,反射出來的除了與公共衛生有關的中毒微生物、

天然毒素,還有因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物、農藥、動物用藥、過敏原等 議題。民眾的生活日趨忙碌,使得因生活習慣的疾病問題也逐漸產生,「健康和養 生」的議題受到關切。食品產業配合此趨勢進行轉型,進行保健食品的開發提高 產品的附加價值,但也因為市場廣大造成許多未經核准的藥物與保健食品充斥,

相較於醫藥而言,食品科學與科技解決了急性中毒問題,食品在安全上危險性較

6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低,相較於食品添加物,民眾更注重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安全性。由於食品安 全政策屬於專業性較強的政策,民意代表與消基會雖然在管理制度上得到參與,

除非有外部重大食安事件,否則皆以政府主導政策走向。食品產業與國際接軌後,

在管理制度以國際的標準為主。政府主要是為業者創造一個自由、不受限制的商 業空間。

從 2000 至今日,國際上由於狂牛病所帶來的影響,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相對以 往從終端產品做檢驗,轉變成由農場到餐桌整條食品供應鏈須符合保護消費者的 標準,要求參與食品製作的廠商需要登記,資訊要透明,民眾意識到食品產業技 術所帶來的風險與健康危機,如基改食品與食品添加物,有機與天然成為訴求之 一,這是對工業化的食品生產進行反思。

而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對進出口日趨複雜的國際貿易,本該持續改 革的食品安全制度,在資源分配不均下發展緩慢。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開始引起 台灣對於食品安全的注意,特別是在食品添加物這部分。

在大眾媒體的發達下,對於食品的「安全」定義,政府與民眾出現了衝突,

民眾對於政府在檢驗的殘留量無法接受,對於政府而言,將檢驗殘留的標準訂得 更嚴格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那樣生產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對於整體社會來說也 不利。標準的寬嚴會影響生產成本,而生產成本不全是廠商的事,標準越嚴,潛 在的風險當然就是越小,但是相對的社會成本就越高。提高的社會成本將會轉嫁 到消費者身上,影響物價。政府所認定的「安全」,是把研究彙總起來,看做過的 檢驗是否可靠,「排除」的潛在危險是否足夠多,然後做出在法律上是否「安全」

的規則。同一種東西在某些國家認為是「安全」的,在某些國家就不行。這並不 是各國所依據的資料不同,而是各國對於甚麼樣的科學資料才可以拿來作為認定 這種東西是「安全」的有不同的理解。

而民眾接收太多來自公眾、專業人士及商業廣告等不同領域的科學觀點,而 這些觀點又不斷在改變。現代食品安全的問題,是人們吃飽了之後就會想要有其

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他的滿足,這已經不是科學上的衛生安全問題,而是在精神、心理跟信賴上面的 問題,食品安全只是底線,如何贏回消費者的信任才是關鍵,這個「安心」也就 是現代的食品安全問題,這是民眾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的變化。所謂的安心,其實 核心在於資訊、透明、負責,目標是取得信任產生價值。一個以科學專業作為權 威出發的風險治理框架並沒有辦法被民眾所接受,科學知識的傳達變成以科學專 業技術人員、專家、官員的獨腳戲,這樣獨述科學、行政見解的溝通,使民眾在 恐慌中造成與科學、行政見解與感知之間的對立與衝突。

除了食品的安全性以外,特別令消費者關注的是價格。天然資源缺乏,糧食 進口國台灣,在原物料不斷調漲之下,現代的經營模式已經十分自動化,消費文 化又強調快速、便利與便宜的飲食供應,能節省的部分就是原料。製造商迫不得 已只好精打細算,錙銖必較,不斷尋找更節省成本的替代品。如此卻引發了一種 惡性循環,連基層的農民也受到牽累超市以折扣和廉價促銷的手法,利誘消費者 購買,再以更低廉的價格進貨,以彌補縮減的營業額,食用的添加物越來越多,

這種不健康的便宜其實是咎由自取。民眾不再單方面透過政府的官員決定食品安 全制度的走向,毒奶粉、塑化劑等重大食安問題爆發後,透過立委與民意代表來 引導食品安全政策的走向,提高食品安全制度的資源,食品安全再從原本的安全 加入了風險的概念。

食品安全的概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在不斷的演變與發展之中。隨著生物 技術與食品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研究手段的不斷進步,故有的食品安全理論必 然會受到衝擊,人們對於食品安全性的各種因子的認識必然會被深化或者顛覆。

例如過去 20 年,動物性飽和脂肪如紅肉、動物油和全脂牛奶,都被視為危害健康 膽固醇的來源,植物性不飽和脂肪則能降低膽固醇、對抗氧化造成的傷害。後來 發現不飽和脂肪較不穩定,高溫加熱後產生自由基,反而變得不安全,易引發老 化、癌症等疾病。又例如美國農業部 1992 年提出的飲食金字塔,主張大量攝取金 字塔底層的五穀類等碳水化合物,現在又被認為是現代人肥胖以及糖尿病不斷增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加的肇因。諷刺的是,在這個人們對食物越來越感到困惑的年代,其實營養科學 家對養分的了解正達到歷史的巔峰。過去數十年營養學的發展日新月異,科學家 們發現了關於健康的知識。

為何有如此落差?首先,我們通常接觸到零星片段的健康和飲食知識,容易 造成誤解。現代人主要的健康觀念來源是媒體,但媒體報導多半只是截取科學研 究的一小段落,關聯是甚麼,甚至不知道整個拼圖的內容。營養學者告訴民眾要 避免攝取某些食物,即使根據他們的推測結果,應該只有少數人需要擔心這個問 題也一樣。他們似乎認為精細的提出適用於少數高危險族群的建議,比較不容易 為一般大眾了解和接受,而且小眾適用的建議也不容易宣傳推廣或是吸引媒體報 導。知識傳播者選擇地採用科學證據是困惑的根源之一。很多告訴大家該怎麼吃 和該吃甚麼的人背後都有目的;想藉由傳播食物恐懼而獲利的食品公司,還有其 他許多人也會為了事業利益而嚇唬大眾。這意味著不只是科學家想藉由發現飲食 和健康之間的關聯,獲得源源不絕的研究資金,同時也有一些立意良善的公共慈 善團體,試圖藉由警告大眾危險的飲食習慣,來證明它們的存在價值,於是他們 特意挑選某些醫學研究來加強自己的論述。

本文認為問題並不是源自科學或科學家,而是人們對於科學的錯誤解讀;我 們只看到一片拼圖就妄下結論。現代科學化、工業化和全球化的力量,把對食物 的恐懼變成民眾生活中的常態。那些擁有豐富資金及科學聲望的恐懼散布者,一 再壓制少數人的主張,也就是食物和健康的關係沒有一定的解答,因為兩者都有 太多的變數了。傳統的經營模式多為模仿和改善效率,領導人多半專權獨斷,相 信掌握資訊便掌握權力,自然對透明度有嚴重的不安感。年輕世代生於社會媒體,

長於資訊共享,透明成為基本價值觀、知的權利之一。政府該做的是透過生產履 歷,很清楚透明告訴消費者產品的內容,除了讓物美價廉、物超所值的商品存在 於市場,也允許品質高的食品得到應有的價值,讓消費者去做選擇。透明和理性 能並駕齊驅,信任這項社會資本自然能夠累積。

6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

Bee Wilson 著、周繼嵐譯,2012,《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八旗文化 E.C.Cuff, W.W. Sharrock, D.W. Francis 著、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1999,《社

Bee Wilson 著、周繼嵐譯,2012,《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八旗文化 E.C.Cuff, W.W. Sharrock, D.W. Francis 著、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1999,《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