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理論討論

第三節 菁英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實踐意識所對應的理性化;(3)潛意識所對應的動機激發過程(石計生,2006)。在社 會實踐的循環往復安排過程裡,行動主體牽涉最深的因素為人類行動者認知能力 (knowledgeability) 所持有的反思性(reflexivity)特徵。「行動的反思性監控」

(reflexive monitoring of action)是日常行動的慣有特性,他不僅涉及到個體自身 的行為,也涉及到他人的行為。人們不單監控(monitor)著自己,也期待著別人如此 監控著自身的過程,同時,人們亦監控著周遭生活情境中的各種社會與物理特性 (Giddens,1984)。我們作為參與者如何去監控社會行動,並藉此左右了、有建設 性地改變了社會行動的動態與持續方式。

圍繞在 Giddens 結構化理論的爭議,主要集中在這理論是屬於甚麼類型的理論,

以及是否它成功綜合了行動/結構的二元對立。常見的批評是結構化理論並未完成 綜合的目標,它只是再製和再確認了二元對立的存在,偏好二元對立的面向更勝 於其他面向。定位結構化理論的思考取向似乎取決於批評者的立場。結構主義的 批評者指控 Giddens 企圖將結構化約為行動,沒給予限制行動的社會力充足的分量。

相反地,詮釋主義視結構化理論為,將詮釋面向置之於本質上是結構主義的、系 統化的架構,期最後結果卻是失敗的。(Cuff,1999)

本文認為食品工業化改變了食品供應系統,糧食供應從農業社會到工商業社 會社會結構改變,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對飲食條件日益要求,伴隨科技逐漸 蓬勃以及產銷全球化的趨勢,當食物的生產方式不再以人體自身需求做為考量,

而是為了超市及全球運送販賣系統等外在因素而為,食品安全政策為行動者在面 對食品工業化過程的社會實踐。

第三節 菁英理論

食品安全政策從一開始的行政專制轉變為多元互動,在時空的跨越下發生了 行動者的轉換,權力關係趨向民主。本文認為在食品安全政策上,行動者可用菁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英理論來解釋,是由主管機關制定政策由上而下到民眾,政府擔負徹底執行食品 法規、蒐集資訊並深入研究、強化對工商業者及民眾之宣導教育及提供民眾相關 健康照顧的責任。菁英理論有階段性,存在著循序漸進與按部就班的理性決策。

菁英理論(elite theory)約起源於 19 世紀末,興起於 20 世紀中。菁英理論 者認為,一切政治系統皆可以區分為兩個階層,一個階層為「統治者」,另一個階 層則為「被統治者」,而在統治者中能夠真正掌握政治權力並且可以藉由行動對政 治事務產生實質影響力者,就是政治菁英。(呂亞力,2001)

Dye (1998)認為菁英理論的要義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社會可劃分成菁英與群眾,菁英享有分配社會價值的權力,群眾則沒有權 力,未能影響公共政策。

2. 少數管理者並不具多數被管理者的代表性,菁英的流動不成比例地來自社 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上層階級。

3. 非菁英往菁英地位的流動須是緩慢而持續,才能維持社會穩定,避免革命 發生,唯有已經接受菁英基本共識的非菁英,方能被接納進入統治團體。

4. 菁英對於社會體系的基本價值具有共識。在美國菁英共識的基礎包括財產 權的神聖性、有限政府與個人自由。

5. 公共政策所反應的不是群眾的需求,而是菁英普遍性的價值,其變遷不是 革命性而是漸進性。

6. 積極的菁英很少受到冷淡群眾的影響,菁英影響群眾多於群眾影響菁英。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Nicholas Henry 著,蕭全政等譯,2003)

由上圖可以看出社會是一個金字塔,金字塔的上方是政治菁英,底層為一般 民眾,少數的政治菁英掌握決策權。政策輸出的方向是「由上至下」,所以愈往下 層必須承受的政策結果愈多。所以,在整個政策制定過程中,沈默的大眾很少能 夠直接影響菁英,菁英卻藉著控制財富、資訊、地位及專業知識等優勢資源,決 定公共政策的制定。

對於菁英理論的決策模式,朱志宏(1995)不認為群眾是冷漠、消極與被動,對 政治缺乏興趣的,提出以下反駁:

1. 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之一為民意政治,政府施政應以民意為依歸,必須反 映其需求而獲得其支持,否政治系統就不會穩定與持續,所以政策不該只是菁英 的偏好而已。

2. 菁英模式似乎對一般大眾的潛在能力不甚重視,但根據最近一些研究顯示,

民眾對於與其切身相關的民生、經濟問題,民眾會主動積極地表明立場,提出政 策主張,並促請決策當局面對問題,而且隨著教育日趨普及,民眾已非井底之蛙,

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知天下大事。

3. 菁英模式似乎是依據漸進主義來解釋政策的變遷,決策制定實際上是根據 以往的經驗,在現有的政策基礎上實現漸進變遷,早期威權時期民眾沒有太多管 道可以參與政策制定,但隨著台灣逐漸民主化,參與政策制定的機會增加,加上 技術日新月異,漸進主義無法應付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所發生的政策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