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公教人員退休決定因素、社會參與層面、社會參與歷程與 期望及建議。經過受訪的退休公教人員訪談後,將受訪的研究發現依本研究之待 答問題作分述如下:

一、公教人員退休的退休因素包括生理性、心理與社會性

從本研究的訪談得知,退休公教人員認為生理性(例如:健康)、心理性(例 如:情緒))與社會性例如:制度)因素都會有所影響。在健康因素方面,不論是身 體正常老化現象或是工作壓力所造成,都讓公教人員體認到身心才是一切活動的 基礎,因此從職場中退下來,有充分的時間照顧自己,恢復自己的健康;心理因 素方面,從退休前受大環境不斷改變引起的身心疾病,及面對退休後的生活調 適,需要家人陪伴、朋友相互鼓勵,也有透過不斷參與活動,豐富退休後的生活;

社會因素方面,從制度、人際關係及工作生涯的終止轉變,影響著退休公教人員 的家庭、生活、交友圈……等,有人過著自由無束的生活,也有人實現夢想,做 好人生的生涯規劃退休的改變即瞬息萬變也能以不變應萬變。

二、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類型包括志願服務、休閒、學習 與宗教活動

從本研究的訪談得知,退休公教人員選擇從事活動包括志願服務、休閒參與 學習進修、宗教信仰……等多元類型活動參與,而志願服務的場域有學校、文化 中心、醫院、警察局、社區……等,從事與他人的面對互動溝通的服務工作。

除了固定或不定時間從事社會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外,在自己的退休日常生活 中也安排各類型活動,有的活動自己的筋骨,有的充實自己知能,有的提升自己 靈性思維涵養……等。

退休公教人員從做決定社會參與實踐的那一刻起,有夫妻共同投入相同或不 相同的服務工作,有朋友、同事共同一起從事,也有子女贊成或反對,而在志願 服務、休閒參與、學習進修、、宗教信仰……等活動中,看到他們不計付出的心 力,忙進忙出的身影。

三、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歷程有助於退休後生活發展

從本研究的訪談得知,退休公教人員退休後的生活面臨身體機能衰弱、角色 轉變、生活重心移轉……等,而對於退休後從事社會參與類型活動,讓自己能在 保持主動積極的狀態,找到歸屬感、認同感與滿足感。

退休後自由自在的生活,有更多的時間該如何善加規劃,「做自己……」成 為主要課題,訂定目標,有老伴、老友陪伴的日子、有興趣學習的研習講座,有 想從事的志趣,從其找出自己的生活哲學。

在社會參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退休者運用智慧與心力從中化解,使問題不 再是問題,而從主動積極參與服務的歷程中,獲得對自己生理、與心理的正向能 量即是最好的回饋。

在這群退休公教人員中,有人從尚未退休即從事社會參與服務,也有人退休 後決定參與,更有人退休一段時間後,才開始從事服務工作,無論起始點的時間 為何,這些在社會默默付出的人員榜樣與模範,都值得我們好好向他們學習。

四、期望政府妥善規劃關懷退休人員的短、中、長期計畫

從本研究的訪談得知,一股凝聚「退而不休」的團體力量正成形著,支持著 從退休前、退休後繼續從事服務人群、盡己心力、擔任志工,積極正向的引領著 一群退休公教人員隨著社會的變遷不斷向前進。

政府更應讓更多退休公教人員瞭解自己退休前後的生活是可以多元豐富,不 會因為身體機能的衰退、工作的引退,經濟收入的短少,造成自己身、心上的不 適應,而在退休後一次爆發,作妥善規劃、安排及善用各類型社會參與活動,如:

志願服務、進修學習、研習講座……等。

由於臺灣退休的社會現況,對於整體臺灣社會包括:經濟財政、家庭教育、

文化社會等層面影響至為深遠,從瞭解退休人員的退休決定、社會參與的類型、

社會參與歷程與期望,傾聽他們的聲音與需求,制定一套關鍵的策略,迎接未來 臺灣社會的變遷與永續經營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