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之研究"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宗立. 博士. 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之研究. 研究生:邱榮美. 撰.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01 月 06.

(2)

(3) 謝辭 「莫忘初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感動~ 在研究期間,所見默默付出參與社會、社會參與的人員們。. 感念~ 在研究期間,所聽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實習及教學行政服務等 學校,認識不認識的師生們,您們循循善誘與諄諄教誨。. 感恩~ 家人一路的相伴。. 感動~ 默默付出參與社會、社會參與的人員們。. 「心」~. 因為此「心」~ ,所以感激 感恩~ 家人一路的相伴。. 銘感五內 邱榮美 謹誌 20140103. I.

(4) II.

(5) 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退休決定、社會參與的類型、社會參與 的歷程與期望,並根據研究結果題出討論與建議。本研究將分為四個部份,分別 是高雄市公教人員退休決定因素、社會參與類型、社會參與歷程、社會參與期望。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為深度訪談法,以居住在高雄市的退休公教人員作為研究 對象,並依照本研究所擬定的訪談大綱與退休公教人員進行訪談。首先瞭解高雄 市公教人員的退休因素,再來是探討社會參與的類型、社會參與的歷程,最後是 社會參與後的期望與建議,並分析其訪談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退休公教人員的退休因素包括:生理性、心理性與社會性。 二、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類型包括:志願服務、休閒、學習、宗教活動等。 三、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歷程有助於退休後生活發展。 四、期望政府能妥善規劃關懷退休人員的短、中、長期計畫。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退休公教人員、政府相關機構 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 III.

(6) IV.

(7) A Stud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Retired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ecision making, type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course as well as expectations in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retired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the RCSs and RTs) in Kaohsiung city, and then discuss and recommend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 namely the determinants to retirement, type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rocess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finally expectations in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study takes mathodology of in-depth interview, taking retired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as our subjects and interviewing them according to our interview outline. During the interview, we first explore the factors in their decision-making to retirement, then moving forward to types, course of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finally we collect the subjects’ expectations as well as recommendations after they experience event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our analysis is as following: 1. The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retirement of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 ar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2.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for the RCSs and RTs to participate include recreational, volunteering, learning, religious, etc. 3. The cours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beneficially contir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tiring life. 4.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work out retirement plan of short-term, mid-term, and long-term for retirees.. V.

(8) In conclude, we expect that the concrete five recommendations resulting from this study can be taken as reference for RCSs and RTs, related administr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retired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 in Kaohsiung, social participation. VI.

(9) 目 謝. 次. 辭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 次 ………………………………………………………………………. VII. 表. 次 ………………………………………………………………………. IX. 圖. 次 ………………………………………………………………………. X. 第 一 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文 獻 探 討 ………………………………………………………. 9. 第一節. 臺灣退休公教人員現況分析 ……………………………………. 9. 第二節. 退休理論的意涵分析 ……………………………………………. 17. 第三節. 社會參與理論的意涵分析 ………………………………………. 27. 第四節. 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相關研究 ………………………………. 33. 第 三 章. 研 究 設 計 與 實 施 ………………………………………….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4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51. 第 二 章. VII.

(10) 第 四 章. 研 究 結 果 與 討 論 …………………………………………. 53. 第一節. 退休公教人員的退休決定 ………………………………………. 53. 第二節. 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類型 ……………………………………. 58. 第三節. 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歷程 ……………………………………. 62. 第四節. 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期望……………………………………. 69. 第 五 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73. 第一節. 結論 ………………………………………………………………. 73. 第二節. 建議 ………………………………………………………………. 77. ……………………………………………………………………. 8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 81. 二、英文部份 ………………………………………………………………. 86. 附. 錄. ……………………………………………………………………. 88. 第一節. 訪談同意書 ………………………………………………………. 88. 第二節. 訪談大綱 …………………………………………………………. 89. 第二節. 訪談逐字稿 ………………………………………………………. 90. VIII.

(11) 表. 次. 表 1-1 2010 年各國退休年齡表 ………………………………………………. 3. 表 2-1. 歷年銓敘部公務人員退休概況 ………………………………………. 11. 表 2-2. 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相關研究 ……………………………………. 32. 表 3-1. 本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 40. 表 3-2. 本研究訪談大綱 ………………………………………………………. 44. IX.

(12) 圖. 次. 圖 1-1. 中華民國 101 年參加退休撫卹公教人員退休人數按年齡比較………. 2. 圖 2-1. 歷年銓敘部辦理公務人員自願退休比率 ……………………………. 12. 圖 2-2 99 至 101 年度高雄市政府志工結構狀況及人術 ……………………. 14. 圖 2-3 99 至 101 年度高雄市政府退休公教人員人數………………………… 15 圖 2-4 101 年度高雄市政府志工服務類別百分比……………………………. 15. 圖 3-1. 46. 研究流程圖 ……………………………………………………………. 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退休決定、社會參與的類型、社會參與 的歷程與期望,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是研究 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第三節是待答問題;第四節是名詞釋義;第五節是研 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由於醫療、環境、科技…等社會的進步,使得人類平均壽命延長,全球人口 結構高齡化現象顯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 65 歲以上老人人口所占 的比率,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65 歲以上老人人口在 7%以上者的國家, 被稱為「老年國」 ,已開發國家均屬之。而老人人口在 7%以上者的社會,即邁入 「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當老人人口達到 14%時,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老人人口達到 20%時,稱為「超高齡社會」(hyper aged society)(教育部, 2006)。 根據內政部( 2012)的統計顯示,臺灣社會人口結構在 2011 年底 65 歲以上者 計有 250 萬 8 ,071 人,佔總人口之 10.81%;老化指數為 72.2 %,雖較全世界之 29.63%及開發中國家之 20.69%為高,但遠較已開發國家之 100.00%低;相較主 要國家,遠較加拿大、歐洲國家、南韓及日本為低(日本 176.92%、德國 161.54 %、法國 94.44%、英國 94.12%、加拿大 87.50%、南韓 81.25%),但比美國、 紐西蘭及亞洲其他國家為高(紐西蘭 65.00%、美國 65.00%、新加坡 52.94%、中 國大陸 52.94%、馬來西亞 16.67%、菲律賓 11.11%),與澳洲 73.68%相近。. 1.

(14) 我國自 1993 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以來,65 歲以上老人所占比例持續攀升, 100 年底已達 10.9%,老化指數為 72.2%,近 3 年間就大升 10.7 個百分點。100 年老化指數雖仍較加拿大、歐洲各國、南韓及日本等為低,但較美國、紐西蘭及 其他亞洲國家為高。老化指數在臺灣北部、中部地區分別為 65.44%及 71.60%較 低,金馬及東部地區則分別為 93.15%、88.74%較高;若按縣市別觀察,以嘉義 縣 119.34%最高、澎湖縣 110.81%次之、雲林縣 104.76%居第三,而以桃園縣 48.07%、新竹市 50.40%、臺中市 53.28%較低。 依據銓敘部(2012)統計,截至民國 101 年 12 月,參加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 金人數為 62 萬 7,163 人,其中公務人員有 29 萬 2,326 人,占 46.6%;教育人員 有 19 萬 3,083 人,占 30.7%。以公務人員為例,50 歲退休者最多,占 20.76%; 55 歲其次,占 17.42%,公務人員平均退休年齡為 55 歲。而教育人員亦是相同; 50 歲退休者居首位,占 30.12%;55 歲居次,占 23.57%,如圖 1-1。 45 % 40 35 30 25 20.76 20 15 10 5 0. 公務人員. 39.59. 教育人員 30.12. 50歲. 25.16. 23.57 17.42 8.04. 8.40. 51歲. 6.99. 7.48. 7.20. 5.26. 52歲. 53歲. 55歲. 65歲. 圖 1-1 中華民國 101 年參加退休撫卹基金公教人員退休人數按年齡比較 資料來源:詮敘部全球資訊網【壹、提要分析】 http://www.mocs.gov.tw/FileUpload/1055-3986/Documents/提要分析-6.doc. 2. 其他年齡.

(15) 目前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退休後平均剩餘壽命長達 25 至 30 年,如表 1-1。 表 1-1 2010 年各國退休年齡表 男 國. 別. 中華民國. 平均實際. 官. 方. 退休年齡. 退休年齡. 女 65. 差異數. 歲. 平均實際. 官. 方. 平均餘命. 退休年齡. 退休年齡. 65. 差異數. 歲. 平均餘命. .... 65.0. .... 17.7. .... 65.0. .... 20.8. 日. 本. 69.7. 64.0. 5.7. 18.9. 67.3. 62.0. 5.3. 24.0. 法. 國. 59.1. 60.0. -0.9. 18.2. 59.7. 60.0. -0.3. 22.5. 西 班 牙. 61.8. 65.0. -3.2. 18.3. 63.4. 65.0. -1.6. 22.4. 義 大 利. 61.1. 65.0. -3.9. 18.2. 58.7. 60.0. -1.3. 22.0. 澳大利亞. 64.8. 65.0. -0.2. 18.7. 62.9. 64.0. -1.1. 21.8. 南. 韓. 70.3. 60.0. 10.3. 17.1. 69.8. 60.0. 9.8. 21.5. 芬. 蘭. 61.8. 65.0. -3.2. 17.3. 61.4. 65.0. -3.6. 21.5. 盧 森 堡. 57.3. 65.0. -7.7. 17.6. 58.0. 65.0. -7.0. 21.4. 加 拿 大. 63.4. 65.0. -1.6. 18.1. 62.2. 65.0. -2.8. 21.3. 奧 地 利. 58.9. 65.0. -6.1. 17.7. 57.5. 60.0. -2.5. 21.2. 挪. 威. 64.7. 67.0. -2.3. 18.0. 64.5. 67.0. -2.5. 21.1. 比 利 時. 59.1. 65.0. -5.9. 17.5. 59.1. 65.0. -5.9. 21.1. 紐 西 蘭. 67.1. 65.0. 2.1. 18.6. 65.0. 65.0. 0.0. 21.1. 瑞. 典. 66.0. 65.0. 1.0. 18.0. 63.6. 65.0. -1.4. 21.0. 英. 國. 64.3. 65.0. -0.7. 18.1. 62.1. 60.0. 2.1. 20.8. 德. 國. 61.8. 65.0. -3.2. 17.6. 60.5. 65.0. -4.5. 20.8. 荷. 蘭. 62.1. 65.0. -2.9. 17.4. 62.6. 65.0. -2.4. 20.8. 冰. 島. 69.7. 67.0. 2.7. 18.3. 65.4. 67.0. -1.6. 20.6. 愛 爾 蘭. 63.3. 66.0. -2.7. 17.2. 63.7. 66.0. -2.3. 20.6. 葡 萄 牙. 67.0. 65.0. 2.0. 17.1. 63.6. 65.0. -1.4. 20.5. 美. 65.5. 65.8. -0.3. 17.3. 64.8. 65.8. -1.0. 20.0. 國. 資料來源:內政部國計指標主要國家退休年齡 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j046.xls. 3.

(16)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1)指出,整體而言公教人員薪資待遇不若先進國家 優渥,但近年來台灣經濟景氣起伏,薪資水準普遍下滑,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卻 有過之,加上退休年齡門檻偏低,退休金亦無總額上限或遞減等規定,故相較之 下我國公教人員退休待遇不差。以我國男女平均壽命約 80 歲計算,公教人員支 領月退金平均可長達 25-27 年,請領月退休金(含兼領月退休金)的比例也不斷 成長,公務人員為 37,828 元,教育人員為 45,472 元。由於我國公教人員退休金 待遇不差,其次,由於公教人員退休年齡甚早,若無轉任他職,其時值壯年之際 便離開職場,對於國家整體人力資源而言,頗為可惜。目前退休公教人員轉任他 職者甚少,如何活化與規劃退休人力之再社會參與,亦為其關心之課題為本研究 動機之一。 蔡培村(1992)認為,退休教師是社會成員的一份子,應該要充分參與社會生 活。退休教師不再扮演生產者的角色,且由於工作角色建構了身分與社會地位, 引導人際互動的模式,而工作角色的喪失很容易造成退休者與社會隔離,因此要 創造他們繼續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以及維持他們與社會的關係,以獲得被愛、 被尊重、自我實現等需求的滿足,而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現況、類型與歷程為 本研究動機之二。 國內有關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多以問卷調查作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主要 依據,生命故事多以質性研究中的訪談為主,但對於退休教師人力規劃此方面的 探究並不多,本研究希望以訪談方式更深入瞭解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過程轉 變與期望為本研究動機之三。再者,研究者於就讀研究所 3 年起至小學代課期間 看到退休教師回到學校協助需要幫忙的事務,由於退休年齡至死亡的時間逐漸增 加,退休教師平均退休年齡尚不到老年人口所界定的 65 歲,實有很多時間可加 以利用。他們大可安逸得安度晚年,也可做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計畫,因此本研 究所鎖定在高雄市進行社會參與相關活動的退休公教人員。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透過訪談法,對於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現況進 行研究,瞭解社會參與的動機、歷程和對社會參與過後的期望與建議,來整理歸 納文獻,提出具體建議,供日後研究參考。. 4.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現況。因此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退休公教人員的退休決定。 二、探討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類型。 三、探討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歷程。 四、瞭解退休公教人員對社會參與的期望。.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公教人員的退休決定為何? (一)決定退休的因素為何? (二)退休後最想做什麼? 二、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類型為何? (一)社會參與類型活動為何? (二)還想參加哪方面的社會參與類型活動? 三、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歷程為何? (一)曾遇到什麼困難或問題? (二)困難/問題如何解決?有何轉變與心得? 四、退休公教人員對社會參與有何期望與建議?. 5.

(1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清楚明確,故將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分別界定 如下:. 一、退休公教人員 退休公教人員係指合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之公務人員之退休,及「學校教 職員退休條例」之教師之退休。退休公教人員正式工作的結束,全新從事個人喜 好的事情。本研究所指退休公教人員是在高雄市公教機構服務,於法退休的人 員,而退休後在高雄市的學校內與校外機關組織團體,從事社會參與活動。. 二、社會參與 社會參與,就時間點而言,為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脫去正式身分之前與之 後,因所參與的相關活動,也許在退休前即已開始,有的可能於退休後方採取行 動;就地點而言,參與場域包含學校內與校外機關組織團體,例如:學校、醫院、 文化中心、社區、警察局……等;憑是否事先規劃而論,可能有事先規劃者,亦 有未預作規劃的情況。而本研究社會參與類型為綜合專家學者研究的結果與參考 相關文獻分析後包含,包括有志願服務、休閒活動、進修學習、宗教信仰……等。. 6.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是對於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加以說明。在研究範圍方面,針對 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加以說明;在研究限制方面,則是針對研究場域與研究方式 加以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將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方面加以說明如下:. (一)研究區域 本研究是以高雄市的退休公教人員為研究對象,其他地區的退休公教人員則 不在研究範圍內。. (二)研究對象 本研就是以從事社會參與活動的高雄市的退休公教人員作為研究的對象。.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對於所探討的主題,雖然在研究過程中力求嚴謹,但限於時間、經費 與物力等因素的情況下,仍有以下限制:.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是以退休公教人員為研究對象,但由於研究的時間、經費及物力有限 的情況下,只以高雄市的退休公教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因此在研究結果的呈現 上,也僅是對於高雄市的退休公教人員,因此若要應用在其他區域上作解釋,則 應需再作擴大範圍的研究才能廣泛解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為主,利用本研究所擬定的訪談大綱來對高 雄市的退休公教人員做訪談式的資料搜集,因此研究的對象數量不如量化研究來 的多,雖然在研究過程中比量化研究探討的多且深入,但區域資料的蒐集上卻不 如量化研究來的廣泛。. 7.

(20)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研究旨在探討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活動之研究。本章分為四節,第一 節是臺灣退休公教人員現況分析;第二節是退休理論的意涵分析;第三節是社會 參與理論的意涵分析;第四節是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臺灣退休公教人員現況分析. 本節主要探討目前臺灣退休公教人員的現況,退休公教人員依法規為依據, 說明如下:. 一、臺灣退休公教人員界定 臺灣公教人員所適用之公務人員退休法、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公教人員保 險法等退休法,並將其概稱為「公教人員退休法」。 依照全國法規資料庫(2010)公務人員退休法第三條公務人員之退休,分自願 退休、屆齡退休及命令退休。 第四條公務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准其自願退休: (一)任職滿五年以上,年滿六十歲者。 (二)任職滿二十五年者。 配合機關裁撤、組織變更或業務緊縮並依法令辦理精簡,未符前項規定而有 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准其自願退休: (一)任職滿二十年以上者。 (二)任職滿十年以上,年滿五十歲者。 (三)任本職務最高職等年功俸最高級滿三年者。. 9.

(22) 第一項第一款所規定之年齡,對於擔任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 由主管機關就其職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圍,送經銓敘部認定後,酌予減 低,但不得少於五十歲。 而依照全國法規資料庫(2010)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其條文共分四條,規定 如下: 第一條 學校教職員之退休,依本條例行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學校教職人員,係指各級公立學校現職專任教職 員,依照規定資格任用,經呈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有案者。 第三條 教職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退休: (一)任職五年以上,年滿六十歲者。 (二)任職滿二十五年者。 第四條 教職員任職五年以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即退休: (一)年滿六十五歲者。 (二)心神喪失或身體殘廢,不堪勝任職務者。 依據上述上述法令在探討退休時,會從社會不同的層面去界定退休的意涵, 而本研究所指「退休」為:個體自願或達到法定退休年齡退出工作行列。. 10.

(23) 二、臺灣退休公教人員的分析 臺灣退休公教人員的現況,根據銓敘部(2012)統計,截至 101 年本部辦理公務 人員退休案件審查計 10,169 人,其中自願退休者 9,219 人,占90.66%;屆齡退休者 717 人, 占7.05%;命令退休者233 人,占 2.29%,按機關性質別區分,行政機關退休 7,453 人; 公營事業機構退休938 人;衛生醫療機構退休 651 人;公立學校職員退休 1,127 人,如 表2-1。 表2-1 歴年銓敘部辦理公務人員退休概況 單位:人 性 別 年 別. 總 計. 男 性 女 性. 退休情形 自願 退休. 屆齡 退休. 領取退休金種類 命令 一 次 月 退 兼領一 次及月 退休 退休金 休 金 退休金. 92 年. 6,819 5,006 1,813. 5,789. …. 1,030. 524. 5,784. 511. 93 年. 6,910 5,039 1,871. 5,889. …. 1,021. 436. 6,047. 427. 94 年. 7,703 5,472 2,231. 6,641. …. 1,062. 405. 6,954. 344. 95 年. 7,083 5,025 2,058. 6,200. …. 883. 399. 6,413. 271. 96 年. 6,491 4,562 1,929. 5,572. …. 919. 330. 5,975. 186. 97 年. 6,254 4,272 1,982. 5,266. …. 988. 271. 5,825. 158. 98 年. 7,004 4,893 2,111. 6,108. …. 896. 216. 6,678. 110. 99 年 100 年. 8,733 5,952. 2,781 7,841. …. 892. 195. 8,422. 116. 10,047 6,648. 3,399 9,286. 529. 232. 137. 9,845. 65. 101 年. 10,169 6,787. 3,382. 717. 233. 132. 9,966. 71. 9,219. 註:自100 年1 月1 日起修正公務人員退休種類為自願退休、屆齡退休及命令退休。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 101 年參加退休撫卹基金公教人員退休人數概況 資料來源:詮敘部全球資訊網【壹、提要分析】 http://www.mocs.gov.tw/FileUpload/1024-3264/Documents/提要分析.doc. 11.

(24) 近年來,隨退撫制度之改革及國民所得水準提高,著重生涯規劃等因素影響,本部辦 理之公務人員退休案,自願退休者之比率,自 92 年之 84.90%,增至101 年之90.66%,如 圖2-1。.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85.22. 86.21. 87.53. 85.84. 89.79. 90.66. 84.20. 87.21. 92.43. 84.90.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年. 圖2-1 歴年銓敘部辦理公務人員自願退休比率 資料來源:詮敘部全球資訊網【壹、提要分析】 http://www.mocs.gov.tw/FileUpload/1024-3264/Documents/提要分析.doc. 退休公務人員再任職人數偏低,退休之後,如何安排生涯規劃,不但是政府 部門,更是每個退休公務人員的重要課題。我國退休公務人員絕大部分已採請領 月退金方式辦理,在經濟上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尚不致構成太大問題,故除維持並 穩定既有退撫制度外,大批正值壯年之退休公務員人力應如何安排運作,成為退 休公務人員個人生涯規劃與國家整體人力資源運用的雙重課題。. 12.

(25) 退休公務人員人數可觀,其權益的促進誠有必要—而志工義工之服務機會的 取得與落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之尤其有賴於自我的組織,並得為鄉鎮市、縣 市、直轄市及全國層次之組織者。我國對退休公務人員之退休待遇目前尚屬穩定 優渥,故對於退休公務人員權益改進興革方向,應該更著重於非物質層面的關懷 與實踐,而退休人力的活化運用正可能有助於非物質層面若干價值的追求。尤其 我國公務人員退休年齡甚早,50 至 55 歲占大部分,此等優秀能力未能妥善規劃 運用,對國家亦為重大損失。. 13.

(26) 三、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分析 國家文官學院(2013) 退休準備教育指出重要課題包含:醫療保健、身、心、 靈調適、終身學習、社會參與、理財規劃、休閒娛樂、人際關係與居家規劃等, 並以動態的潛在課課程,實踐做中學的生活學習服務參與為主。 依據「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推動公教志工志願服務要點」第 4 點第 2 項規定, 各機關應於每年 2 月底前,將推動志願服務成果陳報各主管機關彙整後,函送行 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報院備查,爰該總處為統計各年度各機關推動志願服務成果, 請各機關於每年 2 月前上網核實填報(前 1 年度推動志願服務成果)。 縣市合併後志工總人數增加,在志工結構狀況方面,以家庭主婦最多(101 年度計 21014 人),其次為工商企業人員(101 年度計 10165 人)、現職公教人員(101 年度計 3428 人)、退休公教人員(101 年度計 3109 人),學生最少(101 年度計 1493 人),如圖 2-2。. 圖2-2 99 至 101 年度高雄市政府志工結構狀況及人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推動公教志工志願服務成果統計表 http://kpd.kcg.gov.tw/uploads/files/Totals/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員參與志願服務動機 及障礙之現況分析.doc 在退休公教人員方面,人數亦逐年增加,99 年度計 1884 人(佔 4.66%),100 年度計 2956 人(佔 6.12%),101 年度計 3109 人(佔 6.42%),2 年內成長了 1.76%, 如圖 2-3。 14.

(27) 圖2-3 99 至 101 年度高雄市政府退休公教人員人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推動公教志工志願服務成果統計表 http://kpd.kcg.gov.tw/uploads/files/Totals/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員參與志願服務動機 及障礙之現況分析.doc 在志工服務類別方面,以環境保護 17081 人最多(佔 35%),其次為教育文化 12888 人(佔 27%)、消防救助 4995 人(佔 10%)及交通安全 4041 人(佔 8%),如圖 2-4。. 圖2-4 101 年度高雄市政府志工服務類別百分比 資料來源: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推動公教志工志願服務成果統計表 http://kpd.kcg.gov.tw/uploads/files/Totals/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員參與志願服務動機 及障礙之現況分析.doc. 15.

(28) 高雄市政府人事處(2013)指出退休公教人員於退休後投入志願服務因素 包括:回饋社會、自我學習成長、善用時間、提升生活、肯定自我價值與拓 展人際關係等。而退休公教人員是政府部門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若退休後 能延續至志願服務單位,不僅能傳承專業知識、亦能節省人事成本,更能提 高組織運作效率。. 16.

(29) 第二節. 退休理論的意涵分析. 退休是人生另一個生活階段的開始,是社會再參與的開始,是人生目標與方 向的再整理 。所以「退休」是指個體成長階段的轉換延續,也是生理、心理、 環境、社會階層的生態轉換。. 一、退休的意義 退休(Retirement)依其字面的意義來說,有撤退、結束人生階段性工作,暫時 休息或長期休息,開啟另一階段的新生活,這與我國古代所謂的「告老」 、 「告歸」 、 「歸養」、「致仕」、「致事」、「致改」或「休改」等語類似(廖靜芝,1987)。亦指 個體退出工作行列,以適應另一種人生的角色,代表一個人日常生活時間安排及 生活方式的改變。 對於退休的意義,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國內學者的觀點 蔡培村(1992)指出退休是個人長期所從事的職業暫時或永久的終止,其退休 行為是以全然或漸進的方式達成,並由於以往長期提供勞務而獲得退休金之報 酬,以維持其晚年生活。 張潤書(1993)則認為退休是指機關內人員因年老力衰而不克繼續服務時使 之退職由機關給予一定金額之養老金,俾能使其安享餘年。 劉梅君(1993)綜合有關退休的定義提出下列三種看法: 1.退休是一種行動或事件:視退休為一種行動或事件,是指「放棄工作」,而以 休閒為重心,非以勞力為重心的生活開始。 2.退休是一種過程:將退休視為一種過程,其包含退休的準備、退休的態度、引 起退休的情況、及個人對退休的調適等,因此, 退休並非「全有或全無」的現 象。. 17.

(30) 3.退休是一種角色:由於退休被視為一種「無角色的角色」 (Roleless role) ,因此, 離開了經濟性生產活動(如工作) , 代表失去了生產性角色的扮演,社會地位相 對降低。 林寶山(1995)認為從社會政策觀點來說,退休乃是一種機構的規則,令個人 在機構的規定下,停止工作與受薪。另一方面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退休是指個 人將終止提供經濟性的勞務給雇主,並由雇主給付退休金。 洪昭榮(1995)指出:狹義的退休是指「從工作中退隱」,而廣義的退休是指 「有工作的退休」,有工作的退休,它的工作可能有賺錢。 黃富順(1996)認為不再從事全職工作而領取退休金的人,或是開始接受社會 福利金的時刻,或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離開工作而重新定位的工作心態。 趙其文(1996)認為退休者,乃因年老工作人員體力衰,無法繼續服務,使其 退職,並給予相當數目之養老金,以便安享餘年之謂。 陳旭芬(1998)指出退休乃指在職時之服務機構為安定工作者之 服務情緒並 促進工作效率,於服務者服務滿一定年限或服務者年老力衰不克繼續服務時,為 保障其老年生活,所為之金錢上給付。 張明麗(1998)認為退休係指個體自願或被迫而退出工作行列而言。 朱芬郁(1998)曾指出:「退休」伴隨著失去固定的經濟收入、閒暇時間的增 加、一個有秩序的生活結構、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顯著的改變,以及喪失工作身 分及意義等。 陳佩屏(2007)曾指出:決定退休的因素:健康方面因素、經濟方面因素、家 庭方面因素、工作方面因素、退休制度因素、退休後生活方面。 退休在消極方面,可使在職人員由於將來的利益有所保障,而安心工作,但 對於擔心社會環境變遷、退輔制度變革,產生不安的危機意識,萌生退休意念; 在積極方面,對於因年老力衰工作效率較低的人員,可由精力充沛、思想新穎的 年輕人來接替,使人事上發生新陳代謝的作用。退休後社會參與,在基本需求無 虞時,盡己之力服務人群,擔任志工實踐退休計畫,實現自我自我實現。. 18.

(31) (二)國外學者的觀點 Atchley(1988)認為退休本身涵蓋多種意義,它是改變個體經濟能力,退出工 作行列的關係,以適應個體轉換另一種人生角色的過程。 Theriault (1994)指出退休為每一位從事工作的人所必經的過程,在談及退休 的內涵時,它通常被當作是一個心理社會轉換的過程。 Long 和 Commons 曾就退休的幾種不同層面之觀點加以說明,他認為退休 是(引自丁靜瑜,2000): 1.一種身分:有別於其他人,是不再從事全職的工作,而是以退休金及社會福利 為收入的身分。 2.一種角色:必須肩負起自我照顧與自我管理的角色。 3.一種歷程:必須重新面對與適應的歷程。 4.一種選擇:必須重新界定生活的意義及建立新生活秩序的選擇。 此外,美國退休人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認為退休這 件事應予正面的評價:「面對一個嶄新而且充滿活力的生活層面,它充滿新鮮的 機會,而且,可以擴大興趣的範圍, 結交新的朋友,以滿足個體內心的需要」(引 自賴永和,2001)。 換言之,退休係指個體退出工作崗位,並接受退休角色的一種過程,它影響 個體的收入、家庭與生活。 綜合以上學者為退休所界定的意義,「退休」是人生角色的重大變遷與生活 步調的極大轉變,其中含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從積極面來看,是「另一 個嶄新而且充滿活力的人生過程」、「二度人生的開始」及「角色的一種變遷」, 從消極面來看,是一種「無角色的角色」個人長期所從事的工作暫時或永久的終 止,其退休行為乃是社會新陳代謝必然的過程。. 19.

(32) 然而,在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社會中,個體退休後必須重新面對嶄新的生活 型態,增進自己對社會變遷的適應能力,以期跟上時代的潮流,進而創造生活的 新契機。是以,大多數的學者認為,退休是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換階段, 退休不僅是一種過程、工作角色的退隱、社會福利的被動接受者,更是個體心理 狀態的調適、人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因此,在面對退休時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處理 態度,並發展出自己退休後特有的生活方式。. 20.

(33) 二、退休的相關理論 退休制度的建立,係德國在西元 1884 年時,由俾斯麥( offo Von Bismack)首 相提出,當時是為了謀求勞工團體之福利,以及保障工人生活安全而提出之構 想,至 1887 年完成立法,規定六十五歲為強迫退休的年齡標準,留傳至今,乃 成為大多數國家退休的年齡界限。臺灣地區為因應人口老化及退休給付之壓力, 乃於 1995 年 1 月 28 日公布, 公務人員退休法、撫恤法;1995 年 8 月 2 日公佈 學校教職員退休撫恤條例, 將原來退休制度的恩給制改為年金制,此一改革關 係退休人員權益甚大,影響退休決定更大(謝榮茂,2002)。 近年來退休教師有年輕化趨勢,而面對越來越多老師在退休後要如何妥善規 劃其退休生活,使其退休生活後能夠過的更加健康、快樂、充實與滿足,是一個 很重要的課題,更何況未來人類平均餘命不斷延長,退休後還有一段很長的人 生,必需有計畫的安排及運用未來的退休生活。 有關學者研究退休問題,大致可從以下不同的理論觀點來研究, 茲分述如 下:(林昭男,1999;林寶山,1995;黃英忠,1990;魏文瑞,1997;蔡文輝、 徐麗君,1985;蔡培村,1992;蘇文璽,1992; Caplan, 1974;Atchley,1988). (一)退休調適階段論 退休調適階段論(Stage Theory)由美國社會學家 Atchley(1988)提出退休是一 個過程,退休者通常會經歷某些明確的生理和情緒的階段。他把退休的人視為一 個事件,一個角色,並且認為社會賦予這個角色權利與義務,退休的人可以享受 的權利包括:不需工作而能得到經濟支持,完全掌控安排自己的時間,享用其他 資源。要盡的義務則包括:避免全職的工作,安排自己的生活,靠自己的收入過 活而不依賴家庭與社區,義務性的為組織與社區提供自己的知識、工作經驗與技 術。. 21.

(34) Atchley(1988)將退休視為一種過程或階段,他認為退休的整個過程應包括: 從個體考慮退休階段、準備退休階段、決定退休階段到個體退休後的生活適應等 階段來看。Atchley 根據一系列的實證研究結果,對退休提出「退休調適階段」, 他認為這個過程,通常會經歷八個階段:退休前期、蜜月期、立刻退休期、休息 放鬆期、醒悟期、再適應期、穩定期至終止期。 Atchley(1988)指出,因為每一個人的退休時間不一致,因此很難把退休階段 與年齡結合起來,而且每一位退休者因其本身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的不同,並非 每一個退休者都是依照上述八個時期循序發展,或是每一個退休者都會經歷上述 八個階段,其過程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因經濟因素而跳過蜜月期,也有些人可 能因為忽然間死亡而結束;有的人可能不必經過醒悟期就可以成功地進入再適應 期;有的人則可能因無法適應退休生活的種種變遷,致使退休生活完全沈浸在 焦慮與不安的陰影中。 綜合以上所述,此一退休調適階段論主要在分析人生各個階段的角色扮演, 事件呈現的現象,而使退休者更清楚了解自己退休的過程,獲得良好的生活適應。. (二)角色理論 角色理論(roleless role)是美國學者 Burgess 在 1950 年所提出,他看到了一種 老人被排斥於社會日常活動之外的狀況。老人被擠入一種不參加社會活動的狀 態,他稱此為「無角色之角色」(傅家雄,1991)。 通常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角色、權利、責任相互伴隨著,當一個工作者因為 退休,或其它生理機能衰退而無法繼續在工作崗位上扮演其角色,這對一向把工 作和角色扮演結合認同的人而言,退休代表角色的喪失,其原來角色所擁有的社 會地位、價值,以及角色行為模式也都隨之改變,而喪失之後,該角色原來的生 產力消失,不再具有生產能力,成了「無用」的人。 但對於退休後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因為退休後,在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價值 不再,惟有剩餘價值性較低的社會性角色,因此,有些年紀較長的人對維持自我 的認同和自尊心產生困難,因而掉入了「無角色之角色」的泥淖中。. 22.

(35) 因此,此理論似乎也可以說明,何以有些人對退休的態度總是消極失望,然 而無角色之角色,雖然一時間令退休者不知如何自處,但是要經營退休生活,就 必需要認識此一理論的現象設法調適,規劃出適合自己的生涯。. (三)撤退理論 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係 Cumming 和 Henry 兩人在 1961 年提 出。在其研究中指出:隨著老年人健康與體力的衰退,變得愈來愈少參與組織化 的社會結構,逐漸退出社交生活。但是撤退的形成並不是老年人單方面的活動, 而是老年人本身和社會大眾雙方面的撤退。 撤退理論的基本假設認為:人的能力會隨著生命週期而降低,因此在社會上 服務的勞動者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便會隨著他本身能力的逐漸降低而逐漸脫離與 社會的關係,直到終止;這是無可避免的,也是成功老化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這個理論源於退休制度功能論(functionalism) ,認為老人的健康不良,經濟 欠佳,是老人和社會的其他人相互退縮的結果,這是正常的老化過程。由於各種 條件欠佳,因此對週遭事物的興趣逐漸降低,乃逐漸撤離。此理論給強制退休年 齡提供了最有尊嚴的解釋,因為人的退休是要使其原有的工作崗位能新陳代謝, 延續下去,否則人人皆工作至死,不只是對工作崗位,就是對社會、國家之發展 都是有害的。此外,蘇文璽(1992)也認為:撤退理論的基本觀點在闡述社會功能 的重要性,強調個體進入老年期後,必須從現有的社會角色、人際關係及價值體 系中撤退。 撤退理論認為老人的退休生活應平靜地接受從職場或工作崗位撤離的事 實。老人社會角色的喪失,乃是個人生命週期的必然的循環過程,是老化過程中 必然的結果,並認為適量的減少社會互動是達成心理與社會調適的重要途徑。. 23.

(36) (四)危機理論 危機理論(crisis theory)依據 Caplan (1974)的看法,危機的發生主要是個人在 面對某一問題情境時,無法用慣有的問題解決方法來因應。此外,Caplan(1974) 又將危機分為情境性危機(situational crisis)與發展性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兩 類,前者指在生活或學校所遭遇典型的危機;後者指在發展及成熟相伴而來的危 機,是一個人在生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轉捩階段,如入學、異性交往、結婚、 生產、更年期、退休等。 危機理論主張每個人、團體及社區都會面臨危機,退休會帶給個體一個全新 的生活方式,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退休對個體的生活適應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 而表現出孤立、不快樂,甚至因此而衍生出心理或生理疾病來。退休者應努力克 服角色或生活型態的轉變,評估事件的意義,及評估可取得、可因應的個人與社 會資源,以重獲平衡的生活。. (五)持續理論 持續理論(continuity theory) Atchley (1988)從認知的觀點提到人類生命週期 如同退休行為,每一階段亦有其連續性,社會性職場生涯是一連續的過程,年輕 時的人格特質會持續到老年時期。例如,年輕時活動力強對社交活動高度參與 者,到了老年時仍會不斷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有些非高度工作導向的人,從休閒 中獲得自我滿足的模式,亦即從休閒中獲得自我的認同,如:戶外的體驗,而退 休機構及相關團體,亦是退休者繼續活動的場所。 此種工作的風格會影響退休後的風格,譬如:持續的社會活動、朋友間的關 係、興趣的類型,且這種工作的的認同會持續維持,不受職場的轉變或停止而受 影響。這種退休方式會讓個體開始產生其他新的角色來,對退休的角色較能產生 認同和價值。 人們必須在職場工作之際,找出有益的生活方式或培養參與社會活動習慣, 這樣才能在退休後重新適應新環境,並設法將原有的時間與精力,轉移到其他用 途,例如:重新適應新工作、新朋友、新社會關係或參與社會服務(黃英忠,1990)。. 24.

(37) (六)功能理論 功能理論(Functionalism)主張社會裡的每一個部門或單位都是具有其存在 的價值與功能,因此退休老人在社會體系的運作中也有其價值與功能。退休者對 社會的主要貢獻是在於文化的傳承,他們在累積了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後,若有適 當再服務社會的機會提供,則不僅可藉工作以肯定老年人的價值,更可藉由參與 社會活動時繼續傳承寶貴的經驗及智慧。同時,經由退休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可 減緩精力仍佳之退休者終日無所事事的惶恐,而達到另一層次的社會均衡狀態。 「危機理論」主張退休對個體生活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產生心理或生理 疾病,退休人員必須努力去克服,退休生活所帶來的危機事件,以適應退休後的 生活。「撤退理論」認為老人退休後要能接受從職場工作崗位撤離的事實,隨著 社會角色的喪失,健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退出社交活動,而達成良好的心理與 社會適應是退休最重要的事件。「無角色之角色理論」則強調退休代表工作角色 的喪失,剩下價值性較低的社會性角色,原來生產者的角色消失,變成無用的人, 一時之間掉入了「無角色之角色」得泥淖中。所以,退休者必須認清自我的價值, 規劃適合自己的生活。 「退休調適階段論」則認為個體退人生各個階段的角色扮演,事件呈現的現 象,讓退休者清楚了解退休過程因人而異,可能因其本身的內外在因素的差異而 有所不同,以期獲得良好的生活適應。「持續理論」認為年輕時期的人格特質會 持續到老年時期,年輕時對社交活動高度參與,到老年退休後仍然不斷的參與各 種社會活動以重新適應新環境;如此,才能認同退休的角色與價值。 「功能理 論」則主張退休老人對社會的功能在於文化的傳承,藉由退休老人的寶貴經驗與 智慧,使的社會的文化遺產得以傳遞給下一代,使社會達到均衡的狀態。這些理 論都認為退休老人要能認清自己退休角色的轉變,並了解退休是人生必經的一種 過程,只要做好退休後的人生規劃,必能在老年期獲得良好的生 活品質。. 25.

(38) 綜合以上六個理論所述,退休乃人生所必經的過程,從工作角色轉變到社會 性的角色,更有其階段性發展。個體退休後的生活適應是否良好,端看個體對環 境的認知與調適,以及如何去克服退休後角色或生活型態的轉變。. 26.

(39) 第三節. 社會參與理論的意涵分析. 社會是某一階級或某些範圍的人所形成的集合體。其組成分子具有一定關 係,依此關係,彼此合作以達到一定的目的。而社會中的成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不僅能豐富個人的生活,促進自我的實現,更能增進社會的進步和諧。. 一、社會參與的意義 社會參與是由社會(social)及參與(participation)所組合而成的語詞,「參與」 這個名詞原為政治學上的用詞,採鉅觀的觀點意指公民意識的覺醒,以及公部門 有關權力或資源的分配,以加入公眾事務的政策制定、執行、管理、評鑑,進而 發揮民主精神,增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級人民生活福祉(李春梅,1999)。現代 的都市人生活步調快速,一切生活所需都要依賴他人的相互協助,退休老人這個 特殊的年齡階層絕非單獨存在的,是由人生階段漸漸成長,而參與社會活動正是 促進人與社會互動,增進與他人溝通的最好機會。 「社會參與」的意義,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楊國樞將「參與」一詞定 義為一個人在團體中,投入個人思想、行為及其他資源, 以使團體受到影響, 而產生某種預期結果的活動。「參與」一詞經常被冠上其他名詞,如民眾參與、 教育參與、活動參與、文化參與、社會參與、宗教參與等等。 曾中明(1993)認為社會參與涵蓋的層面很廣,包括:政治、經濟、宗教、文 化、社會及教育等公共事務。 黃國彥、詹火生(1994)對社會參與的界定,認為可分為兩種:一為有酬勞的 工作,一為無酬的志願性服務工作。 李瑞金(1996)指出社會參與可從志願性服務工作及文康休閒活動探討。 許坋妃(1997)研究指出個人的社會參與可以幫助老年人與社會有所互動,與 他人有所溝通,並促進個人的自我成長。. 27.

(40) 費陪弟(1998)研究指出社會參與不僅能促進社會資源充分利用, 社會進步 和諧,個人也能獲得更多的自我成就與福祉。 林振春(1998)認為「社會參與」可說是一個人在整個社會運作的過程中,投 入自己的意見、行為及其他資源,以便在產生方面發生效果,使自己的努力能對 社會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從而產生預期的效果。 林珠茹(2002)則界定社會參與,在定義上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和行動,有組織 的行動投入社區活動,因社區類型各有獨特的形式、內涵和目標。. 二、社會參與的相關理論 在面臨退休角色的轉換,生活上的調適是亟待建立的,因此,如何克服經濟 來源的變化、社會角色及人際關係的改變、生理與心理及精神狀況的變化,往外 尋求寄託,以拓展生活圈,建立社交人群, 增進自己生活的品質乃十分重要。 以下就有關社會參與的理論茲分述如下:. (一)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又稱社會從事理論(engagement theory),此理論開始 於 1970 年以後,該理論認為避免個體因年老退休而喪失原有的角色,所產生的 挫折感,因而主張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並不因年齡的增加而減少,應儘量維持過 去中年時的活動,如此, 才能使個體維持身心的健康。活動理論的重要假設是: 自我概念愈積極,活動力愈強,生活滿意度愈高(郭麗安,1982)。老年人經由社 會角色的參與能夠再次肯定並修正其自我概念及價值感。因此老年人應儘量可能 維持中年期的活動,方能成功地調適老人生活(陳慧芝,1994)。退休後的公教人 員,除了個人身體健康的影響之外,仍然與中年人一樣,具有相同的心理及社會 的需求,所以大部份的退休者都想保有原來的社會角色與社會地位,積極參與社 會活動。但是為達社會要求,退休者往往被剝奪了多年來生活重心,因此,使得 他們經歷的社會範圍變的狹小,活動程度縮小,社會角色的喪失,令其角色地位. 28.

(41) 迷惘混亂,懷疑自我價值,影響生活適應。為了彌補損失並維持自我概念,活動 理論派假定只要保持活動,便可維持年老社會及心理的適應。 Blau(1973)對活動理論下了一個清晰的定義: 「所謂活動理論,便是主張老年 人所參與的非正式角色越多,便越能減低因老化而喪失許多義務性角色之後的沮 喪」(引自曾美玲,1992)。因此,退休教師不能因老化而退縮到社會的角落,仍 必須維持中年期的態度和活動,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讓自己發揮功能,藉以增 進自尊與自我實現,以保持生理、心理、社會的良好適應。國外研究均指出,高 齡者能繼續社會參與活動,具有規律的參與有興趣的活動,都可以減少社會的隔 離,增加人際互動,減輕寂寞,增加生活充實感(李瑞金,1996; 呂寶靜,1996)。 Atchley(1988)認為活動理論過於理想化,因為有些老人因為身體上的考量,或其 他因素,必須減少中年期的活動;此外,以活動量的多寡論生活適應的關係,顯 然過於簡化。. (二)次文化理論 次文化理論(subcultural theory)是由 Ross 於一九六○年代早期提出,係指社 會裡由一部份人所遵行的一種與主流文化不盡相同的文化,即同一類屬的成員, 彼此間所發生的互動機會較其他不同類屬的成員所發生的互動來的多,次文化因 而產生。老年人口逐漸成長,造成老年人為非老年全體所刻意忽視,於是乎,老 年人增加其與退休老年人互動的機會,因此形成老年次文化體系(引自 Matras, 1990)。 次文化的產生可能與宗教信仰、族群、地域的因素有關,如:公教退休人員 協會、退休教師聯誼會等,這些團體的成員由於屬於同一類屬, 因此成員之間 性質相近,彼此互相協助、扶持,並分享經驗、心情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Turner(1992)認為,老人透過協助他人,如:社會參與活動,來建立自己的地位。 退休教師參與社會性的活動,透過彼此服務的過程,支持網絡缺少者,獲得同儕 的安慰與支持,此種基於彼此相同的特質與志趣,所形成的次文化體系(退休公 教同儕團體),在相互認同與支持的互動模式下,增進了自我肯定與精神生活的 滿足。. 29.

(42) (三)交換理論 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強調社會關係是一連串的社會交換,當社會行動 者認定行為所帶來的獎賞勝過付出的成本時,行為才會繼續(呂寶靜,1996)。換 言之,將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視為一種利益的過程。老年人與社會成員的互動中, 在強調「取」與「予」之下,顯然老年人較缺乏可以用來交換的價值,毫無利潤 可言。因此,雙方互動就少,老人在社會就受到冷落,所以退休後的問題也因此 產生。 「交換理論」的觀點乃植基於「酬賞」的觀念上,在社會上,一個人若要得 到別人的尊敬就必須有資源用以交換,因此退休公教人員若要經營建立新的人際 關係,就必須走入人群,參與社會活動,才能認識朋友,並獲得人際的支持,從 而建立自尊心與價值感。. (四)角色存在理論 角色存在理論(role exist theory)主張老年人從工作崗位退休後,因為在生理 及心理兩方面有逐漸退化的現象,如果沒有適當的活動來填補心靈上的空虛,就 容易加速身心的老化,所以需尋求一個新的、有意義的角色,以彌補生活上的空 白,重建生活意義,以及自我的認同。美國社會學家 Parsons 於 1942 年指出: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實際就是個人角色與社會角色的互動,但是社會角色不是 恆常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同時一個人也不可能只擔任一個角 色,通常它會同時擔任數個角色。老人社會角色已變遷,或某些角色已消失,使 得個人參與社會的主要制度結構「老夫妻核心的家庭和職業組織終止」,另一方 面,又必須面對數種新角色或可能互相衝突的角色來臨(引自李瑞金,1996)。 基於以上的的觀點,退休人員在社會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積極的走入人群, 促使社會角色的獲得,並取得自我實現的滿足,將有益其身心健康及新社會角色 的扮演。. 30.

(43) (五)需求層次理論 心理學家 Maslow 在 1954 年提出需求層次論(need-hierarchy theory),他將 人類的需求分成五種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 我實現需求,認為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彼此互有關聯,基本的生理及安全上 等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後,始會再進一步追求更高層次屬於精神層面的滿足。 美國的社會學家 Johnson 和 Schwartz(1991)亦指出人類的需求依序為:(一) 有足夠的食物、衣服、庇護所,以維持生存;(二)要有安全的環境和適當的照顧, 以保護健康;(三)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四)具有成長和發展的機會以及社會 參與貢獻一己之力的機會。因此,退休公教人員在基本需求無虞之後,積極參與 社會活動,與社會保持互動,並透過這種種的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獲得身心的滿 足及精神層面的滿足。. (六)需求滿足理論 Atkinson 和 Herzberg 等人提出需求滿足理論(demand satisfaction theory), 即人類心理需求的滿足,除基本物質生活層面外,並有自我成長、追求社會重視、 自我實現的層面(引自李瑞金,1996)。學者陳宇嘉(1984)認為人生的每一週期均 有其特定的任務及角色,也有不同的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有其獨特性,包括:經 濟性需求、生理性需求、心理性需求、社會性需求等四個層面。而退休公教人員 的社會參與即是與心理和社會需求有關。 退休公教人員的心理性需求指的是在退休制度下,從工作崗位退休後角色的 轉換,失去原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易造成退休人員心理的挫折感,覺得自己的衰 老無用,不再為社會所尊崇,容易造成退休人員內心、生活上嚴重的不適應,因 而產生各種問題。. 31.

(44) 退休公教人員的社會性需求指的是人員在退休後維持正常的社交、人際關係 及與他人、團體互動的需要,否則會造成退休教師無形的心理壓力。然而,充分 的社會參與可以滿足退休人員社會互動關係的需求,並滿足其愛與隸屬、尊重、 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求。因此,退休人員在退休後經濟生活穩定當中,可進而 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滿足需求,與社會保持互動的機會,並從其中獲得社會參與 及成長自我的滿足,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活動理論」認為保持活力的退休者身體才會健康、適應才會良好,並且認 為透過志願服務,退休者可尋得新的人際關係。「次文化理論」認為透過彼此服 務, 退休者可獲得同儕的安慰與扶持,在相互認同與支持的互動模式下, 增進 了自我肯定與精神生活的滿足。「交換理論」的觀點認為老人從事志願服務活動 是為了滿足利他助人、影響他人、親和關係、社會認可等心理需要。「角色存在 論」說明參與社會活動,對於退休者的健康、挫折容忍力、自我實現的滿足有正 面的意義。 「需求層次理論」認為退休人員在基本需求無虞之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與社會保持互動,並透過這種種的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獲得身心的滿足及精神層 面的滿足。 「需求滿足理論」則認為退休後,藉由活動的參與和同儕成員的互動, 延續中年嗜好、興趣,並滿足心理需求。這些理論均一致強調,退休人員在面對 社會角色的轉變下,如何不會讓社會所遺棄而終老,那就應當積極走出家庭,走 入人群,參與社會性活動、進修學習、與社會服務。 綜合以上所述,此六種理論都是以退休人員在退休後所從事社會活動的多寡 做為生活適應的指標,並可以從中了解到退休人員多參與社會活動,可增進人際 關係的互動,並滿足個人的需求。. 32.

(45) 第四節. 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探討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相關研究,以下將近年來國內有關退休 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相關研究,就作者年代、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整理歸納如表 2-2。 表 2-2 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 研究. 對象. 方法. 研究主題 (年代). 高雄縣市國小. 研究結果 高雄. 1.國小退休教師均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其中以. 縣市. 「宗教活動」參與最多。. 82 年. 2.國小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社會支持對生活滿 問卷. 李再發. 退休教師社會. 至 91. 意度有正向影響。 調查. (2003). 參與、社會支持. 年退. 3.獲得社會支持較少,或參與社會活動較不積極 法. 與生活滿意度. 休之. 之男性國小退休教師的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國小. 4.屆齡退休,參與社會活動又較不積極之國小退. 教師. 休教師的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1.退休教師對社會參與普遍持肯定而同意的看. 台 南 法。 縣 的. 邱民華 (2005). 台南縣中小學. 高 中. 退休教師社會. 職、國. 參與及其相關. 中、國. 因素之研究. 小 退. 調 查. 2.退休時間越長之教師,志願服務、社團參與及. 問卷. 整體社會參與之意願越強烈。. 輔 以. 3.夫妻健在、婚姻美滿之退休教師,進修學習及. 實 地. 整體社會參與的意願較顯著。. 訪談. 4.社區、學校、環保生態維護是退休教師志願服. 休 教 務的最愛。 師. 33.

(46) 表 2-2(續) 5.社團參與讓退休教師獲得服務的滿足,及更佳 的人際關係。 6.健康、經濟、年齡、活動時間地點、心理與退 休態度、社經地位、別人眼光、預期效益等,都 是影響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的重要因素。 1.中部五縣市退休教師對社會參與程度頗高,其 中又以對「休閒活動」層面的參與程度較高;以 中部 對「宗教活動」層面的參與程度較低。 退休教師社會. 五縣. 問卷. 參與與老化態. 市退. 調查. 度關係之研究. 休教. 法. 蘇琬玲. 2.與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有關之背景因素,包括年 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每月收入、. (2007). 居住狀況、家人支持及居住地區。 師 3.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與「老化態度」具有 正相關。 台中 國小退休教師. 縣公. 1.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意願與生活品質相當高 問卷. 陳佑淵. 社會參與及生. 立國. 2.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和生活品質呈現顯著的正相 調查. (2007). 活品質之相關. 小退. 關 法. 研究. 休教. 3.社會參與對生活品質具有預測力. 師 1.苗栗縣退休公教人員所面臨之志願服務參與障 苗栗 苗栗縣退休公 盧慶華 (2008). 礙包括心理障礙、訊息障礙、交通障礙、時間障 縣退. 問卷. 休公. 調查. 教人. 法. 教人員志願服. 礙等四種類型;其中以交通障礙影響最大,其餘. 務參與障礙之. 依序為訊息障礙、時間障礙、心理障礙。. 探討. 2.女性所面臨之交通障礙顯著高於男性。 員. 34.

(47) 表 2-2(續) 3.年紀較長者所面臨之心理障礙、訊息障礙與交 通障礙顯著高於年紀較輕者。 4.退休年數較久者所面臨之心理障礙、訊息障礙 與交通障礙顯著高於退休年數較短者。 5.未婚、喪偶、離婚或分居者所面臨之心理障礙 顯著高於已婚或再婚者;已婚或再婚者所面臨之 時間障礙顯著高於未婚、喪偶、離婚或分居者。 6.信仰道教者所面臨之訊息障礙顯著高於信仰佛 教、基督教或天主教者;無神論者所面臨之訊息 障礙顯著高於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者。 7.退休前從未參與志願服務者所面臨之心理障 礙、訊息障礙顯著高於有參與經驗者。 8.心理障礙、訊息障礙、交通障礙、時間障礙等 四種參與障礙類型,對志願服務參與行為具有預 測力;而其中以訊息障礙對參與行為的預測力最 高。 1.雲林縣國小退休教師不論退休前或退休後,對 個人退休生涯規劃抱持肯定態度,且認同生涯規 雲林縣國小退 雲林. 劃會讓退休生活安心、踏實,程度屬中上。. 休教師退休生 高櫻芳. 涯規畫內涵,社. (2009). 會參與與生活. 縣國. 問卷. 2.國小退休教師獲取退休相關資訊的來源,來自. 小退. 調查. 於「同事」的比例最高,且談論退休相關事情的. 休教. 法. 對象,除了「配偶」外, 「同事」的比例也很高。. 適應關係之研 師. 3.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現況,以「休閒活動」. 究 最多,其次是「志願服務」 ,最少參與的是「再就 業」 。. 35.

(48) 表 2-2(續) 4.已婚有偶、夫妻同住、健康狀況普通以上、退 休 3 年內的國小退休教師在社會參與度整體層面 及各分層面有較好的表現。 5.國小退休教師不論在社會參與整體層面及各分 層面上,社會參與程度會影響其生活適應度,且 愈積極參與者,生活適應程度愈高。 6.社會參與項目中的「志願服務」、 「進修學習」、 「休閒活動」可對生活適應做有效的預測,其中 以「志願服務」層面解釋最大。 1.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程度頗高,在各 社會參與內涵中,以「休閒活動」的程度為最高; 臺北 臺北縣國小退 紀吉如 (2009). 以「政治參與」的程度為最低。 縣國. 問卷. 小退. 調查. 休教. 法. 休教師終身學. 2.國小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受「健康狀況」和「宗. 習動機及其社. 教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會參與之研究. 3.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終身學習動機及其社會參 師 與具有中度正相關,終身學習動機與社會參與互 為因果關係。 1.臺北縣國小教師之社會參與及幸福感皆為良 臺北. 臺北縣國民小. 好。. 縣國. 2.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健康狀況與社會參與程度 問卷. 吳佳玲. 學退休教師社. 民小. 達顯著正相關;此外離婚或分居、有宗教信仰、 調查. (2009). 會參與及幸福. 學退. 感關係之研究. 休教. 有再度就業、家人很支持參與社會活動的退休教 法. 師. 師,其社會參與之狀況較佳。 3.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愈高、時間愈長 則幸福感愈佳。. 36.

(49) 表 2-2(續) 4.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之背景變項與社會參與對 幸福感的預測力達顯著水準者共有六個,依序為 「進修學習」、 「休閒活動」、 「健康狀況」 、「家人 支持」、 「志願服務」、 「宗教活動」。 新竹. 1.高齡者的社會參與程度偏高,在社會參與層面. 市年. 中,以「運動休閒」層面的社會參與最高, 「宗教. 新竹市高齡者 沈家禾. 社會參與及生. (2011). 命意義感之相. 滿 55. 問卷. 活動」層面的社會參與最低。. 歲以. 調查. 2.影響高齡者社會參與的背景因素,包括性別、. 上之. 法. 自覺健康狀況、居住狀況。. 關研究 高齡. 3.高齡者社會參與及生命意義感呈現顯著正相. 者. 關。 1.高齡者社會參與程度高,其中以「休閒活動」. 高雄. 層面最高。. 市樂. 2.主要經濟來源越自主、自覺健康狀況越好的高. 齡學. 齡者,社會參與程度就越高。. 高齡者社會參 與及生活品質 張玉萍. 關係之研究-以. (2012). 高雄市樂齡學. 習資. 問卷. 3.主要經濟來源越自主、自覺健康狀況越好的高. 源中. 調查. 齡者,生活品質感受就越佳。. 心的. 法. 4.高齡者社會參與程度愈高,生活品質感受也愈. 習資源中心為 高齡. 佳。. 學習. 5.高齡者的社會參能有效解釋生活品質,其中以. 例. 者. 休閒活動對生活品質的預測最 明顯。.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7.

(50)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整理出有關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相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李 再發,2003;邱民華,2004;吳佳玲,2009;紀吉如,2009;高櫻芳,2009;陳 佑淵,2007;蘇琬玲,2007;盧慶華,2008)。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整理出有關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相關研究,其研究對象包括多是 國小退休教師為主(李再發,2003;吳佳玲,2009;紀吉如,2009;高櫻芳,2009; 陳佑淵,2007;),其中也有針對國中小教師及公教人員(邱民華,2004;盧慶華, 2008),或是特定區域的研究(李再發,2003;邱民華,2004;;吳佳玲,2009; 紀吉如,2009;高櫻芳,2009;陳佑淵,2007;蘇琬玲,2007 盧慶華,2008)。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整理出有關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相關研究,其社會參與層面類型 包括是休閒活動、志願服務、宗教活動、進修學習層面(李再發,2003;邱民華, 2004;吳佳玲,2009;紀吉如,2009;高櫻芳,2009;陳佑淵,2007;蘇琬玲, 2007;盧慶華,2008)。. 從上述關於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相關研究中可得知,目前的研究主要是 利用問卷調查法來進行研究,只有少數研究是用訪談法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將 使用訪談法來對高雄市的退休公教人員來進行研究,希望透過訪談的方式能對於 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退休決定、社會參與類型、歷程與期望上,獲得更深入 討論與分析。. 38.

(51) 第 三 章 研 究 設 計 與 實 施 本章主要在敘述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實施程序,共分為六節,第一節是研究 方法;第二節是研究對象與場域;第三節是研究工具;第四節是研究流程;第五 節是資料處理;第六節是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又稱為「半標準化的訪談法」或「引導式 的訪談法」,是介於結構式與半結構式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蒐集方式,在訪談進 行之前,必須根據研究的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的大綱,作為訪談指引方針(林 世華等人,2005)。因此可得知,半結構式訪談法是要在訪談前事先擬定好訪談 大綱,以作為研究訪談進行之必要。 「訪談」是質性研究用於資料蒐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重現了一個基礎的過 程,在這互動的過程當中,可建構關於社會情況的知識(Rorty,1980)。林金定等人 (2005)指出,半結構式訪談法主要是研究者利用較寬廣的研究問題作為訪談的依 據,導引訪談的進行。而訪談表通常在訪談開始前就設計出來,作為訪談的架構, 但用字與問題的順序並不太侷限,最主要的內容必須與研究問題相符,問題的型 式與討論方式則採取較具彈性的方式進行。 本研究依照半結構式訪談法之型式,將訪談大綱依照本研究目的設計完成, 並依照研究大綱與受訪者進行訪談。本研究以受訪者本身為研究工具,為瞭解受 訪者對於研究問題是如何思考,將在訪談過程中,除訪談所制定的大綱外,也引 導受訪者回憶先前的經驗,讓訪問結果能有更完整的情境脈絡。由於訪談可以蒐 集到當事者的內心狀態,如態度、感受或者是過去的事件,這些是觀察所無法看 到的現象(黃政傑,1996),因此希望能透過深度訪談方式讓問題能有更深入的瞭 解。. 39.

數據

表 2-2(續)  5.社團參與讓退休教師獲得服務的滿足,及更佳 的人際關係。  6.健康、經濟、年齡、活動時間地點、心理與退 休態度、社經地位、別人眼光、預期效益等,都 是影響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的重要因素。  蘇琬玲  (2007)  退休教師社會參與與老化態 度關係之研究  中部五縣市退休教 師  問卷調查法  1.中部五縣市退休教師對社會參與程度頗高,其 中又以對「休閒活動」層面的參與程度較高;以對「宗教活動」層面的參與程度較低。 2.與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有關之背景因素,包括年 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健
表 2-2(續)  4.已婚有偶、夫妻同住、健康狀況普通以上、退 休 3 年內的國小退休教師在社會參與度整體層面 及各分層面有較好的表現。  5.國小退休教師不論在社會參與整體層面及各分 層面上,社會參與程度會影響其生活適應度,且 愈積極參與者,生活適應程度愈高。  6.社會參與項目中的「志願服務」 、 「進修學習」、 「休閒活動」可對生活適應做有效的預測,其中 以「志願服務」層面解釋最大。  紀吉如  (2009)  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終身學 習動機及其社 會參與之研究  臺北縣國小退休教 師  問卷調查
表 2-2(續)  4.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之背景變項與社會參與對 幸福感的預測力達顯著水準者共有六個,依序為 「進修學習」、 「休閒活動」、 「健康狀況」 、「家人 支持」、 「志願服務」、 「宗教活動」。  沈家禾  (2011)  新竹市高齡者社會參與及生命意義感之相 關研究  新竹市年 滿 55歲以上之 高齡 者  問卷調查法  1.高齡者的社會參與程度偏高,在社會參與層面中,以「運動休閒」層面的社會參與最高, 「宗教活動」層面的社會參與最低。 2.影響高齡者社會參與的背景因素,包括性別、自覺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o reduce the harm of this study point of view to engage in the practice of drug treatment, and ultimately hope that social security will be improved, the researchers refer to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at the government set more preferential policies regarding health and medical care, financial security, life and leisure, as well as housing and socia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Search sites will affect the quality of service user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s well as the perception of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