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是以半結構式訪談法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在訪談順序上,首先 是與受訪的退休公教人員進行接觸,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與訪談所要探討的問題,

當受訪的退休公教人員同意本研究後,將與受訪的退休公教人員約定訪談的地點 與時間,以便進行本研究的訪談工作。因此,在訪談的資料蒐集上,本研究將透 過訪談大綱、訪談逐字稿與資料彙整等工作進行資料的蒐集,以利本研究與日後 資料分析的進行。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主要是透過三個部分,分別是訪談同意書、訪談大綱與訪 談逐字稿。

(一)訪談同意書

訪談同意書(詳見附錄一)是在利用正式的文件,讓受訪者瞭解本研究的目 的,並取得受訪者對本研究進行的同意。在訪談同意書上,主要包括本研究的主 題、研究目的、研究進行方法與相關事項說明。

(二)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詳見附錄二)是進行訪談時主要訪談問題的依據與主旨。在擬定訪 談大綱時,主要是依照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進行設計,透過事先擬定訪談大 綱,讓本研究清楚瞭解想要蒐集的資料與訪談問題的流程,以便在研究進行時,

能依照訪談大綱的主旨來做訪談資料的蒐集。

(三)訪談逐字稿

本研究每次與受訪的退休公教人員進行訪談後,便會將訪談後的錄音記錄轉 編成逐字稿,以方便日後研究分析與資料閱讀的進行。(詳見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

二、資料編碼

本研究在訪談結束後,會將訪談時的錄音紀錄轉編成逐字稿,並將訪談資料 進行編碼,主要透過訪談資料與文字編碼的呈現,分析出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訪談 過程與問題主軸。

為方便資料的呈現,本研究將訪談資料編碼以利日後研究分析。本研究資料 的編碼模式如下:本研究的受訪者共有八位,以代號 ABCDEFGH 作受訪者名稱 的代表。訪談大綱的問題依本研究分為四個部份,按數字編號 1234 順序排列作 代表,其後列的數字「001-005」為逐字稿之編號,例如「A1-001-005」為受訪 者 A 接受訪談大綱問題編號 1 的訪談,其逐字稿的第 1 行至第 5 行,以此類推。

第六節 研究倫理

蔡清田主編(2013)撰研究倫理主要要求如下:

1.研究進行之前,像研究參與者充分說明研究的性質與目的。

2.強調本研究僅做學術用,確實做到不透露受訪對象之資料。

3.向參與對象說明其有權利在任何研究階段退出本研究。

4.研究前取得參與者同意書及錄音許可。

5.若不願觸及的話題,或者表示不希望某些談話內容放在研究報告中等,研究者 都尊重參與個案的意願。

6.對受訪者的談話是否符合研究者的價值觀、道德觀,都不加以批判,也不做介 入處理。

7.確知參與對象有權利拒絕他人取用他們所提供的資料。

8.所有參與者皆以匿名方式呈現,並在撰寫中顧及研究對象的隱私權。

9.誠實面對研究結果,不論是否符合研究者原有的想法與期待。

研究倫理在質性研究中是相當的重要,本研究在研擬訪談同意書時,寫明為 保護受訪者的權益,決不會透露您的姓名,您在本研究中的名稱將以英文字母做 為代表,以匿名方式呈現。

在訪談過程前與受訪者接觸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的性質與目的、研究問題、研 究方法…等過程後,期望和研究者以輕鬆、彈性、多元化的角度,請退休公教人 員分享在高雄市的社會參與現況、歷程與期望…等。

而在訪談過程中資料蒐集、分析與解釋,如何才不會造成被研究者不利的影 響與傷害,為從事研究者所需注意的事情,必取得被研究者同意書及錄音許可,,

強調本研究僅做學術用,以便本研究對訪談的記錄及日後資料的整理分析,如果 有不願觸及的話題,或者表示不希望某些談話內容放在研究報告中等,研究者都 尊重參與個案的意願,而且被研究者有權利在任何研究階段退出本研究。最後,

第 四 章 研 究 結 果 與 討 論

本章主要探討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退休決定、社會參與的類型、社會參與的 歷程與期望,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以八位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員受訪 者所訪談後的逐字稿進行分析與歸納,將分為四節,第一節是退休公教人員退休 決定;第二節是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的類型;第三節是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 歷程;第四節是退休公教人員社會參與期望。

第一節 公教人員的退休決定

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退休理論:危機理論,Caplan(1974)指出發展性危機,

在發展及成熟相伴而來的危機,是一個人在生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轉捩階段,如 入學、異性交往、結婚、生產、更年期、退休等。而每位退休公教人員申請辦理 退休情形不一,而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所歸納出的退休決定因素:(一)生理性因 素方面(例如:年齡、體力、健康等);(二)心理性因素方面(例如:情緒、壓力等);

(三) 社會性因素方面(例如:制度、環境、工作等)。

一、退休決定因素

主要尋問公教人員決定要退休時,會受到什麼因素影響,瞭解原因為何。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A、B)表示,在談論退休因素時,認為生理性、心理性與 社會性因素都會有所影響,而以健康因素影響為最主要考量。

「當時健康、家人及社會因素都有而想退休,健康方面的問題影響。」

(A1-001-002)

「教書教了很長一段時間,決定退休時健康因素佔最大的因素。」

(B1-001-002)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C)在談論退休因素時,認為生理性、心理性與社會性因 素都會有所影響,而以心理性因素(例如:壓力)影響造成生理性(例如:頭痛)為 與社會性因素(例如:五五專案)考量。

「決定退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當時候情緒上不太穩定,頭會暈眩健康上 出了很大問題,當時也有 55 專案。」(C1-001-002)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 E)在談論退休因素時認為自己是決定提早退休,而生理 性、心理性與社會性因素都會有所影響。

「有算算自己服務的時間,家人也都支持,做了人生生涯規劃,想退就可以 退啦!」(E1-001-002)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D、F)在談論退休因素時,認為自己是屆齡退休,本想再 做到不能做為止,而生理性、心理性與社會性因素都會有所影響。

「服務到了時間,單位說要退休啦!就退啦!」(D1-001-001)

「我服務年齡屆滿,還有家人也支持,子女的工作也慢慢穩定後,決定就退 下來了。」(F1-001-002)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G、H)在談論退休因素時,認為生理性、心理性與社會性 因素都會有所影響,而且論及社會性因素(例如:制度、五五專案)考量。

「滿 55 歲有一個基數也是一個誘因服務的時間也差不多 30 多年了就像剛才 說要讓給後進的。」(G1-001-002)

「因為我剛好滿 30 年是 50 歲……最主要是認為自己服務差不多了那個長江 後浪推前浪總是要給年輕人表現一下。」(H1-001-004)

從上述的訪談中,得知受訪的退休公教人員的退休決定因素,認為生理性(例 如:健康)、心理性(例如:情緒))與社會性例如:制度)因素都會有所影響,而其 中退休教育人員最主要以健康因素影響為考量。

二、退休實踐

主要尋問退休公教人員退休的規劃與實踐是什麼,從事的活動類型是退休前 抑或退休後才規劃。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A)在談論退休實踐時,認為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自由自在的活動,不需要有其他掛念。……只要我自己能力所及的,我都 會盡力去幫助別人。」(A1-003-004)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D)在談論退休實踐時,認為最想當志工。

「我退休後想做志工。」(D1-002-002)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H)在談論退休實踐時,認為最想當志工並結合己趣。

「我要退休的時候就已經設定要從事志工的工作。……像我學二胡就是基於 興趣了啦。...其實也不是樂團老師通知啊同學私底下有些發善心那不定 期其實都是一些簡單的組成。」(H1-005-0014)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B)在談論退休實踐時,認為想當發展自己的興趣,從事 一些休閒學習活動。

「最想當學生。」(B1-003-003)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E)在談論退休實踐時,認為休閒、保健養生活動最好。

「我退休後就想養生、保健、旅遊……。」(E1-003-003)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C)在談論退休實踐時,認為能和先生一起參加活動最好。

「3 年不想動。……先生看到活動後帶著我一起參加。」(C1-003-005)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G)在談論退休實踐時,認為退休後一起參加活動。

「……朋友幾個在一起,學習啦~到科技大學學習,然後到加工區啦還有長 青學苑,這幾個方面去找去學。我們涉略都比較廣一直都在一起活動。」

(G1-003-006)

受訪退休公教人員(F)在談論退休實踐時,認為和家人一起最好。

「我沒有什麼規劃,只想說以前都工作,家裡有太太操持家務,退下來回家 跟家人相聚一起了。」(F1-003-004)

從上述的訪談中,得知受訪的退休公教人員或做好生涯規劃退休並了解社會 參與活動類型,或是有未有生涯規劃但了解社會參與活動類型,或是未有生涯規 劃且不了解社會參與活動類型,有退休公教人員在退休後或擔任志工或自由自在 做自己想做的事或休閒旅遊或進修學習,有和家人或朋友共同參與活動。

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退休理論─持續理論中,Atchley (1971)從認知的觀點提 到人類生命週期如同退休行為,每一階段亦有其連續性,社會性職場生涯是一連 續的過程,年輕時的人格特質會持續到老年時期。例如,年輕時活動力強對社交 活動高度參與者,到了老年時仍會不斷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有些非高度工作導向 的人,從休閒中獲得自我滿足的模式,亦即從休閒中獲得自我的認同,如:戶外 的體驗,而退休機構及相關團體,亦是退休者繼續活動的場所。

人們必須在職場工作之際,找出有益的生活方式或培養參與社會活動習慣,

這樣才能在退休後重新適應新環境,並設法將原有的時間與精力,轉移到其他用 途,例如:重新適應新工作、新朋友、新社會關係或參與社會服務(黃英忠,1990)。

退休公教人員因退休而後生涯規劃、生活適應、理想與現實的不同,而在

退休公教人員因退休而後生涯規劃、生活適應、理想與現實的不同,而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