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數學繪本設計之適切性

一、繪本中隱含的數學概念能夠讓學童主動察覺

研究者為了提高繪本本身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故在繪本中未使用 任何數學相關字彙,而是將數學概念隱藏在繪本的圖像中。從上課記 錄與學童的學習日記,研究者發現雖然繪本中沒有數學性的文字,但 是大多數學童皆能在繪本導讀的過程中主動察覺繪本中和數學概念 相關的部分,並引發熱烈討論。

二、生動的圖文呈現能提升並維持學童對繪本的興趣與專注力

從上課觀察記錄、學童的學習日記和教師觀察記錄中,研究者發

現繪本中塑造出來的和學童年齡相仿的主角以及其他逗趣的配角、極 富戲劇性的肢體動態與表情語言、趣味性的故事情節編排、鮮豔活潑 的色彩表現、清晰易懂的文字敘述等繪本特色,不僅獲得教師的良好 評價,更獲得學童高度的肯定,對於提升並維持學童對繪本的興趣與 專注力確實有所助益。

三、生活化的故事情節能與學童的生活經驗相互連結

在繪本主題的選擇上,包括了自然界的動植物、冰淇淋點心製 作、為了尋找泳衣整理衣櫃和班級投票選禮物等,從上課觀察記錄和 學童的數學學習日記中,研究者觀察到這些主題因為和學童的日常生 活息息相關,所以獲得很大的迴響,不僅能激發學童討論、探索與學 習的興趣,最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童覺察到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貳、數學繪本教學活動在實際運作上的困難與解決方法

本研究發現,在班級中實施數學繪本教學活動主要面臨的困難可 分為「延伸活動實施」與「繪本呈現方式」兩大方面,分別將其困難 點及其解決之道說明如下:第一,在延伸活動實施方面:研究中每一 節40 分鐘的課皆分割為兩部分,前 10~15 分鐘為繪本導讀,後 25~30 分鐘為繪本延伸活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25~30 分鐘對於實施完 整的繪本延伸活動是不夠的,常會導致學童練習時間不充裕、練習機

會不均等現象,因此在後兩次的延伸活動中,教學者採用提高活動效 率和利用每一位學童皆有的小白板來輔助練習,上述情況確實有所改 善。其次,學童在前幾次活動中較少機會發表個人獨特的想法,因此 為了讓學童能透過腦力激盪的歷程建構出更完整的概念,教學者在最 後一次的活動中安排了全班性的討論活動,研究者發現此舉不但提高 了學童的參與度,學童在活動中所學習到的概念和能力也更為札實。

第二,在繪本呈現方式方面:在另一所學校實施預試時,研究者採用 大螢幕投影的方式來呈現繪本,視覺效果極佳,學童反應相當好。然 而在實施正式教學活動時,因班級設備問題,而改以電視形式播放繪 本內容,雖然繪本透過電視螢幕呈現,視覺效果已經提升,但研究者 發現受限於電視的角度、位置,仍有少數學童無法盡情參與,其視覺 效果不如預試時所使用的大螢幕投影方式。

參、幾的幾倍單元學習之成效 一、繪本教學活動方面

配合「幾的幾倍」單元所設計與使用之繪本為「彩色冰淇淋」和

「爺爺的魔法森林」。「彩色冰淇淋」是從兒童食譜的角度出發,利用 生日派對的情境衍伸出彩色冰淇淋製作的步驟,由於學童大多喜歡吃 冰淇淋,加上繪本色彩鮮豔,所以在教學者講述繪本的過程中,學童 皆非常專心留意每個畫面的細節,甚至有學童在學習日記中表示「看

起來好好吃」、「希望媽媽能做給他吃」。「爺爺的魔法森林」採用擬人 化的手法,賦予故事中的動、植物魔法般的生命,觀看、聆聽故事的 歷程就像是自己在進行一場神秘的探險,因此學童自始自終都能維持 高度的專注力;其次,由於繪本中的動、植物很貼近學童的生活經驗,

所以繪本講述的過程中,學童同儕之間和師生之間對於繪本內容的討 論皆相當熱絡,學童不僅勇於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樂於和老師或同儕 探討不明瞭之處。在兩本繪本的延伸活動部份,教學者皆延續了繪本 中的情境,讓學童藉由書中逗趣的主角或情境問題來進行數學學習活 動,從舊經驗的基礎(基本加法、一位數之連加計算)來學習新概念

(乘法意義)。

二、認知與技能方面

從上課觀察記錄中,研究者發現在第一次數學繪本教學活動中,

學童初步連結「加法」和「乘法」概念,雖然對於「幾個幾」、「幾的 幾倍」和「乘法算式」之間的關係常常感到混淆,容易發生答案前後 不一致的情形,但是在「重複製作集聚單位」、「累加活動」和「幾個 幾」的連結上已經有了很穩定的概念;到了第二次數學繪本教學活 動,學童大多已能熟悉「重複製作集聚單位」、「累加活動」、「幾個幾」、

「幾的幾倍」和「乘法算式」之間的關係,而能靈活運用;若再和幾

於乘法意義的理解在數學繪本教學活動後確實有所提升,學童的表現 已符合能力指標之內涵,也因此可以推斷幾的幾倍數學繪本教學活動 對於國小二年級學童幾的幾倍單元之學習而言是有良好效果的。

三、情意方面

在學童的數學學習日記和上課觀察記錄中,研究者發現學童對於 數學繪本教學活動保有高度興趣,例如他們會表示:「希望還有好多 故事」、「下次要講什麼故事」、「我看了一些動物,例如瓢蟲(圖示)。

也學到了乘法和倍數,讓我覺得好充實」、「今天我們學了乘法,我發 現乘法好好玩,所以以後我還要繼續努力」、「玩也可以學到倍數」、「我 覺得上數學課好好玩喔」…等,同時在數學繪本教學活動檢核表中,

亦有將近九成的學童表示數學繪本教學活動讓他們覺得很喜歡數 學,有八成的學童表示數學課很有趣,可見學童真的非常喜歡這樣的 教學方式,因此幾的幾倍數學繪本教學活動在情意方面有很大的成 效。

肆、分類整理單元學習之成效 一、繪本教學活動方面

配合「分類整理」單元所設計與使用之繪本為「泳衣不見了」和

「拉拉生病了」。「泳衣不見了」是以小朋友喜愛玩水的特質作為切入

點,繼而透過尋找泳衣的過程製造懸疑的效果,研究者觀察到學童在 聆聽故事的過程中,評論聲、感嘆聲、驚呼聲此起彼落,就像身臨其 境的泳衣偵探般,急欲協助拉拉找到泳衣;在本書中已出現分類的概 念,因此在繪本延伸活動時,教學者直接延續繪本內容,以遊戲方式 進行分類活動,讓學童藉由對事物屬性的觀察敏感度之提升,從舊經 驗(基本的指定分類、單向度分類)出發,發展新能力(自由分類、

雙向度分類)。進行「拉拉生病了」繪本講述活動時,研究者觀察到 學童全程都很投入,不僅情緒激昂,眼神和肢體語言亦透露出充滿期 待卻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可見高潮迭起的票選歷程確實深深吸引了學 童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進行繪本延伸活動時,教學者將繪本中已 有之統計圖表做了重現,並藉由師生的互動與情境模擬,讓學童藉此 延伸出更多元的記錄方式。

二、認知與技能方面

從上課觀察記錄中,研究者觀察到第一次數學繪本教學活動中,

學童在進行自由分類時,態度從一開始的生澀、疑惑,轉變到積極、

熱絡,屬性的選擇也從單向度逐漸發展出雙向、多向度,從這個角度 來看,學童的分類能力確實有所提升;然而,在分類整理數學繪本教 學活動的前後測中,學童的自由分類與多向度分類能力差異卻不大,

致侷限了學童的思考,阻礙了分類能力的提升。在第二次的數學繪本 教學活動中,研究者發現學童其實具備無限的潛力,一旦他們全心全 意投入在活動中,教學者不須給予太多說明或給予明確的答案,學童 便能很主動積極地在活動中思考、與同儕討論,進而建構出一套很棒 的規則,而數學繪本教學活動正是一個媒介,讓學童樂意積極參與學 習。歸納言之,學童在分類整理能力的表現已符合能力指標之要求,

因此可以推斷分類整理數學繪本教學活動對於國小二年級學童分類 整理單元之學習而言是有良好效果的。

三、情意方面

在學童的數學學習日記和上課觀察記錄中,研究者發現學童對於 分類整理數學繪本教學活動保有高度興趣,例如他們會表示:「故事 好好聽喔」、「拉拉今天發生什麼事情了」、「老師你什麼時候還要來跟 我們說故事」、「衣服接龍好好玩」…等,同時在數學繪本教學活動檢 核表中亦有八成以上的學童表示數學繪本教學活動讓他們覺得很喜 歡數學、數學課很有趣,可見學童很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可以 說分類整理數學繪本教學活動在情意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