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探討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探 討智能障礙學生在跳繩課程後,體適能的改變情形及對跳繩課程的學 習狀況。本研究透過體適能前、後測知數據做為量的分析;教師日誌、

研究參與者學習評量表及研究參與者導師、資源班教師、研究參與者 訪談做質性資料分析,以補充量化資料不足之地方。將量化資料及質 性資料整理歸納,然後針對本研究的目的與問題進行結論與建議,提 供國民小學教師在進行適應體育教學之參考。本章分為二節,第一節 為結論;第二節為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影響 之研究。總括而言,在經過跳繩課程後,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有明顯 的進步,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15 週跳繩課程,對於四名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質量指數的影響 經過 15 週跳繩課程後四名智能障礙學生中,A 生的 BMI 從前測 的 22.82 降到 21.10;B 生的 BMI 從前測 17.18 降到 16.31;C 生的 BMI 從前測的 15.38 降到 15.36;D 生從前測的 14.49 降到 13.80,由此可見,

15 週跳繩課程對於四名智能障礙學生是有影響的。

二、15 週跳繩課程,對於四名智能障礙學生的柔軟度的影響

經過 15 週跳繩課程後四名智能障礙學生中,A 生的坐姿體前彎從 前測的 11 公分進步到 15 公分;B 生的坐姿體前彎從前測的 4 公分進 步到 8 公分;C 生的坐姿體前彎從前測的 20 公分進步到 26 公分;D 生的坐姿體前彎從前測的 9 公分進步到 12 公分,由此可見,15 週跳 繩課程對於四名智能障礙學生是有影響的。

三、15 週跳繩課程,對於四名智能障礙學生的肌耐力的影響

經過 15 週跳繩課程後四名智能障礙學生中,A 生的一分鐘仰臥起 坐是沒進步的;B 生的一分鐘仰臥起坐是沒進步的;C 生一分鐘仰臥 起坐從前測的 13 下進步到 17 下;D 生的一分鐘仰臥起坐從前測的 20 下進步到 25 下,由此可見,15 週跳繩課程對於四名智能障礙學生是 有影響的。

四、15 週跳繩課程,對於四名智能障礙學生的心肺耐力的影響 經過 15 週跳繩課程後四名智能障礙學生中,A 生的 PACER 漸進 式耐力跑從前測的 5 趟進步到 15 趟;B 生的 PACER 漸進式耐力跑從 前測的 15 趟進步到 23 趟;C 生的 PACER 漸進式耐力跑從前測的 5 趟 進步到 16 趟;D 生的 PACER 漸進式耐力跑從前測的 7 趟進步到 20 趟由此可見,15 週跳繩課程對於四名智能障礙學生是有影響的。

五、四名智能障礙學生跳繩課程中的參與情形

四名智能障礙學生在 15 週跳繩課程學習活動中都能積極參與。藉

由跳繩課程提升了四名智能障礙學生的體適能之外,還透過四肢的活 動更促進了四名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協調性,敏捷性,經由師生互動 也增添了上課的樂趣,增進四名智能障礙學生的社會互動能力。跳繩 課程對於四名智障礙學生的幫助應該是多元化的。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的過程、研究的結果以及研究的結論,針對教學實 務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一、對教學實務上的建議 (一)對體育教師的建議:

目前大部分的身心障礙學生都還是就讀於普通班,而一般普通班 裡多少都會有身心障礙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和一般學生彼此間的身心 狀況差異大,因此,體育老師需要具備基本的特教知能,當上體育課 時,班上出現身心障礙學生時,能在短時間內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的心 理特質、基本能力,進而調整體育課程內容,使身心障礙學生能在體 育課快樂學習,提升學習能力,融入體育課程,而不會只呆坐一旁。

(二)課程設計

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有良好效 果,因此,建議學校行政單位能在校園中推行跳繩運動,而體育老師 或是特教老師可以爲身心障礙學生,依其個別需求設計簡單易學又具

有樂趣性的學習,讓身心障礙學生也能在體育教學中參與熱烈,又能 享受運動的樂趣,進而培養主動運動的習慣。

(三)協同教學

本研究因為研究者具有跳繩專長,才能執行跳繩課程教學,在執 行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和特教老師密集的溝通,了解學生的特性,因 此,建議若要實施跳繩課程,體育老師以及特教老師應該要採取協同 教學,讓普通班體育老師發揮教學專長;而資源班老師發揮特教專長,

發揮彼此間的專業知識,使得教學能達到更大的效果。

(四)提升體適能認知

體適能的認知對於智能障礙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可以教 導智能障礙學生如何維持體適能,了解運動的重要性。所以如能把體 適能認知融入適應體育教學課程內,促使智能障礙學生能養成規律運 動的習慣。

二、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只針對新北市蘆洲區國小四名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因 此,無法將研究結果推論到其他不同身心障礙學生;也無法推論至其 他學校。未來研究可針對不同類型的身心障礙學生、不同學校、不同 適應體育課程以及增加研究參與者,探討身心障礙學生體適能改變情

形,以增加實際教學上應用的層面。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只限於 15 週 15 節課跳繩課程,而體適能的改變並非 短時間內能有立即大幅度的改變,必須有較長時間才能看出成效。因 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能增長研究的時間,才能看出適應體育跳繩教學 對體適能的影響情形。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跳繩課程為介入研究變項,建議未來相關研 究可以加入其他的運動項目,如:桌球、慢跑等項目。研究項目也能 多元化,如:研究參與者的社交能力、學校適應以及增加研究參與者 的人數。

(四)持續追蹤

在未來研究如果時間許可,應做較長時間的追蹤記錄,以便了解 智能障礙學生在跳繩課程體適能維持的程度。

(五)研究者的建議

由於本研究研究者並沒有要求智能障礙學生要利用時間多練習,

所以希望希望往後研究者能在研究過程中加入練習時間登記表,使得 研究更能周全。更可以加入對照組,這樣更能看出實驗體適能變化的 情形。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6)。提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手冊,8-21 ,臺北市:教育部。

內政部(2010)。100 年第七周內政統計通報。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005。

石井藤吉郎(1990)。跳繩教室。臺北市:廣聯。

中華殘障聯盟(2011)。身障鑑定將於 101 年採用新制度。取自:

http://www.enable.org.tw。

台北體育場(1990)。台北市民俗體育巡迴觀摩示範資料。臺北市:

台北市立體育場編製。

行政院衛生署(1997)。殘障分級。取自:

http://www.doh.gov.tw/ufile/doc/身心障礙等級公告.pdf。

沈榜(1980)。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

李招譽(2004)。臺北市幼稚園體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李小娟(2007)。健走運動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南市。

李鳳珠(2011)。四十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適能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師大 書苑。

林正常(1996)。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手冊,46-59,臺北 市:教育部。

林正常(1998)。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芮傳明(1998)。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香港:中華書局。

吳玉妹(2001)。體適能課程實施對學生體適能認知及表現之影響研 究-以石牌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吳泰億(2005)。高雄市國民中小學適應體育交於實施現況與需求調 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惠鸞(2005)。水中活動教學方案對國小啟智班學生在健康體適能 表現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 北市。

林昭璿、才頌潔(2006)。探討適應體育教學之範疇。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系刊,1,68-76。

吳義弘(2006)。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漢龍(2008)。跳繩訓練對國小田徑選手運動能力的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宜鍵(2010)。適應體育桌球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桌球學習成 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芳瑜(2008)。適應體育教學對提升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 成效之研究-以特教班籃球運動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翁于婷(2009)。適應舞蹈課程對於輕度智障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之 影響-以台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翁美玲(2009)。跳繩與慢跑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影響之比 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在頤(1982)。特殊體育。臺北市:健行。

陳治文(2003)。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繩為對象(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台灣商務。

郭為藩、陳榮華(198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4)。改進特殊體育教學計畫。取自:

http://140.122.72.29/wb2/adapted/pub/03pdf/01.pdf。

教育部(1996)。1996 年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臺北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莊美玲、林曼蕙(1998)。身心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智能障礙類。適

莊美玲、林曼蕙(1998)。身心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智能障礙類。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