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 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 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程鈺雄 博士

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 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研 究 生: 張銘仁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八 月

(2)
(3)
(4)

謝 誌

鳳凰花開,此時是畢業的季節,而我也順利的完成論文,在臺東 大學特殊教育暑期碩士專班進修過程中,感謝許多貴人的相助,使我 可以順利畢業。藉此謝誌來表達我的感謝之意。

感謝指導教授程鈺雄博士不辭辛勞、耐心的指導鼓勵及對本論文 的修正,讓我的論文才能順利的完成;感謝口試委員不吝指教,謝謝 您們在百忙之中幫我審查論文,給我寶貴的意見,使我的論文更加完 善;感謝特殊教育暑期專班研究所魏俊華教授的教導,讓我擴展我的 視野。

感謝蘆洲國小賴秋進老師、資源班賴亮惠老師、莊純如老師、朱 老師您們的協助以及四名小天使的參與,使我才能完成這論文。感謝 特殊教育暑期專班研究所的同學,在這三年暑假共同扶持幫忙,同學 之間的友誼及緣份,一輩子難以忘懷。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吾妻美華、女兒懷瑾,感謝您們一直 在身旁幫助我,給我適時的鼓勵支持及體諒。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 曾經幫助與關懷我的人,感謝您們。

張銘仁 謹誌 2012/8/10

(5)

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 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作者:張銘仁

國立臺東大學 特殊教育暑期碩士專班

摘要

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體適能增進是非常重要,能培養學生 的健康。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的 影響。研究對象是資源班二名輕度智能障礙男學生及二名輕度智能障 礙女學生。研究方法在跳繩課程教學前後實施體適能測驗,教學期間 透過研究者教學日誌及訪談,探討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改變的情形。

課程內實施時間共計十五週十五節課。研究資料蒐集採量與質並重的 方式,在量的部分以體適能檢測,採獨立樣本 t 考驗做為比較;質性 資料以研究者教學日誌及訪談,進行資料蒐集,然後將所蒐集的資料 加以分析、整理、歸納。研究結果如下:一、智能障礙學生在身體質 量指數、柔軟度、肌耐力、心肺耐力都有進步。二、智能障礙學生在 跳繩課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課程。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

提供行政單位、體育教師、特教教師、以及導師往後實施適應體教學 相關建議以及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關鍵詞:適應體育、智能障礙、體適能、跳繩

(6)

The Effects of Jump Rope on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BY:CHNNG MING JEN

Abstract

Jump rope course study examined is important to the physical fitnss of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nd culture students health.This study exmined the sffect of jump rope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learning in student with mental retardation.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were two boys with light mental retardation and two girls with light mental retardation from a resource room class fitness tests were administered before and after jump rope teaching.Changes in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knowledge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worksheets teaching diaries and interviews.The study consisted of 15 lessons and lasted for 15 weeks.

Dependent t-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physical fitness level of the participants.The qualitative data from worksheets teaching diaries and interviews were summarized and categorized using content analysi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1、There were overall progress in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student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2、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were willing to actively take part in activities in jump rope lessons after class.These findings could used as reference to administrative unit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utors,and teachers of resource room to plan and teach thei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of teaching,and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Intellectual Disability, Physical Fitnss, Jump Rope.

(7)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ⅵ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適應體育的意涵...9

第二節 跳繩教學發展之相關文獻...17

第三節 跳繩相關研究...18

第四節 體適能內涵...24

第五節 智能障礙者相關文獻...32

第六節 跳繩活動對健康體適能的影響...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4

第四節 研究實驗設計...55

第五節 研究流程...57

(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在身體質量指數表現的成效分 析 . . . 6 0 第二節 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在柔軟度表現的成效分析﹒62 第三節 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在肌力與肌耐力表現的成效分 析 . . . 6 4 第四節 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在心肺耐力表現的成效分析﹒66 第五節 智能障礙學生跳繩課程參與情形...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 一 節 結 論 . . . 8 3 第 二 節 建 議 . . . 8 5

參考文獻

中 文 部 分 . . . 8 8 西 文 部 分 . . . 9 6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學生家長同書...99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健康情況調查表...100

附錄三 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與方法步驟...101

附錄四 教學日誌 ...108

附錄五 訪談大綱...109

附錄六 學習自我評量表 ...110

附錄七 專家內容效度名單 ...111

(9)

附錄八 適應體育跳繩課程教學設計...112

(10)

表 次

表 2-1 跳繩歷史發展彙整表...17

表 2-2 國內外學者認為體適能能增進健康的好處彙整表...27

表 2-3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之比較表...29

表 2-4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之比較表...30

表 2-5 ICF 智力功能分類表...35

表 2-6 適應體育教學策略...42

表 3-1 智能智障學生基本資料...50

表 3-2 資料蒐集對照表...59

表 4-1 體適能前測身體質量指數資料分析...60

表 4-2 體適能後測身體質量指數資料分析...61

表 4-3 體適能前測坐姿體前彎資料分析...62

表 4-4 體適能後測坐姿體前彎資料分析...63

表 4-5 體適能前測一分鐘仰臥起坐資料分析...64

表 4-6 體適能後測一分鐘仰臥起坐資料分析...65

表 4-7 體適能前測 PACER 漸進性心肺耐力跑資料分析...66

表 4-8 體適能後測 PACER 漸進性心肺耐力跑資料分析...67

表 4-9 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成就感分析表...75

表 4-10 四名智能障礙學生跳繩課程上課心情反應...76

(11)

圖 次

圖 2-1 運動、體適能與健康圖...28 圖 3-1 研究架構圖...49 圖 3-2 研究流程圖...57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旨是在說明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影響研究問題 的形成,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說明跳繩課程能提升智能障 礙學生的體適能,因而引起研究的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本 節將研究的目的與問題做說明敘述;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節列 出研究的範圍及可能受到的限制;第四節名詞解釋,本節列出相關且 重要的名詞做說明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人生最珍貴的資產就是健康,也是人的一生中最值得去追求的目 標。一個人如果身體不健康,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是沒用的。現代 社會的繁榮進步,使得人的身體活動與體力消耗的機會變少了,再加 上吃得好、過得好,攝取過量的營養,過著以坐式為主的生活方式,

導致大多數的人營養不均衡,許多慢性病隨之上身,如:慢性心臟病

、高血壓、BMI 值過高等。黃惠芬(2007)指出在日常生活經常規律的 運動可提高科技時代的人類身心健康。

因此,世界各國發現體適能對國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紛紛提出 許多方案來提升國民的健康體適能,如:教育部「提升學生體適能中 程計畫」,簡稱「運動 333」(教育部,1999);「中小學學生體適能護 照全面辦理計畫」(教育部,2002) ;「推動中小學建康體位五年計畫

(13)

」(教育部,2004);「快活計畫」(教育部,2007)。世界衛生組織-「

活動的生活」;日本-「21 世紀健康的日本」;芬蘭-「活力的芬蘭與終 生體適能計畫」等,都希望能藉由體適能的活動,來增進健康的體適 能(吳玉妹,2001)。

運動量不足的情況更是容易在智能障礙學生的身上發現,因為身 心障礙學生由於心理上、生理上有許多的限制,使他們失去的身體活 動的能力,再加上父母親的保護,使得他們失去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

,以至於身體機能退化的速度比一般人快,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 康。黃國庭(2004)指出,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狀況如下

:1、身體組成方面:智能障礙程度輕重之間有差異。2、肌力及肌耐 力(肌肉適能)方面:智能障礙學生比一般學生落後很多。啟智班學 生較資源班學生肌力及肌耐力差;智能障礙程度愈重,肌力和肌耐力 愈差。3、柔軟度:智能障礙學生柔軟度比一般學生差因此身心障 礙學生比普通班學生更需要體適能活動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0)統計, 99 年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近 108 萬人,較 98 年底增加 5220 人或增 0.5%,佔總人口數 4.6%,續 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回歸主流教育與融合教育的趨勢下,智能障礙學 生大都安排在普通班上課,雖抽離部份課程到資源班上,但體育課還 是和普通班學生一起上。研究指出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比較肥胖,肌

(14)

力和肌耐力、心肺耐力比一般人表現有明顯差距(Rimmer,1998)。在 探討「各類身心障礙學生體適能檢測辦法」研究中,即發現智能障礙 學生之身體質量指數和一般生比較沒有明顯差異,但在柔軟度、肌力 與肌耐力、心肺耐力都是屬於需要加強的,因此建議教師應設計適合 智能障礙學生的體育運動,透過體適能的檢測方法,了解智能障礙學 生體適能狀況,進而擬訂適合學生的運動內容,以改善智能障礙學生 的體適能(廖貴地等人,2000)。

智能障學生因為發展速度較一般學生遲緩,運動能力與體力也較 差,由於學校的體育課內容需要較複雜的技術,因此,智能障學生對 於學校的體育課往往不感興趣。如果體育老師能針對體育課內容加以 調整或簡化,變成適合智能障礙學生的活動,智能障礙學生應該會從 體育課得到樂趣的。而且,針對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的的身體活動可 以增進智能障礙學生運動能力改善體適能,養成規律性的運動習慣,

改善生活品質,減少日後引發慢性病的危險。

因此,教育部在 1994 年推動為期四年的「改進特殊體育教學計 畫」(教育部,1994);1999 年推動「改進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

」五年計畫(教育部,1999);2004 年推動「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

」五年計畫(教育部,2004),這些計畫的重點在於適應體育相關法規、

課程與教學、師資培養、輔導評鑑、環境設備以及研究發展等方面。

(15)

因 此 可 見 , 政 府 已 經 愈 來 愈 重 視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的 健 康 體 適 能 。 體適能是我們日常生活體力的基礎,但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導 致學生體能普遍不佳,在諸多運動項目之中,跳繩是個老少咸宜的運 動,跳繩具有價格便宜、攜帶方面、不受場地、氣候的影響隨時隨地 都可上手,實在是一項經濟實惠又方便的運動項目,因此選擇跳繩做 做為訓練的項目,探討跳繩為體適能的影響,作為上課時之參考。

目前世界各主要的國家都經由立法來保障身心智障者的權利,而 在臺灣 1997 年訂定了「特殊教育法」,以保障身心障礙者可以接受適 性教育的權利。而有效的的適應體育教學,能經由動作技能的練習,

增加身心智障學生的體適能、生活技能、培養正確的自我概念以及人 際關係,進而改善自我的生活品質。對智能障礙學生而言,因其生長 發育、運動能力、學習特點的差異,更要以有創意、生動活潑的教學 方式來實施適應體育教學以達成有效的教學。

基於上述,本研究將運用「跳繩」,希望透過跳繩的活動課程,對 於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在經過 15 週的跳繩活動課程後,能在體適能上有 改善的效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後,智能障礙學生身體組成改

(16)

善程度。

(二)探討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後,智能障礙學生柔軟度改 善程度。

(三)探討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後,智能障礙學生肌耐力改善程 度。

(四)探討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後,智能障礙學生心肺耐力改 善程度。

(五)探討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中,智能障礙學生對跳繩課程 的參與情形。

二、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後,智能障礙學生身體質量指數為何 有顯著差異?

(二)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後,智能障礙學生柔軟度為何有顯著 差異?

(三)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後,智能障礙學生肌耐力為何有顯著 差異?

(四)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後,智能障礙學心肺耐力為何有顯著 差異?

(五)參與 15 週跳繩活動課程後,智能障礙學生在跳繩課程中參與

(17)

情形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是以四名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者所設定的範 圍與限制之下進行,因此結果無法推論到其他身心障礙學生身上。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參與跳繩活動課程的研究參與者是研究者服務的新北市蘆 洲區國小四名智能障礙學生。即是以智能障礙學生在進行 15 週跳繩課 程後,探討智能障礙學生在體適能的改善情形及參與跳繩課程情形為 主要的研究範圍。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是以新北市蘆洲區蘆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參與 者,研究人數較少,故無法將研究結果推論所有的智能障礙學生。

(二)本研究主要是以跳繩課程為研究內容,故無法與其他類別的 課程相互比較。

(三)本研究雖是以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但因學生彼此間 的身心狀況不一、個別差異大,因此研究結果無法做推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適應體育教學(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適應體育教學係指為依據身心障礙學生的身心狀況而設計的教學

(18)

活動課程。利用適應體育特殊的教學設計以及針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個 別差異,在擬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體育器材的使用、教學方法的 改變,以適合身心障礙學生的興趣、能力,讓身心障礙學生能在體育 課享受運動的樂趣,進而提升健康體適能,改善學生有限的活動能力

,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適應體育的多樣性計是一個計畫,內涵包括 了發展活動、訓練、遊戲、韻律及運動,它的需求主要是單一個體的 體育特殊需求(Sherrill ,1994)。

本研究所指的適應體育課程是指跳繩課程,以跳繩為運動器材,

使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循序漸進學習跳繩運動。而跳繩課程一共是 15 週,每週一次,一次 40 分鐘,上課內容包括了體適能坐姿體前彎、毛 巾操等柔軟度訓練;折返跑、慢跑等心肺耐力訓練;跳繩動作的肌力 與肌耐力訓練。

二、智能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y)

根據教育部(2006)修正「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第三條所稱智能障礙,指個人之智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 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嚴重困難者;其鑑定標準如下:

(一)心智功能明顯低下或個別智力測驗結果未達平均數負二個標

(19)

準差。(二)學生在自我照顧、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學科學習等 表現上較同年齡者有顯著困難情形。本研究所指的智能障礙學生,係 指就讀於新北市蘆洲區國小資源班之智能障礙學生。

三、健康體適能(Health Physical Fitness)

體適能,可被視為身體適應生活、活動與環境的綜合能力。體適 能比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從事體能活動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

且不易產生疲勞的感覺以及力不從心。體適能的組成要素包括身體組 成、心肺適能、肌肉適能和柔軟度四種。本研究體適能只要是以身體 質量指數、柔軟度、肌耐力與心肺耐力四種來檢測智能障礙學生體適 能。

四、跳繩課程(Jump Rope Courses)

無論是單人、雙人或多人使用一條、兩條或數條繩子,所做的迴 旋跳躍動作就是跳繩(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本研究是以跳繩來 做主要教學工具。

五、資源班(Resource Class)

依特殊教育法(2003)施行細則修正條文第三條規定,所謂特殊 教育班係指在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高級中學、職業學校或依本法第 十六條第二項之規定,專為身心障礙或資賦優異者專設之班。本研究 中所謂資源班是指新北市蘆洲區國小資源班。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就本研究相關文獻進行探討。第一節適應體育的意涵;第二 節跳繩教學發展之相關文獻;第三節跳繩成效之相關研究;第四節體 適能內涵;第五節智障礙者相關文獻;第六節跳繩活動對健康體適能 的影響。

第一節 適應體育的意涵

適應體育是針對身心障礙學生的發展與能力限制,設計出一套適 合身心障礙學生的綜合性計畫。希望能透過個別化的體育活動來提升 身心障礙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心智能力、改善身體機能、促 進身體健康,以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生活品質。

一、適應體育的意義

適應體育是針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配合學生的特殊需求,幫助學 生取得成功的態度(林昭璿、才頌潔,2006)。適應體育主要的目的在 於針對身心障礙者的不同的需求,而提供有系統的體育活動課程,進 而幫助身心障礙者的身體機能與健康。

適應體育在國內原被稱為「特殊體育」,但在民國 88 年教育部召 開「改進特殊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第一次委員會議,會中因應國 際學術領域名稱的更改,於是將「特殊體育」改為「適應體育」。因此,

現在在文獻探討所出現的「特殊體育」名稱,就是今日所謂的「適應

(21)

體育」(許銘松,2000)。

國內外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包括:

(一)陳理哲(2002)的定義:認為適應體育是評估特殊學生的個 別差異,提升特殊學生心智與情感,以發展適應社會生存的體能活動,

適應體育的特色為依據學生個別差異,做教材、教法的調整,以增加 學生成功的機率。

(二)闕月清(2002)認為適應體育是依照學生的個別需要與個體差 異之下,選擇課程內容、教具設備,並在應用上能適當的修正與運用。

(三)滕德政(2004)認為適應體育是治療的一個有效方法,不僅是 對身體、情感、智能障礙的,都能使其情緒穩定,是促進身體健康、

娛樂、休閒、拓展關係、建立友誼、自我實現,從而能適應社會生活 和健康生活的體育教育。

(四)謝明儒(2005)認為適應體育是藉由生態環境分析及個體心理 動作分析,用相關知識及專業服務模式,設計適合個體差異統整體育 活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個體抒發情感與心智,培養體能發 展,減少學習挫折,幫助學生學習上的成就與參與社會。

(五)吳泰億(2005)認為適應體育是評估與診斷學生的身體和精 神狀態,以特殊的體育教學課程設計,以符合身心障礙學生的興趣、

發展能力和限制體能活動、遊戲、運動等活動設計的多樣性,使學生

(22)

能達成個人適應社會、情感與精神方面的發展與自我實值的實現,並 積極、主動、健康的生活。

(六)Auxter, Ryfer ,和 Huetting(2001)指出適應體育是針對身心 障礙者提供一些體育學習上特殊的策略。

(七)Sherrill(2004)指出適應體育是藉由改善心理問題,以促進 個人成就目標與自我價值的實現,並建立積極、主動的健康生活方式。

適應體育已經在回歸主流教育和非回歸主流教育中進行,由一般教育 與特殊教育專業人員負起重責大任。

綜合以上國內外文獻探討,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有下列共同點:

1、適應體育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教育的準則。

2、適應體育的對象是有特殊需求的學生。

3、課程內容要符合特殊需求學生的興趣、能力與限制。

4、經由特殊設計的方法、策略與技巧,來提升特殊學生個體的 運動能力。

5、透過多樣性的身體活動設計,使學生能適應社會,情感與心 智各方面能均衡發展與自我實現,自我能建立積極、主動的 的健康生活。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適應體育是針對特殊需求的學生做個別化 的體育活動內容設計,以期發揮個體的動作能力,發展個體殘存能力,

(23)

透過修正教材內容與教法,使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也能享受運動的樂 趣,提升個體的自信心與生活品質、運動技能。

二、適應體育的目的

適應體育的目的在於視身心障礙學生個別能力的差別,個體的特 殊需求,透過特殊設計的體育活動,幫助身心障礙學生在各方面能有 良好的發展,以提高身心障礙學生的健康與生活品質。適應體育是希 望身心障礙學生能有適當的肢體活動,以肢體活動得到身心健康及透 過不同的生活情境,吸取到不同的經驗。

(一)美國德州教育局(1978)敘述特殊體育的目的為:

1、發展、改善健康體適能並改善動作技巧。

2、改善與社會互動能力。

3、發展自我了解

4、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及態度。

5、發展特殊知識與能欣賞舞蹈、球類能力。

6、能欣賞遊戲概念和善加利用休閒時間。

(二)Nancy(1989)認為適應體育的目的為

1、增加個人體適能並發展運動與球類的能力。

2、增加對個人的了解與發展自我價值。

3、提升知識和欣賞的體育活動。

(24)

4、提高生活品質與休閒活動。

5、有更多的機會和經驗與同儕互動。

(三)Beaver 認為適應體育的目的為(教育部,1996)

1、了解自身的極限。

2、促進發展動作。

3、克服自己的殘障部分

4、發展技能及理解安全的重要性。

5、學習如何放鬆自我。

6、發展能力。

7、發展欣賞能力與理解力。

(四)謝明儒(2005) 認為適應體育的目的為 1、改善個體的健康與體適能。

2、提升運動動作技巧。

3、增加個體社會適應及自信心。

4、改善個人生活及休閒品質。

(五)林宜鍵(2010)認為適應體育的目的為:

1、增加運動技巧發展。

2、提升學生自我價值感。

3、善用個體休閒時間。

(25)

4、增進人際關係。

5、發展健康體適能。

研究者將國內外學者對適應體育目的闡述,歸納以下幾點:

1、發展、改善個體健康與體適能。

2、了解自身的能力與限制,提升自我價值。

3、增加動作的發展。

4、善用自己的休閒時間。

三、適應體育服務對象

適應體育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以身心障礙學生為主。依據特殊教育 法(2009),將身心障礙者分為十二類,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 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嚴重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多 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其他顯著障礙。除了特殊教育法所列出 身心障礙學生十二種類型外,一般學生也有可能需要特殊的服務,因 此,只要學生有特殊需求,都應是適應體育服務的範圍(闕月清、游 添燈,1998)。

四、國內適應體育相關研究

以下是國內幾篇有關於適應體育教學的調查研究,包括黃明霞(

2004)、謝明儒(2005)、葉宏達(2006)、劉嘉惠(2008)、陳亮吟(2008)、 許夏菁(2010)。以下是六篇適應體育相關研究摘要:

(26)

(一)黃明霞(2004)針對啟智學校「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之 調查研究。研究目的在了解台灣區啟智學校實施適應體育現況、需求、

困難以及實施融合是適應體育之意見。

(二)謝明儒(2005)針對臺中市國小適應體育之實施現況調查研 究。研究目的在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適應體育(APE)實施現況,以 及分析不同背景變項體育教師在APE支持性服務架構PAP-TE-CA之差 異情形。驗證適應體育專業服務PAP-TE-CA模式的7個服務內容。

(三)葉宏達(2006)針對國民小學普通班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 以中部五縣市為例。研究目的在探討國民小學階段普通班對身心障礙 學生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的現況、適應體育實施的需求、困難與意見,

以及不同背景變項對「適應體育教學」與「適應體育課程期許」的差 異情形。

(四)劉嘉惠(2008)針對花東地區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調查。

研究目的在探討花東地區國民中小學階段,教師實施適應體育的現 況、特殊體育實施的需求、困難與意見,以及不同背景變項對「適應 體育教學現況」、「適應體育教學困難」、「適應體育教學需求」、和「

適應體育任教意願」的差異情形。

(五)陳亮吟(2008)針對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 之教學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研究主要探討目的:1、了解臺北

(27)

市國民小學融合式適應體育實施現況。2、了解臺北市國民小學融合式 適應體育體育教師教學態度現況。3、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體育教師對融 合式適應體育之教學態度。

(六)許夏菁(2010)針對特殊學校適應體育施行現況及實施需求 之調查。研究目的在調查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實施 適應體育之現況、需求與困難,以及探討對實施適應體育之意見。

綜合上述,研究者發現目前各個學校都有為身心障礙學生安排體 育課,而體育課內容最多的是「球類」,最常使用的場地是「運動場」;

體育教學大都由導師、體育教師或特教老師擔任,都曾受過體育相關 專業訓練,部分教師不曾修習過適應體育學分,但大都曾參加過適應 體育相關研習;身心障礙學生所使用器材常因學校經費不足,因此,

體育老師都以現有設備為主。適應體育主要的功用在於可以提升身心 障礙障礙學生的體適能,唯有透過適性、個別化的設計體育課程使身 心障礙學生能培養身體動作能力與體能。而適應體育內容是具有多元 性的,它的內涵包括了韻律活動、遊戲等,符合身心障礙學生個別需 求,能使身心障礙學生在從事適應體育時能增進身體機能、有成功經 驗、增進人際關係,而能獨立自主。

(28)

第二節 跳繩發展之相關文獻

早在南北朝時就有單人繩的歷史紀載,由此可見,跳繩的歷史是 非常悠久的。而跳繩在不同的時代亦有不同的名稱,如:「繩飛」、「百 索」、「跳百索」、「透索」(陳志文,2003)。研究者就跳繩的歷史發展 整理如表 2-1:

表 2-1

跳繩歷史發展彙整表:

發展階段 發展內容

北齊

(芮傳明,1998)

李百藥在《北齊書》提及「遊童戲者號以兩手持繩,

拂地而卻上,跳且唱曰『高末』。」這是跳繩記載最 早於書籍。

唐朝

(顏一萍,1966)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提及「婆羅遮,並服狗頭猴面,

男女無晝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為戲。」,

此時,唐所稱「跳索」就是跳繩。

元朝

(蕭洵,1979)

劉侗與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提及「二童子引索略 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百索』」。

明朝

(沈榜,1980)

明朝記載「以丈許長繩,兩兒對牽,飛擺不定,難以 凝視,若百索然,其實一索也。群趁其動時,跳輪其 上,以能過者為勝。否則為繩所律,聽掌繩者以繩擊 之以示罰,名曰跳百索。」

清朝

(張勝強,2009)

清代《樂陵縣治》提及「元宵期間,女子以跳繩為戲,

名曰『跳百索』」。

清代出版的《有益遊戲圖說》書中,稱跳繩為「繩飛」, 大概是由於繩子來回轉動,猶如飛躍於空中,而幻化 成千百條繩子的樣貌,故而得名。

臺灣地區

(臺灣省政府公 報,1964)

教育部在民國五十三年修訂國民學校體育實施方案 時,就將跳繩教材列入三到六年級的體育課程中。

(29)

臺灣地區

(樊正治,1985)

因當時國民小學偏重智育教育,而使國民小學學生體 能不佳,因此,在民國五十六年擬於升國中階段體育 課程考試內容加入跳繩。

臺灣地區

(教育部,2008)

九年一貫 97 課綱「健體領域」能力指標第四項「運 動參與」中提到「透過童玩、民俗運動等身體活動,

了解本土文化」,而遠在南北朝時就有跳繩運動了,

因此,跳繩運動是屬於固有文化,應該加以發揚與推 展。

綜合上述,文獻上記載跳繩運動的年代已非常久遠了,距今一千 四百年前的南北朝就有跳繩運動的存在。也可發現跳繩與人類日常生 活的關係非常密切,廣泛的被應用在健身及遊戲,甚至是一種表演的 藝術,因此,跳繩實為一種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值得加以推展。

第三節 跳繩相關研究

跳繩能增強心臟與肺臟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腿肌肉變結 實,促進身體的協調性、運動技能,增強肌耐力,以達到身體均衡的 發展,也可以有減肥的效果,而且,跳繩本身也是一種攜帶方便、運 動輕鬆、又不需花太多錢的運動,一樣可以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因 此,跳繩運動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李鳳珠,2011)。

跳繩本身也是一種有氧運動,它具有許多的特性,如:比較不受 時間、空間的限制、及季節的限制;對於速度、耐力有很大的幫助;

可改善心肺適能;富有挑戰性及變化性;尤其是在臺灣小學中,由於 空間不足,跳繩空間需求不大,因此更適合推展跳繩運動。

(30)

一、跳繩的特性

石井藤吉郎(1990)在跳繩教室中認為,跳繩具有以下的特性:

(一)任何人都能從事

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從事跳繩的活動,只要自己準備一條跳繩,根 據自己的體力,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跳繩。

(二)任何時候都能從事

不分任何季節,任何時間,就能達到運動的需求。

(三)單獨團體兩相宜

可以以單人方式進行活動,亦可以團體進行。可以因為不同目的,

依照課程需求去練習,也可以依照個人情況選擇練習的項目。

(四)用具單純費用亦少

一個人想要跳跳繩時就只需要一條繩子即可;即使是多人想跳 繩,雖需準備多條繩子,但所需的費用遠比其他運動來得少。

(五)富於技術性、創作性、引人入勝

每個人都有可能利用跳繩創作不同變化的跳法,從簡單技術到高 深的技術。如而有所創新突破瓶頸,就能讓人發現其中樂趣所在。

(六)最適合做為培養其他運動的基礎體力

所有運動的基礎就是要有良好的體力,如:籃球、游泳、馬拉松、

羽毛球極需體力的運動,即是以跳繩為培養體力的最佳方式。

(31)

二、跳繩的功效

跳繩是一種富有趣味的運動,在中國的唐朝時就已經出現跳繩運 動了,而且因為跳繩攜帶輕便簡單,因此,男女老幼都非常適合跳跳 繩(臺北體育場,1990)。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指出跳繩具有下 列的功效:

(一)五分鐘就能滿足運動需求

運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命之源,並在各種運動中,「跳繩」只是用 了短短的一條繩子晃動,但跳繩運動量之大,卻是令人難以想像。一 個初學跳繩的人,持續三十秒的跳繩動作,就會感到吃不消,如持續 超過五分鐘,就能達到運動強身了。

(二)跳繩是全身運動

跳繩運動為兩手持繩和兩手跳躍,需要手腳協調,才能產生和諧 的動作,它可以使全身肌肉同時運動。

(三)跳繩是一切運動的基礎

從表面上看,跳繩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各種能力,才能跳好 跳繩,因為跳繩是需要手腳和頭腦互相配合,因此,跳繩可以收到立 竿見影的身體機能訓練,同時還可以發展其他運動方面的能力。

(四)養成優美的身體姿勢

跳繩跳躍起來的時候,需要用腳尖去跳。因此,人在跳跳繩時,

(32)

全身自然會伸直,同時能充分鍛練腹肌和背肌,而手臂旋轉的動作,

能平衡使用肩膀到背部的肌肉,對於背脊和腰、腳都有很大的幫助。

(五)增強身體腸胃的功能

跳繩的時候,因為激烈運動腹肌的因素,而刺激內臟的活動,強 化消化器官的蠕動,進而促進腸胃的功能。

三、跳繩的訓練方法

跳繩的訓練方法能分成技術訓練、幫助運動的跳繩訓練、維持身 體健康的跳繩訓練。石井藤吉郎(1990)指出,跳繩每分鐘跳躍的次 數因個人身體狀況及年齡差異而有所差別,人類極限值大約每分鐘跳 200 下,一分鐘跳 150 下以上已經算很快了,一般人一分鐘可跳 120-130 次。心跳率在持續跳繩 2-3 分鐘後就可達到最大(Hoeger & Hoeger ,2001)。

四、跳繩注意事項

雖然跳繩是一種能夠根據個人的活動,但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稍 不注意還是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在跳繩的過程中,要注意跳繩 運動事項,以免造成傷害。特別是膝蓋受過傷的人,更是要注意自己 的身體狀況。

趙振平(2002)指出跳繩需注意的事情有下列五項:

(一)注意時間不宜過長

(33)

只要有時間都可跳繩,不管是早晨、放學,時間長短都可,但不 可在飯後 30 分鐘。跳繩連續時間也不可過長,也會對膝蓋造成負擔。

(二)練習場地

從事跳繩運動,要在平坦的地面上,如:沙地、塑膠跑道,而不 是在水泥地上,水泥地面由於硬度較高,容易對膝蓋造成太大的負擔。

(三)運動量的掌握

要由簡單到困難,練習時間不能超過 30 分鐘,連續跳繩時間不能 超過一個小時為宜。跳繩活動時間不宜太長,以一小時為原則。

(四)暖身活動與緩和活動

在冬天從事跳繩活動時,一定要做暖身運動,如果暖身運動不確 實,就會造成肌肉拉傷與扭傷。而緩和運動對運動的人來說是最讓人 忽略的,緩和運動可以舒緩強度大的跳繩運動所帶來的傷害,使人不 至於受傷。

(五)跳繩後不宜立即大喝冷飲

跳繩活動後喝冷飲是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會引起腹痛,因此,

應稍做緩和運動,才能飲水,且以比體溫低 5~10°C 的水為最佳。

綜合上述,跳繩是一種比較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運動,而且容 易學習上手,而且,從事跳繩運動對身體的幫助很多,可以提升心肺 功能,促進肌耐力。因此,相信以跳繩活動課程介入智能障礙學生的

(34)

體適能應能有相當大的成效。

五、跳繩材質 (一)草繩

古時跳繩使用甚廣,目前已不易取得,其缺點是過粗且輕,迴旋 時空氣阻力大,費力且易斷。

(二)麻繩

古時麻繩使用方便,缺點是太粗且過重,迴旋時相當吃力。

(三)尼龍繩

目前已取代麻繩與草繩的地位,其缺點是過軟,迴旋不易。

(四)棉繩

質地除了過軟之外,同時有太輕了。

(五)空心塑膠繩

這種繩子適用於彈性太大的地面上效果奇佳,可以減少反彈繩子 的波幅不致產生太大的彎曲。

(六)實心塑膠繩

適合用於木板地,可增加跳繩的震撼力,同時在水泥地上亦適用,

效果較空心塑膠繩且為優。

六、跳繩場地的選擇 (一)木地板

(35)

這種地面彈性最大,適合技術較佳者使用實心繩索,具震撼力。

(二)水泥地

這種地面彈性亦佳,適合初學者練習。

(三)青草地

這種地面彈性較差,搖繩者將繩索輕觸草地即可。

第四節 體適能內涵

體適能是構成全人健康必要條件,它也是一種能力,可以應付生 活中一般性與緊急性的情況,並還有餘力從事休閒活動。世界從 1980 年代開始重視體適能。1956 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在「體能與運動之總 統諮詢會議」中對美國青少年體能水準低落提出嚴重警告,1957 年美 國健康體育休閒活動協會(AAHPERD)提出「青少年體能測驗計畫」

,進行全國性普測,其研究成果造成世界各國的仿效。近年來,政府 也開始積極推廣體適能的活動,教育部在學校實施體適能護照,體委 會也在推廣全民運動的觀念,體適能似乎已成為一個人是否健康的代 名詞了。

一、體適能的定義

「體適能」是英文 physical fitness 翻譯來的,德國稱為「工作能 力」(Arbeitsfähigkeit);法國稱之「身體適性」(Physical aptitude);日 本稱之「體力」;台灣稱之「體能」(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

(36)

世界衛生組織(1968)指出體適能是個體在物理環境、社會與心理環 境中,能有良好的工作表現。

以下是國內外學者對體適能的定義敘述:

(一)國內

1、體育大辭典(教育部,1984)

身體適應能力簡稱為體適能。從生活的一面而言,它是人類現代 生活的身體適應能力;從機體面而言,它是指人類身體和心理的全體 機能,呈現的是運動能力、工作能力或有能力抵抗疾病;從結構面而 言,包括類型、功能、運動的適應能力。

2、卓俊辰(1986)

適應體育指的是身體適應能力,是對心臟、血管、肺臟和肌肉有 效運作的能力,可以應付日常的工作,並有餘力享受休閒生活,並有 足夠的體力,以應付身體狀況。

3、許樹淵(1999)

體適能,尤其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運動體適能,是人體器官系統的 功能整體表現,而最高內容就是能有工作效率,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身 體訓練。

4、李招譽(2004)

人如果有好的體適能,就能發揮心臟、血管、肌肉組織、身體器

(37)

官最大的機能,有較有活力完成每天工作,本身對於生活品質才能努 力去追求;如果是差的體適能,對於工作和身體活動就會呈現無力感。

(二)國外

1、Jesen 和 Hirst(1980)

認為運動適能是個人內外在活動能力中的一個環節,內容包括:

肌力力量、耐力、柔軟度、力量、敏捷性及速度等。

2、Rimmer(1994)

認為身體活動最重要的基礎是體適能,也是身體的綜合能力。個 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勝任工作、抵抗疾病,又能享受休閒生活,提高生 活品質。

3、Gallahue(1996)

健康體適能存在於身體狀態,並不是一種才能、技能或能力,其 發展與維護是一個身體對外所產生多餘的生理適應功能。因此,健康 體適能是會隨著個人使用或廢棄而發生變化的。

4、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2002)

體適能指的是心臟、肺臟、肌肉組織能執行日常工作,並能應付 日常生活中偶發的事件,而不會感覺疲勞。

二、體適能對健康的重要性

大多數人的運動習慣是學生時代所奠定的基礎,如果養成運動的

(38)

習慣,不僅可以改善心臟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如高血壓、

肥胖等)(林正常,1998)。而且體適能和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平常保 持著運動習慣的人就會擁有較好的體適能,除了較健康之外,也不會 有疾病的困擾。運動醫學和生理學研究都支持,一個人的體適能好壞 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預測因子(Smith&Morris,1992;Berg,Halle, Bauer,Korsten,&Keul,1994)。因此,體適能的促進已被世界各國醫療 體系視為預防醫學的重要指標(Astrand,1991)。體適能的增進將是有 助於個人的進康。研究者就體適增進健康的好處整理如表 2-2。

表 2-2

國內外學者認為體適能能增進健康的好處彙整表

學者 年代 好 處

康瑞宗 2003

1、能有個人健康。

2、降低疾病的發生。

3、使人生活愉快。

4、提升學習注意力。

5、增加疾病的抵抗力。

教育部 2006

1、心肺適能較好的人,看書持久性和注意力 也會較佳。

2、健康狀況較佳,比較不會生病。

3、身體運動能力較好。

4、對學生身心的成長與發育都有正面的幫助。

5、有助於身體、心理、情緒、智力、精神、

社交均衡發展。

6、體驗與學習互助合作、公平競爭和團隊精 神。

7、能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與習慣。

8、對於飲食、生活作息、環境衛生和壓力處 理,有深遠影響。

(39)

郭宜禎 2009

1、精神充沛。

2、工作有效率。

3、能妥善處理壓力與突來其來的變化。

4、身體夠健康可抵抗疾病。

5、能從事休閒活動樂在其中,覺得生活愉快。

Bouchard

Shephard 1994

1、影響健康主要因素分成遺傳基因、運動、

體適能與其他四部分,彼此關係密切(如 圖 2-1)。

2、身體活動、體適能及健康是由先天遺傳基 因影響的,同時受到生活型態、個人的態 度、自然環境與社會等後天因素的影響。

圖 2-1 運動、體適能與健康圖

資料來源:Bouchard 和 Shephard(1994),77-88。

遺傳基因

體適能 身體型態 肌力適能 心肺適能 代謝狀態

其他因素 生活型態 個人態度 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身體活動

休閒性 職業性 其他雜事

健 康 全人健康 罹患率 死亡率

(40)

三、體適能的種類與比較

體適能主要可區分為「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兩類,本 研究所指之體適能為「健康體適能」。

依據林正常(1996)將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比較,如表 2-3:

表 2-3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之比較表

健康體適能 競技體適能 目標 健康 勝利 對象 大眾 選手 屬性 一般 特殊 要求 適度 嚴格 時間 終身 短暫 收穫 容易 困難

資料來源:林正常(1996)。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手冊,46-59。

(41)

依據方進隆(1996)將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做比較,如表 2-4:

表 2-4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之比較表

項目 目的 體能項目 身體感受 健康體適能 促進健康 肌力 自在 預防疾病 肌耐力 舒適 心肺耐力 愉快 柔軟度

身體組成

競技體適能 增進運動競賽 除健康體 激烈、呼 之體能 適能外亦 吸感到困 強調速度 難艱困、

、協調性、 肌肉常會 敏捷及協 酸痛 調反應

資料來源:方進隆(1996)。提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手 冊,8-21。

四、體適能內容

(一)教育部(2006)

1、身體組成

(42)

身體是由淨體重和身體脂肪兩部分所組成。淨體重是身體骨骼、

肌肉、血液、內臟器官、神經系統和皮膚的重量。身體脂肪是身體內 的脂肪重量。體脂肪比體重更具有「健康」的意義。

2、柔軟度

柔軟度是指一個單一關節或連續關節的活動。柔軟度對傷害預防 和維持身體的可動性是很重要,柔軟度再加上大範圍的活動,減輕肌 肉僵硬、肌肉酸痛的情況,是能讓身心放鬆,更能減少受傷的可能性。

3、肌肉適能(肌耐力)

提升肌肉適能的重要性為保持良好的激勵和肌耐力對促進健康、

預防傷害與提高工作效能有很大幫助,當肌力和肌耐力衰退時,肌肉 往往無法勝任日常活動及緊張的工作,而產生肌肉疲勞現象。

4、心肺適能

心肺適能,也可以稱為心肺耐力,是指個人的肺臟與心臟,從空 氣中攜帶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力。心肺適能 較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工作不會疲倦且時間較能持久、更 有效率。擁有健康的心肺適能可避免心血管疾病,透過有氧運動可以 使運動者維持最佳心肺適能,且有益健康的維護。

綜合上述,可以得知體適能對於個人事非常重要,有好的體適能 代表有好的健康狀態、較能應付突發狀況。而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可

(43)

以提升體適能,進而預防疾病、促進身體健康、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 機率。兒童時期是養成運動習慣最佳時期,有了規律的運動習慣後,

對其身體發展是有重大的影響。

第五節 智能障礙者相關文獻

智能障礙通常是指智能發展遲緩或者是智能不足。早期通常以智 力測驗分數的高低做為界定智能障礙的標準。在美國以往稱為智能遲 滯、發展遲緩、智能低下、智能缺損與智能障礙;英國稱為低能;蘇 俄、法國、北歐諸國稱為智能不足;日本稱為低能兒、精神薄弱兒;

在我國稱為低能、下愚;各國對智能障礙的解釋以採用美國智能障礙 學會(AAMR,2007 年改為 AAIDD)的定義為主。

一、智能障礙的定義

(一)美國智能障礙學會(AAIDD)

美國智能障礙協會在 1992 年對智能障礙定義為:智能障礙是表示 現有的能力水準存在著實質的限制,其特徵為:1、低於平均水準的智 力。2、同時具備有十項技能領域的限制:溝通、自我照顧、居家生活、

社交技能、社區使用、自我指導、健康和安全、功能性學科能力、休 閒和工作。3、智能障礙一定是發生在十八歲之前。AAIDD 在 2002 年 修定 1992 年智能障礙的定義:智能障礙是指智力功能和適應行為都顯 示了明顯的限制,而表現出來的一種障礙,適應行為指的是概念

(44)

(concept)、社會(social)和應用(practical)這三方面的技能,智能 障礙發生於十八歲之前。此定義有五個的重要概念:1、目前有功能限 制的個人,表現在相同年齡與相似的文化背景之間。2、精確的文化與 語言的差異,以及溝通、感官、動作和行為的差異。3、當前有功能限 制的個人,通常是在個體其他方面和個人長處或能力一起存在。4、說 明個體智力和適應行為上的約束,其主要目的是制定個別化的支持系 統。5、在適當支持了一段時間輔助後,智能障礙各方面的功能是所改 善的(AAMR, 2002)。

(二)教育部

教育部(1974)公佈「特殊兒童鑑定及就學輔導標準」第二十三 條指出,係指「在發展期間由於普通智力功能之發展遲滯而導致適應 之困難」;依據教育部(2006)修正「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 準」第三條所稱智能障礙,指個人之智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

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嚴重困難者。教育部(1987)頒布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三章身心障礙教育第十六條對智能不足定 義為:智能不足是指依標準化適應行為量表上評量結果與相同年齡正 常學生之常模對照表,其任何量表之得分,位於百分等級 25 以下,且 各別智力測驗之結果,為達到平均數負二個標準差。

(三)內政部

(45)

根據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的內容,所謂智能 障礙是成長過程中,心智的發展停滯不完全發展,導致認知、能力和 社會適應有關之智能技巧的障礙。

根據以上所敘述,美國及我國對智能障礙的定義發現:美國及我 國甚為接近,以各方面來探究智能障礙者的本質,皆提到智力及適應 生活內容條件,同時重視生活適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二、智能障礙者的分類

(一)WHO 世界衛生組織(2001)

國 際 健 康 功 能 與 身 心 障 礙 分 類 ( Internation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Heakth,簡稱 ICF),這個健康分類系統是世 界衛生組織在 2001 年國際通用使用的版本。而 ICF 分類修正了 1980 年發展的「國際機能損傷、身心功能障礙與殘障分類」(Internatiuron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Disabilities,and Handicaps,簡稱 ICIDH)

與 1997 年發展的「國際機能損傷、活動與參與分類」(Internatiuron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 , 簡 稱 ICIDH-2)。ICF 分類系統提供了統一的框架,對組成健康要件的功能 性狀態與失能程度進行分類。而在智力功能的分類如表 2-5:

(46)

表 2-5

ICF 智力功能分類表

項 目 內 容

標準化量表

1、無損傷。

2、輕度損傷為智商 84-70。

3、中度損傷為智商 69-50。

4、重度損傷為智商 49-35。

5、極重度損傷(完全損傷)≦34。

心智年齡

(mental age)

1、無損傷。

2、輕度損傷為心智商數(mental quotient)84-70,或 於成年後心智年齡介於十二歲至未滿十五歲之間。

3、中度損傷為心智商數(mental quotient)69-50,或 於成年後心智年齡介於九歲至未滿十二歲之間。

4、重度損傷為心智商數(mental quotient)49-35,或 於成年後心智年齡介於六歲至未滿九歲之間。

5、極度損傷(完全損傷)為心智商數(mental quotient)

≦34,或於成年後心智年齡介於未滿六歲之間。

因「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規定,身心障礙等級的鑑定,

臺灣在 2012 年 7 月將全面採用符合「國際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

(Internation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kth,簡稱 ICF)系統的編碼。實施後,臺灣身心障礙等級鑑定不再使用個案的疾 病型態,而是以個案身體功能和構造、活動與社會參與、環境與個人 因素來鑑定。

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衛生主管機關依然是身心障礙

(47)

鑑定的負責機關,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據衛生主管機關所核 定的身心障礙鑑定報告後,才組成專業團隊依據「身心障礙者障礙類 別、程度、家中經濟情形、家庭生活需求、照顧服務需求、社會參與 與需求等因素」來對身心障礙者進行需求評估。由此可見,身體上的 損傷必定是「身心障礙」認定的必要條件,再加上具有「身體系統構 造或功能的損傷或不全」,才能被認定為「身心障礙者」。

而臺灣在實施 ICF 系統的編碼後,主要有下列幾點的影響(中華 殘障聯盟,2011):

1、身心障礙者身分認定與服務的取得:以前身心障礙者資格的取 得只需要經過一位醫師的鑑定,就能取得身心障礙手冊,但將來要取 得身心障礙證明,需要許多專業人員的評估,而專業人員的評估過程 會考量身心障礙者個別需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障礙,再依評估結果提 供服務資源。

2、開始時間:2012 年 7 月開始實施,身心障礙手冊有效日期到 期和新申請鑑定的人會先實施,其他身心障礙者必須要在 2019 年前陸 續重新鑑定,並每 5 年要重新鑑定一次。

3、多元考量:以前只要在指定醫院由醫師做完鑑定,只要符合標 準就能取得手冊,並會在手冊上註明是哪一類的障礙類別;但在未來 則需要由醫師、社工、特教等專業人員進行鑑定後,然後由相關專業

(48)

人員所組成的團隊,針對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社會參與層面進行需求 評估,才能取得證明。

4、主動表達:在未來會多一個需求評估的步驟,並依照專業評估 與身障者所表達的內容而決定服務,所以自己的表達需求十分重要。

5、身分的改變:原則上是不會改變的,只是在障礙類別的名稱會 更改,因為除了生理的損傷程度外還會考慮到影響活動與社會參與的 程度。

6、福利的改變:現金的補助都不會有改變,但未來取得福利服務 必須要依照需求評估才能確定。

(二)教育部(1987)頒布之「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所謂智能障 礙係指依標準化適應行為量表上評量結果與相同年齡正常學生之常模 對照表,其任何量表之得分,位於百分等級 25 以下,且各別智力測驗 之結果,為達到平均數負二各標準差。

1、輕度智能不足的智商在平均數負三個標準差以上未達二個標準 差。

2、中度智能不足的智商在平均數負四個標轉差以上未達三個標準 差。

3、重度智能不足的智商在平均數負五個標轉差以上未達四個標準 差。

(49)

4、極重度智能不足的智商在平均數未達五個標準差。

(三)依據我國「身心障礙保護法」規定,所謂智能障礙是指「成 長過程中,心智的發展呆滯或不完成發展,導致認知、能力、社會適 應有關之智能技巧的障礙」。此障礙程度分成四個等級:

1、極重度:智商未達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五個標準差,或成年 後心理年齡未滿三歲,無自我照顧能力,亦無謀生能力,須賴人長期 仰護的極重度智能不足者。

2、重度:智商介於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四個標準差到五個標 準差之間,或成年後心理年齡三歲以上至未滿六歲之間,無法獨力自 我照顧,亦無謀生能力,須賴人長期養護的重度智能不足者。

3、中度:智商介於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三個標準差到四個標 準差之間,或成年後心理年齡在六歲至未滿九歲之間,於他人監督指 導下僅可部份自理簡單生活,於他人庇護之下可從事非技術性的工 作,但無獨立自謀生活能力的中度智能不足者。

4、輕度:智商介於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二個標準差到三個標 準差之間,或成年後心理年齡介於九歲至未滿十二歲之間,在特殊教 育下可部分獨立自理生活及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輕度智能不足者。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智能障礙程度可以分為四種:輕度、中度、

重度、極重度。

(50)

三、智能障礙學生的身心特質

智能障礙學生的智能、動作發展都較一般學生緩慢,隨著不同障 礙程度及不同年齡的階段,智能障礙學生身體與心理的特點也有顯著 的差異(郭為藩、陳榮華,1985)。以下就智能障礙者的生理方面、運 動能力、學習能力的觀點,來分析智能障礙學生的身心特質。

(一)生理方面

1、身高、體重:大多數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是與同齡兒童相似,程 度越重越有顯著的差異。

2、體能:一般而言,智能障礙學生在各項體能都比一般學生差,

而且都有肥胖問題。Pitetti 等人(2001)研究指出 8-12 歲智能障礙學 童與正常學童比較下,智能障礙學童身體組成較高,運動能力、心肺 功能較正常學童差。

3、外貌: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沒有較特殊外貌的特徵,中度智障學 生往往有容貌、精神、身體方面的異常。

4、感官及中樞神經系統:智能障礙程度越重,更常伴有視力障礙、

聽力障礙、肢體障礙及腦部異常。

5、其他方面:程度越重者比較常見有心臟疾病、新陳代謝異常、

呼吸系統疾病、癲癇、免疫力低的健康問題。

(二)運動能方面

(51)

智能障礙學生在運動能力方面,在手眼協調、身體平衡感、上下 肢的協調性以及動作的敏捷性都比一般學生差,尤其是中樞神經有受 過傷的學生,在手眼、四肢協調性;比較精細的動作、敏捷性動作,

更是會出現問題。

(三)學習能力

1、智能障礙學生通常缺點在於注意力的低落,在學習方面也有容 易分心的狀況(高芳瑜,2008)。

2、智能障礙者會有困難在於辨認學習,包括無法正確識別五體的 方向、位置、形狀以及圖形、文字、符號方面辨認困難(許銘秀,2001)。 3、智能障礙者以避免遭受失敗和挫折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相當依 賴他人從旁協助、指導以及模仿別人,智能障礙兒童欠缺動力去追求 新經驗,在團體活動中,常常寂寞孤獨,或尾隨他人做的事情(陳榮 華,1992)。

蔡阿鶴(1997)指出,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弱點如下:

(一)拙劣的短暫記憶

智能障礙學生在短期記憶是非常拙劣的,無法接受視覺或聽覺刺 激,強度非常弱,持續時間不長,瞬間即消失不見。

(二)渙散的注意力

智能障礙學生容易分心,缺乏選擇性知覺,無法明確察覺出主要

(52)

刺激的線索,注意力不集中。

(三)低弱的學習動機

智能障礙學生不善於學習,再學習容易失敗,形成一種退縮的心 理反應,從而減少了學習的動力。

(四)貧乏的組織學習材料能力

智能障礙學生大都缺乏組織曾學習知識的能力,尤其是語言文字 方面的問題尤為明顯。

(五)反射機能為弱

由於分心原因,因此在辨認學習上有缺陷,注意力廣度不深,學 習事情時,相關資訊蒐集不易,所以學習效果差。

根據以上所述,可以發現智能障礙者在認知、學習動機較弱,各 方面的學習有困難;生理動作的發展有較遲緩,協調性、身體動作也 較差;體能方面通常有肥胖問題,較一般學生為差;社交方面,較易 發怒、情緒不穩定。

四、智能障礙學生適應體育教學

智能障礙學生由於缺乏運動,體適能較一般學生差,導致身體欠 缺健康,因此,智能障礙學生更需要體適能的訓練。Rory 等人(1995)

在肌力與肌耐力方面的研究指出智能障礙者訓練後,能在肌力及肌耐 力方面有很明顯的進步。因此,透過設計適當的運動,提供智障學生

(53)

身體活動的機會,改善智能障礙學生的體適能,培養智能障礙學生獨 立自主的能力。在智障學生體適能教學策略資料整理如表 2-6:

表 2-6

適應體育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 意義 優點 缺點 建議使用對象 工作分析法

(Task analysis)

將整個適應體育 教學活動分為許 多細目,這些細 目及教學單位,

在過程中對每一 個部份進行指導 與演練,再將所 有細目組合,達 成活動目標,如 教導學生跳箱。

可以教導身心 障礙學生較複 雜的技術,並 調整每一步驟 將每一步驟再 分析成每個教 學目標,對身 心障礙學生的 學習相當有效

需要花費許多 時間以銜接每 個步驟,這是 需要教學者特 別注意的。

認知功能嚴重 缺損(如中度 或重度智能障 礙的學生)。

整體學習法

(Whole method of learning)

將學習活動視為 一整體,在練習 時不分段落的學 習方法,它需要 技能或活動完整 示範給學生,再 使學生親身體驗 或練習。此法對 於簡單的技能較 有效,例如壘球 擲遠。

學生可一次學 好整個技能。

若是複雜的活 動,對認知功 能不佳的學生 ,如智能障礙 學生,可能使 學習的效果變 差。

純感官障礙(

視、聽及語障 的學生)。

行為塑造法

(Shaping)

將活動分成分成 簡化樣本,身心 障礙學生只學習 簡化的技術,最 後再加入省略的 部分。它適用於 學習者在有限時 間內要達成某種 水準時使用,學 生可以很快進入 比賽例如將棒球 改成樂樂球。

身心障礙學生 即使無法完全 習得技能,仍 能上場比賽。

身心障礙學生 比較難習得完 整的技術。

各類型身心障 礙學生皆可。

(54)

整體-部分-整體

(Whole-part- Whole method)

由教師將既能完 整示範出來,再 給學生練習(即 整體學習法),再 分析技能過程中 ,可能出現的問 題列出細目,進 行個別指導教學 (即工作分析 法),學生的技能 受調整後,技能 漸趨成熟,便能 完全呈現。

此法較工作分 析法省時,教 師只需指出部 分需要更正,

可說是整體學 習法和工作分 析法的合併體 。

教師需對適應 體育教學的教 材內容十分嫻 熟,並且教學 前的準備工作 亦較耗時。

純肢體障礙及 純感官障礙(

視、聽及語障 的學生)皆宜 。

資料來源:滕德政(2004)。適應體育教學。師院書苑,39-40。

五、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研究

身體障礙學生通常因為本身的障礙,而失去了許多身體活動能力

,導致身體機能的衰退,疾病發生率的提高,所以改善身心障礙學生 的體適能是必須的,尤其是現在大家開始重視體適能後,智能障礙者 的體適能已經成為重要的一項工作了,因為透過運動,可以增進體適 能的進步,對於身心障礙者的學習、身體健康、情緒管理、社交能力 都能有所改善。智能障礙學生的體能和一般學生相比較,差的原因是 因為他們很少參與身體活動的機會,也少有身體活動的經驗,因此,

體適能體育課程對於智能障礙學生是同等重要的(莊美玲、林曼蕙,

1998)。

研究者就智能障礙者體適能相關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林惠鸞(2005)探討水中活動教學方案對國小啟智班學生在 健康體適能表現之成效研究。由實驗結果得知,受試者在實施水中活

(55)

動教學方案後在柔軟度、肌力方面均達到顯著差異,二位受試者的心 肺耐力表現也教實驗前為佳。

(二)賴秋進(2006)探討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 能影響之就。針對蘆洲國小四名輕中度智能障礙學生進行 16 周適應體 育教學。其結果發現,智能障礙學生在前測除了身體質量指數和一般 學生沒有明顯差異外,在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和心肺耐力都較一般學 生差。在體適能測驗方面,柔軟度與心肺耐力皆有明顯進步;肌力與 肌耐力雖無顯著差異,仍有進步的現象。

(三)李小娟(2007)以高雄縣鳳山國中九十六學年度資源班智能 障礙學生實施十周健走運動,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資料均以 SPSS 進行資料分析。其研究成果發現實驗組除了柔軟度外,身體組 成、肌肉適能、瞬發力、心肺耐力在前後測成績皆達到顯著差異且體 適能有進步的趨勢。

(四)翁于婷(2009)探討適應舞蹈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肥胖學生 體適能之影響。以高職部一到三年級肥胖學生 30 名(實驗組 15 名,

控制組 15 名)為受試對象。實驗組接受 12 周舞蹈課程訓練。前後測 資料以成對樣本 t 考驗與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比較組內與組間各項數 值之差異。研究結果,實驗組在立定跳遠成績、坐姿體前彎均有顯著 進步,而控制組均無顯著差異。

(56)

(五)陳秀梅(2010)探討跳繩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 能影響之個案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各方面 都呈現進度狀態,因此可知,透過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障礙健康體 適能提升有所幫助。

綜合上述,如果能提供智能障礙學生適當的身體活動,必能改善 學生的體適能表現,對學生身心的成長或發展才能有正面的幫助。學 生也可以從身體活動享受歡樂、活潑體育課程,因此,對於正在發育 中的智能障礙學生,更不能忽略體適能的重要性。

第六節 跳繩活動對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跳繩具有方便性且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特性,也是一種全身性 的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學童全身的協調性,助於發展學童動作及提升 體適能。李鳳珠(2011)指出跳繩可以使心情愉快增進健康;喜歡跳 繩的學童將有助於學童的骨骼發展,同時能強化學童的心肺能力;發 展平衡感;與防骨質疏鬆。因此,跳繩是一種符合理想的運動方式。

研究者就跳繩體適能相關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吳義弘(2006)以台南市海佃國小國小五年級 60 位學童為對 象,進行 12 週、每次 30 分鐘的跳繩訓練,發現每週 3 次以上的訓練 頻率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發現對國小學童身體組成、瞬發 力及心肺耐力達顯著水準。

數據

圖        次
表 2-5    ICF 智力功能分類表  項     目  內                      容  標準化量表  1、無損傷。  2、輕度損傷為智商 84-70。 3、中度損傷為智商 69-50。  4、重度損傷為智商 49-35。  5、極重度損傷(完全損傷)≦34。  心智年齡  (mental         age)  1、無損傷。  2、輕度損傷為心智商數(mental quotient)84-70,或    於成年後心智年齡介於十二歲至未滿十五歲之間。 3、中度損傷為心智商數(me
表 4-2  體適能後測身體質量指數資料分析  編號  姓名  性別  年齡  身高(M) 體重 (㎏)  BMI  1 A 男  8 1.51 48  21.10  2 B 男  10 1.31 28 16.31  3 C 女  10 1.35 28 15.36  4 D 女  10 1.45 29 13.80  一、基線期      由表 4-1 可知四名智能障礙學生可知,二位男生其中 A 生 BMI 值為 22.82,B 生 BMI 值為 17.18,C 生 BMI 值為 15.38,D 生 BMI
表 4-4  體適能後測坐姿體前彎資料分析  編號  姓名  性別  年齡  身高(M)體重(㎏)  坐姿體前 彎  1 A 男  8 1.51 48  15cm  2 B 男  10 1.31 28 8cm  3 C 女  10 1.35 28 26cm  4 D 女  10 1.45 29 12cm  一、基線期      由表 4-5 可知四名智能障礙學生可知,A生檢測結果為 11 公分, 百分等級為 5%,B 生檢測結果為 4 公分,C 生檢測結果為 20 公分,D 生檢測結果為 9 公分。  二、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designing the bicycle traffic safety Lesson Plan to enhance the bicycle riding safe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e-teaching test and th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英文:A Study on Increasing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ctions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Using the Students at Chung Hua University Taking “Employment Market Analysis” Course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