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綜合本研究之結果,本節分別就「學童多位數直式加法運算試題解題 表現」、「學童位值概念的認知表現情形」、「學童以錢幣操作加減計算 題型之情形」之結果綜合討論。

一、學童多位數直式加法運算試題解題表現

(一)學童計算不進位、進位的題型優於計算雙重進位題型

以不進位、進位、雙重進位三種進位題型得分情形分析,學童在不進 位題型其的通過率達98%。學童的通過率達表示進位的六題中,學童通過 率達94%,而進雙重進位的題型學童通過率為 62%。雙重進位的平均得 分低、通過率低,表示學童以計算方式計算不進位、進位的題型優於計算 雙重進位題型。

以部分加數未知和部分被加數未知而言,部分加數未知時平均得分 0.86,得分表現高於未知在被加數時的 0.83,但兩者之整體差異並不大。

並從研究結果中發現,當未知在加數和未知在被加數題型中包含了十位數 未知(雙重進位)、百位數未知(雙重進位)時,降低了學童整體得分表 現。

從進位次數、未知數字在不同位數、部分被加數未知或部分加數未知 所得到的結果來看,學童處理多位數多位數直式加法運算的表現優劣,最

主要為進位次數,當進位次數愈多,表現愈不理想;其次為「未知數字在 不同位數」,當個位數未知時,不論題型其進位次數,也不論未知在被加 數或加數,通過率高達96%;最後為「部分被加數未知或部分加數未知」,

學童於此兩者的表現相當。

研究中發現,學童以計算方式多位數多位數直式加法運算,未能成功 解題的關鍵在於學童只關注未知數字所在的位置,並未從個位起算,而是 將未知數字所在位置視為最低位,以至於未顧及其低位是否進位使得未能 解題成功;另外,若個位數未知,因整數未有比個位更低位的數,在解題 時學童並不會受低位進位與否的影響,故當個位數未知時,解題表現優於 十位數未知及百位數未知的情況。

本研究與羅素貞等人(2005)、呂玉琴(1997)的研究結果相符,均 發現當個位數未知時,不論進位與否學童都能成功解題。

(二)學童於個位數未知的表現最佳,其次為百位數未知,而後為十 位數未知

以未知處在不同位而言,學童其成功解題的最佳表現為個位數未知,

通過率達96%;其次依序為百位數未知,80%;最後是十位數未知,78%。

而影響學童百位數未知及十位數未知得分較低的關鍵,在於題型中同時出 現了「雙重進位」的進位方式。因十位數位於個位數與百位數中間,當學 童運用「部分和減去部分已知」方式來運算時,未能以較為全面的「所有 和減去所有已知加數」、「所有和減去所有已知被加數」來尋求答案,往 往只運到未知□即停止運算,未能顧及個未所帶來的進位亦會影響到十位 數,造成十位數未知的表現最不理想。

二、學童位值概念的認知表現情形

(一)學童在數字記錄時,可能採用印─阿記數及中文記數,且由高

從晤談中可發現,在單純記數時學童對於數字記錄的方式不侷限於課 室當中常用的印─阿記數系統,會交雜以中文記數。但涉及計算的過程學 童又以印─阿記數系統記之。學童以中文報讀數字時,以「數量」搭配「位 值單位」,從高位往低位讀,不論學童的書寫紀錄方式為印─阿記數或中 文記數,學童在記數上皆呈現與報讀的順序相同,從高位往低位記。先有 溝通的語言後有符號的發展,在數的發展亦是如此,當從高位開始讀數,

記也從高位開始記數,可推知學童在面臨不同數量單位時,會先掌握大的 單位。

本研究與 Mann 等人(2012)所做研究部分雷同,均觀察到使用中文 的學童從高位開始讀數字、記錄數字;王渝生(2006)表示能記數並不構 成數學,必須能以抽象符號運算實體的量,而研究中發現學童單純記數以 中文記數或印─阿記數系統記錄,雖中文記數與印─阿記數的進位制相同,

兩者差異只在於符號的不同,但涉及運算時學童又改以印─阿記數系統紀 錄,顯示印─阿記數是為學童所認為的「數學」符號。

(二)學童在從操作錢幣時由大面額開始,並以最簡約、不零散的方 式表達相同的數量

學童在「聽數字,拿錢幣」具體操作時,從大面額錢幣開始拿取,且 未約定使用面額的情況之下,中分組學童運用了壹、拾、百以外的面額,

顯示學童的生活經驗中曾接觸過壹、拾、百以外的面額,有大面額可供使 用的情況之下,學童會選擇使用少量的大面額以取代大量的小面額,用最 簡約、不零散的方式表達相同的數量。顯示教師以錢幣做為十進位教學的 教具時應特別的小心,個、十、百、千是十進位系統所使用的位值單位,

教學時出現非十進位的位值單位「五百」「五十」,容易造成學童在學習 以十進位位值表記錄數量時出現困擾及混淆。

本研究與林晉如(2006)的研究結果互相呼應,均發現教學時呈現十 進位概念宜慎用錢幣,使用非等比例較具(錢幣)在位值教學上會有影響。

(三)學童對位值的解讀包含了「數量」和「單位」

在晤談過程中可發現學童位值概念為「數量」和「單位」,記錄的數 字對學童而言不僅是符號,此符號還存在著「數量」、「單位」的意義,

此外,學童賦予了名稱給各個數字的「位置」,即為「位名」,數碼「3」

在百位就成了「3 個」「百」,表示數量有三百之多。學童所記錄的數字 是透過數碼的排列,經由數碼和位置的排列可以更有效的表示數量。

接受晤談的學童所記錄的數字不僅是數碼的排列,其包含了「數量」

和「單位」兩概念,透過抽象的數碼符號和符號所在位置,表達出一具體 的數量。

本研究與羅素貞等人(2005)的研究結果有所差異,發現學童對位值 的解讀不僅是位名而已,位值更具有單位性。造成研究結果的差異有可能 因為本研究對象並不包含小一、小二學童,只針對小三學童進行研究。

(四)學童操作錢幣以十進位方式進行位值單位間的換算

學童以等值觀念說明數字的進位,每逢10 個低階單位即替換成 1 個 等值高階單位,從操作過程和敘述中可發現學童的進位型態為十進位、並 以等值概念來說明何以出現進位的紀錄。當約定面額只有壹、拾、百時,

這種等值化聚的概念在進位記錄上即成了十進位的表現。

本研究與 Cooper 等人(2011)研究結果所稱低年級學童不認為數字可 以由「十」和「一」組成有所差異,造成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本研究對象 年齡不同,因為年齡的增加,學童對十進位系統的位值概念愈加清楚。

三、學童以錢幣操作加減計算題型之表現情形

(一)學童不進位題型表現情形

‧累進性的往上數,再繼續添加直至與界線下方錢幣數量相等。

‧界線上下比較,將界線上下數量相減求得差數。

學童於不進位題型求得□中的數,其操作和記錄主要有兩種方式:(1)

累進性的往上數,再繼續添加直至與界線下方錢幣數量相等;(2)界線上下 比較,將界線上下數量相減求得差數,在□處補齊所缺少之數量即得解 答。

所有晤談學童皆從大面額開始比較,學童皆出現合成運思,以「一」

為單位,逐一往上點數,在加法概念時,學童心理須同時有兩個計數器 來處理加數及被加數各種面額的數量。累進性的往上數、界線上下數量 相減求得差,此兩種為學童操作不進位題型之表現。

(二)學童進位、雙重進位題型表現情形

‧從高位往低位逐步比較界線上下面額數量,上下數量遇有差異時,則重 組 10 個低一位的面額以補足差異,直至找出未知數量。

‧從低為起算,逢十則進一,湊出未知的量。

‧以嘗試錯誤找出未知的量。

‧將未知數字□視為 0,以計算方式將界線下方錢幣的值減去界線上所有 已知錢幣的值。

每位受訪學童在操作進位題型時,有自己固定的操作模式,但學童 之間操作模式相異。接受訪談的學童其操作和記錄方式表現各異,主要 表現有以下四種:

(1)學童從高位往低位逐步比較界線上下面額數量,數量遇有差異時則 由 10 個低一位的面額補足差異。雙重進位且未知數字在十位時,學童只 操作到拾元即停止,未考量到更低一位的壹元數量,當壹元數量超過10 個,會影響未知拾元所需數量,因而造成學童解題錯誤。

(2)學童從低為起算,逢十則進一,以湊出未知數字的量。此操作方式 與直式加法步驟相同,10 個壹元換 1 個拾元,10 個拾元換成 1 個百元,

直到湊齊與界線下方錢幣之值相同。

(3)以嘗試錯誤找出未知數字。學童知道未知數字須擺放的面額為百元、

拾元或壹元,擺放進去數量則是不斷嘗試,學童並無有效的方法解題。

(4)學童將未知數字□視為 0,以計算方式將界線下方錢幣的值減去界 線上所有已知錢幣的值。學童先將未知數字□視為0,界線上下方數值相 減答案若為70,□就擺入 7 個拾元,若相減後答案為 600,則□擺入 6 個 百元。

從學童在施測試題的表現與學童操作錢幣並記錄錢幣的表現,可看出 每位學童在施測試題以計算方式算出□中的數時,皆有其個人一致的解題 步驟;而後在錢幣布題操作時,每位受訪學童亦有個人一致的操作步驟。

學童未經教導能以自己本身的經驗和能力找到□中的數。

研究者觀察學童的操作與記錄,當同一種面額數量超過 10 個時,學

研究者觀察學童的操作與記錄,當同一種面額數量超過 10 個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