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綜合活動課程本質的內涵

本節從自主、體驗、反思、實踐、統整等五項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的 本質進行論述,分別說明內涵的意義及落實本質之學習理論與做法。

壹、綜合活動課程本質之一:自主 一、自主的意義

課程專家Oliver(1977)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自 主」的意義就是實踐「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的觀念(黃譯瑩,2001a)。

李坤崇(2001)指出本領域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主動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 中做決定與解決問題,而各校綜合活動課程可由其獨特設計中,提供學生發 展個人興趣、專長、需求的學習機會,藉由活動的多樣性,提供學生多元自 主的學習。因此,自主在於體現本領域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價值,其意 義為:依學習者興趣、需要、專長及能力,尊重其在學習過程的自我價值。

二、落實自主本質的學習理論與做法 (一)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概念起源於廿世紀五十年代,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思想的 一個重要體現形式,其出現乃在對傳統教育方法的反思中發展而來,終極目 的在於培養獨立的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突顯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鄭敏,

2000);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Rogers(1969)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 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學習和自我的關係十分密切,教育情境要 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就要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認知心理學派大師Bruner

(1966)把學習視為學生主動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發現過程。繼之而起的 建構主義教育哲學更是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Wheatley(1991)便認為建構 主義的原理之一是「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的主動建構。」

自主學習正符合了活動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而綜合活動課程 重視學生自我價值及過程取向的學習,亦符應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與建構主義等現代教育哲學思潮所注重的學習者自主。

(二)落實自主學習的做法

梁雲霞(2003)說明自主學習是學生自發的想要學習,李坤崇(2001)

認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必須具備主動學習的意願、態度、方法與能力,黃 文三(1991)認為提出教師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規劃課程統整方案,以學生 為中心,建立協同教學模式。因此,如何讓學生自發的想要學習、如何具備 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教師策略性的引導,誠如梁雲霞(2003)所言,自主 學習並非讓學習者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教師亦並非旁觀者,而是要創造 持續的條件,透過策略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並練習自我學習 的潛能。國內外研究者提出實施自主學習的具體策略(李坤崇,2001;阮庚 梅,2003;梁仲容,2000;葉天喜,2004),整理歸納為下列可行的做法:

1.營造自主學習氣氛

師生共同營造正向積極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受教師及同儕的支持與接 納,並且激發和鼓勵學生建立自尊心,必要時由教師以身作則提供學生示範 角色,以利學生認同學習。

2.問題教學法與自主學習方案設計

和學生共同討論學習內容,以問題導引(problem-based)的方式呈現 學習內容,這些內容需與學生生活和興趣喜好有關,以激發學生的深入學習 和研究的意願;最後,配合學生自主學習方案的設計,以解決自己的學習問 題。

3.善用多元學習方法

有效學習方法乃自主學習的基礎,但何種學習方法在何種問題有效,難 以定論。教師除引導學生學習基本學習技巧、擬定學習計畫、分配學習時間 和學習內容等學習策略,養成閱讀和作筆記習慣,以提高學習專注力外,資

論方法都應給予指導,讓學生具備多元的學習方法,以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 的問題情境中。

4.延伸自主性學習的空間與時間

排除學校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結合校內外的場所與資訊,將學生的學習 空間擴大到其生活周遭,並協助其運用各種的資源發展深入研究;給予充分 的時間從容而自主地學習,俾利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

5.重視學生個別的學習歷程(包含個人的努力、策略、技巧、理解、人 際互動...等)

其重點在於主要論題或問題、議題或觀念的討論,討論之中教師保持開 放的態度允許學生有各種不同的反應,並迅速給予建設性和鼓勵性的回饋;

接著進一步形成專題研究,因為深入研究是自主性學習過程中的要素,並且 在此過程中教師教導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思考技能,最後給予研究成果發表 和自我評量的機會,如此有助於激發和鼓勵學生建立自信心和終身自主學習 的意願。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應突顯學生的主 體性,依學習者興趣、需要、專長及能力,尊重其在學習過程的自我價值。

透過多種策略的引導,進行有目的、有選擇、時間從容的自主學習方案,從 而培養個人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角色是協助者,與學生共同營造正向積 極的學習情境、善用多元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延伸自主性學習的空間與時 間。

貳、綜合活動課程本質之二:體驗 一、體驗的意義

在英文中「體驗」和「經驗」是同一個詞"experience"(高偉,2003;

黃文儀,1989),但其內涵完全一致。Dewey 認為經驗來自「做與受」的交 互作用,「有機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是所有經驗直接或間接的來源」(林秀 珍,2001;Dewey,1958)。高偉(2003)主張體驗是生成性而非預成性的,

體驗是人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生成、展開和加深,因而體驗就是一個人的經 驗。本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強調課程目標之一擴展學習經驗,希 望學習者以多種感官來體驗世界,提供開放、多樣性的學習環境,以擴大訊 息選擇的範圍、來源與方式。因此,體驗的意義在於人依靠感覺器官對於經 驗的過程和結果產生感受、情感與認知,並與環境同在經驗的過程並交互影 響,最後統整吸收。

二、落實體驗本質的學習理論與做法

(一)體驗學習理論

吳清山(2003)說明體驗學習是指學生在學校或教師安排之下,體驗各 種學習活動,從事有意義的學習,並從活動中習得各種實用能力,俾能應用 於實際生活情境。他並提出體驗學習的理論基礎來自實在主義、實用主義及 人本主義。實在主義認為知識的主要來源是經驗,因此學校教育必須重視實 用知識的吸取,從實際生活中印證知識,以發展各種政治、經濟和民主社會 中的生活知能;而實用主義則重視Dewey「做中學」的理念,強調個體從實 際操作與力行的過程(李坤崇,2004),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欲產生學習 或行為上的改變,必須強調「直接性的經驗」(directed experience),

學習的過程是從具體的活動出發,活動應提供學習者對某些事物的直接學習 經驗,因此,實用主義特別要求學生參加實際的活動,在活動中去試驗、探 索和求證知識的真假(高廣孚,1991);人文主義植根於自然主義,重視個 體的發展,希望幫助個體潛能發揮和自我實現。其教育的本質在於教導人去 思考感受判斷體驗,從中發現人性的真理與價值,而人文主義者提倡的全人 教育,將生活教育與人格教育融合為一,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是體驗學習 追求的最高境界。

體驗學習符合了綜合活動課程過程中個體經驗與環境交流的核心價 值;綜合活動課程重視藉由具體、有意義的經驗,亦符應實在主義、實用主 義及人本主義所注重的學習者體驗與自我實現。

(二)落實體驗學習的做法

Dewey認為經驗學習過程有五個階段(姜文閔譯,1992):提供「經驗 的學習情境」及學生有興趣的活動、在「情境」中要讓學生去思考「真實的 問題」、學生須具有相當的知識從事必要的觀察以解決問題、學習者須具有 解決此種問題的種種設想、學習者把設想的辦法付諸實施並檢驗這種方法的 可靠性。杜紅梅(2002)認為體驗學習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透過學習者在 學習過程中的反覆觀察、實踐、練習與反思體察,最終認識到知識、獲得技 能、養成習慣,乃至於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Wagner 歸納出三種體驗 學習的活動方式,分別為團體進程(groupprocess,包含各種應用團體動力 形成的團體)、模擬(simulations)以及課外教學(fieldexperiences,

包含校內外實習、工作、旅行、義工服務等方式)(轉引自何英奇,2001b)。

李坤崇(2001)則說明在真實情境、做中學及生活實踐的原則下,體驗學習 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體驗大自然,參與社會服務,實地進行調查、訪問、參觀 與實驗,實地進行討論或發表,設計或生產工藝作品,以及進行生產活動等 真實活動,並經由實踐、體驗、省思與分享,以察覺活動意義與達成學習目 標。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歸納出本領域進行體驗學習可行的做法:

1.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教學

接觸不能紙上談兵,活動應在真實情境中實施,讓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 觀察、發現真實的問題。但考慮學生活動的安全性,體驗活動的真實環境應 以可行為原則(李坤崇,2001)。

2.十大指定內涵活動的體驗活動設計

自治活動、生命教育活動、社會服務活動、危機辨識與處理活動、野外 休閒與探索活動、自我探索與了解活動、人際關係與溝通活動、環境教育活 動、兩性的關係與互動、家庭生活活動等十大指定內涵提供教師引導學生進 行體驗學習的方向,其範圍包括學生個人及個人、社會、自然間,學校內外

自治活動、生命教育活動、社會服務活動、危機辨識與處理活動、野外 休閒與探索活動、自我探索與了解活動、人際關係與溝通活動、環境教育活 動、兩性的關係與互動、家庭生活活動等十大指定內涵提供教師引導學生進 行體驗學習的方向,其範圍包括學生個人及個人、社會、自然間,學校內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