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綜合討論

壹、 我國技職教育政策社會正義指標之文獻探討分析

經由研究者收集及研讀中外文獻中有關於社會正義的過程中,發現有 關社會正義的文獻,內容多為對社會正義理論內涵的解釋與闡述,由於都 是哲學論點的分析,因此,要將理論性的觀點具體轉化成一項項明確的指 標定位,有其困難度,本篇研究主要以Rawls 的正義理論為主,將其正義 哲學觀點加以綜合分析,整理成原初立場、無知之幕、正義兩原則、程序 正義、社會合作及自我實現等觀點,並以Rawls 的理論與當前技職教育現 況相互對照呼應,形成政策定向、制定程序、資源扶助、學生學習與未來 願景等五大構面,係為本研究之思考主軸。

另外,在外文文獻中,只要涉及到社會正義的討論,多聚焦於種族、

宗教或性別觀點的解釋,對於社經地位的部分較少著墨,而少數對社經地 位的討論也歸因於種族或宗教而起,此觀點因中外國情的不同而有較大的 分野,在我國,社會正義的討論則多聚焦於社經地位的討論,因為我國尚 未有種族、宗教或性別等相關社會問題,亦因此,在無法針對外文文獻做 後續研究的情況下,僅能因應我國的國情—因傳統士大夫觀念,造成技職 教育地位低落、功能弱化,亦形成社經地位降低的代間複製,研究如何將 社會正義理論轉化成具體指標,進而以社會正義的理念強化技職教育政策 的政策定向、制定程序、資源扶助、學生學習與未來願景,俾提供技職體 系學生尊榮感,提高技職教育學生的社經地位,達成自我實現。因此此篇 研究屬探索性研究。

而在指標的建構部分,由於本篇研究係以技職教育為主軸,所訪問的 學者以制定及執行技職教育政策的行政長官及校長為主,因此對本國技職 教育政策的優劣得失知之甚深,訪談的內容亦切中技職教育的要害,兼之 本研究所發放的問卷亦以我國高職及技專校院的主管為主,係為第一線執

165

行技職教育政策者,對於技職教育政策該如何達致社會正義,感受自然深 刻,亦因此,本研究有其獨特性,所發展的五大構面或許可應用至普通中 等教育或高等教育,但指標內容應為技職教育所獨有及專用。

貳、我國技職教育政策社會正義指標之專家訪談分析

研究者以歷時 1 個月時間完成 6 位專家學者的訪談,隨後依據 訪談逐字稿歸納出「我國技職教育政策社會正義指標建構」可分為「政策

定向」、「制定程序」、「資源扶助」、「學生學習」以及「未來願景」5 大構 面,以下分列各構面專家訪談重點分析。

一、政策定向構面

有學者指出,技職教育所培養的學生為因應未來人力需求所需,無 論設科系或招生都需要做人力供需的規劃,以避免科系設置錯誤,導致 培育出的人力無法因應未來所需,形成人才的浪費,並指陳目前的技職 教育政策多有此缺失(B 學者、E 學者)。而我們目前身處大數據的時 代,任何政策的制定皆需要有數據的分析及依據,俾作為一個政策制定 的參照規準(E 學者)。

多數學者們共同認為,技職教育在我國的教育史中占著一席之地,

對社會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何透過政策將技職教育的價值發顯出來,

是未來制定具社會正義的技職教育政策重要思考點(A 學者、C 學者、

D 學者)。另學者們亦指出技職教育政策需讓學生自高職一年級至科大四 年畢業,能夠成為畢業即就業的人才,擁有「即戰力」,讓他能夠適才適 性適所,適性揚才,每個學生皆能夠自我發展,才是具社會正義的技職 教育政策(A 學者、B 學者、D 學者、E 學者、F 學者)。且具社會正義 的技職教育政策需能夠翻轉學生的社經地位,需能夠轉變社會價值觀,

將社會大眾觀念中的廉價的技職教育轉變為優質的技職教育,能夠讓技 職體系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有相對應該有的合理尊重跟待遇(C 學者、

166

D 學者)。學者們並認為以往的技職教育政策多於教育部自行訂定及施 行,雖然有尋求外單位的支援或與外單位溝通,多僅止於點對點的聯繫,

然技職政策的訂定有時需做跨單位政策的整合或資源共享,這點尚有許 多努力的空間(A 學者、D 學者、E 學者)。

二、制定程序構面

學者們指出,目前技職教育政策的制定人員,多半是讀普通教育出 身的,極少是出身技職教育體系,且在教育行政高考的研讀過程中,很 少有機會接觸技職教育,因此不知不覺會以既有的成見制定技職教育政 策,也會以普通教育的觀點制定技職教育政策,因此希望制訂技職教育 政策人員能夠有技職教育的背景或素養(C 學者、F 學者)。另有學者指 出,在臺灣的社會中,相關利害關係人或弱勢的團體有時會找不到管道 為自己發聲,若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增加此些團體或人員的參與,會 讓社會多面向的意見較易被聽見,亦符合程序上的正義(B 學者、C 學 者、D 學者)。亦有專家學者認為,若弱勢的族群無法親自到現場發表 自己對政策的看法和見解,則需要有能力真心替這個弱勢群體講話的人 參與政策的制定,具社會正義的制定政策程序,需思考怎樣讓這個弱勢 的聲音能夠真正彰顯出來,而不是完全由優勢家庭主導了媒體的話語權

(B 學者、D 學者)。而一般制定技職教育政策的過程中,多半請國教 署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參與,其餘縣市多半未受邀,

如此將造成技職教育的政策僅由中央制定但卻由地方執行的狀況,有些 執行面的困難係需第一線的人員才會感受到,並可於會議中提供給中央 參考,若未邀集地方政府參與,將失去許多了解地方行政執行現況的作 法與聲音(B 學者、D 學者)。另由於技職教育政策的訂定與企業界息 息相關,有學者認為,企業界為技職教育學生未來的雇主,因此,他們 的想法與意見如果能夠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多所注重和瞭解,對技職教

167

育政策的走向與未來人力的供需將有更大的助益,相對的,藉由讓企業 界在會議中聽見學校與學生的想法,也可提醒企業界對技職教育的責任

(A 學者、B 學者、C 學者、D 學者、F 學者)。

三、資源扶助構面

研究者自文獻探討中,認為政府需結合社會力量,如一般企業、財 團法人或社會法人的力量,引進外在資源,共同承擔社會中弱勢家庭的 教育經費,且在 Rawls 的理論中,弱勢家庭的狀況需由整體社會共同承 擔,Rawls 認為那些已受上天眷顧的人,無論是誰,只有在改善那些不 幸者的處境的條件下,才可以享受好運帶來的得益。而在我國,專家學 者認為,目前的弱勢助學措施較無彈性,若是可以再多一些區間,或者 再細緻的區別標準,對弱勢學生的經濟負擔會更有幫助,俾協助學生在 學習過程中較不用為家庭生計煩憂(B 學者、D 學者、F 學者)。另為降 低弱勢學生經濟負擔,並提供弱勢學生經濟上的協助,以幫助弱勢學生 能夠順利完成學業,若有相關助學措施,可幫助更多弱勢學生(B 學者、

D 學者)。政府亦可提供適合弱勢學生的入學機制,以找到最適當及最有 潛能的學生,若學生原來的條件沒有那麼好,也可以有加分錄取的機會,

給予學生入學的機會(C 學者)。

四、學生學習構面

專家學者認為,為讓技職教育學生因應未來世界,不能僅止於教授 學生專業能力,尚須讓學生學會跨域學習不同場域的遷移學習能力,另 外,亦需讓學生學會溝通尊重、應對進對、團體合作、認真負責等軟實 力(A 學者、B 學者)。而且學者強調面對技職教育的學生,希望能夠 不再以記憶為主的評量方式,不以筆試為唯一的標準,以多元評量-強調 學生動手實作的能力作為升學的依據和方式,如此才能夠真正讓技職體 系的學生能夠更有自信心、成就感,更能夠讓他的興趣結合在一起,而

168

非不斷強調他們基礎學科能力的不足,對於不同資質的人,希望能夠用 不同的尺度去衡量他們(A 學者、D 學者、E 學者)。而技職教育的課程 需因應業界的最新發展來做變革及規劃,以讓學生的學習可符應業界的 需求,如此,與業界相互配合,所培養的學生方能適性適才適用,解決 業界長期詬病的學用落差(A 學者)。教師如果在面對技職教育學生的 學習,如果能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因應不同的學生特質而有不同 的教學方式,會更加符合技職教育學生的需求(E 學者)。並因應不同學 生的特質及學習需求,建立學生的個別化學習計畫,對於學生的適性學 習將有非常大的助益(A 學者)。

五、未來願景構面

有專家學者指出,專業證照部分需全面做一個檢視與檢討,如果政 府能夠多花一些時間,將所有的證照做一整理,結合產業需求,讓有效 的證照結合就業,並藉由參加證照檢定便可加薪,將專業證照制度建立 起來,以達成技職教育的適才適用適所(A 學者)。另為因應少子女化 的趨勢,若是未來不需要那麼多的技職校院,政府需建立技職學校轉型 及退場的機制,建立SOP 標準作業程序,以維持技職校院的品質,藉著 少子女化的趨勢,汰弱留強,為技職體系學生監督學校品質,並建立退 場機制及配套措施,將退場的技職校院加以轉型,或將教師加以保留或 轉換,盡量保留技職體系的人才(C 學者)。而要讓技職教育的學生們讀

有專家學者指出,專業證照部分需全面做一個檢視與檢討,如果政 府能夠多花一些時間,將所有的證照做一整理,結合產業需求,讓有效 的證照結合就業,並藉由參加證照檢定便可加薪,將專業證照制度建立 起來,以達成技職教育的適才適用適所(A 學者)。另為因應少子女化 的趨勢,若是未來不需要那麼多的技職校院,政府需建立技職學校轉型 及退場的機制,建立SOP 標準作業程序,以維持技職校院的品質,藉著 少子女化的趨勢,汰弱留強,為技職體系學生監督學校品質,並建立退 場機制及配套措施,將退場的技職校院加以轉型,或將教師加以保留或 轉換,盡量保留技職體系的人才(C 學者)。而要讓技職教育的學生們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