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王闓運的女子教育主張與實踐

第四節 綜合評析

綜觀王闓運的四德教育、經史文學教育、教育方法,可將其女子教育主張與 實踐做重點評析如下。

壹、效法周代禮制的四德教育

王闓運的四德教育,大致可以婦德於賢、婦言於善、婦容於度、婦功於勤言 之,除了以禮制為主幹外,並以上古時期的社會風氣與型態作為整個教育理念的 架構。綜觀上古時期的女子教育內容,大抵不脫於禮教與婦道二端,而王闓運教 育十女所依循的禮制則以周代禮制為主。

以周代禮教而言,根據《禮記‧王制》所載:「六禮,冠、昏、喪、祭、鄉、

相見。」297周代禮教內容主要為祭祀,並且具有明顯的宗法色彩與規範人民性情 的作用,然而,由於宗法制度必須仰賴女子才能維繫,祭祀也因此成為女子的天 職之一,這或許就是王闓運如此重視婦功行禮與祭祀的原因;此外,周代的禮教 規範具有同時要求男女遵守的雙向性,而非只是單方面地約束女子,《禮記‧昏 義》即云:「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 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 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298周代禮教強調夫婦之義,要求夫婦雙

297 參見楊天宇,《禮記譯註》,頁 210。

298 參見楊天宇,《禮記譯註》,頁 856。

180

方必須遵從一定的道德與義務,丈夫雖有支配妻子的權力,但其權力亦須受到節 義的約束,若是丈夫的行為不符節義原則,妻子亦可不必聽從,甚至可以選擇主 動離去,這或許就是王闓運婚姻觀中對夫妻之道的維繫與貞節觀中不贊同女子再 嫁的思想源頭。

以周代婦道而言,禮教漸受重視以後,作為女子教育的主要內容,婦道亦逐 漸在社會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根據《禮記‧內則》所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 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 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299周代婦道的內容自女子未成年時事奉父母之 禮開始,待人接物與言行舉止亦須三思而後行,《禮記‧曲禮》即云:「毋側聽,

毋噭應,毋淫視,毋怠荒,……。」300以為將來出嫁做準備,這或許就是王闓運 對婦言必須言之有度、婦容不宜過度矯飾、婦功應當勤勉不懈的依循所由;及至 嫁作人婦,女子亦應善盡事奉舅姑的責任,《禮記‧內則》即云: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以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 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 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饘酏、酒醴、芼羹、菽麥、

蕡稻、黍粱、秫唯所欲,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槁薧滫以滑之,

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後退。301

舉凡日常問候、出入扶持、早晚洗漱、三餐進食,周代婦道皆要求女子必須溫和 敬慎,這或許就是王闓運勸諭十女善盡身為妻子與媳婦本分的理論依據;此外,

事夫亦是周代婦道強調女子必須學習的內容,《儀禮》即云:「故事夫有五︰一、

平日笄而相,則有君臣之嚴;二、沃盥饋食,則有父子之敬;三、報反而行,則 有兄弟之道;四、規過成德,則有朋友之義;五、惟寢席之交,而後有夫婦之情。」

302雖然這五項原則是建立在妻子順從貞懿的前提上,但也據此可見夫婦之所以位

299 參見楊天宇,《禮記譯註》,頁 371。

300 參見楊天宇,《禮記譯註》,頁 52。

301 參見楊天宇,《禮記譯註》,頁 368-369。

302 參見崔高維校點,《儀禮》(瀋陽:遼寧電子圖書有限責任公司,2000),頁 9。

181

居五倫之首,主要原因在於夫婦之間體現的各種節義,此亦再度與王闓運婚姻觀 中的夫妻節義互相呼應。

在重視禮教與婦道的社會風氣下,周代亦是中國歷史上女傑輩出的時代,漢 代劉向撰寫《列女傳》,即載西漢以前具備良好美德、聰明才智、義行卓識的知 名女子,其中所載的「周室三母」更可謂中國女子教育史上最早為人所知的女子 教育家,而周室三母之中的太姒更為王闓運撰寫〈女箴〉時引作婦功的典範。太 姒,姒姓,相傳為夏禹的後代,因其「仁而明道」受到周文王讚賞,娶為正妻,

入周以後,不僅事奉太姜與太任兩位先王之妃謹慎周到,教誨十子亦認真積極,

「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文王繼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303除了 主內治家外,更勇於替丈夫周文王分擔國家政事,仁明而有德,不僅是中國婦女 刻苦耐勞的典型,亦是善盡婦道的楷模,而中國傳統女子教育所強調的「男主外 女主內」的分工方式亦大致由此確立。

禮教與婦道是周代女子教育的核心,不僅規範了女子的言行,更是女子的人 生價值所在,然而,此時的禮教雖為後代女子教育的理論基礎,但卻與後代發展 成所謂吃人的禮教頗不相同,兩者間的主要差異在於,周代的禮教與婦道雖然也 強調女子的順從與貞懿,但是必須在男子的言行也符合節義的原則上才能成立,

換言之,禮教與婦道不僅只是單方面地規範女子,對男子亦有相對應的要求;後 代的禮教則是一味強調女子單方面所應具備的美德與付出,對男子則幾乎沒有任 何要求與約束,社會上因此出現諸如殉死、守節、守貞等不合理的教條,女子的 生命逐漸變得一文不值,社會地位亦逐漸居於弱勢,這也正是王闓運在日記中對 男尊女卑所發出的諷刺與感慨。因此,藉由追溯禮教與婦道的源頭,並以太姒作 為女子教育的典範,他期望的不僅是培育出如太姒般德才兼備的女子,更渴望能 恢復周代的社會風氣,達到自己心目中對理想社會的期待。

貳、承襲周代婦學與經學思想的經史文學教育

303 參見梓潼、謝無量編,《中國婦女文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31),頁 7。

182

王闓運的經史文學教育,以經書修德、史書明理、詩賦養性、地理醫學以應 生活為主,同樣反映其對周代禮制的重視與嚮往。綜觀其教育十女的知識內容,

除了以周代婦學為主幹外,並以自己以禮治經的經學思想作為整體教育內容的架 構。以周代婦學而言,根據《周禮‧天官》記載:

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各帥其屬而以時御敘于 王所。……。世婦,掌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帥女宮而濯摡,為粢盛。……。女 御,掌御敘于王之燕寢,以歲時獻功事。……。女祝:掌王后之內祭祀,凡內禱祠 之事。……。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後治內政。逆內宮。書內令。

凡後之事,以禮從。304

由此可知,周代婦學所包含的職責十分廣泛,除了基本的婦德、婦言、婦容、婦 功外,舉凡辦理祭祀、招待賓客、主持喪弔、掌管內治等事,皆為婦學所司,此 外,又因「后妃夫人、內子命婦,於賓享喪祭皆有禮文,非學不可。」305因此,

周代女子「自非嫻於禮經,習於文章,不足為學,乃知誦詩習禮。」306這也是周 代女傑輩出的主要原因。歷覽《春秋》內外諸傳,無論是「諸侯夫人」還是「大 夫內子」,這些女子都能「稱文道故,斐然有章。」307像是「鄧曼詳推於天道、

利貞之義,穆姜精解於乾元,魯穆伯之令妻典言垂訓,齊司徒之內主有禮加。」

308足見周代婦學之盛。而周代早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之教,周代女 子又多通習詩禮,因此,周代婦學除了禮樂之外,亦將其餘四藝納入婦學內容之 列,甚至發展出易教、書教、詩教。309總言之,周代婦學除了反映周代對禮教與 婦道的重視外,亦展現了周代女子對經典禮法的精通與對詩歌文采的才華,自宮 廷后妃至齊民婦女皆知此學,「春秋時,雖下邑耕桑之女,類有辯通之才。……。

304 參見崔高維校點,《周禮‧儀禮》(瀋陽:遼寧電子圖書有限責任公司,1997),頁 5。

305 參見梓潼、謝無量編,《中國婦女文學史》,頁 6。

306 參見梓潼、謝無量編,《中國婦女文學史》,頁 6。

307 參見梓潼、謝無量編,《中國婦女文學史》,頁 6。

308 參見梓潼、謝無量編,《中國婦女文學史》,頁 6。

309 參見梓潼、謝無量編,《中國婦女文學史》,頁 7。

183

惟宮壺以及士大夫之家,其婦女有賢德文采者,尤易為人傳播耳。」310王闓運不 取清代各種盛極一時的女教書,而以《禮記》、《春秋》、《尚書》、《周易》、《詩經》

等經典教授十女,甚至時常帶著諸女習禮,無疑是對周代婦學的應用與實踐,除 了期望十女能成為如周代女子般德才兼備的女性,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外,也期 望能藉此恢復周代尊重男女地位與分工的社會風氣。

以王闓運的經學思想而言,其治經秉持公羊學家以例釋義的基本詮釋路徑。

以其最著名的春秋公羊學為例,他認為,《春秋》所欲闡發的微言大義就是教人 如何撥亂反正,旨在使社會由亂世逐漸恢復升平,因此,《春秋》藉由譴責不義 與讚美道德,確定社會應當遵循的方向。然而,《春秋》並非直接教人如何撥亂 反正,而是透過講述史事寄寓其對人事的褒貶,此種方法雖然符合上古時期託言 興志的禮教風範,但卻也時常使讀者陷入只知具體事件而無法推知言外之意的窠 臼中,換言之,人們常常只是知道了一個歷史故事,但卻無法從中學到有意義的 教訓,因此,公羊學家發展出許多用以解經的條例,一方面說明經典文義的原理 規則,一方面幫助人們透過這些條例推論《春秋》所欲闡發的微言大義。311正因

「《春秋》文簡義繁,若無比例以通貫之,必至人各異說而大亂不能理。」312因 此,王闓運治《春秋》亦取條例之法,以例釋禮,借例明禮,透過揭示《春秋》

所蘊含的禮制與禮教,闡述升平社會所應具備的禮制規範與人倫秩序,以及撥亂 反正所應學習的理論與途徑,要在不無天理、不失人倫、不壞禮義、不廢制度。

所蘊含的禮制與禮教,闡述升平社會所應具備的禮制規範與人倫秩序,以及撥亂 反正所應學習的理論與途徑,要在不無天理、不失人倫、不壞禮義、不廢制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