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網路認知失誤

本節主要探討網路認知負荷之意涵,並網路資訊認知、資訊素養及認 知失誤等方面進行探討,進而延伸至研究之中。

壹、 網路資訊認知相關意涵

由於現代網路資訊的蓬勃發展,使人們在生活上各層面接受到影響,

且人們在取得資訊上也更加的快速和便利。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與電設 備來依自己的需求來選擇資訊內容,且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故網路也提 供人們與過往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Martinez, 2000;楊國德,2000)。雖然 現在人們依舊有採用實體書籍、文件中搜尋資料或閱讀等方式來取得資訊,

但在網路世界中有著龐大、取之不絕的資源,更能符合眾多使用者的需求 與達到資訊共享的概念,使網路更符合扮演「資訊的閘道(Gateway of information)之角色地位 (Dowler, 1997)。

美國自 1970 年代就開始提倡「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觀念,

多數學者認為資訊素養不僅適用於研究者身上,對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接 可通用。美國國家圖書資訊科學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簡稱 NCLIS)於 1974 年提出全國資訊素養計劃來 培育國民的資訊能力,並認為資訊素養是一套當有資訊被需要時,人們可 以自行去搜尋、評估並能有效使用的技能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0)。有學者認為「資訊素養」是培養自主學習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終 身受用的學習方式 (Marcum, 2002)。而計惠卿、吳思茜與蔡秉爆(2001)

則是認為「資訊素養」為一種批判性思考的歷程,人們從發現問題、確定 問題,到尋找和組織資訊,進而評估與批判以致於提升資訊鑑別能力。這 樣的思考能力,不論是一般閱讀或是視聽媒體皆可適用。張一藩(1997)

則分別從情意、認知、技能等三方面來解析「資訊素養」,在情義方面,

使用者要能了解資訊的價值與力量,並可判斷其正當性;在認知方面,使 用者須了解資訊的本質與多樣性,並具有評估及組織資訊的能力;在技能 方面。必須要具有檢索、處理及傳播資訊的基本操作能力。從上訴可得知,

資訊素養對人們的「求知」而言是具有必要性與重要性。

貳、 認知失誤之涵義

認知能力為人的感官將事物的構成、性能等訊息傳入腦中並經過編碼、

整理、轉化後再輸出的過程使得人可將資訊「存入」腦中或是從腦中「提 出」,也可解釋為人可對事物的基本資訊、性能、發展方向等可掌握的程 度(莊惠凱、廖啟順、蔡銘哲,2016)。而認知能力主要可分為語文資訊、

智能技巧及認知策略,其語文資訊是指可記憶事物相關敘述、定義等具體 概念,而智能技巧則是指使用訊息與環境交互作用之能力,認知策略則是 指專注力、記憶、推理思考等相關技巧 (Gagne, 1985;教育部特殊教育工 作小組,2000)。也由於人的認知過程是藉由同化與調適作用使人腦的認知 結構與外在事物得以聯結起來讓人可對該事物產生認知結果,故認知能力 被 認 為 是 分 析 動 態 學 習 系 統 中 重 要 的 因 素 之 一 (Laughery, Lebiere, & Archer, 2006;梁國常,2002)。

認知失誤則是指個人因受到認知因素影響,像是噪音、周遭環境干擾 等外在刺激或是思緒散漫、精神不濟、分心等內部因素而使平時可順利完 成的任務中發生失誤的情形 (Broadbent, Cooper, Fitzgerald, & Park, 1982;

Wallace, Kass, & Stanny, 2002)。目前已有相關研究指出認知失誤偏高者在 選擇性注意力上的效率較低,且比較容易受到外在刺激影響 (Forster&

Lavie, 2007; Kramer, Humphrey, Larish, Logan, & Strayer, 1994)。故也有研究 者提出學習者除了有對專注力之需求之外,也可以透過方式來刺激人腦對 事物的聯結程度使認知產生影響 (Hong, Hwang, Liu, Ho, & Chen, 2014)。

參、 本節結語

綜上所述,由於網路資訊發展快速,使得透過網路來進行學習或是取 得資訊已經是非常普及的事情了,但是人在同時間接受大量、多樣的事物 或執行多重任務時容易讓人腦的工作記憶無法負荷而產生「短路現象」,

而讓人容易出現認知失誤導致注意力與效率下降,反而使學習成效降低或 是對認知造成負荷。故本研究將探討網路認知失誤與認知焦慮之間的關聯 性,以及學生的場地獨立認知風格程度與網路認知失誤之間的關聯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