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記憶策略

本節主要探討記憶策略之意涵,從記憶理論、記憶類型與記憶策略等 方面進行探討,進而延伸至研究之中。

壹、 記憶理論

記憶(memory)對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歷程,若沒有記憶,學習 的成效既無法保留也無法表現,也可說有了記憶,才有知織經驗的累積,

也才能保有心理活動的一致性和連續性。有學者認為記憶是過去的經驗過 在頭腦中反映的內容,是屬於腦的基本心理機能之一,凡是人們體驗過的 事物情感與思緒等,都能以特定形式在頭腦中保留下來,並在特定條件下 重現(車文博,2006)。林揮凱(2006)也指出記憶就是將訊息透過登錄、

儲存及回憶等歷程,來記住過去體驗之事物或擷取外在訊息。

一般學者對於記憶有兩種分法,一種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與外 顯記憶(Explicit memory),另一種為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與程序 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將分別敘述如下(Schmitt, 2000;楊治良、郭

力平、王沛、陳寧,2001;葉杏珠,2007;周怡妏,2010):

一、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與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

內隱記憶指人們並沒有查覺到有此記憶,也沒有下意識去擷取這類記 憶,但它可以讓個體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回憶或學習新事物。例如當某 個學生在進行拼寫某個英文單字時,他不會記得甚麼時候或是在甚麼地方 記住這個英文單字,而直接將這個英文單字拚寫出來。外顯記憶則是指個 體是有意識、有知覺的狀態下透過回憶(Recall)或再認識(Recognize)的方式 將記憶取出,也就是當個體知道要記住或學習的東西時,會將注意力放至 目標或訊息上來擷取資訊。

二、 陳 述 性 記 憶 (Declarative memory) 與 程 序 性 記 憶 (Procedural memory)

陳述性記憶是指人們在需要時,將所記住的人、事、時、地、物等資 料敘述出來,也就是透過語意來表達出自身對個體或事物的認識,或是個 體在特別的情境或時間中體驗到的生活經驗。程序性記憶則是指人們對於 某些動作或操作具有指定的先後順序,如寫字,經由觀察和實際反覆練習 而學到的東西長時間存入記憶中,之後有需要時就可直接擷取出來,不須 再透過練習去記憶。

Atkinson 與 Shiffrin (1968) 也 提 出 將 記 憶 分 為 感 覺 記 憶 (Sensory memory)、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與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這 三個階段模式,如圖 2-1 所示。

圖 2-1

Atkinson 與 Shiffrin (1968)的記憶三階段模式 圖片來源: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論(精裝版)。

在記憶的歷程中,訊息須先個體的感官接收成為感覺記憶,再經由選 擇性知覺使感覺記憶的訊息進入短期記憶,再透過內在聯結儲存至長期記 憶與現有知識進行統整,該訊息才得以永久儲存(洪蘭譯,2001)。但從 感覺記憶到長期記憶的每個階段都會有部分訊息遭到遺忘。各階段說明如 下:

一、 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

感覺記憶又被稱為瞬間記憶,是指個體透過視、聽、味、嗅、觸等感 官器官來接受外在刺激,進而將儲存訊息的原始形式,是個體記憶模式的 第一階段。但是雖然感官記憶的容量龐大,可以保存的時間卻是最短的,

若暫存的訊息來不及轉換至短期記憶,該記憶便會迅速消失,所以注意力 成為刺激訊息保留佔了決定性因素(Rebok, 1987)。

二、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短期記憶為個體記憶模式的第二階段,到此階段,訊息保留的時間也 較感覺記憶長,但也僅有幾秒鐘到數分鐘的時間而已,是感覺記憶與長期

記憶的中繼站。張春興(1996)及 Miller (1956)皆指出短期記憶儲存訊息 的容量僅有 7± 2 個訊息位元(Bits),其個別差異上下限分別是 5 位元至 9 位元,該原則也被作為世界各國的電話號碼不會超過 9 個數字的理論依據。

而一個訊息位元的計算量並不是一個字母或是一個單字的方式來計算,而 是依據個人主觀來計算,並沒有固定的長度或大小(陳麒合,2003)。所 以必須運用一些記憶策略來刺激訊息使得以存入長期記憶,例如複習 (Rehearsal)或是記憶組塊法(Chunking),若無法採取有效的記憶策略,則該 訊息會很快從短期記憶中衰退或是被其他訊息取代。

三、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當訊息進入長期記憶中時,該訊息會保留很長的一段時間。長期記憶 本身的容量並無上限,保存時間在理論上而言是永久性的,但該訊息必須 要充分編碼與組織才得以存入長期記憶,長期記憶被保存的效果越好,未 來被成功提取的可能性也越高。因此,能以有意義、組織性的方式來進行 儲存訊息成為長期記憶的關鍵點。

這三個階段彼此之間相互關聯,不論是哪個階段都會影響記憶的效果,

也不論是哪個階段訊息都會需要經歷編碼(Encoding)、儲存(Storage)與提取 (Retrieval)等步驟。若將記憶歷程比喻為工作室的話,各種文件(訊息)接收 到後經由分類整理(編碼)後就可儲存作為紀錄,等要查詢相關資料時就可 直接取出相關文件,也就是訊息會先在感官記憶與短期記憶中進行編碼,

編碼過的訊息會被移至長期記憶中儲存,訊息也可以有需求時從長期記憶 轉移至短期記憶來被提取(游恆山,2010)。

貳、 記憶策略

記憶策略為學習者為了使記憶變得更加準確、迅速,學習者運用自身 對記憶歷程的知識與技術方法,並進行操作或涉入記憶歷程的行為與思考

(Weinstein & Mayer, 1986;張春興,2006)。

Oxford (1990)指出記憶策略為可用來幫助使用者儲存與擷取訊息的技 術,又可分為創造心智連結(creating mental linkages)、應用圖像與聲音 (applying images and sounds) 、 詳 細 複 習 (reviewing well) 及 行 動 輔 助 (employing action)等四種策略群(如圖 2-2),說明如下(陳志國,2012)。

一、 創造心智連結(creating mental linkages)

創造心智聯結包含了分組(grouping)、聯結/闡述(associating/elaborating) 與情境運用(placing new words into a context)等三種方式。分組是指將訊息 分類由有意義或是有主題的小組,來達到降低記憶工作量的目的;聯結/

闡述則是將現有知識與新學的事物做聯結來促進記憶,但是該聯結必須對 學習者本身有意義才有效;情境運用則是聯結/闡述的進階版,透過訊息放 入學習者所使用的情境來幫助理解與記憶。

二、 應用圖像與聲音(applying images and sounds)

運用圖像與聲音包括圖像記憶(imagery)、語意地圖(semantic mapping)、

關鍵字(keywords)和聲音記憶(representing sounds in memory)等四種策略,

主要都是依靠視覺或聽覺來強化記憶。如圖像記憶為透過圖像來將新學的 事物與舊有觀念做結合;語意地圖則是利用一個主題或概念來將訊息進行 整理與排列;關鍵字則是利用聽覺與視覺的連結來記住訊息;聲音記憶是 利用聲音將新學的事物與舊有知識做聯結,如諧音法便歸屬於此類。

三、 詳細複習(reviewing well)

透過結構式的複習將特定訊息存入記憶中,其目的在於讓學習者過度 學習(over learning)最後可以不假思索的提取應用。有研究指出最常被學習 者使用的策略便是詳細複習法(江淑芳,2008)

四、 行動輔助(employing action)

行動輔助包含肢體或感官回應與機械式技巧。肢體或感官回應又被稱 為肢體動作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運用身體動作來強化記憶或是表達

出訊息;而機械式技巧則是利用具體可行的方式來達到記憶效果,如製作 單字卡。

圖 2-2

記憶策略群組分類

圖片來源:陳志國(2012)。高中記憶策略使用現況及其應用於英語字彙 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除了 Oxford (1990)所提到的分類方式,也有許多學者其他關於記憶策 略的分類方式,如 Baddeley (1999)將記憶策略分為視覺圖像策略與語文記 憶策略兩類,視覺圖像策略包含身體拴釘法、圖像法、聯想法、故事法、

關鍵字法、位置記憶法等策略,而語文技藝策略包含諧音轉換法、字首法、

歸類法、關鍵字法等策略,其中也有的記憶策略同時身兼視覺圖像策略與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