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謠言之定義

根據謠言此學門的兩位奠基人,Allport 和 Postman(1946-47)認為,當發訊 者與收訊者都同時察覺到一則訊息之重要性,但真相卻是含糊不清時,就會產 生謠言。換言之,當發訊者及收訊者兩方都覺得訊息重要,卻有模糊不清的地 方,謠言就會因而產生,並且傳播出去。

當一則與時事相關之訊息,只要該訊息有足以使人信服的理由,即便該則 訊息並未經官方證實、澄清,仍會廣為流傳,此時此訊息即可稱為「謠言」(Knapp, 1944; Kapferer, 1990)。此處所指的「官方」指的是被謠言所指涉之當事人,包 括政府、廠商或是任何個體或組織等當事人的澄清,或是由客觀公正之第三者 來出面澄清說明,都可稱之為官方證實(汪志堅&駱少康,2002)。

謠言的本質其實可說是一再出現的大眾溝通活動;若有一則與時事相關、

未受官方證實之訊息,由於其仍有可信、且與民眾有切身相關之處,人們即會 彙整各自所擁有的知識,試圖將模糊不清、未受官方證實的事件賦予有意義的 解釋,可說是群眾共同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Shibutani, 1966)。

由於謠言多來自於未經證實的溝通,可說是「眾說紛紜」的結果。有些謠 言雖有提出依據,但這些依據通常並非正規、正式的(Rosnow& Fine, 1976)。在 謠言的傳播過程中,人們對於不清楚、模糊的細節通常會加上根據「間接證據」

的 推 斷、 修飾 ,而 這些 修飾 通 常 能反映 出 人們對 外界事物的 假想或 猜測

17

(Rosnow& Bordia, 1988)。如同「含著水說話」一般,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可能逐 漸失去原樣,而顯得更「似是而非」。此外,如同古人所言「三人成虎」,謠 Allport&

Postman(1946-47)

謠言是對發訊者及收訊者兩方都有一定重要性、但 其真相卻含糊不清的訊息。

Knapp(1944) 與當前時事有關且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在未經官 方證實的情況下廣為流傳。

Shibutani (1966) 謠言是一再出現的大眾溝通活動;人們聚集在一 起,彙整各自所擁有的知識,試圖將模糊不清的事 件賦予有重要意義的解釋。

Rosnow& Fine (1976)

謠言來自於資訊分散且未經認證的溝通、很容易產 生卻很難停止其傳播,並缺乏正規的、正式的依據。

Bordia& Rosnow (1998)

謠言是人們僅有間接證據的推斷或修飾,此通常能 反映出人們對外界事物的假想或猜測。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8

二、 謠言的產生及傳播要素

謠言的產生,可分為三個階段:孕育期、散播期及控制期(Pendleton,轉引 自汪志堅&駱少康,2002)。孕育期指的是整個謠言的起源,可能是惡意製造 或出於自然形成(汪志堅&駱少康,2002)。當資訊缺乏的時候,謠言就會產 生;而謠言的素材來自秘密資訊(包括私人談話)、麻煩的事件(例如政府官 員遇害)、證詞(目擊報告)、幻想、當代的都市傳說、誤會、操作性造謠、

未經證實的出版品等(Kapferer, 1990)。

在散播期,謠言的特性及傳播媒介的特性會產生不同的擴散效果(汪志堅

&駱少康,2002)。在 Dodd(1958)的研究中發現,同樣的訊息,在小鎮的散播 速度明顯比大城市快,同時在親友間的訊息傳遞亦較頻繁。Rosnow& Fine (1976) 也指出,謠言的新聞價值越高,其擴散速度就越快;謠言的散播也會受到事件 發生時間、收訊者自我涉入程度等因素之影響。

當人們對謠言感到厭倦,不再進行討論,漸漸遺忘該謠言時,則可說此謠 言已自然消退(Rosnow& Fine, 1976)。謠言因自然消退、或受到官方澄清而逐漸 降低模糊性,即進入控制期階段,最終趨於平靜(汪志堅&駱少康,2002)。

關於謠言的傳播要素,多數從事謠言此一主題之研究者,多以 Allport&

Postman(1946-47)發展出的公式:R~ I * a 為根據。此公式為:

謠言的數量=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在此公式中,重要性與模糊性兩者是相乘的關係,若單只有其中一項因素,

則不會產生謠言。換句話說,謠言的傳播要素即所指涉的事件之「重要性」及

「模糊性」,兩者缺一不可。

19

三、 謠言的特徵及組成要素

Knapp(1944)認為謠言有三個特徵:獨特的傳播方式、提供「資訊」、滿足 情感需求。謠言的傳播方式,大多是經由粗略的口耳相傳,相較於透過正式的 傳播管道,顯得不正確且失真。而第二個要素,意即謠言都提供了某種「資訊」,

這些資訊通常指向特定的人物、事件或情境。如同白日夢及幻想滿足了個人情 感上的需求,謠言的第三個要素,即在於其表達且滿足了人的情感需求。並非 所有的謠言都具備了後兩個要素;某些謠言可能是以傳遞資訊為主,而其他大 部分的謠言則主要在於滿足個人情感需求。

根據 Koenig(1985)的研究,謠言的組成要素如下(轉引自汪志堅&駱少康,

2002):

1. 目標:此主要指謠言所指涉的人、事、時、地、物。

2. 對目標的陳述或主張:此要素說明該謠言的目的為何,例如希望收訊 者進行或不要進行某種行為。

3. 謠言訊息來源:此則說明發訊者從何來源獲悉謠言。

四、 謠言的類型

收集大量謠言並經過分析後,Knapp(1944)將謠言分為下列三種類型:希望 型、悲觀型、侵略型謠言。

1. 希望型謠言:亦可稱為美夢型謠言,此類謠言通常表現了收訊者所處 環境中民眾希望、渴望發生的事情。

2. 悲觀型謠言:為希望型謠言的相反,如同希望型謠言倒映了人們的希 望及渴望,悲觀型謠言則是從人們的恐懼及焦慮中延伸而來。

3. 侵略型謠言:此類型謠言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分化、瓦解收訊者的忠心;

其主要的動機在於侵略及敵意。

20

Allport 和 Postman(1946-47)則收集、分析了二次大戰前後的謠言,將謠言 分為恐懼型謠言、希望型謠言、離間型謠言及其他謠言,並說明了在進行謠言 的分類時,應注意的八大原則(轉引自湯慕青,2005):

1. 謠言傳播的速度、周期或其他時間方面的因素;

2. 謠言內容的主要題材;

3. 謠謠傳播當時潛在的心理狀態與可能的動機;

4. 分辨對社會的影響,無論是有意的、有害的或是無關的;

5. 在地謠言或是一般廣泛流傳的謠言;

6. 新的謠言或是舊的謠言;

7. 合理或不合理的謠言;

8. 持久或短暫型謠言。

Kapferer(1990)根據、延伸 Rowan(1979)對謠言的分類方式,依謠言產生的 過程及起源此兩個構面,將謠言分為六種類型,如表 2-3 所示:

21 表 2-3 謠言的六種類型

謠言的起源

源於事件 取自細節 完全想像

謠言產生過程 自 發 性 的

第一類謠言 第二類謠言 第三類謠言

被 煽 動 的

第四類謠言 第五類謠言 第六類謠言

資料來源:Kapferer(1990)

1. 第一類謠言:此類型謠言多起源於某一事件的發生,尤其是官方並未 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至使事件發生原因模糊不清時,即會產生第 一類謠言。

2. 第二類謠言:此類型謠言則取材自某些細微、一直未受到大眾注意的 細節或徵兆,藉此吸引某些人士的注意,試圖揭露一直隱藏的「真相」。

3. 第三類謠言:此類謠言可說是「樣板故事」或「現代都市傳奇」,沒 有任何根據,卻由於收訊者的渲染而可能被大眾誤以為真

4. 第四類謠言:此類型謠言亦是起源於某一事件的發生,但經過有心人 士的操作、煽動,意圖形成轟動世人的謠言。

5. 第五類謠言:此類謠言則是有心人士針對某些細節進行渲染、傳播,

企圖吸引大眾注意這些細節,並加註刻意渲染、操作過的說法。

22

6. 第六類謠言:有些樣板故事、現代都市傳奇,可能是經過蓄意捏造而 成,也就是所謂的「造謠生事」。

五、 網路謠言

過往的謠言主要透過人際溝通進行傳播,但網際網路的普及,改變了人類 傳統的溝通方式(汪志堅&駱少康,2002)。傳統的網站多由站方提供資訊,

使用者透過瀏覽網站取得資訊;到了 web 2.0 時代,網站允許使用者參與,人 人都是作者,讓資訊量快速上升,卻也讓資訊的品質難以掌控而參差不齊(卜 小蝶,2007)。同時,網路具有下列特性,因此有利於謠言的傳播(楊達妮,2003)。

(一) 匿名性

在網路上,人們可以隱藏、改變個人身分,不必擔心在網路上散布謠言、

毀謗他人或與自己利益有衝突的組織機構會受到指責,網路謠言因而不斷滋生 且廣為流傳。

(二) 複製性

網路訊息的複製非常容易,最常利用的就是電子郵件的轉寄功能,便利的 電子郵件傳輸軟體,讓網路謠言在幾天之內就可以大量傳播。

而現今社群媒體的興起,以 Facebook 為例,使用者只需利用「分享」的功 能,就能直接把資訊分享到自己的塗鴉牆或是朋友的塗鴉牆,可以快速的將資 訊傳播出去,讓很多人能在第一時間獲得資訊。

(三) 查證網路訊息的間接性和延遲性

23

由於網路缺乏守門機制,致使網路上流傳的訊息難以事前審查和過濾,再 加上使用者匿名性,訊息的真實性也難以獲得保證。同時,網路訊息的查證通 常需要經過間接的手法加以查證,因此產生時間上的延遲性。

(四) 網路訊息的似真實性

為了爭取訊息的能見度,許多捏造、真假參雜的訊息出現在網路上。為了 滿足大眾好奇的心理,而對訊息進行扭曲和誇大造成訊息的失真和謠言的興 盛。

Bordia 和 Rosnow(1998)指出,網路謠言現象和傳統理論相當一致,無論在 分類、特性或傳播動機等方面,多與一般謠言具有相同的特徵(轉引自許文怡、

梁朝雲,2007)。相較於傳統的口頭傳播型態並不利於謠言文本的累積,此類管 道通常僅存於人們的記憶,網路謠言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傳播方式,透過其三大 特性:全球性、及時、從不結束,不斷地傳遞謠言(許文怡、梁朝雲,2007)。

此外,網路謠言尚具有下列特性(汪志堅&駱少康,2002):

(一) 轉寄/轉貼行為

網路上謠言的產生與流傳,多源自於 bbs 內容的轉貼以及電子郵件的轉寄 行為。人們經常出於社交娛樂與資訊分享的動機,而將 bbs、信件內容轉貼、

轉寄給親朋好友,期望藉此增進感情,然而此舉卻讓使用者成為無心的謠言傳

轉寄給親朋好友,期望藉此增進感情,然而此舉卻讓使用者成為無心的謠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