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直播對新聞內容衝擊之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2015 年的新加坡馬習會到 2018 年的「川金新加坡會談」,乃至於 UDN 聯 合報針對大選由影像中心所規劃的《政在選》直播節目,它都無法由聯合報單一 部門可以完成,從主持人副總編輯郭崇倫,主播蔣宗裕以及邀約來賓的製作團隊,

還有負責拍攝、直播技術和人員調度的影像中心副主任石偉民,甚至是攝影棚的 開設到現場燈光師和成音師,團隊裡的每一位組成份子在執行每一次的直播節目 任務,都是在實踐跨部門任務編組的常態化。

傳統的聯合報以及三立電視台在任務編組朝常態化發展,網路原生新聞 ETtoday 實施的更為徹底,除了「川金新加坡會談」採訪直播團隊的臨時任務編組,

在上一節所討論的社群部門崛起與成立,ETtoday 在臉書成立超過 20 個粉絲團,

粉絲數總和高達一千五百萬名,如此龐大的社群全由社群中心的20 名社群編輯管 理經營,人力明顯無法負荷,何況還有包括LINE、新聞 APP 推播、YouTube 等其 他社群平台的經營管理。

因此,新聞部採訪中心部分路線記者和編輯,也會加入粉絲團的推文和經營,

如 ETtoday 最大編制的娛樂中心,每天產製的新聞創造了 ETtoday 平均四成的流 量,在專業和人力的雙關因素下,娛樂新聞的粉絲團、APP 相關社群平台就交給 娛樂中心的記者和編輯負責經營。除了娛樂,還包括汽車等部分粉絲團都會由該 路線記者及編輯管理,這時負責管理的記者、編輯除了採訪發稿之外,還得身兼 社群編輯,要懂得社群經營的門道和知識。

第四節  網路直播對新聞內容衝擊之影響 

網路直播帶來新聞媒體組織的變革,媒介生態產生顛覆性的影響,組織部門 的被取代,新部門及新任務的出現,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型態的轉變和任務編組的 常態化,這些重大變革顯而易見。當傳統媒介組織正在蛻變成更符合數位匯流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運作模式的同時,網路直播對新聞內容又是否帶來某些層面的影響和衝擊,是本 研究的另一個研究重點。

在第一章第四節名詞定義中,針對網路直播的三個特性;成本低廉、即時快 速、互動性高已做說明,從三家媒體主管及從業人員的訪談中可以發現,網路直 播對新聞內容的影響和它對媒體帶來的組織變革一樣的巨大,讓負責每日新聞議 題方向的主管和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不得不去調整他們過去一貫的思維,以達到 網路直播的速度和網路直播雙向傳播特性所帶來的互動,新聞工作者不再是坐在 新聞室裡做決策的發稿人和守門人,而是必須成為一個懂得與閱聽人互動,懂得 如何對閱聽人做出反應與回饋的新聞資訊傳播者的角色。

一、第一個衝擊;直播時間限制的消失

電視新聞的現場轉播在電視的連線轉播時間相當有限,尤其在黃金時段的廣 告破口,時間一到不得不進廣告,加上衛星通訊費用相當昂貴,通常在一節電視 新聞中,一個記者現場LIVE 連線,能有三分鐘至五分鐘,就表示這已經是相當重 要的新聞,除非是極重大的新聞事件,或可連線10 分鐘,否則通常記者現場連線 超過5 分鐘,棚內副控室就趕著要把現場 LIVE 收掉進主播。

這樣的一個轉變,剛開始對於已經習慣現場直播必須要做好時間限制,連線 不需要做得太長的新聞工作者來說,是第一個遇到並且要去試著做調整的衝擊。

「你一節新聞頂多一個鐘頭,要直播到一整節的新聞都在on 這 個現場,那真的是很大很大的事情才有可能。通常大概就是三分鐘、

五分鐘,長一點,真的很長的可能給你做到十分鐘的現場已經很了 不起了。那在網路上其實就不一樣,我覺得來到網路這邊,跟電視 最大的差別就是,那個完整性其實差很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立新聞網總編輯劉世澤,訪談內容摘錄)

三立新聞網總編輯劉世澤表示,全程且完整性的網路直播是新媒體最大的一 個優勢,不會有像電視新聞有取捨的問題,一個立法院的推擠現場或是市議會的 總質詢,不論精彩與否,全程的直播就是有網友會盯著看。三立新聞網每天的新 聞直播平均一場下來,短則20 至 30 分鐘,長則 3 至 4 個小時。

「你可以看林志玲的新聞,林志玲的結婚,電視台怎麼可能從 頭到尾直播林志玲婚禮還直播這麼多場,又去祠堂直播,又在飯店 直播,林志玲去到哪裡我們就直播到哪,電視台頂多每一場直播一 分半的連線。然後不管是新媒體或者是報紙都做了網路的全程直播,

不管是Youtube 或 Facebook,直播一做,可能就四個小時、五個小 時,甚至到婚宴結束都還在直播,連送客了也在直播。」

(三立副總藍宜楨,訪談內容摘錄)

沒有電視台的時間限制,也沒有報社的版面篇幅問題,網路直播時間限制的 消失,讓直播呈現的新聞內容從原本的片段走向全程和完整,連帶受到影響的還 是第一線的媒體從業人員,以前攝影機只要HOLD 住 5 分鐘、10 分鐘,攝影記者 將攝影機上肩,如今一場網路直播好幾個鐘頭,現場工作時間因此變長。

「以前我可能連線個三分鐘、五分鐘我就結束了。攝影可以先 休息,但現在是隨時在發生,隨時在on line、on air,等於我隨時要 看現場狀況隨時收訊號。現在網路直播沒有所謂什麼roll 稍早畫面,

都是live,都是現場,沒有稍早畫面這種東西了。」

(ETtoday 副主任姜國輝,訪談內容摘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直播時間限制的改變,也改變了新聞直播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往只能靠記者 回報現場狀況,如今在公司沒有出門也不在新聞事件現場的主管,可以透過傳回 網站直播平台上的直播畫面,掌握新聞最新進展並直接下達新聞議題的發動方向。

網路直播沒有時間限制,間接使得新聞工作者更直接有效的判斷新聞議題發酵與 否並且做出反應。

「我因為有直播,我可以立刻瞬間知道說,我要不要去加碼,

或者說新聞做其他的角度,比如說像高雄市議會在打架,我們在現 場有記者直播,那我們有同仁盯著看。當他看著他們打架的時候,

就在那邊喊說打架了,那你就看畫面打的很精彩,這個新聞就可以 加碼發稿多寫幾則。」

(ETtoday 執行副總編輯譚志東,訪談內容摘錄)

譚志東認為,過去的電視新聞跟現在的網路直播是給閱聽人完全不一樣的新 聞內容,以前是告知閱聽人有這件事去發生,而現在的網路直播是在帶著閱聽人 到現場去看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樣的改變當然會影響新聞工作者去思考,每一次 的新聞現場直播,有哪些是值得讓閱聽人花時間去觀看。

「我們在做了這個直播以後就發現,它的時效性會變得非常強,

過去報紙的作業,通常是要晚了半拍的,網路直播越來越像是即時 新聞的性質。對觀眾來講,好像親眼目睹一個歷史,正在前面發生,

如果有直播,你寧可看直播,你也不願意看到第二天以後的報紙,

那個現場感不夠,這我覺得直播的吸引力在這。」

(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訪談內容摘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新聞現場即時且同步的網路直播,讓遠在鏡頭另一端的閱聽人彷彿 置身現場,直播內容未經剪接也沒有事先篩選,真實的把新聞事件現場完 整呈現在閱聽人眼前,負責直播的新聞媒體可以不帶有任何角度和立場把 過程記錄下來,由閱聽人自己解讀,事後還具有回看進行查證之功能與作 用。

「為什麼直播我們一定要做,就是還有一個很重要因素,過去 大家在採訪一些人物的時候,為什麼要錄音?一方面是可以事後整 個訪問的聽,求得最真實的一面,避免寫錯。另外一點,很多記者 有被受訪者要求更正的經驗,現場有直播,除了可以帶讀者到現場 之外,當事人到底有沒有這麼講,或是可能用語不是很精確,直播 後就可以回頭再去查證,他到底有沒有這麼說。」

(ETtoday 執行副總編輯譚志東,訪談內容摘錄)

在過去沒有全程網路直播的年代,想要進行反覆地回看查證恐怕有相當的困 難,一來沒有全程錄影,現場攝影記者多數都無法一秒不漏的全程拍攝,直播時 間限制的消失,許多以前無法做的事情都迎刃而解,但也對第一線新聞工作者來 說,徹底改變以往的工作模式,也對新聞媒體原有的新聞議題操作帶來不小的影 響。

二、第二個衝擊;互動性讓新聞內容受到檢驗

網路直播的雙向傳播特性,讓媒介得以透過媒體平台數據經營目標受眾

(Target Audience),研究媒體品牌的主要受眾以及潛在受眾,但這也表示媒體的 受眾在互動的特性下,得以對新聞媒體的直播內容甚至新聞議題提出質疑和挑戰,

媒體主管在新聞議題跟內容的處裡上相對的謹慎,立場上也會較為公正客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聞直播那些議題除了要回歸新聞面,網友和觀眾關心什麼 也必須思考。以反送中來講,其實這議題一開始在台灣是很冷的,

但我們每一場都會長時間的直播。第二個是國人高度關注的,就是 像總統大選的議題。第三個是我們建議觀眾要知道,譬如一些暖新 聞,或者社會正向的東西。這些議題的直播都是完整呈現,我們也 無法扭曲,這樣有助於新聞更為公正。」

(三立副總藍宜楨,訪談內容摘錄)

網路直播經常會有來自不同觀點和立場的受眾在線上提出質疑和挑戰,社群 編輯就會代表新聞媒體社群小編的身份說明,甚至還會遇到新聞事件當事人來到

網路直播經常會有來自不同觀點和立場的受眾在線上提出質疑和挑戰,社群 編輯就會代表新聞媒體社群小編的身份說明,甚至還會遇到新聞事件當事人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