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研究的範圍與 限制。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動機,第三節研 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已久,各式各樣新興科技正大大改變人類的生活,其中 尤以資訊產品最為明顯。在資訊發達的現今社會,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資訊產 品,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產品不斷的推陳出新也便利了大眾各式各樣的需求,

科技漸漸取代人力,電腦的運用也逐漸越來越普及。作為一個現代國民,與時俱 進的增進自己的數位能力是勢在必行,目前,科技的進步與普及,使學習更加多 元化,數位學習儼然已是既定的趨勢,然而科技的進步是否改變教育領域教學的 本質,讓學習方式與成果開啟了另一個不同的視野,正是我們所要探討的課題。

數位的學習模式,讓學習並不侷限於實體、文本上,資料的內容能以多媒體 或超媒體的形式來組織或呈現。在互動性上也超越了時空上的限制,能夠更有彈 性,資料也較容易儲存,管理上也更佳方便。

在如此趨勢之下,將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之中將大大改變以往傳統學習方式,

教育部從 88 學年度開始即辦理國民小學書包減重試辦計畫,減輕小學生的書包 重量,讓小學生能快樂學習,促進身心健康成長,以往學生必須攜帶大量的書本 或教學用具,一直以來都是學生沉重的負擔,現在利用相當普遍的電子產品來進 行教學的活動將大大的減輕學生的負擔,也減輕了環境的負擔。教育部正在推行 的「行動學習試辦輔導計畫」也可說是因應書包減重及數位學習潮流所產生的計 畫。要將行動學習落實應用在教學上,資源豐富的硬體設備和軟體及教師三方面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在 2008-2011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中也提到,中小學資訊教育是培 養中小學學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態度與行為的教育。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涵蓋軟 體應用、硬體應用及網路應用能力。資訊科技應用態度與行為則包括合法、合理 使用軟硬體及網路的正確觀念與行為。隨著這股科技發展的潮流,學生的學習行 為由一開始的遠距學習、數位學習一直到基於數位學習上發展出,結合數位學習 及行動科技而產生的行動學習,為學習開創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而和以往的數位 學習有所不同的是,行動學習更多了即時性的資訊傳遞,以及不受時空限制與師 長或同儕互動的特性(蘇照雅,200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研究動機

隨著時代變遷,在這近半世紀以來各式科技技術的成熟與網路的發展快速,

利用科技運用在教學上改善教學品質也逐漸受到重視,但在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 當中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教師為數並不多,唯有社會領域教師在教學現場使用資訊 融入的機會較多,因此教師的資訊融入課程的專業素養、學生的互動情形以及對 於學生而言是否能有更好的學習成效為此研究的動機。

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的現場所展現的資訊素養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在台灣 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1)中提到資訊融入其中一個目的是培養建立學 生網路著作權及智慧財產權的觀念,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研究者對於教師在教學 過程中是否能做到身教言教是研究者的動機之一。

在資訊融入這樣的趨勢中對教師與學生帶來新氣象,也在實施上帶來教學的 便利,但對學生而言是否也帶來學習上的便利,學生是否能經由這樣教學模式的 改變進而與教師之間的互動產生變化、主動學習,養成正向的學習態度,為研究 動機之二。

研究者發現任教的學校當中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教師年紀差距相當大,其中 不乏與研究者年紀相仿的教師,但不論年紀大小皆與研究者有相同的情況,求學 過程中雖有資訊課但課程內容並無與融入教學相關,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資訊融 入教學的使用者是否會受到世代差異的影響而造成壓力,亦或者是在同樣師資培 育過程中沒有受過相關訓練的教師在課堂使用資訊科技是否會遇到怎樣的困境,

此為研究者的動機之三。

因此,如何能夠有效地將資訊科技結合到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材內容,

讓資訊科技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工具,而是能在師生教與學的過程中幫助 學生在學習上產生效益,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在這過程中會產生怎樣的問題,

為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方向。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探討,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探討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原因為何?

二、探討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中學生的學習態度為何?

三、探討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所面臨到的問題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指的是在適當的教學環境下,將網路及電腦多媒體當成工具,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用到電腦,營造活潑生動的教學方法與主動參與的學 習環境。本研究中所指的資訊融入教學採台灣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座談會 記錄(2001)中所述:老師將利用電腦與網路的特性於適當的主題、適當的時機與 各科教學相結合,並以活潑的教學方式改善原本枯燥、死板的教學模式。此種方 式,可謂之為「資訊融入教學」。

二、社會學習領域

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中,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

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產生的知識領域。而與人互動的環境可分為四種,

其一為人生的「生存」層面、其二為人生的「生計」層面、其三為人生的「生活」

層面、其四為人生的「生命」層面。這四大層面互有關聯,社會領域課程是整合 這四大層面互動關係的統整性領域。

三、資訊科技

本研究所指的資訊科技為教師在教室中會使用到的相關設備,可分為軟體及 硬體部分。硬體部分有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單槍投影機。軟體部分則有文 書處理軟體(Microsoft Word)、簡報軟體(Power Point)、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

Chrome、Firefox)、威力導演、Photo impact、Youtube。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四、教師資訊素養

本研究所指教師資訊素養為教師使用軟硬體的能力、使用資訊科技時的法律 與倫理觀念、應用在教學上的能力以及資訊科技的認知。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一、研究時間方面

本研究進行時間從民國 104 年 5 月至民國 104 年 6 月為研究時間範圍,由資 訊融入教學模式的實施,著手進行資料的蒐集,規劃相關的觀察及記錄、整理資 料及撰寫論文。

二、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選擇的對象為台東縣兩所國民中學的社會科教師共三名,以及三年級 學生共 9 名學生,作為研究觀察與訪談的對象。

三、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變項為目前教師使用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所具備 的資訊素養,教學歷程以及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中師生之互動關係。

貳、 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限制

本研究為學校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情況的行動研究,觀察及記錄訪談的地 區僅就台東縣市區某國民中學為研究範圍,對於台東縣其他公私立中學、離島(綠 島、蘭嶼)及台東縣市以外的地區並未納入研究。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研究對象限制

在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進行時是以台東縣偏鄉地區某國中三年級實施資訊 融入教學的三名教師及八名學生為主。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結論無法推論至其他 地區,以及國中層級以外的學生。

三、研究方法限制

研究方法的限制上,本研究是採取質性研究,透過不斷地觀察、訪談與紀錄,

意圖了解資訊融入教學對於教師教學的幫助與影響。能在發現問題的同時反省思 考再回饋至教學現場的方式循環進行。但研究對象、場域皆為特定情境之選取,

所以研究結果僅為參考個案,不宜作過度推論。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