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融入教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先說明「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內涵及相關研究。

第二節探討「偏鄉學校的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內涵及相關研究。第三節說明

「運用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意義、內涵及相關研究。並在每一節分 別探討其相關實證研究。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

壹、 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

資訊設備是運用資訊媒體科技應用的充分且必要條件。自 1998 年的資訊教 育擴大內需方案,到 2001 年的「資訊教育總藍圖」,中小學的電腦和網路設備 已相當普及 2005~2007 年的「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成果報告書」,。縣市教育網 路中心肩負網路服務的責任,自由軟體提供軟體資源的另一個選擇,但直接支援 各學科教師上課與學生學習的軟硬體設備仍尚待提升。如何使教學現場的軟硬體 設備足以充分支援教學,是未來四年需努力的方向(教育部,2008)。

資訊融入教學,簡單來說就是結合了電腦的電子產品,這樣的電子產品不僅 是學生的學習輔助工具,對教師而言更是相當有助益的教學媒體(吳建興、張冀 威,2011),而使用行資訊融入的學習較之傳統學習有以下特色:學習多元化:

透過無線網路,使資訊不受環境限制,將資訊無障礙的融入教學活動當中。教學 彈性化:結合電腦教室與普通教室,使教師更便利、更彈性的使用資訊資源進行 教學。方式機動化:可提升學生學習力,在任何時間、地點做筆記、查資料(陳 登吉、賴阿福, 2005)。

© 或上傳家庭作業、聯絡簿及報告等學習模(Chang & Sheu, 2002)。而資訊融入教 學與傳統教學比較下的優勢則有(林佳秀、黃文良,2010): 以下載 當天教學內容,在家複習,跟上課程進度等(游聖瑾,2003)。Jonassen(2006) 將電腦當作為心智工具(mindtools)或是認知工具(cognitive tools),使學習者方可 在有意義的方式下進行學習(thinking),也能夠增進學習者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更可以幫助學習者自己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來達成更高層次的學習 (higher-order learning)。而 Dias(1999)則是認為科技整合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教學是 要用科技來延伸及支援課程目標,使學習者能從事更有意義的學習活動。Sprague

& Dede (1999)認為科技整合最主要目的是要將科技視為課程中的其中一項輔助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而在教師的部份,並非所有老師都能接受高科技產品並使用於教學中,部分 老師對採用高科技產品教學有所排斥。因為是新興的教學模式,所以會導致老師 在準備教學材料上負擔加重。

貳、 教學使用資訊媒體融入所應具備的素養

資訊融入學生的學習,不僅只是教材的來源,同時更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學生從網路蒐集資料、整理分析,有助於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蔡玲婉,2003)。

何榮桂,藍如玉、王世全(2000)也指出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中應包含將資訊科技 視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的軟硬體資源,進行 探索、蒐集、模擬、歸納、分析與統整,將學習材料內化為活的知識、培養自我 研究、主動探索的能力。學生並且能夠在網際網路中學習,進行課內或課外的學 習活動,例如課程預習、補救教學、增強學習及資料搜尋,除此之外,亦能夠透 過網際網路向專家請教,將學習跨越至學校以外,在網路上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 討論(沈慶珩,2004)。

在不同科目中,學生「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活動」時所使用的軟體或方式 不盡相同,以各科舉例,數學科則可使用 Microsoft Excel、動態幾何繪圖板等軟 體完成函數圖形的製作、觀察圖形變化已建構函數概念;語文領域可使用辭典網 站,做字詞的認知;使用搜尋引擎,以關鍵字查詢文學家的生平事蹟等,進行資 料的蒐集、閱讀、彙整、探索與研究,並且透過資訊科技展現、發表及分享成果;

而不管是哪個領域都可以透過網路進行合作學習,以小組進行網路資料的收集,

以 Email 分享資料,或利用討論區進行網路讀書會;透過網路發表,如將學生 的作文發表於網頁,不但可鼓勵學生,也讓優秀作品產生示範作用,將學生作品 放置網路也可進行同儕互評(蔡玲婉,2003;沈慶珩,2004)。

張國恩(2002)認為資訊科技在敎學上的應用模式可分為電腦簡報展示、電腦 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軟體的運用與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 等三種方式。第三種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可視為大型教材庫,依內容大約又可分 為網頁化書本型態、網路化 CAI 軟體、非同步論壇、同步與非同步遠距教學等

©

與網路資源等三種(吳正己、吳秀宜,2001)。而研究者認為學生利用資訊科技學 習方式而言,所需使用的軟硬體能力可分述如下:

(一) 硬體方面

數位攝影機、數位相機、亦可衍生至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拍攝功能、掃描 器、印表機等設備。

(二) 軟體方面

應用軟體,例如:文書處理軟體製作文件(例如 Microsoft Word),利用試算 表進行統計圖表統計或進行函數模擬調查(Microsoft Excel、Numbers),利用繪圖 軟體繪製編輯圖像、使用多媒體簡報軟體(multimedia presentation software、Power point、Keynotes)等等。

輔助教學軟體:使用 CAI 軟體或其他多媒體資源來進行某學科的學習或搜 尋相關資料。網際網路資源方面則是能夠利用 email 與他人進行聯繫、溝通;利 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尋找相關資料、利用或建置 BB(Bulletin Board System)Web 上的討論區或聊天室等和同儕、師長、專家等即時討論。或者是更進一步的利用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他們的學習興趣。主要原因是他們利用專題探究的方式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 於老師及對學生都能提供一系列完整的教學活動流程,如此一來可以提升教學。

盧建勳(2003)所採用的方式為行動研究方式,以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主題式 教學,結果顯示確實可以提昇學生的資訊素養,也可以使學生對電腦的態度獲得 正向的結果並也順便提昇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及能力,連帶提昇學生對社會科教 學的興趣及滿意度。主因也在於教師大都使用多媒體簡報能有助於引導學生討論,

所以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Waxim (1987)認為社會科是運用各種科學的概念、原理原則和探究的方法,

以協助兒童瞭解他們自己、他人、他們的環境,及這些構成因素間的相互關係。

Woolever & Scott (1988)則認為社會科是兒童經驗的總合,其目的在教導兒 童利用科學的方法探究知識,系統的澄清價值,依據這些知識和價值作合理的決 定,並採取行動。國內學者王淑芬(2001)認為社會學習領域之特色為:

(一)結合統整與合科的學習。

(二)統整九年一貫課程學習與目標。

(三)規劃學習主題軸為課程架構,且加深加廣學習內容。

(四)訂製學習能力指標,並供作標準化測驗之依據。

而陳國彥與吳宗立(2002)提到為了因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社會學習領域的教 學內涵上有五個重點:

(一)正視社會問題

(二)培養解決問題之能力 (三)以科技整合教學 (四)螺旋式教學為目標 (五)發展核心課程。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若能善用資訊科技的優點將其融入,必能觸發學生多 角度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教學認知,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法、教 學策略、教學活動設計方面,使學生獲得完整知識,提升學習成效,但現在數位 學習的重點已不再是電子白板、電子書包,高速寬頻網路是共識也是讓數位學習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個生動、活潑和優質的學習環境中無壓力的學習,藉由這項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 趣及學習成效,進而達到培養運用資訊科技的各種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