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社會領域資訊融入教學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中社會領域資訊融入教學之探討"

Copied!
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國中社會領域資訊融入教學之探討

研究生: 劉慧定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國中社會領域資訊融入教學之探討

研究生: 劉慧定 撰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謝 誌

陳之藩說,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但正是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 了,才更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帶過。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蔡東鐘教授對我的不離不棄,先是鍥而不捨把我這逃兵 抓回來,然後又在忙碌的工作中撥冗指導我論文的寫作,並在過程中給予我建議 與鼓勵,著實使我獲益良多,雖然到最後的成果恐不如老師的預期,但十分開心 也很感謝能有這樣的機會在老師身邊學習,在此向老師致上由衷的謝意。

在此也要一併感謝一路陪伴著我的親友們。在研究過程當中總會遇到瓶頸與 困境,感謝我的家人們體諒我總是久久回家一次,感謝我的同事、朋友鉑章、世 裕還有映菁總是給我加油打氣,並且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另外要感 謝我的主管們能讓我有彈性的時間協調工作與研究所的課業,也感謝同事們的體 諒與支持。更要感謝我的室友玉勤,無限包容我在撰寫論文中的暴躁與壞脾氣,

也以無比的耐心陪伴我一起完成這篇論文。

感謝所有願意接受我訪談並提供寶貴意見的老師與同學們,正因為有你們,

才使我的研究得以順利完成。

最後,我願意將一切的喜悅與你們共享,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幫助過我的人。

劉慧定謹誌於 2015/7/29

(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中社會領域資訊融入教學之探討

作者:劉慧定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臺東縣偏鄉地區以資訊融入為基礎的社會科 教學環境。資訊科技融入的學習模式,讓學習並不侷限於實體、文本 上,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學的內容能以多媒體或超媒體的形式來 組織或呈現。在互動性上也超越了時空上的限制,能夠更有彈性,對 於教師而言,資料也較容易儲存,管理上也更加方便。探討社會科教 師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環境,以及在資訊融入教學的環境下與學 生的互動與學生的學習情形,並藉由質性研究進而觀察及統整教師在 使用資訊融入後課程實施情形及學生的學習成效與身心理影響,進而 了解資訊科技運用在社會領域課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能夠找出 因應之道,進行教學省思,促進專業成長。

本研究發現與結果簡述如下:

一、 學校老師有基礎的資訊能力,但在課堂上的運用有限,雖 然以影音播放、多媒體簡報呈現課程內容,但無法引導學 生利用資訊主動學習。

二、學校及教育相關單位無法提供學校老師更專業的資訊素 養相關教育活動,使教師在使用資訊融入時無法有效引起上 課氣氛及師生間學生同儕間的互動。

關鍵字:國民中學、資訊融入、社會領域課程

(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The Research of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ies

Hui-Ding Li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ccess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emote districts in Taitung.

The IT-integrated learning model keeps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 from simply textbooks or models. Learning content can be composed and illustrated with multimedia or hypermedia in this model. It's more flexible to break through the time-space limitation. Learning data is easier stored and more conveniently arranged for teachers.

This study probes how the social-study teachers manage lessons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learning results of students afterwards.

With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study observes IT-integrated curriculums, student learning performances, and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n students.

Process to the next step, latent problems in social-study curriculum with IT-integrated are to be found and solved. All the study results are for introspection on teaching and progress on profess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1. The teachers have basic IT ability, but the effect of using it is limited during classes. Although videos and multimedia are utilized, they cannot motivate the students to actively learn with materials.

2. The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units cannot provide teachers more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so that

(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teachers cannot effectively get the class integrated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arou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mong peer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ocial studies

(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 次

謝 誌... i

目 次... v

表 次... vi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壹、 研究範圍 ... 5

貳、 研究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 ... 7

壹、 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 ... 7

貳、 教學使用資訊媒體融入所應具備的素養 ... 9

參、 國中階段資訊融入社會科教學之內涵 ... 10

第二節 偏鄉學校的資訊融入教學 ... 12

壹、 偏鄉學校資訊資源計畫 ... 12

貳、 偏鄉學校的資訊設備資源優劣 ... 13

第三節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影響相關研究 ... 14

壹、 教學模式的改變 ... 14

貳、 評量方式的改變 ... 15

參、 學習成效 ...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7

壹、 研究架構 ... 17

貳、 實施流程 ... 18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20

壹、 訪談法 ... 20

(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 ... 22

壹、 資料蒐集方式 ... 22

貳、 質性資料整理 ... 23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 ... 23

壹、 研究信度 ... 2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24

壹、 誠信原則 ... 25

貳、 保密原則 ... 25

參、 互惠平等原則 ... 2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27

第一節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 ... 27

壹、 教師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動機 ... 27

貳、 資訊融入教學的教材使用 ... 29

第二節 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困境 ... 31

壹、 教師資訊素養 ... 31

貳、 學校資訊設備 ... 33

參、 學生資訊素養 ... 34

第三節 資訊融入對學生的影響 ... 36

壹、 學生學習情況 ... 36

貳、 幫助理解課程 ... 39

參、 師生互動 ... 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3

第一節 結論 ... 43

壹、 資訊融入起因於授課時數不足 ... 43

貳、 資訊融入面臨的困境 ... 43

第二節 建議與反思 ... 45

壹、 依教學目標採取適當教學方法與教材 ... 45

貳、 注意教材來源及合法性 ... 45

參、 改善教學環境,注意教室死角 ... 45

肆、 加強教師資訊素養 ... 46

參考文獻... 47

壹、中文部分... 47

貳、外文部分... 49

附錄... 50

(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次

表 1 教師訪談分析示例 ... 20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次

圖 1 行政院縮短數位落差推動期程 ... 13 圖 2 研究架構 ... 17 圖 3 研究流程 ... 18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研究的範圍與 限制。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動機,第三節研 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已久,各式各樣新興科技正大大改變人類的生活,其中 尤以資訊產品最為明顯。在資訊發達的現今社會,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資訊產 品,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產品不斷的推陳出新也便利了大眾各式各樣的需求,

科技漸漸取代人力,電腦的運用也逐漸越來越普及。作為一個現代國民,與時俱 進的增進自己的數位能力是勢在必行,目前,科技的進步與普及,使學習更加多 元化,數位學習儼然已是既定的趨勢,然而科技的進步是否改變教育領域教學的 本質,讓學習方式與成果開啟了另一個不同的視野,正是我們所要探討的課題。

數位的學習模式,讓學習並不侷限於實體、文本上,資料的內容能以多媒體 或超媒體的形式來組織或呈現。在互動性上也超越了時空上的限制,能夠更有彈 性,資料也較容易儲存,管理上也更佳方便。

在如此趨勢之下,將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之中將大大改變以往傳統學習方式,

教育部從 88 學年度開始即辦理國民小學書包減重試辦計畫,減輕小學生的書包 重量,讓小學生能快樂學習,促進身心健康成長,以往學生必須攜帶大量的書本 或教學用具,一直以來都是學生沉重的負擔,現在利用相當普遍的電子產品來進 行教學的活動將大大的減輕學生的負擔,也減輕了環境的負擔。教育部正在推行 的「行動學習試辦輔導計畫」也可說是因應書包減重及數位學習潮流所產生的計 畫。要將行動學習落實應用在教學上,資源豐富的硬體設備和軟體及教師三方面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在 2008-2011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中也提到,中小學資訊教育是培 養中小學學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態度與行為的教育。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涵蓋軟 體應用、硬體應用及網路應用能力。資訊科技應用態度與行為則包括合法、合理 使用軟硬體及網路的正確觀念與行為。隨著這股科技發展的潮流,學生的學習行 為由一開始的遠距學習、數位學習一直到基於數位學習上發展出,結合數位學習 及行動科技而產生的行動學習,為學習開創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而和以往的數位 學習有所不同的是,行動學習更多了即時性的資訊傳遞,以及不受時空限制與師 長或同儕互動的特性(蘇照雅,2005)。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研究動機

隨著時代變遷,在這近半世紀以來各式科技技術的成熟與網路的發展快速,

利用科技運用在教學上改善教學品質也逐漸受到重視,但在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 當中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教師為數並不多,唯有社會領域教師在教學現場使用資訊 融入的機會較多,因此教師的資訊融入課程的專業素養、學生的互動情形以及對 於學生而言是否能有更好的學習成效為此研究的動機。

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的現場所展現的資訊素養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在台灣 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1)中提到資訊融入其中一個目的是培養建立學 生網路著作權及智慧財產權的觀念,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研究者對於教師在教學 過程中是否能做到身教言教是研究者的動機之一。

在資訊融入這樣的趨勢中對教師與學生帶來新氣象,也在實施上帶來教學的 便利,但對學生而言是否也帶來學習上的便利,學生是否能經由這樣教學模式的 改變進而與教師之間的互動產生變化、主動學習,養成正向的學習態度,為研究 動機之二。

研究者發現任教的學校當中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教師年紀差距相當大,其中 不乏與研究者年紀相仿的教師,但不論年紀大小皆與研究者有相同的情況,求學 過程中雖有資訊課但課程內容並無與融入教學相關,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資訊融 入教學的使用者是否會受到世代差異的影響而造成壓力,亦或者是在同樣師資培 育過程中沒有受過相關訓練的教師在課堂使用資訊科技是否會遇到怎樣的困境,

此為研究者的動機之三。

因此,如何能夠有效地將資訊科技結合到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材內容,

讓資訊科技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工具,而是能在師生教與學的過程中幫助 學生在學習上產生效益,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在這過程中會產生怎樣的問題,

為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方向。

(1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探討,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探討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原因為何?

二、探討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中學生的學習態度為何?

三、探討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所面臨到的問題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指的是在適當的教學環境下,將網路及電腦多媒體當成工具,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用到電腦,營造活潑生動的教學方法與主動參與的學 習環境。本研究中所指的資訊融入教學採台灣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座談會 記錄(2001)中所述:老師將利用電腦與網路的特性於適當的主題、適當的時機與 各科教學相結合,並以活潑的教學方式改善原本枯燥、死板的教學模式。此種方 式,可謂之為「資訊融入教學」。

二、社會學習領域

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中,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

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產生的知識領域。而與人互動的環境可分為四種,

其一為人生的「生存」層面、其二為人生的「生計」層面、其三為人生的「生活」

層面、其四為人生的「生命」層面。這四大層面互有關聯,社會領域課程是整合 這四大層面互動關係的統整性領域。

三、資訊科技

本研究所指的資訊科技為教師在教室中會使用到的相關設備,可分為軟體及 硬體部分。硬體部分有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單槍投影機。軟體部分則有文 書處理軟體(Microsoft Word)、簡報軟體(Power Point)、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

Chrome、Firefox)、威力導演、Photo impact、Youtube。

(1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四、教師資訊素養

本研究所指教師資訊素養為教師使用軟硬體的能力、使用資訊科技時的法律 與倫理觀念、應用在教學上的能力以及資訊科技的認知。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一、研究時間方面

本研究進行時間從民國 104 年 5 月至民國 104 年 6 月為研究時間範圍,由資 訊融入教學模式的實施,著手進行資料的蒐集,規劃相關的觀察及記錄、整理資 料及撰寫論文。

二、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選擇的對象為台東縣兩所國民中學的社會科教師共三名,以及三年級 學生共 9 名學生,作為研究觀察與訪談的對象。

三、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變項為目前教師使用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所具備 的資訊素養,教學歷程以及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中師生之互動關係。

貳、 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限制

本研究為學校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情況的行動研究,觀察及記錄訪談的地 區僅就台東縣市區某國民中學為研究範圍,對於台東縣其他公私立中學、離島(綠 島、蘭嶼)及台東縣市以外的地區並未納入研究。

(2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研究對象限制

在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進行時是以台東縣偏鄉地區某國中三年級實施資訊 融入教學的三名教師及八名學生為主。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結論無法推論至其他 地區,以及國中層級以外的學生。

三、研究方法限制

研究方法的限制上,本研究是採取質性研究,透過不斷地觀察、訪談與紀錄,

意圖了解資訊融入教學對於教師教學的幫助與影響。能在發現問題的同時反省思 考再回饋至教學現場的方式循環進行。但研究對象、場域皆為特定情境之選取,

所以研究結果僅為參考個案,不宜作過度推論。

(2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先說明「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內涵及相關研究。

第二節探討「偏鄉學校的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內涵及相關研究。第三節說明

「運用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意義、內涵及相關研究。並在每一節分 別探討其相關實證研究。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

壹、 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

資訊設備是運用資訊媒體科技應用的充分且必要條件。自 1998 年的資訊教 育擴大內需方案,到 2001 年的「資訊教育總藍圖」,中小學的電腦和網路設備 已相當普及 2005~2007 年的「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成果報告書」,。縣市教育網 路中心肩負網路服務的責任,自由軟體提供軟體資源的另一個選擇,但直接支援 各學科教師上課與學生學習的軟硬體設備仍尚待提升。如何使教學現場的軟硬體 設備足以充分支援教學,是未來四年需努力的方向(教育部,2008)。

資訊融入教學,簡單來說就是結合了電腦的電子產品,這樣的電子產品不僅 是學生的學習輔助工具,對教師而言更是相當有助益的教學媒體(吳建興、張冀 威,2011),而使用行資訊融入的學習較之傳統學習有以下特色:學習多元化:

透過無線網路,使資訊不受環境限制,將資訊無障礙的融入教學活動當中。教學 彈性化:結合電腦教室與普通教室,使教師更便利、更彈性的使用資訊資源進行 教學。方式機動化:可提升學生學習力,在任何時間、地點做筆記、查資料(陳 登吉、賴阿福, 2005)。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載具應用範圍也會從學校課堂延伸到學生家庭,像數位化的筆記本、作業簿、隨 堂測驗和家庭聯絡簿等。資訊融入教學上的行動學習配備可提供學生、知識和教 材,學生也可以透過資訊設備融入,達成行動學習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的下載 或上傳家庭作業、聯絡簿及報告等學習模(Chang & Sheu, 2002)。而資訊融入教 學與傳統教學比較下的優勢則有(林佳秀、黃文良,2010):

1. 呈現方式個人化,可以隨個人自由調整內文呈現方式。

2. 便於儲存,使用空間小。

3. 使用方便,可隨時閱讀及做紀錄。

4. 比較環保,大幅降低資源消耗。

5. 容許更多自由創作。

6. 隨網際網路的發展而愈漸普及,可達到無所不在的境界。

7. 內容的保存可不受硬體損壞影響。

「資訊融入教學」亦可稱為「網路學習支援」,它的特性為:1.大容量:存 放大量教材內容;2.速度快:快速上網下載資料,隨時補充教材;3.無線上網:

節省教室牽網路線成本;4.不只是電子書的閱讀器,還要成為教室裡的互動工具。

它改變了既有教學和學習生態,教師能因此而進行個別教學,因材施教,學生可 以下載 當天教學內容,在家複習,跟上課程進度等(游聖瑾,2003)。Jonassen(2006) 將電腦當作為心智工具(mindtools)或是認知工具(cognitive tools),使學習者方可 在有意義的方式下進行學習(thinking),也能夠增進學習者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更可以幫助學習者自己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來達成更高層次的學習 (higher-order learning)。而 Dias(1999)則是認為科技整合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教學是 要用科技來延伸及支援課程目標,使學習者能從事更有意義的學習活動。Sprague

& Dede (1999)認為科技整合最主要目的是要將科技視為課程中的其中一項輔助 工具,主要目的用來幫助學習者解決問題,使學習者對知識領域能夠有更深入的 了解,以培養更高層次的學習成果。

綜合以上各家學者說法, 使用網路媒體教學就是一種資訊融入教學,這時 候學生的資訊品德是很重要的一環,在大量使用網路資訊做作業或專題報告時,

很容易就會衍生抄襲及侵犯智財權問題。在課程進行時會使用的社群互動可以增 進學生人際社會關係發展,但在評量時也可能會使用行動裝置在考試時作弊。

(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而在教師的部份,並非所有老師都能接受高科技產品並使用於教學中,部分 老師對採用高科技產品教學有所排斥。因為是新興的教學模式,所以會導致老師 在準備教學材料上負擔加重。

貳、 教學使用資訊媒體融入所應具備的素養

資訊融入學生的學習,不僅只是教材的來源,同時更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學生從網路蒐集資料、整理分析,有助於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蔡玲婉,2003)。

何榮桂,藍如玉、王世全(2000)也指出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中應包含將資訊科技 視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的軟硬體資源,進行 探索、蒐集、模擬、歸納、分析與統整,將學習材料內化為活的知識、培養自我 研究、主動探索的能力。學生並且能夠在網際網路中學習,進行課內或課外的學 習活動,例如課程預習、補救教學、增強學習及資料搜尋,除此之外,亦能夠透 過網際網路向專家請教,將學習跨越至學校以外,在網路上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 討論(沈慶珩,2004)。

在不同科目中,學生「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活動」時所使用的軟體或方式 不盡相同,以各科舉例,數學科則可使用 Microsoft Excel、動態幾何繪圖板等軟 體完成函數圖形的製作、觀察圖形變化已建構函數概念;語文領域可使用辭典網 站,做字詞的認知;使用搜尋引擎,以關鍵字查詢文學家的生平事蹟等,進行資 料的蒐集、閱讀、彙整、探索與研究,並且透過資訊科技展現、發表及分享成果;

而不管是哪個領域都可以透過網路進行合作學習,以小組進行網路資料的收集,

以 Email 分享資料,或利用討論區進行網路讀書會;透過網路發表,如將學生 的作文發表於網頁,不但可鼓勵學生,也讓優秀作品產生示範作用,將學生作品 放置網路也可進行同儕互評(蔡玲婉,2003;沈慶珩,2004)。

張國恩(2002)認為資訊科技在敎學上的應用模式可分為電腦簡報展示、電腦 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軟體的運用與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 等三種方式。第三種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可視為大型教材庫,依內容大約又可分 為網頁化書本型態、網路化 CAI 軟體、非同步論壇、同步與非同步遠距教學等

(2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與網路資源等三種(吳正己、吳秀宜,2001)。而研究者認為學生利用資訊科技學 習方式而言,所需使用的軟硬體能力可分述如下:

(一) 硬體方面

數位攝影機、數位相機、亦可衍生至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拍攝功能、掃描 器、印表機等設備。

(二) 軟體方面

應用軟體,例如:文書處理軟體製作文件(例如 Microsoft Word),利用試算 表進行統計圖表統計或進行函數模擬調查(Microsoft Excel、Numbers),利用繪圖 軟體繪製編輯圖像、使用多媒體簡報軟體(multimedia presentation software、Power point、Keynotes)等等。

輔助教學軟體:使用 CAI 軟體或其他多媒體資源來進行某學科的學習或搜 尋相關資料。網際網路資源方面則是能夠利用 email 與他人進行聯繫、溝通;利 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尋找相關資料、利用或建置 BB(Bulletin Board System)Web 上的討論區或聊天室等和同儕、師長、專家等即時討論。或者是更進一步的利用 或建設 Web 網站來瀏覽、上下載、展示資料(作品、學習單、講義、簡報、影音 資訊等等)(沈慶珩,2004)。

參、 國中階段資訊融入社會科教學之內涵

國中課程中的地理、歷史、公民三科,原本每科授課時數各二節。但九年一 貫課程改革為了使「知識概念統整」及「減輕學生課業壓力」,將原本的三科統 整成「社會科」,一週授課三節。這個教育改革的立意十分正確,但是真正實行 (2015,親子天下)。

「課程統整」的定義為:「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習內容或經驗,組合成一種 有意義的、統整的學習內容或經驗。」所以原本期待藉由此次教育改革,讓歷史、

地理、公民三科整合成一新的「社會學習領域」,也就是可以銜接國小的社會科。

陳麗紅(2004)以高雄市光武國小六年級二個班級共 80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 進行實驗的教學。從研究結果可以顯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生會表現高於傳 統學習的學生。在社會科的學習態度表現上面也有更積極、正面的態度,正好顯 示出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的教學方式的確可以為學生在社會科的學習當中提高

(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他們的學習興趣。主要原因是他們利用專題探究的方式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 於老師及對學生都能提供一系列完整的教學活動流程,如此一來可以提升教學。

盧建勳(2003)所採用的方式為行動研究方式,以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主題式 教學,結果顯示確實可以提昇學生的資訊素養,也可以使學生對電腦的態度獲得 正向的結果並也順便提昇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及能力,連帶提昇學生對社會科教 學的興趣及滿意度。主因也在於教師大都使用多媒體簡報能有助於引導學生討論,

所以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Waxim (1987)認為社會科是運用各種科學的概念、原理原則和探究的方法,

以協助兒童瞭解他們自己、他人、他們的環境,及這些構成因素間的相互關係。

Woolever & Scott (1988)則認為社會科是兒童經驗的總合,其目的在教導兒 童利用科學的方法探究知識,系統的澄清價值,依據這些知識和價值作合理的決 定,並採取行動。國內學者王淑芬(2001)認為社會學習領域之特色為:

(一)結合統整與合科的學習。

(二)統整九年一貫課程學習與目標。

(三)規劃學習主題軸為課程架構,且加深加廣學習內容。

(四)訂製學習能力指標,並供作標準化測驗之依據。

而陳國彥與吳宗立(2002)提到為了因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社會學習領域的教 學內涵上有五個重點:

(一)正視社會問題

(二)培養解決問題之能力 (三)以科技整合教學 (四)螺旋式教學為目標 (五)發展核心課程。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若能善用資訊科技的優點將其融入,必能觸發學生多 角度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教學認知,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法、教 學策略、教學活動設計方面,使學生獲得完整知識,提升學習成效,但現在數位 學習的重點已不再是電子白板、電子書包,高速寬頻網路是共識也是讓數位學習

(2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個生動、活潑和優質的學習環境中無壓力的學習,藉由這項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 趣及學習成效,進而達到培養運用資訊科技的各種能力。

第二節 偏鄉學校的資訊融入教學

壹、 偏鄉學校資訊資源計畫

資訊通訊設備是支持資訊科技應用的必要條件。自 1997 年的「資訊教育基 礎建設計畫」,1998 年的資訊教育擴大內需方案,到 2001 年的「資訊教育總藍 圖」,中小學的電腦和網路設備已相當普及。縣市教育網路中心肩負網路服務的 責任,自由軟體提供軟體資源的另一個選擇,但直接支援各學科教師上課與學生 學習的軟硬體設備仍尚待提升。如何使教學現場的軟硬體設備足以充分支援教學,

是未來四年需努力的方向。

教育部對於偏鄉的資訊教育推動,從 101 年所執行的「偏鄉數位關懷推動計 畫」開始,其在原計畫從 94 年~96 年為第一期的「縮減數位落差」計畫,再推 動 97 年~100 年為第二期的「創造數位機會」計畫,又在近期推出 101 年~104 年為第三期的「深耕數位關懷」計畫(教育部,2000),作為積極的協助偏鄉地區 及弱勢學童的資訊運用與服務關懷計畫,理由是讓偏鄉的學習能被妥善的照顧,

以縮短城鄉差距。

教育部關懷偏鄉不遺餘力,在「數位學習推動計畫」核心政策下,推動環島 學術網路骨幹頻寬提升、優先在離島偏鄉佈建數位學習環境普及校園無線網路發 展服務教師、學生及家長需求為主的「教育雲」及提供偏鄉數位學伴服務等。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是指擁有使用電腦及網路能力者與無擁有使用電 腦及網路能力者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社會面上有資訊取得不易、教育機 會少、工作機會少、 收入偏低等;因此,如果不正視數位落差的嚴重性,隨著 資訊科技的日益進步及資源的分配不均,資訊富人和資訊窮人,包括區域、群體 與組織之間的差距將難以弭平。因此,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以達深耕數位關懷。

(2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1

行政院縮短數位落差推動期程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7)。

貳、 偏鄉學校的資訊設備資源優劣

一、數位落差形成原因複雜

行政院自 93 年 3 月起,正式將「縮減數位落差」列為國家重要政策,在

「縮減城鄉數位落差」方面,指派教育部負責整合協調各部會資源,以有效落實 此深具社會關懷的政策。教育部執行「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透過在偏 遠鄉鎮設置數位機會中心,建構良好之資訊網路環境,提供給民眾資訊網路使用 的環境和學習應用資訊科技的機會,另有原民會、研考會也陸續辦理有資訊據點,

提升民眾資訊素養相關研習課程。內政部及經建會也針對低收入戶與婦女等弱勢 族群辦理民眾研習課程等等,以加速提升偏遠鄉鎮資訊素養、資訊應用與資訊近 用三構面的建設,創造公平的數位應用機會。然而,形成數位落差的因素很多,

例如:偏遠地區可能因地理環境偏遠、家庭經濟因素、人口老化及教育水準不平 均等現象而形成,不同種類的落差各有其形成的原因,此些現象非設置了一個數 位機會中心即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

(2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經濟弱勢家庭資訊進用的困難

家戶經濟能力是國內家戶數位化的首要障礙,造成資訊科技及學習資源的分 配不均,擴大數位落差的現象,使發展失衡。根據研考會 99 年的調查,月收入 不到基本工資月薪(17,279 元)的家戶,擁有電腦比率僅 29.8%。偏遠鄉鎮民眾雖 認知到學生在學期間使用電腦與網路的需求性,但因為經濟環境、地理環境、資 訊知識與素養等限制,面臨電腦與網路設備缺乏、數位學習機會缺乏,必須加速 提供擁有電腦、上網之管道。

三、位處社會資源的先天弱勢,加深自主營運的困難

世界各國的發展都是資源集中於都會區,不管是經濟、就業機會、醫療資源、

教育、人力資源等等,偏鄉地區通常處於弱勢,且「數位機會中心」的經營,因 為地方人文、社會型態等不同,其成長過程都將如企業發展一般,有其特有的歷 程、無固定模式可以依循,因此,自主營運能力的培養是一段漫長的路,有待各 界的耐心等待,多數尚待政府部門或民間資源給予支持、給予輔導。

第三節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影響相關研究

壹、 教學模式的改變

臺灣科技學習的發展是從電腦輔助教學開始,經由電腦課程的實施將資訊融 入到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中。電腦輔助教學是以電腦來進行輔助教學課程的一種 教與學的方式,它只是用來輔助一般正式教學的不足,而非正式的教學。一般來 說,電腦輔助教學包含以下幾種模式:(1)報導式:將資訊軟體系統視為教師,

透過播放以供學生課程學習;(2)練習式:資訊軟體系統提供反覆操作的練習;(3) 模擬式:資訊軟體系統提供一個仿真的學習情境,以提高學習意願;(4) 測驗式:

資訊軟體系統協助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及(5)遊戲式:資訊軟體系統提供娛 樂及多媒體效果的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習動機(吳建興、張冀威,2011)。

(2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前所實行的行動學習也會對課程及教材的設計產生變革,首先將改變課程 呈現的型態,以往從頭到尾連貫的傳統課程會獨立為各個單元,單元間可以自由 組合,課程內容會更具彈性。語意搜尋系統的發展會使各種教材更便於蒐集,課 程內容的呈現方式也更多樣化,對於像物理、化學、機械等等需要以立體圖呈現 的科目,會更容易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

貳、 評量方式的改變

在校園 e 化數位學習環境之下,雲端技術結合行動學習載具之行動學習載具,

讓校園成為無所不在之隨處學習環境,並透過學校實施特色課程之創新教學,進 行學生多元化評量,如製作多媒體互動評量教材及 IRS 即時反饋系統進行評量,

讓學生在紙本評量之外,還有多元、互動、遊戲式評量的選擇(謝進益、溫嘉榮,

2011)。

學生學習評量的部分也會隨著使用行動學習載具改變,傳統評量方式必須全 體學生在學習到一個段落後統一進行評量,但實際上學生的學習進度不一,測驗 無法統一實行,所以隨著學習者各自的進度自行上網測驗,隨後立即告知或儲存 成績。同時也可以在評量系統中進行深度追蹤,紀錄學習者的各種資料,以及學 習者和同儕間互動的次數,以評量其學習成績。除了認知部分的評量之外,更可 以對學生的設計或討論類的議題進行創新度的評量,評定學生呈現的結果是否有 創新度。

參、 學習成效

使用行動學習載具會使教與學的過程中媒體種類與人際互動的增加,學習機 會也隨之變得更多、更方便。而學習成效就取決於下列因素:

一、自主調制(Self-regulated Learning):意即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機會增 多之後,學生必須學會自主學習,自行進行知識的管理,否則容易迷失學習方向。

二、專注力(Attention):能夠不受多樣化的媒體影響,集中學習焦點,深度 探索知識。

(3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四、數位內容品質(Digital content quality):即教材內容與其呈現品質,學習 內容本體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素質,所以為提高學習品質,應對數位內容進行嚴 格審查。

五、學習社群成員的互動(Interaction among members of learning society):因 為行動學習很容易在網路上認識新的、校園以外或者是國外的朋友,其學習成效 會受到影響(莊謙本,2012)。

如果學生使用資訊融日學習時能配合上述五點,就能提升學習成效,增進學 生的資訊知能、激發學習動機與興趣、增進自我表達及與他人共享、溝通與合作 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及尊重文化差異的能力,最終能使學生自我探索 與主動研究已進行終身學習(沈慶珩,2004;吳建興、張冀威,2011)。

(3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壹、 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動機,並透過與台東縣關山國中、鹿野國中,三 年級資訊融入社會科教學課程之合作調查,探究出資訊融入社會科教學導向的需 求與分析研究,並以資訊融入社會科教學的學習認知素養、資訊融入社會科教學 學習成效的差異、資訊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所造成的影響,之間的差異,本研究 架構如圖:

資訊融入教學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

資訊融入教學動機 例:使用動機、

教材使用

資訊融入教學困境 例:師生資訊素養 學校設備

學生學習影響 例:學習情況 課程理解 師生互動

影響

(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實施流程

本研究實施流程如圖 3 所示,先初步確定研究主題後大量閱讀相關文獻,藉 由相關研究了解研究內涵,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形成研究架構、目的、方法,

並且選定預設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在質性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互動歷程以及 研究問題、研究架構、目的等等都會隨之改變。待確定研究對象之後便開始研究 歷程,在與研究對象、方法與資料分析、整理的歷程中進行正式研究。

圖 3 研究流程

(3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基於人力、時間等主客觀因素,以兩所學校的社會學習領域授課教師以及其 任教班級學生為研究訪談對象,以下就學校背景、教師及學生進行說明。

本研究基於研究經費、資源、研究人力及抽樣成本等考量,採方便抽樣,以 台東縣鹿野國中、關山國中兩所原住民重點學校三位社會領域教師為主要研究對 象。鹿野國中規模約 8 班,學生在體育方面的表現優於學科,家長較疏於關心學 生學科學習狀況,而教師以培養學生個別專長及興趣為主。關山國中約 17 班,

教師家長配合度高,較重視學生教育並願積極投入主動關心。此兩所學校班級都 以常態編班。

鹿野國中校內的資訊設備較為充足,除了電腦教室之外,每位教師皆配有一 台桌上型電腦,每班教室也設有桌上型電腦、單槍投影機、螢幕以及網路。而關 山國中除了電腦教室以外,僅有兼任行政教師有配給電腦,各班級教室僅有單槍 投影機以及螢幕,校內雖有無線網路但網速過慢。除此之外關山國中另設有社會 科專科教室一間,內有電腦、單槍投影機、螢幕等設備。

本研究選出的受訪教師雖同為社會學習領域教師但專業各有不同,分別為一 位公民專業教師及兩位地理科專業教師。教師年資分別為 4 至 27 年不等,三位 教師的學歷包含一般大學及師範大學,而除了公民教師已有碩士學歷外其他兩位 地理教師目前都正在職碩士專班進修中。三名教師皆任教於小型學校,除擔任社 會學習領域授課教師外,也擔任導師職務及行政職務。三位受訪教師皆具有基礎 軟硬體操作能力,包含電腦、投影機、數位相機的使用、基本的文書處理以及簡 單影片剪輯等等。

另外接受訪談的還有三位教師任課班級中學習成就低、中、高各一位學生,

共九位學生作為研究觀察與訪談的對象。

(3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壹、 訪談法

訪談法為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質性取向研究在研究 過程中特別注重人類行為的主觀意義、當事人的內在觀點、自然情境的脈絡、以 及人們的眼光,去描述某一個人群互動生活方式的圖畫,以學習和瞭解當事人暗 含的文化知識。在訪談的部分,為了便於深度訪談的實施能有所方向,本研究採 取一般性訪談導引的方式,於訪談進行前設計訪談大綱,使受訪者於思考與回答 問題時能有所依據(Patton,1990/1995),訪談過程中,研究者也可以適時根據受訪 者的談話,隨時加入其他的問題,以便拓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本研究根據訪談問題設計的嚴謹度,研究者採一般性訪談導引法作為蒐集資 料的方式,先依文獻探討的相關理論及研究設計出訪談大綱,來深入訪談者的背 景脈絡,建構出訪談者對事件的看法及其內涵,再以較具彈性的方式,隨受訪者 的反應來調整問題順序和用語來向受訪者進行訪問,以瞭解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 師在實施資訊融入的情形及其中的內涵。

本研究爲了解教師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情形,故擬定訪談紀錄分析表。訪 談內容(參考附錄 1)針對教師使用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與之對學生影響深入探 討。研究者先收集教師訪談紀錄,也收集學生在接受資訊融入教學之後之訪談紀 錄,藉以釐清研究疑點及資料的正確性。有關研究所蒐集之訪談教師紀錄分析示 例。

表 1

教師訪談分析示例 教師

代號 訪談日期 訪談內容記錄 意義分析

T02 104/05/15

1. 因為學生的觀念就是還是覺得電腦 就是拿來遊戲用,就是比較少拿來 搜尋啊還是作業的工具。

2. 因為覺得他們對用電腦的想法就是 覺得電腦就是拿來休息拿來玩遊 戲。

3. 因為課程的學生的需求還有學校的

原因:因為學生使 用電腦的態度以休 閒為主,故教師較 少指派需使用電腦 完成的作業。

(3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風氣不一樣所以我給關山的孩子就 是比較少碰到就是用電腦去做作 業,對,然後再來第二個就是,他 們的使用態度啦,因為我沒辦法去 掌控,然後所以我就是會盡量避開 這一塊。

一、訪談內容

訪談大綱依訪談對象共分為教師和學生兩種,訪談大綱各分為教師使用資訊 融入教學的動機、對工作量的影響、對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 優缺點及可行性,學生對資訊融入教學的喜好、使用電腦學習的情形以及對資訊 融入教學的感受與看法,務期能夠完整的呈現受訪者的觀點與想法。

二、訪談對象的選取

研究者考量本研究各方面的限制,採立意取樣,以選擇資訊豐富的個案做深 度研究,用來說明研究問題(Patton, 1990/1995),兼顧受訪者經驗與意願並表明研 究者的身分,取得受訪教師及學生支持以取得研究資料。

教師部分,將鹿野及關山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列入受訪對象;學生部分則 選擇九位學生為受訪對象,選擇此九位學生的原因是他們分別代表不同程度的學 生,較能提供多方面的豐富資訊。同時,因研究者曾經或正在研究所選擇的學校 任職,故在邀約受訪者的過程中皆非常順利,教師及學生都樂意接受訪問。

三、訪談的過程

研究者使用預先設計好的訪談大綱作為訪談時的參考架構,但在訪談過程當 中依據受訪者的反應適時的調整訪談內容的方向及問題順序,同時也根據受訪者 的回答針對研究問題做更深入的探討。

訪談過程當中,研究者保持尊重和善的態度,讓受訪者不受拘束的表達意見,

同時也適時的澄清受訪者的語意,以確保受訪者的意見不被曲解。同時,為使受 訪者能夠有充足的時間表達,故在教師的部分選擇在有連續兩節以上空堂的時間 進行訪談;學生的部分則選擇在三年級學生會考之後,以不影響學生作息為前提

(3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之下利用午休時間進行。訪談地點則以教師休息室為主,另外,研究者在進行每 次訪談前皆徵得受訪者同意,訪談過程全程錄音,以求訪談內容能真實記錄。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

研究者以訪談法,訪問教師的教學情形、教學方法及學生學習態度、學生的 學習專注力及師生之間的互動,了解其資訊融入教學的模式,因此,研究者將採 用深入訪談法了解教師之教學理念、方法與策略,並透過紙筆記錄教師教學的流 程和特殊情境,搭配使用錄音教師教學的實際情形與師生間互動的情況,以便研 究者在進行研究分析時能隨時回到研究情境中,完整且精確地探討並整理研究發 現。訪談部分擬採半結構式訪談,首先,擬定訪談大綱並經過專家檢視後,做為 訪談的參考依據;其次,以經驗分享方式的討論,了解教師個人之教學經驗與心 得。最後將觀察法所記錄的書面資料以及影像資料做整理與歸納,並與訪談做分 析與對照,進而統整得出研究結果。

壹、 資料蒐集方式

質性研究可使用多種途徑來蒐集資料,其資料來源有檔案紀錄、訪問、晤談、

直接觀察、參與觀察或文件的應用等等,多方面的蒐集資料可以豐富研究者的資 料庫,也可以做為資料間的參照,增加個案研究的信度。本研究採用訪談大綱作 為第一手資料的呈現,透過訪問來有系統地蒐集資料並分類,最後再將訪談內容 加以歸納整理,作為結論分析。

按照訪談的結構程度可分為三種:非正式的會話訪談(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一般性訪談導引法(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標準化開放式 訪談(standardized open-ended interview) (Patton,1990/1995)。

(3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質性資料整理

本研究所蒐集之質性資料為師生訪談的記錄。從訪談的資料中探求與研究主 題相關之訊息,以與相關文獻相參佐,瞭解「國中社會學習領域資訊融入教學環 境之探討」。本節將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詳述如下:

一、編碼

研究者依據訪談內容的錄音檔詳實的轉譯為訪談逐字稿。研究中研究者將訪 談的教師所得到的資料編碼保存,以便事後的分析與追蹤。受訪學生從 S1、S2 予以編號,而教師部分則以 T1、T2、T3 予以編號,訪談方式編號 FF 為面對面 訪談、CO 為課室觀察、SI 為半結構式訪談。訪談資料編號共分三碼,每碼以橫 線區隔,如【FF-T02-104/05/15】,代表 2 號教師於民國 104 年 5 月 15 日的面對 面訪談。

並針對逐字稿內容與訪談紀錄進行比較、分析及歸納,再將逐字稿完整記錄 請受訪者惠予閱讀、檢核,將受訪者回復的資料最為研究者進一步分析與修正參 考。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

壹、 研究信度

基於前述研究方法及過程,本研究希望以下列方式提升研究的信度,意即提 升研究的可靠性、一致性、穩定性、可預測性及準確性的程度。

一、閱讀相關文獻

在研究開始前蒐集並閱讀相關文獻,確定研究方向及擬定訪談大綱,分析研 究者背景極可能預設之立場;研究過程中同時進行研究省思,避免研究者流於主 觀或產生盲點。

(3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與受訪者建立信任關係

研究者所探討的是受訪者自身的經驗,所以受訪者在訪談過程當中表達的是 內在、且主觀的意見,受訪者在訪談當中的分享便是研究者的研究資料,因此研 究者在研究過程當中必須以誠實、尊重、不批判的態度與受訪者建立信任關係。

三、蒐集豐富資料

於訪談過程中盡可能的依擬定的訪談大綱來引導受訪者談論與主題相關的 內容,以期在每個研究主題的向度上都能蒐集當足夠的資料。除了依據訪談大綱 之外,也會由受訪者所表達的意見中一再重複或強調的主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四、完整而清楚的紀錄並呈現

使用錄音或相機等輔助教材來記錄訪談等相關資料,在訪談後立即撰寫逐字 稿並處理當下未能紀錄之資料,並參照受訪者的語氣動作表情等等,已掌握對話 的原貌。並在整理逐字稿過程當中找出概念模糊或不一致之處,於下次訪談向受 訪者釐清。

在撰寫研究結果時盡量引用受訪者的談話內容及用詞,並將受訪者的觀點與 研究者的全是以及相對應的文獻以不同字體敘述,方便閱讀。

第六節 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為一種職業道德。身為教育者在從事研究工作時必須有專業的精神 與表徵,因研究過程及結果涉及許多層面,故研究進行必須遵守研究倫理的規範,

以保障各個直接或間接參與研究者的原則。在質性研究進行中不論訪談、觀察、

文件分析等蒐集資料以及資料分析的過程當中都可能涉及研究倫理,引此在設計 研究應顧及研究對的權益,以不影響、傷害研究對象為前提。因此研究者以下列 幾個面向來陳述本研究。

(3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壹、 誠信原則

當研究者欲進行訪談前,會說明資料蒐集目的以及詳細進行的方式,讓研究 對象獲得研究目的的正確訊息,並徵求研究對象之同意再進行訪問。若研究對象 沒有意願接受研究者觀察以及訪談、或是不同意提供相關文件資料,研究者也會 尊重研究對象的決定,並用其他方式增加本研究完整性。

貳、 保密原則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會做好保密、匿名的工作,使讀者無法從研究資料中判 斷研究對象的身分,再之,對於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訪談內容整理的處理,皆 不假他人之手,以保護研究對象的隱私。

參、 互惠平等原則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當中必須不斷的關照與反省自身,訪談過程當中注意用語,

避免讓研究對象有被侵犯的感受,也注意不因個人的既有的想法影響蒐集資料中 所透漏的訊息,也避免讓研究對象覺得自己只是被研究的對象。

(4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4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旨在以質性訪談資料整理分析後呈現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於 教師教學過程情境及師生的看法。研究者將社會領域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後的訪談資料、教室觀察錄影及學生訪談意見表的質性資料進行編碼分類後加 以彙整,根據研究問目的及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

研究者將訪談的資料整理之後以共分為三節,首先是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因素,其次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困境;第三節則是為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的 影響。

第一節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

資訊融入教學設計時,首先教師必須先具備有一定的資訊,方能蒐集相關訊 息進而設計課程、準備教材,在適合的情境搭配合適的資訊科技工具進行教師教 學歷程。研究者藉著訪談三位不同背景的教師進而了解影響社會領域教師在使用 資訊融入教學的現況及可能面臨到的問題。

壹、 教師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動機

由訪談資料整理後可將教師教學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動機分為幾個因素來 探討。

一、視課程內容決定

首先是課程內容所需,因為目前三位社會領域教師所要面臨的就是地理、歷 史、公民三科合科教學,對於非任課教師自身專業的科目在備課上會是額外的負 擔,以資訊融入教學可以增加較多的輔助教材例如圖片或課外補充資料等等。

(4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就是我們開始合科以後,是因為合科的關係才開始用電腦上課」【FF-T03 -104/06/13】。教學資歷 27 年的 T03 表示大約十年前開始使用資訊融入教學,因 為社會科裡面要講的東西太多,如果都用板書的話一節課下來上不了太多內容。

T03 從一開始使用舊式手寫的一張張投影片,在發現電腦的便利性之後漸漸的被 電腦替代,見證了資訊科技的演變。而 T02 則視課程的需要才會去決定我要不 要用投影機上課,一開始還是偏重在板書的教學,因為越到高年級的課程適合用 資訊設備的內容越來越多,使用比例也愈來越高【FF-T02-104/05/15】。T03 同樣 認為地理科需要以較多圖片來講解課程內容【FF-T03-104/06/13】,因為「如果我 們不用電子白板用念的話一不小心就帶過了,因為書裡面沒有這些補充教材,書 裡面沒有的時候可能一講,講的時候小孩子找不到資料」【FF-T03-104/06/13】,

一本社會科課本要包含以往三個科目的內容,很多知識都用一個名詞或一句話就 帶過,造成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一知半解。在歷史科的部分則是因為歷史科內容過 多,以板書上課太耗費時間【FF-T03-104/06/13】。除此之外,與生活經驗教相近 的課程內容因為教材取得方面,故教師也會選取和學生生活經驗貼近的素材以多 媒體方式與學生來分享,公民和學生生活關係較密切,教師使用 PPT 上課的頻 率就會比較高【FF-T02-104/05/15】。

二、使用上的便利

許多研究指出以資訊融入教學易造成教師額外的負擔,如王全世(2001)指出 資訊融入教學教師必須具備操作電腦的能力,又必須花費時間在蒐集教材資源與 製作教材,學校設備也不一定能滿足老師們的訴求,導致教師們實際操作的意願 不高。但經過研究者訪談結果發現,教師們現已習慣利用網路來找尋教學資源及 教材,另外研究對象會因為課程緊湊,選擇能夠迅速篩選自己上課用得到的課程 內容而採用資訊融入教學【FF-T03-104/06/13】。目前以合科方式進行社會領域課 程,教學進度對老師來說很吃緊【FF-T03-104/06/13】。而且相較於傳統以黑板講 述的教學方式,T02 教師表示:「因為 PPT 會變成就是可以給我提示,對而且然 後 PPT 影音檔就是會代替我說話,所以我只要上到那些課程的時候,我就備課的 時間就會減少蠻多的」【FF-T02-104/05/15】。由此可見資訊融入教學是可以相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tion on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the learning task is collected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help teachers design post-task activities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This study primarily represent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developing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o introduce how teachers may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adopting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y and relevant strategies in the classroom as well as

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thinking by task-based teaching as a means to provide an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for learners to achieve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ii) how

Thus, this study argued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KIBS through evolution of local innovation system first; and then, this study analyzed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firms and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In this study, teaching evaluation were designed to collect performance data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tudents learning with the “satellite image-assisted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