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題為國小四年級學童乘除文字題解題能力之相關研究。本章將說明 本研究的研究動機和目的,探討研究者編製本測驗工具的緣由,並將本研究中所 需之特定名詞加以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乘除文字題在國小階段的學習上占了相當重要的份量,也一直是許多研究探 討的課題,研究的範圍有:不同問題結構的難度(丁春蘭,2003;林碧珍,1991)、

不同數系、數值的解題表現(邱裕淵,2000)、算式表徵轉換為文字表徵的擬題 能力(邱瑤瑢,2006;許淑萍,2002)或文字題的解題策略(陳鵬全,2002;吳 雅琪,2004),上述的研究卻無探討文字題中「關鍵字」和「題目數字出現次序」

對學童解題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以Greer(1992)提出的等分組(equal groups) 為測驗題型,將「關鍵字」和「題目數字出現次序」可能影響學童解題的因素編 入試題,探討四年級學童的解題表現

影響學童在解題策略的因素繁多,王雪瑜(2006)發現學童在擬定解題計畫 時,可能只選擇想要了解的文字當問題,而忽略部分語句,導致迷失於關鍵字中,

看到「共」就用加法,「不夠」就減法,因此,部分學童在解文字題時,會依關 鍵字來判斷運算符號的運用。另外,蔣治邦、謝堅、陳竹村、吳淑娟與林昭珍(2000)

指出在最初教導學童乘法算式時,選擇使用「倍」的語言引入「乘法算式」,主 要的理由為:學童通常習慣按照數字出現之次序來進行記錄活動,例如:「8的7 倍是56」記成「8×7=56」。根據上述文獻為基礎,編製一份測驗,探討「關鍵字」

及「題目數字次序」對學童解題造成的影響。

學生在解文字題的表現上,不能只重視答案是否正確,解題過程更是關鍵。

Mayer(1992)將數學解題歷程及涉及的知識做了分析,解題歷程分為兩階段,

其中包含了四個步驟,並將解題時所涉及的知識分成五種類型。其中第二個步驟

「問題整合」是學童運用「基模知識」,亦即學童能辨認解題所需要的資訊,將 問題中的陳述經整合後成為連貫的表徵。而在國小中年級的課程中,會先呈現一 個情境式文字題,描述已知量與未知量的關係,要求解題者將文字所表達的已知 量與未知量的關係,用算式填充題的形式表徵出來(梅文慧,2003),便是運用 上述的基模知識。綜合上述所言,本研究將以了解四年級學童在解題的問題整合 步驟中,能否運用「基模知識」,依據試題所提供的資料,選擇正確的算式選項 來記錄問題,並分析答題時的錯誤類型。

基於以上因素,研究者將編製出一份適合國小四年級學童的乘除文字題測 驗,希望藉此測驗了解國小學童文字題的解題表現及錯誤類型,並探討學童解題 能力及錯誤類型在不同背景因素中,是否會有差異的存在。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學童在學習數學文字題時,有部分人會重複的練習同樣題型,直到精熟為 止,就認為學會了,但對題意是否真的了解,就值得商榷。蔣治邦(1993)探討 中年級學童在文字題之解題能力,發現三、四年級學童在解題時,皆會受到多餘 資訊的干擾,例如:數值型態、數字大小、問題結構、字句陳述等。而相關文獻

(王雪瑜,2006;陳依涵,2008;楊美伶、蔣治邦,1992;楊招謨,2008;蔣治 邦等人,2000)指出「關鍵字」及「數字出現次序」是影響解題的重要因素。因 此,本研究將探討此兩個因素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的乘除文字題解題能力及錯誤 類型的影響。欲達成研究目的如下:

壹、編製一份適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的乘除文字題測驗。

貳、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在不同類型乘除文字題解題能力的表現情形。

參、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在不同背景因素,乘除文字題解題能力之差異情形。

肆、分析學童解題結果之錯誤類型,及探討學童在不同背景因素下的錯誤類型之 差異情形。

第三節 名詞定義

壹、國小四年級學童

研究施測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學童,施測時間為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故本 研究之國小四年級學童是指就讀四年級的學生,以下簡稱學童。

貳、關鍵字(key words

)

研究中所謂的關鍵字,是指文字題中會影響學童解題的字詞,研究者在自編 的測驗中,將「總共」、「平分」等字詞加入題目中,主要是測知題目中這些字 詞對學童的解題表現有何影響。

參、數學態度

研究學童的背景因素中有一項數學態度,在此是指學童對於數學科目的好 惡,在問卷中分為「喜歡」和「討厭」兩個選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