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台灣近年地方認同感與地方文化意識高漲,青年紛紛想返回故鄉創業,例 如台南林立的特色文創小店、餐廳與咖啡店;另外一方面「小確幸」和「社會 創業」「社會企業」,這幾個新興詞彙也漸漸的流行起來,青年族群想運用自己 的力量在這個社會立足,青年創業漸成一股風潮。而其中更有一群人,是集兩 者之大成,真正想要為這個社會貢獻一己之力,期待能由家鄉做起,解決一些 台灣鄉村地區較常遇到之問題,例如人口產業外移。期待帶起正向循環,也就 是在地的社會創業,整合了社會企業與在地方創業兩者的概念,就形成了整合 在地資源又能為地方發展帶來貢獻的在地創業。

國外在地創業的案例在英國有社會企業村(community-owned social

enterprises)之概念,由於原先社區資源之不足,地處偏遠,但這反而激起了當 地強大的自助與創業精神,居民們創設各種商業體,與政府單位合作提供原先 鎮上所缺乏的網路、運輸、健康、餐飲、旅遊等各種服務,之直接使村莊成為 一家公司,也使得 Alston Moor 這個英格蘭極為偏遠的小鎮重新有了生氣。台 灣目前有很多探討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的文獻,社會創業的歷程也有很多討 論,社企流網站和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2013)也整理了目前台灣社會企業 發展的五大類型如下表:

表一-1 台灣社會企業發展之五大類型

社會企業類型 發展內容

積極性就業促進型 是目前台灣最普及的社會企業之一,

透過創新的就業機制,讓原本處於社 會邊緣處的弱勢者能夠有穩定與專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模式的組織發展,讓整體就業機制與 工作環境能夠永續經營。

地方社區發展型 強調社區整體發展與營造,在台灣由

於社區營造與社區共享概念較不普 及,因此大部分的社區發展組織多以 各種志願結社與非營利組織面貌經 營;但其他國家(如英國)則致力集結 社區中各種社會企業與就業機制,來 發展社區本身的特有意象與總體營 造,進而凝聚社區整體就業優勢與社 會共享價值。

服務提供與產品銷售型: 是目前台灣最普及的社會企業之一,

透過社會企業提供的付費服務與銷售 產品,讓消費者/使用者付費的同時,

也能將營收利潤作為組織永續經營的 主要收入來源。

公益創投的獨立企業型 創投組織的目的在於出資協助新的社 會企業,並提供完善的資金管理機 制、績效監督與評價機制。透過創投 公司的輔助,社會企業得以在最初缺 乏資金時期獲得協助,進而致力發展 組織架構與商業模式。

社會合作社 是所有社會企業發展最久遠的組織面

貌,其發展可源自於 19 世紀歐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合作社特性在於強調組織內部的利益 關係者可透過組織所追求的集體利益 獲得保障,並積極參與組織內部事 務,合作社任何發展的好壞都直接影 響到參與組織內部的利益關係者的權 益。

資料來源: 社企流網站

由上列表可知,台灣較為常見的社會企業類型都已經有所討論,例如積極 性就業促進型的就有大誌雜誌、黑暗對話;服務提供與產品銷售型的社企流 等,但可歸類於地方社區發展型的在地創業,此類型的社會企業是一個較少人 討論的範疇,台灣的發展相對較少也較晚,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地方之問題 而發展出來,而在地社會創業的事業體也較新,很值得觀察目前的在地創業對 象及其未來發展,這也是一個研究缺口;另外政府也推動了農村再生計畫,及 青年創業盛行的情況下,在地創業變成一個可以解決地方問題的方式,本研究 也因此應運而生,希望能找出在地創業之關鍵因素。

而創業過程也一直是有關於創業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而究竟是什麼動機 吸引這些創業家返鄉創業,而在地創業的當地外部資源是他們所能利用的最大 資產,資源卻是有限的,他們又是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又兼顧永續發展的議 題,達成他們創業獲利來源和期待達成的增進社會利益目標,都是想要展開本 研究之動機,也希望能藉此更深入了解社會創業與在地創業的運作模式,希望 能歸納出一些重點與知識,提供給未來在地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作為資源運用 與解決問題之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研究背景

壹、農村人口外移及老化

產業逐漸外移,造成台灣鄉村人口跟著外移,農村人力也不斷老化,這是 台灣近年來遇到的問題,而在媒體不斷的鼓吹青年返鄉下,也多少推波助燃了 這一群人,為地方盡一份心力,問題看似也有所改善,但真正的成效又有多 少。在許多人眼中,在台灣傳統農村從事耕作的只是少數農民,但事實上,和 農作有關的上下游產業鏈包括了代耕、育苗、資材、倉儲、運銷等,影響層面 相當廣大,靠農吃飯的人口高達百萬人。也因為這些問題不斷被放大,台灣地 方人口外流問題與台灣年輕人不願從事農業相關產業的問題也逐漸被重視。

而根據農委會 101 年農業統計要覽(2012)的資料顯示,在 1992 年我國農 業就業人口共 100.5 萬人,但至 2012 年我國農業就業人口下降至僅 54.4 萬人。

顯見台灣農業人力結構嚴重出現斷層。我國農民之平均年齡為 63 歲,2012 年 65 歲以上農業就業人口共 9.3 萬人,占總農業就業人口 54.4 萬人之 17.1%。農 業勞動力高齡化現象下,高齡農民更可能因無力從事農業生產,致使農業部門 生產力遞減、或農業經營日趨粗放,甚至農地閒置與荒廢問題。最主要的問題 還是來自於台灣傳統的農業就業人口失業率高,及收入低兩方面,因此目前解 決問題的方向都以農業產業升級著手,希望能有效提升傳統農作之收入以解決 此問題。

貳、地方認同意識高漲

地方認同的定義在 Proshansky(1983)的認知中,是一個比地方依附、歸 屬感、和根著感更高層次之概念,加上了必須能夠在該地區自我認知與自我實 現需求之內容,但受詬病的地方是對於形成地方認同之過程並沒有多做討論。

台灣的地方認同則是從 15 年前天下雜誌所推動的 319 鄉向前行專題開始時常被 提及,到吳念真的台灣念真情節目。另外政府單位,前台北縣長在蘇貞昌縣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任內所推動的一鄉鎮一特色的節慶活動,也影響到了全國各地,由於當時是台 灣各地傳統文化紛紛出現消失之危機,各地方政府紛紛響應,至此也一直延續 到了近期各類旅遊行腳節目,無不以土地為出發,也衍伸出了後來單車環島等 與土地結合的深入在地旅遊方式,期待對在地或當地多元的文化學習參與。

參、背包客大增,深度旅遊興起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2014)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在 2014 年來台旅客突破 990 萬人次,達 990 萬 6201 人次,創歷史新高,較前一年的 801 萬 6820 人次 成長約 24%,也是歷年最高增幅。各主要區域來台旅客人次均大幅成長,在創 造觀光經濟效益上,預估帶入觀光外匯收入約台幣 4370 億元,台灣已逐步成為 亞洲重要旅遊目的地之一。

而深度旅遊在目前普遍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普遍的了解是為了對異地或 異國了解多一點認識與知識,包括歷史、生活、文化等,能真正了解並體驗一 個地區獨特之文化底蘊。吳穎、鄧祝仁(2006)認為,深度旅遊就是現在的旅 行者為了獲得身心舒暢愉悅,實現自我放鬆、自我完善的旅遊行為方式;深度 旅遊要素組合與大眾旅遊比較還呈現以下兩個特點:一是,食、住、行、遊、

購、娛等要素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第二,旅遊的每個要素都是體驗價值鏈 的一部分,近來台灣許多在地創業多採用開咖啡廳、經營旅店、打工換宿的模 式,是否也與此有旅遊方式興起有所相關,而由上述兩點出發我們也可以就後 面的個案發現,個案公司是否在利用與創造資源時有整合到這幾點於其中,以 符合使用者之需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肆、政策發展

農村再生計畫,是總統馬英九任內在「愛臺十二建設」的項目之一,目的 主要是希望透過整合規劃促進臺灣農村活化再生,激發農村社區居民由下而上 發起,增進家園營造理念共識,《農村再生條例》已於 2010 年 8 月 4 日公布施 行,有了法源依據後,使得推動農村再生施政計畫更有依據動力。另一項行政 院青年創業專案 (經濟部彙提;行政院 103 年 3 月 19 日核定) ,當中明定創 業青年範圍為 20 歲至 45 歲之「廣義青年」,但非僅推廣青年畢業即投入創業行 列,希望青年在自身累積職場工作經歷或有充分準備後,得運用政府豐富創業 輔導資源,協助其創業圓夢,也提供各項條例補助,但內容其實較為空泛不明 確,對青年之創業幫助有限。

其中行政院青年創業圓夢網,整合了行政院十三個相關部會內容為一個網 站,只要是有關創業的全部內容及法規各部會都在裡面,每個月最後一個禮拜 更新,可以不用讓有意青年創業者還必須到各部會裡面去尋找資料,最主要的 目的是要希望能消弭城鄉差距,讓台北和屏東的年輕人能在創業時在同一個出 發點,達到機會均等,打破資訊的不平衡,對於青年創業的相關方案申請門檻

其中行政院青年創業圓夢網,整合了行政院十三個相關部會內容為一個網 站,只要是有關創業的全部內容及法規各部會都在裡面,每個月最後一個禮拜 更新,可以不用讓有意青年創業者還必須到各部會裡面去尋找資料,最主要的 目的是要希望能消弭城鄉差距,讓台北和屏東的年輕人能在創業時在同一個出 發點,達到機會均等,打破資訊的不平衡,對於青年創業的相關方案申請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