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年來台灣面臨價值變遷、家庭結構改變迅速的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及 社會問題不斷發生,充斥在我們的週遭。然而卻有人在退休之後,選擇擔任輔導 志工,走入需要幫助的家庭,默默付出。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 目的;第二節為名詞釋義;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因為你的付出,中輟生回學校了;因為你的關懷,家長及師長們更有力量了。

壹、 研究動機

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接受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環節。

隨著社會變遷、價值觀的改變,現今家庭所扮演的功能也與過去有所不同,過去 的教育改革的重心,焦點多關注在學校教育,卻忘了同樣影響孩子教育的起源—

家庭。家庭是每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最早接觸的環境,對孩子來說,家庭供給生 存所需的物質與精神支持,也為日後人生觀的形成奠定基礎;對成人來說,家庭 供給個人成長與發展所必須的生活經驗與機會,滿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因此,

不論社會如何變遷,文化如何相異,家庭始終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根源。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家」的樣貌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社會情況也日益複 雜,現代人面臨各方面的壓力增加,衍生出不少隨著新文明的疾病及重大傷害。

包括自殺人數增加、自殺年齡下降、單親、繼親和隔代家庭增加,及中輟生問題 等,都顯示家庭失功能的現象(沈慶鴻,2008)。林水木(2005)也提出家庭是所 有社會問題的主要根源,家庭教育的功能若能發揮,將能有助於解決青少年的問 題。此外,在俞國良、辛自強(2000)的研究中也顯示出,大部份的家長希望了解 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以上皆顯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者在小學任教九年,常常發現有狀況的孩子來自於有狀況的家庭,深深的 覺得對於改善學生的行為,學校教育能做的實在有限,要教育好學生,就要先教 育好家庭,然而每次學校舉辦親職教育活動或者親師座談會,最需要參與的家長,

往往都是缺席的,這樣的情況總是讓校方覺得很無力。然而老師們也認為,在學

校做得再多,也不及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家庭教育對於一位孩子的成長存在著不 可抹煞的地位,而老師在校的教學工作之餘,實在很難再為需要關懷的家庭多付 出心力。

當各校面臨輔導資源如此不足的窘境時,卻有一批來自家庭教育中心的志工主 動投入輔導志工的行列,而這些輔導志工當中不乏具有輔導背景的退休教師,他 們所執行的的工作,不僅是面對學校困擾學生,也走進學生家庭,給與家長關懷 以及提供教養觀念,希望透過這樣的協助,提高家長的教養能力,改善學生的偏 差行為,讓輔導能雙管齊下,不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負擔。

過去台灣各縣市的文化中心都有設立家庭教育推廣志工,希望能藉由辦理各 種活動,來教導民眾如何經營管理家庭,並提供諮詢服務。民國92年政府更是催 生了家庭教育法(2003),各縣市政府成立了「家庭教育中心」,招募志工參與,並 培訓志工從事家庭教育的推廣與電話諮詢服務,96年度起,為更落實志工的服務,

進而推動「建構最需要關懷家庭輔導網絡」,讓志工走到需要關懷的家庭現場主動 提供服務。以往的家庭教育因為社會種種的現實因素,而漸漸失功能,教師也因 為授課及個人家庭因素,而無法深入協助,家庭教育法的訂定本應該透過立法,

讓每個家庭在需要被關注協助的時候伸出援手,重新賦予家長教育子女的功能,

減少孩子的行為偏差的產生。

研究者民國 97 年開始,接觸了「臺東縣家庭教育中心」,參加了多場「建構最 需要關懷家庭輔導網絡」志工培訓課程,這些課程讓研究者感到很驚訝,因為在 課程中,沒有太多深奧的學理,講師們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教授既專業又實用的諮 商技巧,並以小組演練的方式,讓志工們能更熟悉諮商態度及方法。此外,研究 者也利用假日和志工們到成功鎮及長濱鄉進行家庭訪視,在過程中,研究者看見 了許多弱勢家庭的困難,更看見了志工在家庭諮商的專業性,這和研究者認知中 的「志工」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不但有最真誠的態度,並且用最自然方式發揮諮 商技巧,這對心輔系畢業,而又擔任輔導業務七年的研究者來說,實在很震撼!

研究者認為這些志工正在做的,是給弱勢家庭最實質的幫助,教育處、學校用心 的輔導學生,但最有效果的就是真的走入家庭,給予關懷,原來在這群志工當中,

臥虎藏龍,有多位是退休的輔導主任,有過多年的輔導經驗。

「志工企業家」一書提到許多人在社會變革上扮演的角色,與商業企業家如初 一轍,他們充滿動力,並用最大的能力創造出更美好的世界(汪芸譯,2006);而

「愛心發電機」(張錦弘、翁喆裕,2004)一書則記錄了台灣 20 位青少年志工的熱 情故事,有人從電玩小子變成醫院志工,有人為流浪狗請命,看了書裡的故事,

讓研究者對志工肅然起敬。

研究者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有時感到無力,因為專業能力及時間不足;因為 學生改變的速度太緩慢,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好不容易有點進步,卻可能因為一 點外在的刺激而又退回去;也因為學生的問題牽涉到一個有狀況的家庭系統,老 師的力量無法產生那麼大的影響,面對這些狀況,難免感到挫折。成為一位「助 人者」,在工作上需付出極大心力以並向自己的價值觀挑戰,一位好的助人者,除 了有充足的專業知能外,更重要需要極大的熱忱以及經驗,本研究將以深度訪談 的方式,研究一位退而不休的資深輔導志工的生命史,了解在面對老師們幾乎要 放棄的孩子,他如何付出關懷,適時給予家庭支持,引導學生走出迷途;當多數 老師在退休後享受另一階段的人生時,他還是願意默默的在為偏鄉奉獻所學,將 畢生的經驗與第一線老師經驗分享,鼓勵老師多關懷孩子,給予老師及家長們支 持。是怎麼樣的成長背景影響著他,讓他產生助人的動力,維持助人的信念;助 人的過程中,得到什麼樣的成就,遇到挫折時,又是如何面對,而輔導經驗又帶 給他什麼樣的影響,研究者希望透過本研究的記錄及撰寫,帶大家來認識這平凡 中的典範。

貳、 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背動機與背景歸納出本研究目的如下列幾點:

一、探討受訪者生命經驗與擔任輔導志工之關聯 二、探討受訪者擔任輔導志工之成就與挫折 三、探討受訪者擔任輔導經驗對其生命的影響

四、綜合本研究整理,提供有志成為助人者的生命經驗參考,

第二節、 名詞釋義

壹、 家庭教育中心

家庭教育中心成立背景是教育部為因應社會發展需要,解決日益嚴重的家庭 問題,在各縣市成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家庭教育法(2003)公佈之後,更名為 家庭教育中心。本研究之家庭教育中心是指臺東縣家庭教育中心。

貳、 生命史研究

所謂的生命史,是只個體的生命經驗歷程,而生命歷程被概念化為一連串個 人、行為、情境的互動順序。也就是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過程中一連續的事件與 經驗,以及這些是件相互影響的一連串個人狀態與情境遭遇(丁興祥,200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對象僅限於參與臺東縣家庭教育中心「建構最需要關懷家庭輔導網 絡」之計畫的退休老師,這一位輔導老師也是最投入本計畫方案的志工,探究其 成長背景、養成教育的歷程以及輔導工作經驗,與自己的成長背景、養成教育及 自己的輔導工作經驗做分析。

貳、 研究限制

研究者選擇參與臺東縣家庭教育中心「建構最需要關懷家庭輔導網絡」之計 畫的退休老師為研究對象,故本研究結果無法涵蓋所有學校老師、參與其他方案 之志工,及其他縣市之家庭教育中心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