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是依據身心學理論,結合傳統復健動作,組合成一系列身心動作 療法,以改善柔道選手肩部疼痛之症狀,讓患有肩部疼痛症狀之運動員能藉由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重新認識身體正確的結構排列、學習身體正確的使用方式以及改 善身體錯誤的姿勢,以達到改善肩關節疼痛症狀之效果。研究架構如圖3-1。

圖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時間與地點

一、研究對象

利用運動員肩關節疼痛調查表,從國立A高級中學國中部訓練期程2年以上之 柔道選手中,篩選出有肩關節傷害之選手,男性10名、女性10名,再以隨機分配 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男生5名,女生5名。

二、篩選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篩選流程,如圖3-2。

圖3-2 受試者篩選流程圖

三、研究時間和地點

(一) 研究時間

從101年3月至5月,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為期十週,依照不同課程的需要而 設計不同長度的課程,說明如下:

1. 一~四週:每週2次,分別為每週星期二、四下午16:00至17:00,每節60分 鐘,共8節。

2. 五~八週:每週1次,為每週星期四下午15:30至17:30,每節120分鐘,共4 節。

3. 九~十週:每週1次,為每週星期四下午16:00至17:30,每節90分鐘,共2節。

(二) 課程地點

國立A高級中學柔道館。

填寫肩關節疼 痛調查表

由調查表資料 篩選受試者

確定受試者 隨機分配成實 驗組與對照組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測量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包括關節角度量角器、肩關節活動角度量表、視覺類比量 表 ( 疼 痛 指 數 量 表 ) 、 柔 道 過 肩 摔 動 作 評 估 表 , 以 下 分 別 做 進 一 步 說 明 :

一、肩關節活動角度量角器

(一)疼痛會限制肩關節活動角度,故本研究以評估肩關節角度作為課程效果之 依據,紀錄前後測所得到之肩關節活動角度變化記錄表(圖3-3、圖3-4)。

圖3-3 關節角度量角器 圖3-4 關節角度量角器(打開)

(二)肩關節活動角度測量項目

肩關節的活動角度相當廣,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因此針對肩關節活動 度相關研究(王德正,2007;王北虹,1990;何宗融等,2005:58-73)加以探討 之後,採用包含大部分肩關節活動度的肩部動作,來作為本研究肩關節活動角度 測量之動作,動作可分為以下列五項:

1.肩關節前舉(shoulder flexion):手臂循矢狀面向上舉高,如圖3-5。

2.肩關節後舉(shoulder extension):手臂循矢狀面向後方上舉,如圖3-6。

3.肩關節外展(shoulder abduction):手臂循額狀面向上高舉,如圖3-7。

4.肩關節外旋(lateral shoulder rotation):在肩關節外展和肘關節屈曲90度的 姿勢,循矢狀面向上旋轉,如圖3-8。

5.肩關節內旋(medial shoulder rotation):在肩關節外展和肘關節屈曲90度的 姿勢,循矢狀面向下旋轉,如圖3-9。

圖3-5 肩關節前舉 圖3-6 肩關節後舉 圖3-7 肩關節外展

圖3-8 肩關節外旋 圖3-9 肩關節內旋

(三)測量項目與方法 1.肩關節前舉

(1)受試者呈坐姿,以受測手放鬆自然下垂的位置為原點,掌心向內。

(2)將量角器軸點至於肱骨頭外側面的中心,約在肩峰突外側面下方 2.5 公分。

(3)受試者將手臂向上前舉,到達肩部活動極限,進行肩關節前舉角度測量。

2.肩關節後舉

(1)受試者呈坐姿,以受測手放鬆自然下垂的位置為原點,掌心向內。

(2)將量角器軸點至於肱骨頭外側面的中心,約肩峰突外側面下方 2.5 公分。

(3)受試者將手臂向身體後方做上舉動作,到達肩關節後舉活動極限,進行肩 關節後舉角度測量。

3.肩關節外展

(1) 受試者呈坐姿,以受測手放鬆自然下垂的位置為原點,掌心向內。

(2) 量角器軸點放置於肩盂肱骨關節後方的中央。

(3) 受試者將手臂向身體外側做外展動作,到達肩關節後舉活動極限,進行肩 關節外展角度測量。

4.肩關節外旋

(1) 受試者呈仰躺姿勢,以肩關節外展和肘關節屈曲 90 度的動作為測量原點,

並將毛巾墊在手肘下方,以避免在進行外旋動作時,肱骨頭產生位移現象。

(2) 量角器軸點放於鷹嘴突。

(3) 受試者做肩關節外旋動作,到達肩關節外旋活動極限,進行肩關節外旋角 度測量。

5.肩關節內旋

(1) 受試者呈仰躺姿勢,以肩關節外展和肘關節屈曲 90 度的動作為測量原點,

並將毛巾墊在手肘下方,以避免在進行內旋動作時,肱骨頭產生位移現象。

(2) 量角器軸點放於鷹嘴突。

(3) 受試者做肩關節內旋動作,到達肩關節內旋活動極限,進行肩關節內旋角 度測量。

二、疼痛視覺類比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視覺類比量表系統能夠反映出患者實際活動時的疼痛情況,在其他肩痛相關 研究中亦採用此量表作為受試者肩痛情況的測量(林大豐、劉美珠,2004;Ohnhaus

& Alder, 1975;Wang, 1999)。此為一條10 公分長的直線,由受試者於每次上課 之前、後依據目前肩關節疼痛的狀態,在直線上標示出來,疼痛程度越高,則畫 記的部分越長,如圖3-10。

肩部疼痛量表

各位同學你好,請你在「根本不痛」與「痛到不能再痛」之間畫一條橫切線,

表示你今天肩部疼痛的程度。

根本不痛 痛到不能再痛

圖3-10 肩部疼痛量表圖

三、柔道過肩摔動作評估表

(一)說明:柔道過肩摔動作中必須大量運用到肩部肌肉,並會快速拉扯肩關 節韌帶,若是肩部受傷的選手其動作便會受到肩部疼痛而影響過肩摔動 作的精準性以及完成度,因此設計柔道過肩摔動作評估表,實施於課程 前後,以研究身心動作課程的實施及肩關節疼痛減輕的程度能否改善受 試者過肩摔動作的精準及完成度,參見附錄五。

(二)課程前每人各做過肩摔動作10次,以攝影記錄過程,課程結束後再進行 過肩摔動作10次,以作為為評估員評比前、後測。

(三)計分方法,過肩摔動作評估表以李克特氏六等評量法(Likert scale),分 別為6.「非常好」、5.「很好」、4.「有點好」、3.「有點不好」、2.「不好」、

1.「非常不好」,所得分數愈高,代表其動作愈佳。

(四)評估員為台東縣三位具有全國柔道協會所核發之合格柔道A級教練證者 來擔任評估員。

四、身體覺察能力量表

(一)說明:本研究之身體覺察能力量表是引用蘇國正於2008年編製適用於國 小四年級學童之身體覺察能力量表,參見附錄六。用以研究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的實施,對於受試者身體使用與改善情形。

(二)於課程前、後各施測一次。

五、身心動作課程課後回饋單

(一)說明:由研究者事先針對上課內容設計若干問題,提供學生填寫,藉此 了解研究對象對課程的反應與接受程度、活動當下想法和心得、及身體 的感覺或改變等。每次學習單亦提供開放性問題,讓研究對象自由表達 其想法,學習單,參見附錄八。

(二)於每次課程實施後施測。

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第四節 實施流程

本研究經由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後進行文獻探討以確立研究方向,接著進行 受試者的篩選,並建立基本資料。

(一)於課程開始前讓實驗組接受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疼動指數、過肩摔動作評估 值前測;之後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並於課程進行中收集肩關節活動度、

肩關節疼痛指數等量化之資料。十週課程結束後進行後測,將所得資料加以分析,

研究流程如圖3-11。

篩選受試者

對照組 實驗組

前測 前測

進行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疼痛 及過肩摔動作評估後測

資料分析與討論

一般訓練 一般訓練

(二)肩關活動度檢測流程

本研究之肩關節活動度檢測地點在國立台東A高級中學柔道館,前測和後測地 點皆相同。檢測流程圖,如圖3-12。

圖3-12 肩關活動度檢測流程圖 填寫資料

測量肩關節前舉角度

測量肩關節後舉角度

測量肩關節外展角度

測量肩關節外旋角度 測量肩關節內旋角度

完成檢測

第五節 課程規劃與實施

本課程設計是以身心學為理論基礎,結合身心技法之呼吸、覺察、動作以及 意象等元素,設計出一套針對柔道選手肩關節疼痛的動作課程,進行教學及教材 實施,並記錄選手的學習反應與效果,以及針對教學者在實施過程所發現的問題 進行檢討,以達到省思與成長,提升運動員身體覺察能力及正確使用身體的觀念,

藉此改善肩關節疼痛情形。

本節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課程教學理念與目標,第二部分為課程架構 分析,第三部分為課程流程與原則,第四部分為課程內容分析,第五部分為活動 流程與動作說明,第六部分為課程內容大綱。

一、課程教學理念與目標

(一)課程教學理念

動作本身提供人們最深刻的感受經驗,亦是一個生命體最真實的呈現,每個 動作背後都有其意圖和表達,也訴說著不同的情緒和感受(劉美珠,2008)。身 心動作教育與訓練課程最大的不同在於,身心動作教育以「身體」為本,以「動 作」為師,強調由內在去體驗身體改變的「微妙」,透過「身體」,重新思考動 作的意義;並提供自我開發覺察、探索的經驗;再經由課程的操作、他人的互動、

開發各種感官潛能,從中學習如何面對身體、面對自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 能力,達到身心動作教育的目的。

柔道方面,以身心學觀點強化身心發展,藉由了解自身運作模式以強化後設 認知,以達到重心調整及提升協調性,並且修正柔道過肩摔姿勢,更強化預防受 傷及傷後自我修護,從提升自我了解進而修正自我。

(二)課程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提升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疼痛改善之效果進行課程設計,其課程 目標主要有了解肩關節與身體結構的關係、修正並調整身體動作、提高身體覺 察能力、減低肩關節疼痛。各課程目標如下:

1. 由設計編排適合此階段的肩關節結構的課程,製成講義,配合講解法以及圖片 解說法,來達到肩關節結構的認識,進而了解肩關節與身體結構的關係。

2. 藉由呼吸與放鬆的活動,增進柔道選手覺察身心狀態的能力,學習自我放鬆及 調整呼吸的技巧,進而修正身體動作並調整柔道各項技能的姿勢。

3. 藉由自我身體覺察的動作操作,了解身體的各種感覺,進而感受肩關節的疼痛

3. 藉由自我身體覺察的動作操作,了解身體的各種感覺,進而感受肩關節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