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論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論相關研究

本節將從身心學的理論背景、身心動作教育基本論述、以及身心動作教育相 關研究進行探討。身心動作教育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從自我身體出發,運用一 系列的身心教育活動,來開發身體覺察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察 身體當下的經驗(劉美珠,2003)。

一、身心學基本理論

(一)身心學之意涵

本研究所論述的身心學(Somatics)是一個研究和體察"soma"現象的領域,

soma是希臘文,意指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Hanna, 1983)。雖然soma與body 在辭典上同樣譯為「身體」,不同於body將身體物化的概念,soma指的是身心合 一的身體,這個身體有不同的情緒感受,是一個動態的、流動的並且不斷改變的 活體(林大豐、劉美珠,2003),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感知、自我覺察 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Hanna, 1970)。

身心學的發展,最早是源自於人們為了解決身體上的問題,或對於身體的好 奇,透過對自我身體的探索,慢慢發展出不同派系的身體療法與技巧。直到1976 年湯瑪斯‧漢那(Thomas Hanna)整合各家技法的共通性,形成了一門重視身心 整合、強調由內在經驗身體感受以瞭解身心現象的研究科學(劉美珠,2004a)。

林大豐(2001)將不同身心技法的觀點加以統整,並建構出身心學共通基本論點:

1.主張身心合一(body & mind are one, not two)

2.尊重身體的智慧(body wisdom)

3.強調內在的自我體察(experienced from within)

4.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5.開發覺察(awareness)

6.體知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

7.接觸(touch)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ning)。

(二)身心教育

以身心學的論點,重新認識「身體」,並運用在生活及教育的層面上,其課 程就成為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的內容。身心教育透過教育的模式,強調 開發身心覺察能力的教育過程,注重身體的經驗與感受、動作探索及個人結構功 能的檢視與覺察,經由身體再教育、再學習的理念,進而改善身心狀況的全人教 育(Linden, 1994)。

綜合上述論點,深刻瞭解身心學著重於身體的發展,「身體」的主體性要重 新受到重視,它是等同於「心智」的地位,而不是從屬的關係。從外在而言,強 調身體使用的再教育,教導符合人體結構的動作,改變過去錯誤的習慣,讓身體 處於最自然的狀態。就內在而言,強調身體內部的自我覺察,傾聽身體的聲音,

尊重身體的智慧,經由內在歷程的省思,改變心理層面與身體的使用方式,不再 是身體與心理分開呈現二元狀態,進而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二、身心動作教育

(一)身心動作教育理論基礎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主要以身心學理念為基礎,透 過動作教育的模式,架構出新的體育教學模式。其論點主要在於學習身體使用模 式以及對身體內在的覺察與反省,進而探索自我本能動作,達到改善身心狀況的 目的,其理論基礎如下(劉美珠,2003:256):

1. 主張身心合一。

2. 身體是活生生的有機「動作體」。

3. 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現象,強調內在自我覺察與開發身心覺察能力。

4. 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而非目標導向(goal-oriented)。

5. 強調「體知」(embodiment)的學習而非僅是「認知」的學習。

6. 提出學習是一連串覺察、選擇與改變的過程。

7. 重視接觸(touch)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education),並強調其對於「身 體再教育」的重要性。

8. 學習尊重及體會身體智慧(body wisdom)。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劉美珠(2004c)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中,主要以體認身體、開發身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架構

劉美珠(2006)指出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是在身心 學(Somatics)的哲思和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的理念下,所發展出來新 的體育課程模式。它提出了「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的主張,藉由「身 體動作」進入自我的內在世界,來重新教育身體與學習對身體的尊重和傾聽,並 試圖在學校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架構中,實踐全人教育的理念。對照九年 一貫的革新課程所提出來的觀點和目標來看,都是以「覺察」、「反省」、「選 擇」與「改變」的精神,來重新思考及建構教育的方向、內容與策略;而進一步 檢視「健康與體育」領域中所提出的理念與主題軸,確實是可以藉由選擇與整合 身心技巧的內容,研發適合於不同階段的教材,透過更多元的身體教育方式來達 成其所提出的能力指標。尤其,為了因應快速變遷的社會與壓力劇增的生活,除 了教育部正極力推展的身體基本體適能應加強外,對於自我身心的覺察、體會、

調適和控制能力更是益顯重要,而體育課程正是可以實施再訪身心的好場域。

身體教育的課程應該能夠透過活動內容的安排,讓學生能夠學習傾聽身體的 聲音,並和內在的自我做深度的溝通,以便在進行身體鍛鍊的同時,隨時留意身 體所發出來的訊息,並用心體會及享受當下的每一過程,這也是身心動作教育最 主要的理想與目標。在規劃與設計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時,主要是強調身心覺察 能力的開發過程,著重活生生的經驗和體會,並檢驗個體的結構與功能,進而調 和與改善身心互動的狀態,探索與開發更多動作的可能性。依據其向內在經驗與 反省的精神,來設計多元而有趣的身體活動練習,並試圖延伸、發展與應用到其 他層面的統整學習,建構身體教育領域的新典範。以下針對身心動作教育的基本 課程課程架構呈現如下:

圖2-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架構圖(劉美珠,2006)

此乃規劃出身心動作教育之可能內容方向的架構,每一個向度都可以各自有 特定的教學目標、內容、教材和教學方法,是值得我們共同努力與研發的空間。

在課程的實施中,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則是引導者的角色,提供學生一個舒適、

安全與安心的探索和學習環境,讓學生能有一個自我進入身體探索與學習傾聽身 體的空間,來學習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並以他/她自己的「身體」為師,透過 身體的探索,更深入瞭解自我。

四、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改善身體覺察能力的成效

續表2-3 呼吸放鬆效能之研究

資料來源:張聖岳(2011:16)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呼 吸 放 鬆 效 能 黃晴淇 2006 10 位國小教師

於課程中加入呼吸練習,受試者皆認為 呼吸練習對於減輕壓力及靜心方面有所 幫助,僅有一位受試者表示沒有感覺。

尤瀅捷 王德正

劉美珠 2006 國小學童

在身體覺察系列課程的實施研究中發 現,學童經由呼吸可獲得較佳的靜心與 放鬆效果,並且對緊接的活動有更加的 專注力與學習態度。

張玉佩 2006

6 位小四~小六 情緒與行為有 困擾之學童

1.學童能從「呼吸」覺察身體的變化。

2.覺察身體情緒的能力提昇。

3.能從活動中覺察身體的鬆緊及呼吸改 變。

4.學童身體覺察能力之提昇,有助於改 善負面行為及情緒

(二)改善身體疼痛方面

四、小結

身心學(Somatics)強調「身體」是一個動態的、流動的和一直改變的活體,

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以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互 動關係,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的經驗科學。而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課程則依據身心學的理論為基礎所發展的;在身體教育課程的形式下,

企圖回到身體的原點,透過一系列的身體活動來開發覺知,認識自我,進而重新 檢查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會身體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識活動的一個教育過 程(林大豐,2001;Hanna, 1977, 1986)。

綜合以上文獻,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中,主要以體認身體、開發身體覺察 能力、改善身體基本能力及放鬆身心靈為首要目標。身心動作課程在內容架構上,

以呼吸探索與靜心為基礎練習,做為進入自我探索的手段。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

調和身心,達到身體各部位的放鬆,進而減緩身體累積的疲勞及傷害,達到傷害 治療的效果。

由許多相關的研究文獻可發現,身心動作課程除了能加強受試者的學習力及 專注力,並且能改善受試者的負面情緒及行為。並且身心動作課程在身體疼痛方 面亦能達到實質的成效,不管是在肩部、下背部等運動傷害或是月經疼痛都顯示 了一定的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