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肩關節活動度之影響情形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疼痛之改善的 可行性,以及探討國中柔道選手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情況與學習情形,

並且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前後,國中柔道選手身體使用與感受的改變情 形。本研究擬於課程開始前讓受試者接受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疼痛指數、過肩 摔動作評估以及身體覺察能力量表之前測,之後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並 於每週測驗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活動度與肩關節疼痛指數以及在課程後蒐集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課後回饋單,另於五週課程後進行過肩摔動作評估之中測,最後於 十週課程後進行後測,探討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否對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 疼痛指數以及過肩摔動作造成影響。

本章分為五節呈現統計分析結果,第一節為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

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活動度影響之探討;第二節為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後,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疼動指數影響之探討;第三節為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後,國中柔道選手過肩摔動作影響之探討;第四節為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後,國中柔道選手身體使用與感受的改變情形之探討;第五節為進行十週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後,國中柔道選手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情況與學習情形 之探討。

第一節 肩關節活動度之影響情形

本節主要探討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活動度之影響,

肩關節活動度分為前舉、後舉、外展、外旋與內旋五個向度,本節將以共變數分 析探討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活動度差異情形,以前測成 績為共變,探討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否會影響不同組別肩關節活動度。

一、前舉成績之比較 總計 20 121.45±6.14 120.85±6.20 121.30±6.39 121.75±6.36 122.50±6.53

表 4-2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舉」成績六至十週測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對照組 10 118.50±4.79 118.20±4.92 117.70±4.67 118.50±4.62 118.30±4.72 總計 20 123.10±6.66 123.15±6.98 122.50±6.48 123.85±6.99 123.80±7.16

110.00

由表 4-1 及表 4-2 得知經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一般訓練課程後,實驗組在

「前舉」成績由 124.3±6.82 進步到 129.3±4.32;對照組在「前舉」成績由 118.6±3.89 退步至 118.3±4.72;兩組受試者的平均數由 121.45±6.14 進步到 123.80±7.16。

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先進行「組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表 4-3 結果顯示組 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未達顯著水準(p>.05),表示各組內共變相前測「前舉」

與依變項後測「前舉」的線性關係具有一致性,及共變相造成的調整效果在各組 內具有一致性作用,所以適合採用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

表 4-3 不同組別「前舉」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實驗組別×前測「前舉」 162.450 1 162.450 5.273 0.054

誤差 554.500 18 30.806

校正後總數 716.95 19

表 4-4 為不同組別「前舉」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由表 4-4 結果顯示組間 效果的考驗達到顯著水準(p<.05),表示「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驗效果 對於後測「前舉」有顯著影響。由事後比較發現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後,實驗組後測「前舉」高於控制組後測「前舉」成績,即「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國中柔道選手「前舉」成績有顯著影響。

表 4-4 不同組別「前舉」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事後比較

前測「前舉」 306.567 1 306.567 84.559 .000

實驗組別 176.808 1 176.808 48.768 .000 實驗組>控制組

誤差 61.633 17 3.625

校正後總數 973.200 19

*p<.05

二、後舉成績之比較

由表4-5及表4-6得知經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一般訓練課程後,實驗組在

「後舉」成績由47.10±6.10進步到52.90±4.56;對照組在「後舉」成績由47.50±5.04 退步至46.80±3.88;兩組受試者的平均數由47.30±5.45進步到49.85±5.17。

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先進行「組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表 4-7 結果顯示組 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未達顯著水準(p>.05),表示各組內共變相前測「後舉」

與依變項後測「後舉」的線性關係具有一致性,及共變相造成的調整效果在各組 內具有一致性作用,所以適合採用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

表 4-7 不同組別「後舉」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實驗組別×前測「後舉」 .800 1 .800 .026 .875

誤差 563.400 18 31.300

校正後總數 45310.000 20

表 4-8 為不同組別「後舉」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由表 4-8 結果顯示組間 效果的考驗達到顯著水準(p<.05),表示「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驗效果 對於後測「後舉」有顯著影響。由事後比較發現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後,實驗組後測「後舉」高於控制組後測「後舉」成績,即「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國中柔道選手「後舉」成績有顯著影響。

表 4-8 不同組別「後舉」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事後比較

前測「後舉」 256.436 1 256.436 65.988 .000

實驗組別 202.588 1 202.588 52.131 .000 實驗組>控制組

誤差 66.064 17 3.886

校正後總數 508.550 19

*p<.05

三、外展成績之比較 實驗組 10 120.80±8.15 120.80±8.02 121.20±7.73 122.10±7.59 122.90±7.08 對照組 10 119.30±4.52 119.10±4.04 119.70±4.11 119.50±3.92 119.30±4.22 總計 20 120.05±6.46 119.95±6.24 120.45±6.07 120.80±6.03 121.10±5.96

表 4-10 實驗組與對照組「外展」成績六至十週測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實驗組 10 123.90±6.56 124.90±6.12 123.40±7.23 126.10±5.74 127.00±5.31 對照組 10 119.00±4.03 119.00±3.89 118.10±4.07 118.70±3.89 118.60±3.72 總計 20 121.45±5.86 121.95±5.84 120.75±6.32 122.40±6.10 122.80±6.20

112.00

由表 4-9 及表 4-10 得知經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一般訓練課程後,實驗組 在「外展」成績由 120.80±8.15 進步到 127.00±5.31;對照組在「外展」成績由 119.30

±4.52 退步至 118.60±3.72;兩組受試者的平均數由 120.05±6.46 進步到 122.80±6.20。

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先進行「組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表 4-11 結果顯示 組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未達顯著水準(p>.05),表示各組內共變相前測「外展」

與依變項後測「外展」的線性關係具有一致性,及共變相造成的調整效果在各組 內具有一致性作用,所以適合採用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

表 4-11 不同組別「外展」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實驗組別×前測「外展」 11.250 1 11.250 .259 .617

誤差 781.700 18 43.428

校正後總數 792.950 19

表 4-12 為不同組別「外展」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由表 4-12 結果顯示組 間效果的考驗達到顯著水準(p<.05),表示「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驗效 果對於後測「外展」有顯著影響。由事後比較發現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後,實驗組後測「外展」高於控制組後測「外展」成績,即「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國中柔道選手「外展」成績有顯著影響。

表 4-12 不同組別「外展」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事後比較

前測「外展 314.973 1 314.973 84.421 .000

實驗組別 273.417 1 273.417 73.283 .000 實驗組>控制組

誤差 63.427 17 3.731

校正後總數 731.200 19

*p<.05

四、外旋成績之比較

由表 4-13 及表 4-14 得知經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一般訓練課程後,實驗組 在「外旋」成績由 83.90±2.13 進步到 87.90±1.85;對照組在「外旋」成績由 85.10

±2.73 退步至 84.00±2.21;兩組受試者的平均數由 84.50±2.46 進步到 85.95±2.82。

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先進行「組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表 4-15 結果顯示 組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未達顯著水準(p>.05),表示各組內共變相前測「外旋」

與依變項後測「外旋」的線性關係具有一致性,及共變相造成的調整效果在各組 內具有一致性作用,所以適合採用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

表 4-15 不同組別「外旋」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實驗組別×前測「外旋 7.200 1 7.200 1.202 .287

誤差 107.800 18 5.989

校正後總數 115.000 19

表 4-16 為不同組別「外旋」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由表 4-16 結果顯示組 間效果的考驗達到顯著水準(p<.05),表示「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驗效 果對於後測「外旋」有顯著影響。由事後比較發現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後,實驗組後測「外旋」高於控制組後測「外旋」成績,即「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國中柔道選手「外旋」成績有顯著影響。

表 4-16 不同組別「外旋」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事後比較

前測「外旋 53.440 1 53.440 42.333 .000

實驗組別 105.522 1 105.522 83.591 .000 實驗組>控制組

誤差 21.460 17 1.262

校正後總數 150.950 19

*p<.05

五、內旋成績之比較

由表 4-17 及表 4-118 得知經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一般訓練課程後,實驗 組在「內旋」成績由 58.30±4.60 進步到 63.00±3.20;對照組在「內旋」成績由 58.30

±5.56 退步至 56.80±4.24;兩組受試者的平均數由 58.30±4.96 進步到 59.90±4.84。

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先進行「組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表 4-19 結果顯示 組內回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未達顯著水準(p>.05),表示各組內共變相前測「內旋」

與依變項後測「內旋」的線性關係具有一致性,及共變相造成的調整效果在各組 內具有一致性作用,所以適合採用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

表 4-19 不同組別「內旋」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性質檢定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實驗組別×前測「內旋 .000 1 .000 .000 1.000

誤差 468.200 18 26.011

校正後總數 468.200 19

表 4-20 為不同組別「內旋」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由表 4-20 結果顯示組 間效果的考驗達到顯著水準(p<.05),表示「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驗效 果對於後測「內旋」有顯著影響。由事後比較發現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後,實驗組後測「內旋」高於控制組後測「內旋」成績,即「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國中柔道選手「內旋」成績有顯著影響。

表 4-20 不同組別「內旋」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p

事後比較

前測「內旋 215.442 1 215.442 95.982 .000

實驗組別 192.200 1 192.200 85.627 .000 實驗組>控制組

誤差 38.158 17 2.245

校正後總數 445.800 19

*p<.05

六、綜合討論

身心動作教育研究層面相當廣泛,包含身體的使用方式、身體自我覺察的能 力、身體與心靈的互相連結等,若能提升自我身體覺察的能力,並達到正確的身 體使用方式,便能達到改變身心進而提升的目的。

本研究是以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活動度的影響進 行探討,所得結果表示在肩關節前舉、後舉、外展、外旋與內旋五個向度當中,

實驗組的後測結果皆有明顯的改善。另外研究結果亦顯示出,受試學生無論是實 驗組與對照組皆受第八週參加全國性柔道比賽所影響,而使得五個向度的指數皆

實驗組的後測結果皆有明顯的改善。另外研究結果亦顯示出,受試學生無論是實 驗組與對照組皆受第八週參加全國性柔道比賽所影響,而使得五個向度的指數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