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有效內部控制與組織績效

一、組織績效

陳志泰(2001)引述徐佳銘(1993)認為組織績效為組織目標的達成程度,許多 學者皆認為績效是對組織目標達成程度的一種衡量,甚至可以將績效和目標劃上 等號。許宏明(1995)指出由於企業經營之目標很多,因此通常隨著研究主題的不 同而採用不同的績效指標。Choi & Mueler (1992) 認為企業從事績效評估時,財 務與非財務指標應並重,亦即質化與量化並用。

Delaney & Huselid (1996) 則以認知的組織績效及認知的市場績效來衡量組 織績效。其中認知的組織績效包括: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新產品或服務的開發、

吸引人才的能力、顧客滿意、管理者與員工之關係、員工間關係。認知的市場績 效則包括:營業額成長率、市場佔有率、獲利率、行銷能力。

Venkatraman & Ramanujam (1986) 認為績效的範疇有三;財務性績效(銷售 成長額、獲利率等),事業績效與組織績效。其中財務性績效為傳統策略研究最 常用的概念範圍。事業績效乃是除了財務指標外,再加上市場佔有率、產品品質、

導入新產品、製造附加價值等非財務性指標。組織績效則適用於較廣泛的範圍如 策略管理與組織理論等。

組織績效的評估著重在不同的部份,組織從環境帶進資源,加以轉變成產 品後,又送回環境。傳統的績效量測方法有目標方法-是從產出面來看目標達成 度,系統資源方法則從開頭看組織是否有效獲得高績效所需的資源,而內部歷程 方法則看內部活動,以內部健全與效率指標評估績效,但上述三種量測方法仍存 有不夠周延且難以克服的缺點。Rob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 (1996)指出 許多管理者很難以不準確、非量化的量測評估績效。但是,當管理者能將績效量 測與策略執行一起看時,能幫組織達成目標。

因此,以COSO報告之整體架構之定義:「目標,是一個企業奮力達成者;

內部控制的組成要素,則是為達成該目標之所必備。兩者間存有直接的關係。」

組織的內部控制制度若能依其歸納出之五要素設計並確實執行,則能合理保證有 效達成組織目標。目標與內部控制要素間有直接關係,目標是企業想要達成的對

象,而內部控制要素則是達成目標所必須的。內部控制與整個企業有關,或與其 中一個單位或一種作業有關。對營運目標之達成,所有五個要素都適用且都重 要。例如達成有效管理營運、編製可靠財務報表及遵循法令三目標必須有控制環 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資訊與溝通、監督等要素的配合

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對組織績效之達成均負有責任。透過內部控制之落實,

實現組織目標。內部控制因人而產生效果,它不僅是手冊及表格而已,尚包含組 織內各個層級的人。陳志泰(2001)引述 Mayo2人群關係學派將焦點著重於「人」

之後,管理的相關理論與經驗性研究也就開始廣泛地環繞在「員工」此一相關主 題上。他們推論員工的動機與感受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行為與表現,員工在組織 中的行為有認知行為、需要、動機、學習、人格、特性、工作的績效行為及行為 的改變等等,行為是達成績效的動因;績效是行為的結果。員工行為是受相當多 的變項所影響。這些影響會造成個體的績效行為或反績效行為,員工績效行為要 扮演有效,必須要加上工作規範和工作要求,這兩方面是一個組織本身要設計規 劃好的運作架構或管理制度,且員工績效的行為才具個體行為的效能。現今企業 致勝的關鍵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不再只是資源、資金或技術,而是公司內的員 工。由此可知,組織內的員工是一個企業或組織績效之高低甚或成敗的決定性因 素。

林炳滄(1998)也認為內部控制的有效運作,受「人」的影響,徒法不足以 自行。而影響控制系統之妥當性及有效性,除了一般員工之外,董事會及高階管 理階層之重視與支持,最居關鍵性。

施炳煌(2003)認為我國中央行政機關在建構內部控制制度時,為求制度完 整並能落實,必需在觀念層面、執行層面及法規層面多管齊下,始克有成。

黃麗花(2000)認為內部控制是組織內每一成員參與並持續貫徹執行的作業 過程,故內控觀念、政策及目標必須深植組織內全體人員才有成效。若組織內人 員對內部控制認知不清,將成為執行的最大阻礙。因此馬秀如(1997)透過專家 訪談方式,列出 17 個國內企業界人士對內部控制錯誤觀念,黃麗花(2000)將 此 17 個不當觀念及錯誤原因整理歸納如表 2-2。

2 Mayo(梅堯) 1933 及其同僚透過霍商實驗評估非正式組織對於生產、效率的影響。

表 2-2 內部控制的不當觀念及錯誤原因表

不當觀念 錯誤原因

近來,部分機關出現了內部控制失效現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如台鐵意 外,五人慘死自強號列車輪下;國有土地標售案爆發土地掮客串通郵務佐竊取並 竄改標單的重大弊端;彰銀行員盜賣基金 6,000 萬;富邦證券交易員按錯指令造 成 77 億元錯帳事件等,多因機構人員對內部控制觀念認知不清及對其重要性之 認同感不足而導致。

行政院主計處於 2000 年訂頒「健全財務秩序與強化內部控制實施方案」,

提出財務弊端案例,為防杜政府機關內部控制失控現象及財務弊端之發生,使內 控制度興利與防弊功能充分發揮,又於 2003 年針對各項問題深入探討,研擬解 決方案,俾強化各機關內控機制。有關預算執行及會計處理查核發現之共同缺失 案例如下:

1.出納人員偽造銀行或公庫對帳單、繳款收據,在會計人員未嚴格審核之情 況下,導致代收代付、暫收暫付等專戶存款被挪用。

2.統一收據未依規定控管或出納人員以臨時收據代之,給予出納人員可乘之 機,造成公帑受損。

3.經辦人員收受現金,未及時清繳,循環挪用;或以虛偽之報價單、清冊、

發票、收據或其他各種憑證假報銷,應付代領款項代領實際並未支付,或 延遲支付等方式挪用公款,中飽私囊。

4.未依規定辦理採購,洩漏底價,逕行指定廠商,或驗收不切實,不法圖利 廠商,收取回扣。

5.未依採購合約所訂條款切實執行,如逾期完工,未按合約規定處罰,或擅 自塗改合約規定,不法圖利廠商。

6.未依規定編列預算,逕行收支或挪移墊用,造成資源浪費,公帑受損。

7.虛報或浮報經費,支領無法令依據之獎金或津貼等。

8.上級機關補助款、委託研究經費未依核定項目執行,挪作他用。

依相關機關在制度實施及人員管理上之問題,其失控原因分析如下:

1.制度實施失控:

(1) 未落實會計審核,懸記帳項未即時清理,產生公款遭挪用之空間。

(2) 未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現金及財務之實地查核,且未切實核對銀行或公 庫對帳單、管制收據及有價證券。

(3) 未按規定辦理採購,造成規劃設計不周,監造、估驗不實,未按契約 切實履行。

(4) 未落實預算編列及執行,導致挪移墊用、經費浮報等情事。

2.人員管理失衡:

(1) 機關員工未具內控理念,部分機關管理人員較欠缺法制觀念。

(2) 機關主管人員未切實監督財務、出納、採購人員之操守及行為。

(3) 財務、出納、採購人員久任其職,職務未予輪調或輪換。

(4) 主管機關或上級機關疏於督導管理。

二、有效的內部控制

依 COSO 之定義,不同企業的內部控制其有效程度不同;在不同時間執行 某一特定內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或許也不同。但當一個內部控制符合下列標準 時即可謂有效:

董事會及管理階層能合理擔保下列事項:

1.了解該企業營運目標被達成的程度 2.對外財務報導係屬可靠

3.相關法令係被遵循

由於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故其有效性是此一過程在特定時點的狀態(state) 或情況(condition)。當 5 個組成要素均有效運作時,才能對於上述某一種或一種 以上目標的達成,提供合理的擔保,因此這些組成要素即成為判斷內部控制是 否有效的標準。

雖然在宣稱企業內部控制為有效時,所有 5 個組成要素均須被滿足,但並 非不同企業的每一個組成要素均應同樣運作,或運作達相同水準,即各組成要 素之間可以互相消長(trade off),因控制可以滿足幾個不同目標。因此在某一組 成要素下的控制或許可用來滿足本屬另一組成要素下,該控制所欲滿足的目

標;此外,不同控制對防範特定風險的程度不同,所以雖然個別補充性控制的 效果有限,但合起來卻可能可以令人滿意。

這些組成要素及標準,可適用於內部控制整體,亦可適用於一類或一類以 上的內部控制目標。當考量任何一類內部控制(如與財務報導有關的控制)是否 有效時,所有 5 個標準都須滿足,如此才能作成與財務報導有關的內部控制係 有效”的結論。

馬秀如(2005)指出執行內部控制的後果,可以大致分為有效及無效二類。

當內部控制無效時,一定有缺失(內部控制的弱點),但即便內部控制整體有效,

亦可能仍有缺失,只不過該等缺失不嚴重而已。

楊品輝(2003) 指出企業如何能持續獲利極大化,便需要建立完整內部控制 制度來供企業參考遵行。曾秀貞(2004)指出內部控制表現與公司經營績效(ROA

&ROE)間有正向關係。

蔡福建(2000)之研究也建議政府機關更應落實內部審核,內部控制之機制與 實施,希經由事先自我評估,發掘問題,隨時加以改善,建立自我稽核監督功能,

而能防範弊端的發生與提高行政效率,以推動公部門之有效經營運作,減低失敗

而能防範弊端的發生與提高行政效率,以推動公部門之有效經營運作,減低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