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研究背景

自福特開始生產汽車以來,其以生產標準化的產品來加快生產速度,並透過規模 經濟來降低生產成本,這種自動化且大量生產的模式即被視為二十世紀最有效率 的生產方式。以「大量生產」為目標的生產模式,使得產品發展、銷售、配送、

以及服務的成本得以降低,生產產品的時間得以大量縮短,產品的售價也得以降 低。低價格的產品使得大量的消費者有經濟能力購買,市場得以擴大,進而創造 了一種強化製造商與顧客間認知的標準產品。

然而,隨著個人主義的抬頭,大量生產的典範漸漸受到挑戰,標準化再也無法滿 足消費者的需求,產品及服務便開始往「客製化」的方向前進,來展現消費者個 人風格與實現個人需求。量身訂作的客製化產品及服務雖然迎合顧客所需,但其 量少特製、製造過程複雜性高的特性,使生產成本高昂進而導致高價格,削減了 顧客的購買意願。

如今,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市場需求變動日益快速且劇烈,企業不但要滿足 顧客多樣化的需求,也要兼顧成本與迅速回應市場的競爭能力,因此「大量客製 化」的概念應運而生。「大量客製化」融合了上述兩種系統的優點,以大量生產 的技術完成客製化商品/服務的提供,而且只使用相近的成本和時間就達成生產 和交貨的目標,此即「大量客製化」的主要概念。

1.2 研究動機

Pine II (1993) 指出,並不是所有的市場都適合大量客製化,例如:油、瓦斯、

小麥這類的大眾必需品無差異化的需求。而大量客製化適用於高度混亂的市場情 況,影響的因子如:消費者需求的改變、科技的進步、產品生命週期的縮短等。

Pine II 所提出大量客製化所適用的情況,正好是現今對社會環境、產品特性的 最佳寫照。

大量客製化的來臨,帶動了生產系統新的變革,且促使企業發展成以顧客為主導 的虛擬生產體系;這意指設計師必須設計出得以增加顧客需求彈性的產品/服務 結構,因此,如何事先預測顧客需求並轉化為企業未來的產品/服務,是企業在 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因素。藉由網際網路的發展與資訊科技的建構及應用,使顧客 能掌握更多的產品/服務主控權,並透過模組化的結構、敏捷製造與協同設計的 供應鏈,來蒐集、整合與分析顧客需求與未來趨勢,依此來回應至生產週期中的 設計、製造、組裝及配送等價值鏈中不同階段,期能將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服務 送達顧客手中。這些大量客製化的不同成功因素探討,在國內外數件個案研究當 中,均有所提及。

在企業導入大量客製化的同時,除了可對企業重新檢視來改善流程功能之外,還 應將此概念植入顧客關係管理之中,忠實地記下顧客購買的行為與喜好,在每次 的交易過程中呈現出相對應顧客的購買氣氛與空間,使大量客製化更能實現於顧 客關係管理的精神層面上,對顧客落實專屬的「體驗行銷」,全面提升顧客滿意 與忠誠度。

企業如何因應大量客製化所帶來的衝擊,「使顧客在可接受價格下都能找到他們 想要的產品/服務」,及其背後的成功因素,為驅動本研究進行的最大動機。

1.3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為探究大量客製化的意義、內涵與執行方式,並透過個案研討,去分 析大量客製化在不同企業性質之下,分門別類的成功因素。主要的研究目的分述 如下:

一、 探究大量客製化的意義、內涵與執行方式

二、 以個案研究法分析大量客製化在不同企業性質之下,分門別類的關鍵成功 因素;其企業性質分為製造業/服務業、to Business / to Consumer,如下圖 所示:

APC,

MarelliMoltori, TSMC OIP

mi adidas, BEMZ, LEGO,

Ziami(失敗案例) 製造業

服務業 MeWorks, Serverside

Amazon, Vuru(失敗案例) to business to consumer 圖一 不同性質的企業矩陣

三、 就分類完成的成功因素,提供國內企業實施大量客製化的參考

1.4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研究擬以整理與歸納國內外論文、期刊與書籍資料等方式,探討運用大量客製 化的手段與限制,並藉由個案討論,去歸結不同企業性質下的成功因素,希冀對 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培養有所貢獻。研究架構如下圖所示:

確認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探討-大量客製化

大量客製化個案研討 

成功因素整理與歸納 

結論與建議 

圖二 研究架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