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的教育,不僅可提升國家與個人的競爭力,更重要的,它是健全 人格、平衡身心與開啟創造力很重要的力量。而最好的美感教育,應 該融入生活裡……。 摘錄自許芳菊(2006)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一、科技發達,生活美感欠缺

台灣自現代化以來,一直未經過成功的轉型,在創造與美感兩方面都屬第 三等國家,遠不如歐美各國(漢寶德,2004)。在過去有科學救國論,今天則盛 倡知識經濟,都是以科學發展來強化國力的觀點,在今天的科技時代裡是無可 爭議的,然而只講科學是不夠的。當科技發達的時候,感性之需求也相對提高,

而美感可以轉變成為一種文化力量,在基礎教育中奠基,在日常生活中滋長。

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卻無法在物質的領域裡去填滿,必須在精神層面上才能 獲得充分的滿足。台灣的兒童才藝教室密度極高,但放眼城市的人文景象、國 人普遍的美學素養卻又往往令人搖頭。我們當今的社會,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 物質的富足不在話下,但內探其品質,就有許多令人非議之處;例如:食的方 面只要快速方便就好,烹飪的美感藝術已逐漸消失;衣的方面一味地追趕流行,

但流行卻未必能和美感劃上等號;住的方面因台灣的地稀人稠,幢幢高樓平地 起,形成不搭調的景象;行的方面,街道上車與人的爭行與擁擠,讓許多人的 美感官能麻木了。綜看以上種種面貌,不禁讓人驚歎-生活中的美感置於何處?

二、人有追求美感的天性

美是一種感覺,有時是一種舒坦愉悅,如康德所謂的優美然;但有時它又 是一種震撼或讚嘆的體驗,如壯美然。這種美的感覺是不涉及利害之考量的,

而且往往超越人我、物我之境界,使人心弦怦動;而人類愛美的情操是與生俱 來的,然愛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好的經驗與事物,是人類天性中永無止境的 歡愉。當寧馨的生命開始躍動的同時,心靈也存在著美的感受和創作的衝動。

人是萬物中獨具能思考、會欣賞、有感知、愛創造者;「美」讓人感受到做 為人的美好,並由「美」中激發創造力。而在新的世紀裡,人和己、人和人以 及人和自然,甚至人和科技的關係,都得靠「美」來做全新的串連(周慧菁,

2001)。未來的台灣甚至全世界需要的是充滿著創造力、想像力,具有美感素養 的人才,而培育人才的基本面,當然必須從教育做起(洪懿妍,2002)。

三、生活美感教育應從小實施

人從出生開始即不斷地接受各式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見幼兒情不自禁 的哼歌、打拍子、手舞足蹈、演戲,就如同塗鴉般的自然,而在生活的週遭,

有許多自然的聲音、節奏、旋律、線條、形狀、色彩……等美的元素,無時無 刻影響著幼兒對美的感受力,藉此以表達個人的情感、思想,且從歌唱、繪畫、

舞蹈、戲劇中,幼兒可體會到情感的交流與融會,享受著美感的樂趣;又藉由 輕鬆愉快的感受,促使其愛好相關之美感元素,以增進生活的樂趣和活力,並 能啟發對美的感受力、創造力,進而使身心調和且健全發展,紓解生活的壓力,

達到親愛、精誠、快樂、活潑的精神(蕭瑞琪,2008)。在幼兒生活教育裡,「美 感」是很重要的元素,透過一些教學相關活動,引導幼兒樂於追求美感智識、

也樂於欣賞與分享美的事物,進而帶領幼兒進入嶄新的美感視野,這不僅可以 培養幼兒好的品格,更將有效提昇幼兒教育的品質。

幼兒是人類成長的萌芽期,更是個體所有教育中對未來最具影響力之階 段。幼兒需要一個具有「美」的學習環境,以孕育他們稚嫩純潔的天性,而「美 感教育」更應從小開始實施,除了教導孩子欣賞藝術以培養美的覺知,更鼓勵 其發揮想像力進行創作,對大自然界學習尊重和發現。幼兒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美感卻是幼兒身心獲得健康、快樂的方法,透過美感統整課程是幼兒教育全方 位人文素養最重要的紮根階段,也是人們生活重心和完整教育之根本,美感已 經不再是個徒具形式的符號,而是透過一些元素運用,完美的傳達著心理或情

感的訊息,以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促進觀賞者的直覺、聯想、推理和創造等各 項能力,而透過各種不同型式的語言了解生活面向中的人我、物我之間的關係。

而天下雜誌在其所出版『美的學習』(2002)一書中指出,美在未來的時代中,

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在將來的教育上,培養美感能力必須加強,美的講求 是未來的一大趨勢。可見美感的學習在未來是重要的,幼兒必須具備美的感受 力,才有更高的競爭力與發展的可能。

四、幼兒生活美感教育之研究缺乏

美是一種記憶,一種懷念,一種感謝……,美就存在生活當中(蔣勳,2002)。 然而在幼兒教育以生活美感表現為議題的教學,是一個未曾開發的領域,其他 相關之研究,在幼兒部分者,有幼兒美感以戲劇教學為例者一篇,以小學低年 級的生活美感教學為研究對象者一篇,雖然相關之論文稀少,但研究者只想單 純的以美感來提升幼兒的生活品質,以美感來誘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因為十年、

二十年後孩子將進入各式職場、各行各業,他們應該擁有自己的休閒生活,而 不是僅懂得烤肉、唱歌、玩電腦。研究者深刻體認幼兒的美感教育應落實在生 活裡,而不是僅限於美術教育中,基於研究者在幼教現場二十餘年之教學經驗,

對於相關課程與教學理論有一番探討,依據相關的理論發展進行課程設計,而 研究之場景就落實在校園生活裡,相信能提供足夠之教材,以做為實施生活美 感教育教學之參考。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教師引導幼兒從生活中身體力行藉由具體的活動與 體驗,經由幼兒的實際參與、五官的感覺與心靈的感動,從自己與週遭環境自 然的關係衍生關愛之情,思考自身與自己的生活,發展生活中各種互動與反省 能力,在此過程中除了學習生活上必備的習慣與技能,也奠定生活美感應具備 之智識與評斷。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經由上述學者的釋義與反思,研究者找到了質性研究的起程理由與動機,

也更想了解在未來這條探索與自我修正之路上,有哪些欲探討之重點?亦因此 形成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茲歸納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探究在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中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範疇。

(二)欲了解在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中,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歷程及 所遭遇之困境及解決之道。

(三)欲藉由此研究的教學過程提昇本班幼兒生活美感素質及研究者在生 活美感教育的自我專業和教學能力。

二、研究問題

依據前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者欲探討以下問題:

(一)幼兒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範疇為何?

(二)在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中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歷程中所遭遇之困 境和解決之道為何?

(三)研究者所實施之生活美感教育教學歷程對本班幼兒及研究者之意義 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以「生活教育」「美感教育」「生活美感教育」三個概念下定義,界定 本研究所涵蓋的範疇,以釐清貫穿本研究中重要名詞的概念,避免混淆或誤導 研究方向。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指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從日常生活體驗中(如學校、家庭、朋友、

傳媒或週遭環境的影響),建立自己的看法和價值觀,獲得技能和知識(毛連塭,

1994)。從教育部發佈的修正令顯示:生活教育重在力行,使學生能以修養充實 生活,「即知即行」,養成履踐篤實的精神,發展實踐道德的能力;以生活實證 知識,「從行求知」,啟發積極創造的思想,增加改進生活的智能;並使課本內 容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以達到「知行合一」之目的。

本研究所指之生活教育泛指幼兒在幼稚園一天中的生活作息,包括上學、

放學、生活禮節、上課秩序、班級氣氛、用餐、午休、吃飯、睡覺、如廁等健 康衛生良好習慣之養成,課程活動中進退的秩序感及生活教學之行為實踐,均 屬生活教育之範疇。

二、美感教育

根據辭海(熊鈍生主編,1982)對於「美育」、「美學」與「美感」的解釋,

「美育」是抒發情感,怡情養性,使生活得以愉悅美滿而高尚之教育;「美學」

是研究美的性質及法則之學問;「美感」(sense of beauty)則是美的感覺。在西 文裡,「美感」(aesthetic)源自於希臘字「aisthetica」,意指「透過感官所覺察 的事」(things perceptible through the senses)。(王恭志,2001;何貝芬,2000)。

杜威(Deway)認為當經驗主體沉浸在一個事件中,他們專注且真誠參與其中,

將自己的感性與理性融合,成就一種具統一性質之經驗,並於經歷過後,具有 滿足、淋漓盡致之感受,此即是「美感」(Deway,1934)。美感的本質,若透 過內心感受的原型分析,了解美的複雜性。物體或客體所存有的美的原型,透

過各種各樣不同的介質,散發出不同波動,使人的感官感知,再經過腦神經的 傳達系統透過大腦的原型分析即是美之判斷規準之確立(陳迺臣,2000)。漢寶 德(1993)則認為美感不一定要有意義,但轉化是必要之過程,轉化就是把原 始美感的元素抽離出來,附著在與物質慾望不相關的東西上面,而一樣可以帶 給人愉悅的感受。而朱光潛(2001)認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 質。黃光男(1993)則認為,美感就是在人、事、物間互動的經驗,能置身其 中或抽離自身,做一種客體觀察過程時的感情成分。美感教育旨在教化、增進 並發展幼兒的生活品味,喚起對美感價值之感受,進而欣賞與認識美的能力,

或製作美的事物(劉豐榮,1991)。

本研究所指的美感泛指幼兒在幼稚園的學習過程中,經由教師引領,自行

本研究所指的美感泛指幼兒在幼稚園的學習過程中,經由教師引領,自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