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生活美感教育班級教學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公立幼稚園班級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生活美感教育班級教學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公立幼稚園班級為例"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桂蘭博士. 幼兒生活美感教育班級教學之個案研究 -以一個公立幼稚園班級為例. 研究生: 池佩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元月.

(2) 謝. 詞. 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生涯隨著論文的誕生,將告一個段 落。此刻之心情可說是複雜多於喜悅。 在幼教職場歷經數十寒暑,回首教學生涯,每天像不停輪轉的機 器,上演著相同之戲碼,質疑自己的專業和熱忱不斷地遞減,很想給自 己一點刺激,一些挑戰。在一次因緣際會中,獲得研究所進修的機會, 在課堂中體悟教授們精闢的見解及教學之熱忱,有如清泉醒腦般的受到 感動,相信這股悸動將轉化成日後教學之動力,直到永遠。 論文經過重重關卡終於完成,要感謝的貴人太多,難以一一道謝,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桂蘭老師勞心勞力,不斷雕琢我這塊粗石,更感謝 系主任姿儀老師細心客觀的建議及不厭其煩的解惑、鼓勵與支持,以及 前系主任秀才老師提供寶貴的意見,使得本論文更添豐富且嚴謹。 感謝這三年多來,一路相伴相互扶持的研究所好夥伴小鈴、蕙娟、 麗君、欣秀、順賢、惠雯、素珍、淑惠、儀玲;也感謝學校的好同事宜 琳、麗華、淑芬、巧玲的幫忙,有妳們的協同合作,才能讓我專心寫作 而無後顧之憂,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及家人不斷的關心與鼓勵,僅將本 論文獻給我摯愛的家人與提攜我的好友們,在此表達心中無限的感謝與 感恩。. 誌謝人. 池佩娟. 二零一零年元月十六日.

(3) 幼兒生活美感教育班級教學之個案研究 -以一個公立幼稚園班級為例. 池佩娟.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兒在生活美感教育之教學,依據幼稚園幼兒生活上的小問 題,訂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在實施歷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找出因 應之道,透過「發現、探討、解決」的研究過程,以提升生活美感之素質。 本研究進行的時程為期二年,探討問題有三:一、幼兒生活美感教育之範疇 為何? 二、在幼稚園中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歷程中所面臨之困境和解決之 道為何?三、這個教學歷程對本班幼兒及研究者的意義為何? 針對幼兒在幼稚園中所面臨的問題,研究者與研究夥伴對話後,共擬訂九項 教學教案,並持續透過研究者與研究夥伴間之討論、實施、省思、修正、再行動 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獲得以下結論: 一、幼兒生活美感教育之範疇包括:人與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精神等。 二、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對幼兒的意義為(列舉三項): (一)幼兒喜歡討論美的議題。 (二)幼兒會自行創作美的事物。 (三)幼兒喜愛接近大自然。 三、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對研究者的意義為(列舉三項): (一)教師會從美感觀點審視日常生活事項。 (二)教師時常討論美感議題因而增進情誼。 i.

(4) (三)教師注重身教輕聲細語是幼兒典範。 最後分別對教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不同建議,作為爾後推動生活美感教育之 依據。. 關鍵詞:生活教育、美感、生活美感、生活美感教育. ii.

(5) A Case Study on Class Teaching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hood—A Public Kindergarten Class as an Example Pei-Jyuan Chih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explored the pedagogy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The researcher set up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designed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detail issues in young children’s life at a class in a public kindergarten. Solutions to the related difficulties were generated in the course of the present study. Research processes such as discovering, exploring, and problem-solving were used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esthetic. The present study lasted for two years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three core research questions. Firstly, what was the subject content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Secondly, what were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solutions to them in the pedagogical course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kindergarten class? Thirdly, what were the significances of implementation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to the young children in the class and to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After numerous discussions, the researcher and her partners generated nine pedagogical lesson plans with the focus 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young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clas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discussions, practices, reflections, modifications and re-practices, the researcher achiev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subject content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relationships: the one between an individual and others, the one between an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the one between an individual and Nature, and the one between an individual and his spirit. Secondly, the significances of implementation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to the young children in the class were: 1. children would enjoy talking about aesthetic issues, 2. children would create exquisite. iii.

(6) things by themselves, and 3. children would enjoy the feeling of being with Nature. Thirdly, the significances of implementation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to the researcher were: 1. teachers would deal with their daily liv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s, 2. teachers would promote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y frequent discussions about aesthetic issues, 3. teachers would build the behavior codes such as talking gently to their young children. Finally, respectiv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and future researchers to be the theoretical ground of practicing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life education, aesthetic, life aesthetic,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iv.

(7)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次............................................................................................................................... v 圖目次..........................................................................................................................vii 表目次.........................................................................................................................viii 照片目次.......................................................................................................................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活教育................................................................................................ .9 第二節 美感教育................................................................................................15 第三節 生活美感教育........................................................................................26 第四節 幼兒生活美感教育之相關研究..........................................................34 第五節 試探性教學實施...............................................................................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45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49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51 第五節 研究流程...................................................................................................54 第六節 研究之信效度...........................................................................................56 第七節 資料之蒐集、編碼及分析......................................................................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幼兒生活美感教育之範疇.....................................................................61 第二節 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歷程及面臨的困境及因應之道..................63 第三節 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對本班幼兒與研究者之意義....................119 第四節 研究者之反思及討論...........................................................................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7. v.

(8) 第二節 建議........................................................................................................134.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137 英文部份...............................................................................................................143. 附錄 附錄一、訪談問題......................................................................................................144 附錄二、參觀美術館學習單.....................................................................................145 附錄三、大木塊之旅學習單.....................................................................................146 附錄四、綿羊班親師交流.........................................................................................147. vi.

(9) 圖目次 圖2-2-1 美術教育、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關係架構圖....................................17 圖3-2-1 綿羊班教室環境平面圖..............................................................................47 圖3-5-1 幼兒生活美感教育教學個案研究流程圖................................................55. vii.

(10) 表目次 表2-1-1 表2-2-2 表2-2-3 表2-4-1 表3-2-1 表3-4-1 表3-7-1. 以生活教育為範疇的基本架構..........................................................................13 美感發展理論.........................................................................................................19 四至六歲幼兒美感階段與特徵..........................................................................21 國內實施美感教育之相關研究..........................................................................36 綿羊班作息時間表......................................................................................... ..48 同事們心目中的研究者.......................................................................................52 資料編碼說明表................................................................................................60. 表 4-2-1 綿羊班生活美感教育教案主題與教學時間計畫表.................................65 表4-2-2 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教案所遭遇的困境及因應之道一覽表..........118. viii.

(11) 照片目次 照片4-2-1 照片4-2-2 照片4-2-3 照片4-2-4 照片4-2-5 照片4-2-6 照片4-2-7 照片4-2-8 照片4-2-9 照片4-2-10. 生活簡單整潔就是美..................................................................................70 晨圈家族,美好溫馨..................................................................................75 多元文化,愛與尊重-山地舞.................................................................79 摺衣摺被,整潔美觀..................................................................................82 欣賞名畫,美感覺知..................................................................................87 腦力激盪美的元素......................................................................................93 庭園雕塑,開心仿作..................................................................................96 大木塊之旅-生活處處皆有美................................................................101 觀察記錄,美的體驗.................................................................................104 小花小草,書籤創作.................................................................................108. ix.

(12) 第一章. 緒論. 美的教育,不僅可提升國家與個人的競爭力,更重要的,它是健全 人格、平衡身心與開啟創造力很重要的力量。而最好的美感教育,應 該融入生活裡……。. 摘錄自許芳菊(2006).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一、科技發達,生活美感欠缺 台灣自現代化以來,一直未經過成功的轉型,在創造與美感兩方面都屬第 三等國家,遠不如歐美各國(漢寶德,2004)。在過去有科學救國論,今天則盛 倡知識經濟,都是以科學發展來強化國力的觀點,在今天的科技時代裡是無可 爭議的,然而只講科學是不夠的。當科技發達的時候,感性之需求也相對提高, 而美感可以轉變成為一種文化力量,在基礎教育中奠基,在日常生活中滋長。 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卻無法在物質的領域裡去填滿,必須在精神層面上才能 獲得充分的滿足。台灣的兒童才藝教室密度極高,但放眼城市的人文景象、國 人普遍的美學素養卻又往往令人搖頭。我們當今的社會,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 物質的富足不在話下,但內探其品質,就有許多令人非議之處;例如:食的方 面只要快速方便就好,烹飪的美感藝術已逐漸消失;衣的方面一味地追趕流行, 但流行卻未必能和美感劃上等號;住的方面因台灣的地稀人稠,幢幢高樓平地 起,形成不搭調的景象;行的方面,街道上車與人的爭行與擁擠,讓許多人的 美感官能麻木了。綜看以上種種面貌,不禁讓人驚歎-生活中的美感置於何處?. 二、人有追求美感的天性 美是一種感覺,有時是一種舒坦愉悅,如康德所謂的優美然;但有時它又 是一種震撼或讚嘆的體驗,如壯美然。這種美的感覺是不涉及利害之考量的,. 1.

(13) 而且往往超越人我、物我之境界,使人心弦怦動;而人類愛美的情操是與生俱 來的,然愛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好的經驗與事物,是人類天性中永無止境的 歡愉。當寧馨的生命開始躍動的同時,心靈也存在著美的感受和創作的衝動。 人是萬物中獨具能思考、會欣賞、有感知、愛創造者;「美」讓人感受到做 為人的美好,並由「美」中激發創造力。而在新的世紀裡,人和己、人和人以 及人和自然,甚至人和科技的關係,都得靠「美」來做全新的串連(周慧菁, 2001)。未來的台灣甚至全世界需要的是充滿著創造力、想像力,具有美感素養 的人才,而培育人才的基本面,當然必須從教育做起(洪懿妍,2002)。. 三、生活美感教育應從小實施 人從出生開始即不斷地接受各式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見幼兒情不自禁 的哼歌、打拍子、手舞足蹈、演戲,就如同塗鴉般的自然,而在生活的週遭, 有許多自然的聲音、節奏、旋律、線條、形狀、色彩……等美的元素,無時無 刻影響著幼兒對美的感受力,藉此以表達個人的情感、思想,且從歌唱、繪畫、 舞蹈、戲劇中,幼兒可體會到情感的交流與融會,享受著美感的樂趣;又藉由 輕鬆愉快的感受,促使其愛好相關之美感元素,以增進生活的樂趣和活力,並 能啟發對美的感受力、創造力,進而使身心調和且健全發展,紓解生活的壓力, 達到親愛、精誠、快樂、活潑的精神(蕭瑞琪,2008) 。在幼兒生活教育裡, 「美 感」是很重要的元素,透過一些教學相關活動,引導幼兒樂於追求美感智識、 也樂於欣賞與分享美的事物,進而帶領幼兒進入嶄新的美感視野,這不僅可以 培養幼兒好的品格,更將有效提昇幼兒教育的品質。 幼兒是人類成長的萌芽期,更是個體所有教育中對未來最具影響力之階 段。幼兒需要一個具有「美」的學習環境,以孕育他們稚嫩純潔的天性,而「美 感教育」更應從小開始實施,除了教導孩子欣賞藝術以培養美的覺知,更鼓勵 其發揮想像力進行創作,對大自然界學習尊重和發現。幼兒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美感卻是幼兒身心獲得健康、快樂的方法,透過美感統整課程是幼兒教育全方 位人文素養最重要的紮根階段,也是人們生活重心和完整教育之根本,美感已 經不再是個徒具形式的符號,而是透過一些元素運用,完美的傳達著心理或情. 2.

(14) 感的訊息,以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促進觀賞者的直覺、聯想、推理和創造等各 項能力,而透過各種不同型式的語言了解生活面向中的人我、物我之間的關係。 而天下雜誌在其所出版『美的學習』(2002)一書中指出,美在未來的時代中, 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在將來的教育上,培養美感能力必須加強,美的講求 是未來的一大趨勢。可見美感的學習在未來是重要的,幼兒必須具備美的感受 力,才有更高的競爭力與發展的可能。. 四、幼兒生活美感教育之研究缺乏 美是一種記憶,一種懷念,一種感謝……,美就存在生活當中(蔣勳,2002) 。 然而在幼兒教育以生活美感表現為議題的教學,是一個未曾開發的領域,其他 相關之研究,在幼兒部分者,有幼兒美感以戲劇教學為例者一篇,以小學低年 級的生活美感教學為研究對象者一篇,雖然相關之論文稀少,但研究者只想單 純的以美感來提升幼兒的生活品質,以美感來誘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因為十年、 二十年後孩子將進入各式職場、各行各業,他們應該擁有自己的休閒生活,而 不是僅懂得烤肉、唱歌、玩電腦。研究者深刻體認幼兒的美感教育應落實在生 活裡,而不是僅限於美術教育中,基於研究者在幼教現場二十餘年之教學經驗, 對於相關課程與教學理論有一番探討,依據相關的理論發展進行課程設計,而 研究之場景就落實在校園生活裡,相信能提供足夠之教材,以做為實施生活美 感教育教學之參考。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教師引導幼兒從生活中身體力行藉由具體的活動與 體驗,經由幼兒的實際參與、五官的感覺與心靈的感動,從自己與週遭環境自 然的關係衍生關愛之情,思考自身與自己的生活,發展生活中各種互動與反省 能力,在此過程中除了學習生活上必備的習慣與技能,也奠定生活美感應具備 之智識與評斷。.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經由上述學者的釋義與反思,研究者找到了質性研究的起程理由與動機, 也更想了解在未來這條探索與自我修正之路上,有哪些欲探討之重點?亦因此 形成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茲歸納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探究在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中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範疇。 (二)欲了解在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中,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歷程及 所遭遇之困境及解決之道。 (三)欲藉由此研究的教學過程提昇本班幼兒生活美感素質及研究者在生 活美感教育的自我專業和教學能力。. 二、研究問題 依據前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者欲探討以下問題: (一)幼兒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範疇為何? (二)在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中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歷程中所遭遇之困 境和解決之道為何? (三)研究者所實施之生活美感教育教學歷程對本班幼兒及研究者之意義 為何?. 4.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以「生活教育」「美感教育」「生活美感教育」三個概念下定義,界定 本研究所涵蓋的範疇,以釐清貫穿本研究中重要名詞的概念,避免混淆或誤導 研究方向。.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指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從日常生活體驗中(如學校、家庭、朋友、 傳媒或週遭環境的影響),建立自己的看法和價值觀,獲得技能和知識(毛連塭, 1994) 。從教育部發佈的修正令顯示:生活教育重在力行,使學生能以修養充實 生活,「即知即行」,養成履踐篤實的精神,發展實踐道德的能力;以生活實證 知識,「從行求知」,啟發積極創造的思想,增加改進生活的智能;並使課本內 容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以達到「知行合一」之目的。 本研究所指之生活教育泛指幼兒在幼稚園一天中的生活作息,包括上學、 放學、生活禮節、上課秩序、班級氣氛、用餐、午休、吃飯、睡覺、如廁等健 康衛生良好習慣之養成,課程活動中進退的秩序感及生活教學之行為實踐,均 屬生活教育之範疇。. 二、美感教育 根據辭海(熊鈍生主編,1982)對於「美育」 、 「美學」與「美感」的解釋, 「美育」是抒發情感,怡情養性,使生活得以愉悅美滿而高尚之教育;「美學」 是研究美的性質及法則之學問;「美感」 (sense of beauty)則是美的感覺。在西 文裡,「美感」(aesthetic)源自於希臘字「aisthetica」,意指「透過感官所覺察 的事」 (things perceptible through the senses) 。 (王恭志,2001;何貝芬,2000)。 杜威(Deway)認為當經驗主體沉浸在一個事件中,他們專注且真誠參與其中, 將自己的感性與理性融合,成就一種具統一性質之經驗,並於經歷過後,具有 滿足、淋漓盡致之感受,此即是「美感」(Deway,1934)。美感的本質,若透 過內心感受的原型分析,了解美的複雜性。物體或客體所存有的美的原型,透. 5.

(17) 過各種各樣不同的介質,散發出不同波動,使人的感官感知,再經過腦神經的 傳達系統透過大腦的原型分析即是美之判斷規準之確立(陳迺臣,2000) 。漢寶 德(1993)則認為美感不一定要有意義,但轉化是必要之過程,轉化就是把原 始美感的元素抽離出來,附著在與物質慾望不相關的東西上面,而一樣可以帶 給人愉悅的感受。而朱光潛(2001)認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 質。黃光男(1993)則認為,美感就是在人、事、物間互動的經驗,能置身其 中或抽離自身,做一種客體觀察過程時的感情成分。美感教育旨在教化、增進 並發展幼兒的生活品味,喚起對美感價值之感受,進而欣賞與認識美的能力, 或製作美的事物(劉豐榮,1991)。 本研究所指的美感泛指幼兒在幼稚園的學習過程中,經由教師引領,自行 或和同儕一起找尋、發現,進而欣賞、感動的人、事、物。美感教育係指對美 的感覺的教育,個體與人、事、物的互動,透過感官感知,經大腦的原型分析, 確立美的規準,表達於與物質慾望不相關的事物上,而有愉悅的感受,包括認 識美、欣賞美與製作美。. 三、生活美感教育 黃慶銘(1978)認為生活美感的教育在於培養幼兒實際生活應用的技能, 改進自己生活。 本研究所指的生活美感教育,係指以幼兒透過學習的過程養成美的執行能 力,幫助幼兒在處理生活中的事物,能以美的態度去處理,而生活中的美感能 力亦可藉由參與美感活動中得到發展。亦就是說幼兒在幼稚園的一天的生活作 息中,從美好生活的體驗、教師優雅言行的模仿、與同儕社交能力之學習、與 大自然和諧關係之建立,均屬生活美感能力的培養,無論是感知或實踐都屬生 活美感的學習範疇。. 6.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將對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做出以下說明:.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稚園實施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探討,是以研究者所任教的 國小附設幼稚園的年滿四足歲以上的中大班幼兒為實施對象,課程內容以幼兒 的生活課程為主,統整人與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精神的關係,課程 設計方面則是透過豐富的活動與體驗,經由實際參與、五官的感覺與心靈的感 動實踐美感教育教學,但因幼兒的年齡較小,美學認知有限,暫不將美學範疇 的藝術鑑賞、藝術批評等納入研究範圍。.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範圍界定在幼稚園中大班實施幼兒生活美感教育教學之探討 ,在國內相關的研究不多,故可參考的論文和相關文獻極為有限。另外生活美 感涵蓋的範圍太廣,本研究的教材僅選擇符合幼兒的能力,從生活層面切入, 範圍則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等相關的情境設計及生活體驗及藝術創作 教學等;且研究者僅能在研究期限內選擇適當題材施教。本研究屬質性研究, 且在特定之情境下進行研究,所以研究結果僅限於本研究之歷程之解釋,不宜 作概括性推論。. 7.

(19)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五節,說明生活教育、美感教育、生活美感教育、幼兒生活美感 教育之相關研究以及對試探性教學實施結果與分析做一番探討。. 第一節. 生活教育. 本節將針對生活教育之內涵、生活教育與幼兒的關係分別說明,並做出結 論,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生活教育之內涵 (一)生活之意義 在討論「生活教育」之前,應先了解「生活」的意義。周易繫辭曰: 「天地 之大徳曰生」 。意即萬物生命皆為天地之所賜。我們的生命,不僅來自於父母, 更來自天地。如果沒有天地,就沒有父母,沒有父母,更沒有我們。故其關係 不僅止於父母,更應該至於天地。人的生存,不是無目的的存在,而是有目的 的生活。. (二)生活教育的意涵 就廣義而言,「生活」即是生存。「生活教育」則是人類為生存所需要的教 育;但是狹義說法, 「生活」就是因生存所需之一切日常飲食起居等適當行為所 實施的教育(毛連塭,1994)。 沈六(1991)認為生活教育就是教人生活的教育,也就是生活和教育融匯 成一體的教育。它的主要意義就是寓教育於生活當中,亦即將教育的內容融入 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之中,讓學習者從日常生活的實踐中,領悟各 種道理。更具體地說,生活教育就是基於生活之需要,把握生活之各種情況, 以達成生活理想境界之教育。詳言之,生活教育乃是透過教育的手段,教導群 體中的成員獲得且遵守,並創新日常飲食起居之生活規範(沈六;毛連塭,. 9.

(21) 1994)。 生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一個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的個體,首先能安頓 自己的身心、照顧自己,以自尊、獨立、自信、尊人的態度過生活,行有餘力 更應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以照顧他人照顧環境為己任。蒙特梭利 (Maria Montessori) 認為生活教育須從小培養起,並應落實於實際生活中, 而生活教育能兼顧實際生活的各個層面,諸如:生活禮儀、身體控制、動作協 調、照顧自己、關心別人、照顧環境等(施玉芬,2004) 。由此可知,生活教育 可涵蓋生活的各層面,從照顧自己、身體控制、生活禮儀、關心他人到關懷大 自然等,且應從小培養,這些都屬生活教育之範疇。. (三)幼兒生活教育 幼兒生活教育係以在各自的家庭或社區所習得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而在幼 稚園生活中展開各種活動,又以在幼稚園生活所習得之經驗,應用於家庭或社 區之生活中。因此,幼兒在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遇到各種不同的事物、文化、他 人,透過彼此的互動,累積了所需的生活經驗。幼兒的生活範圍由家庭擴大到 社區、幼稚園,幼兒所遇到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亦隨之增多,更引起幼兒的興趣 和好奇心。再者,幼兒常有受同年齡幼兒行為之影響而行動,或模仿大人行為 之傾向,因此同儕之表現與教師之言行,對幼兒的興趣與關心之擴大,具有重 大意義(黃朝茂譯,1992) 。幼兒期係在自然生活過程中,透過直接的、具體的 體驗,培養人格最基礎的時期。因此,幼稚園為了達成幼稚園的教育目標,必 須準備各種教育環境,俾能獲得所必須的各種體驗,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幼兒能 過著符合幼兒期的生活。幼兒的生活本來難以區分,但若著眼於具體的生活行 動,勉強做區分的話,可分為用餐禮儀、衣服穿脫和整理、與人相處之應對等 與生活有關的部分。這種活動與幼兒的生活意識、需要或興趣有關,且具有連 續性,並隨著生活的步調自然的展開,幼稚園必須加以重視,使幼兒感到幼稚 園的生活新鮮有趣。幼稚園中的每一位幼兒由於在幼稚園生活中充分的發揮自 己,而促進其身心的發展;幼稚園有以下的特徵:1.幼稚園是同年齡的幼兒共 同生活之場所。2.幼稚園是教師了解幼兒給予適當輔導,以及幼兒與教師共同 生活的場所。3.幼稚園要有適當的環境(黃朝茂譯,1992)。幼稚園是幼兒離開. 10.

(22) 家庭,第一次接受教育之場所,教師應體認幼兒之學習力、模仿力驚人,此階 段應重視教師之身教、言教,注意一言一行都是幼兒的典範。. 二、生活教育與幼兒之關係 (一)生活教育為教育之起點 任何一個幼兒的成長都離不開教育,人格的成長與健全必須靠完整的教育 來成就,有關生活習慣的養成更需要教育點點滴滴建構而成。幼兒在生活中要 不斷吸收各種經驗,親身體驗,才會成長茁壯(游福生,2003) ,幼兒也必須在 各種與人、與事的互動經驗中,建立基本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所以唯有強調 身體力行的生活教育才是培養幼兒優良品格的第一要件,而社會亂象端賴落實 於以生活教育為起點的教育改革才能收效(方美珠,范瓊芳 2003)。. (二)生活與教育不可分割 教育大師杜威的名言「教育即生活」 ,呈現出生活與教育原有不可分割的關 係,離開了生活,教育就沒有內容;離開了教育,生活就不能充實改善與發展 (薛光阻,1996) 。希望藉由生活教育,幼兒能將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範、技 巧,視為必經的學習歷程,逐漸養成好的習慣,此為美感之最基點(王靜珠, 林朝鳳,1994)。. 三、生活教育之實施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否達到極致,就看人與外在世界之關係是否圓滿和諧。 這也端看社會大眾對人與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精神世界等範疇的行 為規範是否建立合理的共識。如果有某項關係未臻和諧圓滿,即表示生活教育 的失敗,也是生活教育必須加以改善的重點(毛連塭,1994) 。研究者認為,生 活教育即是人與內在外在的互動所衍生的各項行為規範,若是行為發展不良 善,將影響幼兒身心理發展,而幼兒與內外在良善的關係更是幼兒身心理健康 的必要條件。 從表 2-1-1 生活教育為範疇之基本架構表看來,包含之項目非常的廣泛, 研究者將以幼兒生活中,經觀察所發現之問題,訂定方案之、和協同教師商討. 11.

(23) 方案之設定學習目標。研究者認為幼兒在生活中,是透過興趣與需求,得到直 接而具體的體驗,而培養健全人格所需的豐富情感必須透過健全生活才能建 立,亦即在這個時期幼兒是透過生活,接受周圍環境的刺激,體會以自己的興 趣參與週遭環境事物而展開各種生活之充實感。自早人類的生活和發展係與周 圍環境之交互作用而進行,兩者無法分離。而幼兒期是幼兒身心發展顯著,受 環境影響極大之時期。 因此,幼兒在此時期是在何種環境下生活?與該環境之關係如何?對幼兒 未來的發展與生活態度具有實質意義(黃朝茂譯,1992) 。這裡所謂的環境當然 包括遊戲器材、玩具、教具等所有物質的環境和幼兒、教師等人的環境,更指 環繞在幼兒四週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人與物交互作用所培養出的時間、氣氛、 空間等一切環境。但此種環境若是零碎地分散在各個幼兒的四週,便不是可達 到幼兒教育目標的適當環境。必須設法使人、物與場所相互關連,在幼兒四周 創造出一種狀況,因此而引起幼兒的興趣與關切,主動展開活動,以獲得各發 展時期所必需的各種經驗。例如,小白兔等小動物如果僅飼養在庭院裡,並無 多大意義。應將小白兔放在幼兒可餵予食物、可接觸到的地方,並可以相互交 換所獲得之情感,進而師生共同設計出細心照顧小白兔等情境,才能成為對幼 兒的生活具有意義的環境,才能促進幼兒發展之效果。表 2-1-1 是以生活教育 為範疇的基本架構表。. 12.

(24) 表 2-1-1 以生活教育為範疇的基本架構 範疇. 層. 面. 一、 生理我 人 二、 心裡我 與 三、 理想我 己. 一、人與他人關係 (一)親子關係 (二)手足關係 (三)同儕關係 (四)師生關係 (五)尊長關係 (六)陌生人 二、人與群體關係 (一)人與班級 (二)人與學校. 人. 與. 社. (三)人與社會 三、人與事之關係 (一)人與時間. 會. (二)人與金錢 (三)人與工作. 一、了解自然法則 人 與 自 然. 二、善用自然資源 三、維護自然景觀 一、文化素養. 人 與 精 神. 二、道德價值 三、信念系統. 項. 目. 一、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維護身體健康 遵守遊戲規則 避免情緒過於激動 二、建立自信心 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 明辨是非 喜歡自己 三、養成良好行為規範 培養責任心 建立榮譽感 保持快樂心情 一、人與他人關係 (一)孝敬父母 (二)友愛兄弟姊妹 (三)關懷同學朋友 (四)尊敬老師 (五)敬重長輩 (六)尊重他人 二、人與群體關係 (一)分擔團體工作 (二)爭取團體榮譽 培養民主風度 (三)遵守公共秩序 三、人與事之關係 (一)養成守時與正確利用時間的習慣 養成正當的休閒生活 建立良好的社交生活 (二)養成正確使用金錢的習慣 (三)認識工作價值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做事負責盡職 一、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適應自然的規律 二、珍惜且善用自然資源 養成愛物惜物的習慣 三、保育自然景觀 一、培養對文化藝術的興趣 培養誠信觀念與行為 二、提升道德勇氣 建立合理的自我價值體系 三、建立積極的人生觀. 資料來源:毛連塭(1994)。生活教育與道德成長。台北:心理。頁 19。. 因此,為了使幼兒週遭的環境,成為具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教師必須從周. 13.

(25) 圍環境中找出所需要的事物,組成可引發幼兒興趣的環境。教師應盡的職責核 心就是與幼兒共同生活,充分建立互相信賴之關係,傾聽幼兒之心聲,明確掌 握幼兒之生活狀態,設計可促進幼兒確實發展的更好的教育環境。 蒙特梭利(Montessori)非常重視兒童智力的早期開發,卻極力反對以教師 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主張以自我教育為主,在教育活動中,幼兒是主體,是 中心,主張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及豐富的教具引發兒童 自發地主動學習,且能獨立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教育及成長(Maria.Montessori, 2003)。 綜合上述,生活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在幼兒階段的實施,不僅要照顧 好自己,也要能照顧他人、照顧環境,並應該落實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不但 從人與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精神間,取得圓滿和諧之關係,亦從個 人與人、與事、與物的互動經驗中,建立了基本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而在實 施生活教育的同時,也就是在培養幼兒美的覺知與情意態度之正向發展。幼兒 在幼稚園的學習,應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輔以良好的學習情境及有趣的教具 安排,再加上教師教學方案之運用,引發幼兒自動自發的學習,養成良好的生 活習慣。教師除了帶領幼兒以美好的心欣賞週遭的人、事、物外,亦將以更寬 廣與謙卑的心,接納個別差異之幼兒,以身作則做好身教言教,才能達到生活 美感境界。. 14.

(26) 第二節. 美感教育. 本節擬針對美感教育之意涵、美感教育之相關理論及美感教育之內涵加以說 明,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美感教育之意涵 (一)「美」的意義 什麼是美?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有人會誤解了美的涵意,以為美僅 存在於劇院、美術館,或僅存在於馬友友跳躍的音符中。其實美存在於日常生 活的接觸,當我們開啟每一絲感覺,就會發現每一種生命存在的特徵和狀況都 是無可取代(蔣勳,2006) 。美感是接觸到美的人、事、物,心靈引起的一種感 動,是一種賞心悅目和怡情養性的心理狀態,是對「美」的認識、欣賞與評價。 而在西方美學史上,美感又稱為審美判斷、審美鑑賞或趣味判斷(楊辛,甘霖, 1991) 。美,不只是表面膚淺的,僅僅好看而已。它其實包括味覺、視覺、嗅覺、 聽覺、觸覺,曾經喚起我們心中深刻的記憶,這些記憶可能使我們在幾朵稀疏 的花前,忽然發呆… 忽然熱淚盈眶…忽然無言以對,不知該說些什麼才好,這 些都是美感之體驗(蔣勳,2006) 。另有尤煌傑(1998)認為美感具有幾種特性: 凝神專注(concerntration) 、著迷(enchantment) 、人的心靈能力(ability of mind) 、 靈魂的內感(inner sense of the soul)、精神之視覺(spritural vision)、靈魂的降 服(lentezza)、狂熱(delirio)、補救無聊(remedy for boredom)、旁觀從事美 的認知(spectetor’s. cognition aesthetic)等。. 中西方對於何謂「美」的理論繁多,李澤厚(2001)將之整合為客觀論與 主觀論二種派別: 1.客觀論:一是認為美是物質對象的的形式規律或自然屬性 (有如事物的比例、秩序);一是認為美是表現在對象上的某種客觀精神或理 想。2.主觀論:認為美是由人的主觀意識、欲望、情感所創造的;客體之所以 能讓人感受到美,必須是觀看者具有一定的審美態度、人生經驗、文化素養。 以客觀論的標準,一如 Pythagoras 所指「美存在於和諧、有秩序的比例中」 ,或. 15.

(27) 如文藝復興初期的一般觀念: 「美有賴於各部分之和諧安排」 (劉文潭譯,2001) 。 David Hume 也表示:「美並非是本身之性質,它存在於觀賞者的心靈之中,而 每一個心靈都知覺到一種不同之美」(引自劉文潭譯,2001,頁 163)。陳錦惠 (2005)則指出:一般人論及「美感」 ,總認為美是高不可攀的存在,但 Deway 特別強調「美」是存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將生活經驗做為美感發芽之種子, 以生活中發生之人事物來彰顯「美」的本質。而在 Deway 的想法裡,美感是發 源於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唯有從生活中去試驗、提煉自我在經驗中獲得 意義,才能獲得完滿的美感體驗。研究者認為透過美學之課程體驗,能使師生 提升內在的感知與價值,所以「美」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美就存在於生活的體 驗當中,人類的生活美學,就是將日常生活當成藝術品般的來欣賞與審美。. (二)「美育」的意涵 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是十八世紀德國美學家 F. Schiller,他同時是劇作 家、史學家及詩人。F. Schiller 美學的基本思想是把審美教育看作政治自由的手 段和基礎。在 F. Schiller 的思想中則顯示,人在現實生活中受到自然力量、物 質需要和理性法則的脅迫,心靈上是感覺不自由的。但美感活動則不然,美感 活動是一種不帶功利目地的活動,美感活動可以調和感性與理性,而形成完美 的人格。F. Schiller 在美育思想方面提出了:1、美是遊戲衝動的對象,是活的 形象;2、理想中的美是單一的,經驗中的美卻是雙重的;3、美的交流和審美 的國度是自由的;4、要使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方法是先使人成為審 美的人;5、審美活動是一種表現過剩精力的遊戲(朱光潛,2001)。而蔡元培 先生也說: 「人人都有感情,而並非每一個人都有偉大且高尚的行為,這由於感 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為強,轉薄為厚,有待於陶養。陶養的工具成為美的 對象;陶養的作用就叫做美育。」(張華芸,2002) 現代人對於美育的定義可分廣義和狹義,狹義的美育是指美術教育,係指 視覺或造形藝術教育方面的相關課程。比美術教育範圍更廣的藝術教育,除了 上述的範圍更包括了表情藝術中的音樂藝術、舞蹈藝術,語言藝術中的詩歌、 小說、戲劇、文學、散文,實用藝術中的建築藝術、實用工藝、書法藝術、裝. 16.

(28) 飾藝術,以及造型藝術、表情藝術、實用藝術及語言藝術合而為一的的綜合藝 術。廣意的美育,除了包括美術教育與藝術教育之外,更包括了一切與「美」 有關的活動歷程,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美感活動的指導。因此,美感教育包括 生活中所涉及美感的製作、欣賞等活動和經驗,此乃屬於廣闊的生活層面。因 此,以下圖為例,美術教育,藝術教育及美感教育三者若以同心圓來比喻三者 之間之關係,美術教育應屬最內圈、藝術教育居中,美感教育則位處最外圈。. 美術教育. 藝術教育. 美感教育. 圖 2-2-1:美術教育、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關係架構圖 資料來源:張俊傑(1992) 。建立美育的基本概念。高師大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 討會研究記錄。頁 27。. 由上圖可知美育的涵義包括了「美術教育」、「藝術教育」和美感的「生活 教育」 。研究者認為,美育就是順應人類愛美的天性,在追求生活文化中的真善 美過程中,運用美學的原理和方法,透過一切涉及美感作用的活動和經驗,以 陶冶性情、變化氣質、培養思考力和創造力,促進健全人格發展的歷程。. (三)美感教育的廣義與狹義之說 「美感教育」之意涵有二:第一是指廣義的,如「讓受教者能夠感受到美 感經驗的一種教育活動」 ,凡透過各種教學以陶冶學生的感性欣賞、品味美感及. 17.

(29) 批判能力皆屬之;第二是狹義的,則指在藝術領域的範圍內,透過審美、鑑賞 及欣賞等教學,教導民眾如何欣賞美、如何獲得美感經驗的教育活動(林清津, 2004) 。美感教育的西文為 aesthetic education。根據牛津英漢字典(張芳杰主編, 1984)的解釋,aesthetic 意指「of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especially in the arts:(of person)having such appreciation」,中文的意思是指具有審美能力 的。而「美感教育」意指為追求審美情操而培養的一種教育方式,主旨在培養 人格的健全發展,增進生活的情意,使世界充滿了和諧與色彩,帶領學員朝向 真、善、美的生活態度與觀念(王恭志,1998)。 綜合而論,美感教育是依據對美的型式的了解和觀察力的訓練以及生活體驗 和價值觀的判斷等要素而設計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習者獲得美感經驗,亦提昇 其美的感知能力,進而對週遭之人事物產生同理心,並且能將個人的心情和想 法表現於創作或生活中(廖玫雅,2005)。. 二、美感發展相關理論 自一六九零年起許多教育、心理、藝術等學者各提出不同的美感發展理論; Howard Gardner 提出了美感知覺發展理論: (一)從出生至二歲屬於初期的知覺; (二)從二歲至七歲是屬符號象徵的認知期; (三)從七至九歲則屬寫實主義的 高峰;(四)九至十三歲則屬寫實主義的突破與美感的萌生期;(五)從十三至 二十歲則屬涉入美學的關鍵期。D. H. Feldman 提出的美感發展的層次,共分為 普遍、文化、學科、特性、獨特等五個層次。而 Michael J. Parsons 則提出美感 判斷力發展的五階段有:(一)學齡前幼兒的主觀偏好期;(二)小學兒童的美 與真實期; (三)青年的原創表現期; (四)具有豐富知識的風格和形成期; (五) 專業人士的自律期。崔光宙的說法則與 Michael J. Parsons 相同。茲就 Gardner、Feldman、Parsons、崔光宙、羅美蘭與吳碧燕等學者的美感發展理論 整理歸納如表 2-2-2:. 18.

(30) 表 2-2-2 美感發展理論 學者 Howard Gardner. (1973). 論. 點. 美感知覺發展理論: (一)初期的知覺(Infant preception):0-2 歲。 (二)符號象徵的認知(The cognition of literalism):2-7 歲。 (三)寫實主義的高峰(The heights of literalism):7-9 歲 (四)寫實主義的突破與美感的萌生(The breakdown of liter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aesthetic sensitivity ):9-13 歲。 (五)涉入美學的關鍵(The crisis of Aesthetic involvement):13-20 歲。. D. H. Feldman (1983). 美感發展的層次: (一)普遍的層次(universals) (二)文化的層次(cultural) (三)學科的層次(discipline-based) (四)特性的層次(idiosyncratic) (五)獨特的層次(unique). Michael J. Parsons (1987). 美感判斷力發展的五階段(根源於 J. Dewey、R.G. Collingwood、S.K. Langer、A. Danto): (一)主觀偏好(favoritism)/學齡前幼兒。 (二)美與真實(beauty and realism)/小學兒童。 (三)原創表現(expressiveness)/青年期。 (四)風格和形式(style and form)/有豐富知識。 (五)自律(autonomy)/專業人士。. 崔光宙 (1992). 根據 J.Parsons 的研究,確立發展與年齡的關係;將美感 發展的五階段分述為: (一)主觀偏好期:直覺型認知,屬快感優位。 (二)美與寫實期:寫實型認知,屬理解力優位。 (三)原創表現期:詮釋型認知,屬想像力優位。 (四)形式風格期:分析型認知,屬共通感優位。 (五)自律期:綜合判斷型認知,屬各心理能力之圓融。 續下頁. 19.

(31) 表 2-2-2 美感發展理論. (續). 學者 羅美蘭 (1993). 論 點 (一)主觀偏好期(4-8 歲):「主題」、「色彩」控制美感反 應。 (二)視覺寫實期(9-15 歲,可擴展至青少年、成人):思 考模式突破自我中心。 (三)情感表現期(青少年-老年):突破寫實至上觀念。 (四)形式風格期(擁有豐富的美術知識):從事抽像邏輯 思考及客觀分析判斷。 (五)綜合判斷期(美術專業成人):把握部分與整體關係 全面的考量和判斷。. 吳碧燕 (2003). 美感認知的發展階段(Stage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一)嬰兒知覺(The infant perception):年齡由出生至兩 歲,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的「感覺動作期」 (sensormotor period)。 (二)符號認知(The cognition of symbols) :年齡由兩歲至 七歲,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的「運思前期」 (preoperational period),帕森斯將此期稱為「主觀 偏好期」。 (三)高度拘泥寫實(The heights of Literalism) :年齡由七 歲至九歲,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的「具體運思期」 (period of concrete operations)的前半階段,與帕森 斯得第二階段「美與寫實」相符合。 (四)打破拘泥,出現美感(The breakdown of liter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aesthetic sensitivity) :年齡由九歲至 十三歲,類似皮亞傑在道德發展的「規則自訂期」; Gardner 認為是「自我觀念」的突顯。 (五)美感投入的轉機(The crisis of aesthetic involvement):年齡由十三歲至二十歲,心理學家稱 為「狂飆期」,具批判性選擇能力。. 資料來源:引自廖玫雅(2005)、陳聖政(2008)研究者自行整理. 針對以上各學者論述,幼兒美感發展的界定在主觀偏好期,屬認知發展的 具體運思期,對於所見之景象,有其特別的偏好。研究者因研究對象設定為四 至六歲前之幼兒,對於該階段幼兒美感發展階段之異同點,再做整理歸納如表 2-2-3。. 20.

(32) 表 2-2-3 四至六歲幼兒美感階段與特徵 美感發展階段. 學者. 符號認知. Gardner (1973). 偏愛. 主觀偏好. 主觀偏好. 主觀偏好. 美感發展特徵 (一)使用不同符號來代表真實事 物。 (二)以自己偏好來解釋所看到的 事。 (三)知覺與創作是分離的。. Parson (1987). (一)表達直觀的愛好與喜悅。 (二)對色彩強烈喜好。 (三)欣賞有趣的東西。 (四)缺乏比較與辨別能力。. 崔光宙 (1992). (一)反映出個人主觀偏好。 (二)易將美感與其他情緒經驗混 淆,不能區分。 (三)自由聯想。 (四)陳述零碎。 (五)以顏色下判斷。. 羅美蘭 (1993). 陳聖政 (2008). (一)對主題產生無中生有的自由 聯想。 (二)逐一列舉作品未能關注彼此 的關係。 (三)喜歡豐富鮮明的色彩及注意 突出之物件。 (四)以直覺主觀來判斷作品。 (五)對所有作品均呈現喜悅之情。 (六)缺乏對繪畫之洞察力。 (一)對欣賞的畫有直覺性的愉悅。 (二)會強烈的注意顏色。 (三)對繪畫題材產生自由聯想反 應。. 資料來源:引自陳聖政(2008)。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資料,研究者認為實施美感教學時,應以幼兒的美感特徵做考量,此 階段的幼兒有強烈的主觀意識,是以直觀來表達他的愛好和喜悅,喜歡欣賞有 趣的東西,但卻缺乏辨識能力,會自由聯想但描述卻是零碎。身為幼兒生活美. 21.

(33) 感教師,更須具備特殊的知識領域,且具有服務奉獻的熱忱,才能引領幼兒進 入生活美感之境界。 邱梨玲(2007)指出皮亞傑(J. Piaget)認為兒童的的認知發展過程中,幼 兒階段的四至六歲屬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此時期開始運用語言、 圖形等符號從事思考活動,初步概念形成。Smith(1983)認為兒童在此階段主 要發展是模仿、遊戲、畫圖、心理意象,無法回復或想向事物原有的情境,而 此兒童時期的思考處於自我中心(egocentrism) ,只會從自己的觀點著眼,無法 以別人的觀點或角度去觀察事物。而 Gardner 則認為兒童的美感知覺發展與個 體成長是相互配合的,從初期嬰兒的與藝術品無關聯期,直至美學關鍵期,均 是從簡而繁,由淺而深,從具體到抽象,美感的知覺發展是漸次而上的。 研究者綜合以上論述可以瞭解人的美感發展是具有階段性,每一階段皆會 形成未來的審美能力。研究者在幼稚園實施之美感教育將著重於幼兒所接觸美 的人、事、物,能引起心靈的感動,能呈現賞心悅目及怡情養性的心理狀態, 也就是從生活的體驗中領悟美,將日常生活當成藝術品般的欣賞與審美。而美 存在於和諧、有秩序的比例中,它可落實在幼兒的生活體驗中,有賴於老師的 啟發和引導。. 三、美感教育之內涵 (一)美感教育之範疇 在古代的美育哲學史中,中國傳統文化士大夫的生活情調以及道德情操中 亦形成一種很特別的審美取向,表現在藝術上即所謂的「文人畫」風格,亦即 平淡自然、不求形似、常形常理、藝術的表現性等(尤煌傑,1998) 。近代的美 育哲學思想家以蔡元培為代表,蔡元培是我國近代提倡美感教育的大師,民國 元年,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更提出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之養 成(蔡元培,1912) 。他認為美感教育可以培養道德心、陶冶感情、完成世界觀 教育、代替宗教,他不僅從正面積極地肯定美感教育的功能,並且也反向消極 地指出缺乏美感教育將產生流弊(陳木金,1997) 。蔡元培先生也指出美育的理 念應涵蓋廣闊的生活層面,美育的內容除了美術、音樂、舞蹈、建築外,凡是. 22.

(34) 涉及「視官、聽官之所觸,可以滋養美感者,皆屬美感教育之範疇」 (張俊傑, 1992)。 美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理論基礎源自哲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王 恭志,1998) 。中國的美育思想家大都出自聖賢,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 等。早期的中國將「美」 「善」兩者的概念相混,而「美」的最終目的,亦是趨 於良善, 「美」不但可以提升心靈的境界,也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態度(王恭志, 1998)。Deway(1934)指出:美感乃是活而具體的經驗模式,也是美感經驗的 後果(Aesthetic experiential consequences)應是衡量價值的標準。Smith(1992) 指出「美感雖可能具有不同認知、道德、社會的功能,但是美感教育的首要目 的乃在於促進美感經驗,這種經驗帶有著享受和珍視的特質。」研究者認為, 現代學習提倡走出教室,而美感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為學生安排多元 的欣賞活動,例如藝術館、文化中心、展覽館、植物園等,讓幼兒多留意身邊 的事物,感受美是無處不在,即使是校園的一草一木,亦是欣賞的題材。 胡郁珮(2006)曾提到藝術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就是大自然;所以讓大自然 來啟發孩子的美感,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用耳聽、用眼看、用手觸、用鼻嗅, 孩子自然而然能從點點滴滴的生活經驗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美感世界。美,是 種感受,須從發現、了解出發。運用開放式的語句引導孩子去觀察,讓孩子自 己去發掘答案,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就能增強孩子善用感官知覺去發掘美感 的能力。研究者認為,美是需要用心觀察、深刻發現的;美的觀察要綜合運用 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並融入情感和想像,使感知系統擁有濃厚的 情趣和寬廣的想像空間,進而感應美、享受美。例如:帶孩子走向戶外,在聽、 看、嗅和撫觸中培養美感,讓美感教育很自然的與生活連結在一起,在語言上, 運用 6W(who, when, where, what, why and how)的開放式問句,誘發幼兒的舊 經驗,並掌握孩子以直官經驗進行觀察的原則,透過感官體驗,豐富幼兒的美 感經驗。. (二)美感教育的內容 陳木金(1997)指出美感教育的內容可分三個層面:1.從精神教育層面而. 23.

(35) 言,美感教育可以總攬人的全面精神之範疇,培養德智體群兼備的幼兒,F. Schiller 曾說:「人性觀念的圓滿就是美。」主張透過美感陶冶性情以培養完整 的人格。因此,美感教育乃以精神層面為重心。2.從生活環境層面而言,在人 類生活中為了適應複雜且充滿快速的節奏,愈來愈像無法自我控制的機器,面 臨著精神恍惚的危機,唯獨在美感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心靈的安逸和精神的喘 息,恢復理智的和諧和身心的平衡,也只有在美感的生活中才能提高生活情趣, 調適緊張的生活壓力及充實生活內涵。3.從歷史文化層面而言,追求幸福生活 是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人們追求真、善、美的動力及努力是永不停歇的(陳 木金,1997)。 孫中山先生即認為人類追求任何事物的進步之歷程可分三個階段:先求其 有、次求其好、再求其美,以穿衣為例,先求其蔽體、次求其質佳且舒適、再 求其能彰身及美觀(引自周世輔,1981) 。由此可見,美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 美感教育應配合此依歷史發展的原理而推動(陳木金,1997)。 而林懷民(2009)則認為所謂美感教育,是指讓學童能夠感受到美感經驗 的一種教學活動,它是一種生命與文化現象的陶鎔。其實,到郊外去看天、看 水、看樹、看花,都屬於美感教育。林懷民指出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種「靜思」 的情蘊;每逢櫻花盛開時節,全家人會帶食物出遊,在櫻花樹下坐很久很久, 感覺著季節時序的推移,這就是美感教育。但在目前台灣文化裡,賞花、野餐 者比比皆是,但有多少人會帶著全家人一起靜坐與反思呢?是以研究者認為以 目前的社會情境而言,美感教育是非常急需的。 在王恭志的美育教學之碩士論文則提到,Deway 在實驗主義美育立場中主 張:1.美育以學生生活經驗為起點;2.透過實用的藝術設計活動來實施美育; 3.藝術鑑賞的培養與學生生活相連結;4.美育是著眼於全人的發展。Deway 認 為,唯有當藝術具有人生的實質,而美感經驗成為生活經驗的縮影時,藝術才 能在濃縮的現實人生美感中成長與發展,並表現出它的價值與意義。Deway 的 美學觀強調,人和所處的環境間之交互作用是為經驗,他重視「從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的美育觀點,期盼藝術回歸於生活中,兒童於生活中即接 觸到美的景物(引自王恭志,1998)。. 24.

(36) Rudolf Steiner 認為凡符合自然法則之事與物,必能展現「美」,「美」給予 人心靈愉悅、恬適與神聖之感受。美是符合自然法則的,讓孩子體驗生活的美 感經驗是相當重要的,而且對於人格及精神發展將有良好的影響,於是強調學 校如果是一個自然環境,學生越能在其中受到陶冶與發展。透過美育教育的課 程,培養孩子擁有對世界的敏感心智,從關心自己至關心他人與世界,用心體 驗與生活的關係。Steiner 非常重視孩子的創造力,主張唯有孩子能自由發揮與 自由創作,生命力才能完全被激發出來,孩子內在的力量才能被充分開展,成 為一個自由人。他認為透過學習繪畫、雕刻、音樂、優律思美、演說等課程, 可訓練孩子的思考,而達到真正自由的思考,釋放人類物質生活的壓迫感,使 人的精神進入宇宙的大氣,產生一種心靈的渴望以及覺知的生命(引自王茜瑩, 1999)。 鐘聖校認為美感的享受是:1.先肯定自己的真誠;2.秉持著真誠去除生命 中剩餘的假,從而協助生命得到充分的自由;3.進一部依循著自由的閒情,無 所為而為的浸淫在藝術的形式中,達到自然純熟;4.最後到了純熟忘我的一剎 那,曼妙的美或境界自然到來,就像偶而抬頭,見微風輕拂樹梢,悠然神往(鐘 聖校,2000)。 綜合以上美感教育之相關文獻探討,美感發展分為五階段,而幼兒隸屬於 「主觀偏好期」 ,由於此年齡層幼兒明顯充滿主觀且好奇,教師在選擇教材教法 上不可不慎,幼兒的美感教育應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起點,透過實用的教學設 計活動實施美感教育。此外,藝術欣賞的培養也應與幼兒的生活結合,不僅包 括生活的感官訓練,並應著眼於全人之發展。舉凡在幼稚園、家庭、社區、社 會,感官所接觸的到之人、事、物,均與美感體驗有關。廣言之,如校園美化、 公園綠化、都市景觀、道路交通、演藝廳堂…………等,均屬美感之相關,若 以幼兒進入幼稚園後,所接觸之美感而言,其小規模如書桌整理、課桌椅擺設、 服裝儀容、教室佈置及美化乃至日常用品的使用及安排擺設,均涉及美感智識 與美感技能之實踐,講究美感創造力,或是利用創造出的有形無形之物品,置 於生活中的各個角落製造美的感動,亦均屬美感的覺知。. 25.

(37) 第三節. 生活美感教育. 本節將針對生活美感教育之教育性、生活美感教育之重要、生活美感在教 學中之應用分別說明並做出結論,茲分述如下:. 一、生活美感教育之教育性 (一)生活美感教育之範疇 美感素質最重要的是「美」的生活化,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建構美的世界。 因此美的素養不在於休閒時的刺激,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漢寶德,2007)。「賞 花、看畫、聽歌……..都是美,讀好書,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張華芸, 2002) 。在美是可教的前提之下,美感表現有其規則可循,提到美育教學之四原 則,1.植根生活原則;2.循序漸進原則;3.成果分享原則;4.欣賞、創作兼容並 蓄原則(謝彩瑤,2001) 。人類一切活動最切身相關的莫如日常生活中的食、衣、 住、行、育、樂,將美感注入其中,應用在生活當中,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透過美感經驗的傳承與分享,豐裕生活品質,提升心靈,使之不落入物慾的俗 套中;換言之,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一不是和美感相關,美感已融入日常 生活,充實了我們的心靈,使理論與實務合而為一,這可稱之為國家的文化財 (李貴榮,2002)。. (二)生活美感教育之落實 如何將美感教育落實在生活教育中,溫惠珍(2006)有五點分享:1、引導 幼兒親近大自然、用心去觀察、感受大自然之美,最後與大自然和諧共生;2、 指導幼兒從儀容舉止中實踐美的理念;3、佈置優美舒適的環境,讓幼兒浸淫其 中;4、培養幼兒的幽默感;5、尊重幼兒,養成其獨立思考與創作的好習慣。 而在實施教學方案之中,可歸納出下列五個方向: 1、美從「心」開始 「美」一定要從自己的內心開始,這非常重要。「美感」便是人與外在環境 打成一片時,覺得很舒適、很契合且讓人毫無壓力。覺知的「美感」才是一種. 26.

(38) 真正的美;我們要隨時隨地把自己的心保持在微細的覺知狀態,才能體會到生 活之美。把美感變成生活的一部份,隨時隨地都不會跟美感脫節,這才是美感 教育。如果只有上美術課才是美感教育,這是錯誤的想法,只有二十四小時都 在美感的環境裡面,自然就能回歸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林蒼生,2002)。 蔣勳(2006)指出,真正的「美感」發自人類深心,在成長的過程中,由 於經驗不斷累積,在個體身上形成一種與生活環境的融合能力(又稱審美自信 或品味) ,也在個體心中成為一種更為強烈的反思或者聚焦的能力(或稱創作的 天份)。林蒼生(2002)更談到「美」應從我們的「心」開始談起,因為一個人 的身心狀態將影響對「美」的知覺。當身心狀態合乎欣賞「美」的條件時,看 見的世界就很美;但是當身心狀態不符合欣賞美的條件,例如生病了或感冒發 燒覺得很不舒服或身心疲憊時,看見的世界怎麼會美呢?蔣勳(2005)更認為 美無任何好與不好的問題,卻是相對的,美常是從自己的主觀角度去看待事物, 卻無法理解另外一個族群美感。而你必須瞭解這個文化之背景,就會開始尊重 這個族群的生活方式,所以生活美學中最主要的態度,就是「尊重」。 而兒童時期的「美感教育」中, 「親近大自然」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種,但對 於個體身心自幼至長的「潛移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課程,而所謂的「潛移默 化」就是在教育歷程的空間與時間中,從美感經驗內逐漸累積,促使我們心靈 的感動日趨深沉與從容(席慕蓉,2002) 。而感覺的教育,應該不只訓練孩子們 的大腦思維,也同時要開展他們心靈的感覺(蔣勳,2006)。 2、從儀容舉止實踐美 林蒼生(2002)提出一是微笑,二是幽默,三是樂觀,四是充滿希望的正 面思想。又說:很多人都把「美」當成抽象名詞,其實它應該是由個人體會出 來的一種很具體很有生命力的感知覺知的美感,才是一種真正的美。心理學有 「表同」(identification)一詞,亦即不自覺的模仿。幼兒向教師表同,亦即將 老師之行為模式、態度都接收過來,也就是教師的儀容舉止都將反射在幼兒身 上,是故教師應做好幼兒的身教示範(王靜珠,1987)。 3、佈置美的環境 蔣勳(2005)強調居住品質最重要之一點是「空間」 ,所謂空,就是不塞滿,. 27.

(39) 不塞滿才有活動空間,反省和思考之品質才能出現,所以食衣住行中強調的不 是「多」,反倒是「少」。 蒙特梭利(Montessori)在她的著作中也提到,最適合一個人生活的地方 應該是一個美麗的環境,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希望學校成為「觀察人類生活的實 驗室」 ,我們就應該把一些美好的東西都聚集在裡面,供幼兒探索學習。而蒙氏 所崇尚的美是「藝術的美」 ,美不是產生於臃腫或奢華,而是淺色的高雅、和諧 與簡單、輕便、潔淨融為一體(引自許惠欣,1979) 。在「兒童之家」裡,家具、 課桌椅、餐具櫃的形式或顏色、紡織品的圖案或裝飾,都帶有濃濃的鄉村藝術 風格-簡單、淳樸、優雅、自然、美觀、大方。這種鄉村藝術的復活,可能是 一種節約的表現,也可能形成風尚,它將會大大的提高我們的鑑賞力或改變我 們一些不良習慣,使人們的藝術情感與遠古文明結合,也許能給感到窒息的現 代人注入新的生命(施玉芬,2004)。 在教學情境中,教師是學童直接仿效的楷模,在潛移默化中更應為學童樹 立正向積極之典範。環境的美感設計足以讓學童沐浴其中,發揮美感環境教育 功能。為營造美感氣氛,教室不宜充滿教條式標語,造成視覺汙染,造成反效 果(楊深坑,1998) 。幼教環境以教室(活動室)為幼兒學習生活之主體,教室 美感之增進,對幼兒之成長與發展有其不可忽視之影響力。 Feeney & Moravcik 則提出教室的美學構想:(1)色彩(color):強烈、豔 麗的色彩會使教室黯然失色且可能喪失藝術和自然的美感;任一場所過多的花 樣易導致幼兒分心,應盡量避免;(2)家具(furnishings):相似的家具應擺置 在一起,顏色以自然中性為主; (3)儲藏櫃(storage) :架子上的教材應常更換, 且擺在會吸引人的容器內;(4)裝飾(decoration):幼兒作品應裱褙後展示, 教室內應展示美術家的作品,而不是張貼俗又舊式的海報(引自湯志民,2001) 。 教室環境宜由師生共同創作、美化設計,不僅可以增強學習效果,更可藉此建 立師生多項溝通的和諧關係,促進學童學習歷程之美感化(楊深坑,1998)。 4、生活中處處有美 蔣勳(2005)曾表示他較相信莊子講的「天下有大美而不言」 ,不一定要上 博物館、音樂會才找得到美,其實生活中處處皆可發現美。了解美感產生的過. 28.

(40) 程,才知道該如何提升美的感受力與欣賞力。 林蒼生(2002)提到,什麼是真正的美呢?隨時隨地將心保持在微細的覺 知狀態,才能體會生活之美、周遭環境之美、藝術作品之美、各地之美,而把 美變成生活的一部份,隨時隨地都不會跟美脫節,這才是「美」的教育。 洪懿妍(2002)在台灣美不美一文中問及「美」是什麼?「自然就是美」 是最多數人的反應,也有多數的人認為「舒服、和諧、自信、順服、賞心悅目」 是謂「美」 。除了外在形體的乾淨舒服外,更強調美必須是內求的。亦有人認為 「認真打拼,努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生活過的健康快樂,是為美」 ;也有人認 為「熱心助人、不冷漠、善解人意」是一種美;更有人提出,美是一種「直接 的感動,獨一無二的存在」。 台灣的民眾強調「美」對人生之重要,即使對台灣之美的體認各有不同, 但多數人仍肯定美感教育(指培養個人對自然、藝術、人文及空間等美的欣賞 與感受力)對孩子的正面影響。有六成二的受訪者認為,美感教育可以「幫助 孩子尊重自我,也尊重別人」(洪懿妍,2002)。 一旦以美感過生活,改變的絕對不僅是外現的言行舉止,而是牽涉到更內 在的個人生活理念,亦即以生活美學作為生活理念的核心。雖然生活美學與專 業美學不同,但生活美學有一項特質是秉持著傳統的美學:發揮反思能力。 「解 放顛覆」或「昇華轉化」 ,無論是如何詮釋,改變「現狀」若不是美學行動的結 果,那就是它的方法(蔣勳,2005)。 5、美來自個人判斷 對於生活中的人事物,什麼是美?什麼是不美?個人必須自己去建構自己 的答案。這也意味著,個人可獲得更多或更大的空間,但另一方面,則是個人 面臨壓力得為自己的美感體驗負責(蕭新煌、劉維公,2001) 。一旦在生活層面 有了美感素養,在精神層面上將有向上垂直發展的契機;美的修養則要從生活 的最貼近處著手:美感自簡潔開始,為什麼簡潔是美感的原則呢?簡是簡單, 潔是整潔,整潔是整齊、清潔,整潔就是從乾淨到井然有序。在現代文明進化 的歷程中,在生活裡「整潔」是個重要指標,凡髒必亂,個人不愛乾淨,生活 環境必然雜亂。當欲改善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講究清潔,先處理身體手臉的清潔,. 29.

(41) 食物、衣物的清潔再及於環境;是故,美感和健康是息息相關的。自簡單中尋 求美感,才是精神生活中的美感,古人說「儉以養廉」 ,在生活中儉即是簡,先 品味簡潔之美,才能深入的探討自己特有的美感潛能(漢寶德,2007) 。譬如一 個插花容器,愈樸素愈能呈現花朵的美感,巴哈的音樂就像個樸素的容器,它 包容、儉樸,讓我們覺得在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年齡聆聽時,都可以和自己對 話。所以聽覺之美、音樂之美或藝術之美,有時並不一定是自我之完全表現, 可能是一種自我之節制;亦就是緩緩的壓低自我之表現性,而能達到至高之純 淨境界。總之,美其實是一種素樸;美其實是一種單純;美其實是一種感官之 節制,卻不是感官之放縱。多,常常不美,少,反倒更接近美(蔣勳,2006)。 是故,美是來自個人的主觀判斷與生活經驗之累積與調適學習。. 二、生活美感教育之重要 美是天性,和諧是美的表現;人對美的欣賞與表現,是自我看待外在事物 的協調程度,這種協調會讓人感覺到舒服。美感教育就是培養個人對外在世界 的欣賞,讓自己與外界間達到調和,我們談「美感」 ,就是要啟發這些本來蘊藏 在心裡面的東西。從柏拉圖、蘇格拉底到現在,整個希臘哲學,包括中國古代 的哲學思想,都認為人性本善,而善本身就是一種美,所以,美是存在本來的 人性裡。假如,我們告訴學生,不論在知識的追求或能力的培養,只要盡到自 己的能力,就是一種美。讓孩子有這樣的覺知,這個覺知的本身就是培養「生 活美感」最重要的部分,美就是那種盡自己力量的感覺。為什麼有的人感受的 到,有的人則不然呢?因為有人並未被開發過、啟發過。我們應該讓學生感受 到境界提升的可能,如果美能夠被感受到,是一點也不抽象的,因為,是你的 整個感覺是可以帶動你的熱情啊!我覺得「美感教育」是一切教育的中心,我 們從小教孩子用感覺去欣賞美,會使孩子對所有事物以和諧為本,而美的感覺 會讓孩子對很多事情有更多元的看法。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直覺與美感,有美 感的小孩,就會擁有追求和諧的能力(曾志朗,2002)。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知: 「美感」存在每個人、事、物中,等著個人心靈的啟 動,以柔軟的心創造美的精神與物質,以美來衡量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使美的.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chematic phase diagram of high-Tc superconductors showing hole doping right side and electron doping left side.. The common Features in

為提高幼稚園教育質素及更有效照顧學生個別差異,政府在二零 零零年施政報告內宣布由 2001/2002

為提高幼稚園教育質素及更有效照顧學生個別差異,政府在二零 零零年施政報告內宣布由 2001/2002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香港幼稚園 韓國公立幼稚園 韓國私立幼稚園 經費

給予幼稚園彈性,讓其聘請有經驗的在職合格幼稚園教師、持有非幼兒教育學位的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下稱計劃)的幼稚園,其整體師生比例的要求已由 1:15(校長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