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於科技發達,資訊融入教學或資訊應用於課程教學中已成為現今的教學趨 勢,教師應用媒體資源除了呈現豐富的教學教材外,並增加教學便利性及彈性。

同時,線上評量系統可成為學習者自我檢測的工具之ㄧ。本研究以應用 IRS 數位 評量工具為例,探討應用系統於數學分數教學,對於原住民學童數學學習成效的 影響。本章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解釋與研究限制等四節,

說明本研究的基本概念與研究方向。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依據教育部核定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為達國民教育的課程與教學革新的 民意反應,應致力於國中、小教育鬆綁、改革課程與教學及協助學生具備基本學 力等 (教育部,1993)。隨著課程改革和開放教科書版本後,許多縣市教育局為確 保縣內學子的學習成效,乃依照地方教育施政目標,針對中、小學生實施學科領 域基本能力測驗,台東縣亦有實施此種評量。研究者在 95 學年度的數學基本能力 測驗過程中,發現學生測驗成績不盡理想,因而想檢視自己的教學方法,也想想 改變數學教學的策略。此外,在檢測試題及教學歷程中,發現學生對於理解分數 教材的單元內涵感到吃力,尤其是對於指認單位量的題型。因此,當研究者發現 五下數學教材中,分數內容所佔比例較多時,思考著如何讓學生能在「抽象且涵 義多」的分數單元學得好也學得快樂。

當時,剛好參加台東大學原住民數學教育論壇的研習時,看到講師介紹著 IRS 這套軟體的使用情形,體認到現今的資訊發達且資訊科技蓬勃發展,電腦科技運 用在學科教學中已成現今趨勢,國外學者常用電腦整合教學或科技整合教學來強 調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的重要性。電腦整合教學是將電腦融入教材、課程、學習 中,使電腦成為學習或教學的工具之ㄧ,透過資訊融入教學可提供教學者建立多 元的學習鷹架及學習教材,且學生透過電腦中的情境依循解決難關,依照自己的 能力來學習,在情境中,學習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從這過程中調整學生的學習 心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於是心想,若是應用這套軟體在本班的教學課堂

上,不知是否會因為教學媒介的不同,讓研究者班級內的原住民學童,產生較佳 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成效。

本班九位學生皆為原住民學童,針對分數部份單元做教學改變,部分原因也是 學生在學習分數時,對於分數的單位及部分整體的觀念在四年級的時候需要一再 的強調及加強,學生學習吃力,我們若試著從文化脈絡或生活情境來看,原住民 學童的生活經驗較缺乏分數概念的情境,因此分數教材及概念對原住民學童而言 就較抽象,在認知能力產生較大的負荷。

國內學者(例:浦忠成,1995;洪麗晴、高淑芳,1998;譚光鼎,1998;林榮 泰、唐硯漁、林俊雄,2000;譚光鼎、林明芳,2002;林逸文,2002)的研究中,

我們不難發現,原住民學童在學校教育中,感到學習困難的學科,不外是需要較 多抽象思考的數學學科及理解組織的語文學科,生活經驗與教材內涵差異大,且 教科書教材多以主流文化觀點來編製(孫大川,1993),在現今數學課程教材中,

從課程概念、基本運算、到文字題的解題過程,對原住民學童來說,學習教材與 生活較無法密切連結,缺乏文化適切性(cultural compatibility),再加上學生學習起 點的背景經驗、背景知識缺乏,深深的影響其學習狀況,因此容易產生學習困難、

學習態度和學習意願低落的情形。

從原住民學童學習特質的研究中得知,原住民學童學習特質偏好同儕學習、

動態學習和視覺影像的學習(譚光鼎、林明芳,2002)。研究者依據此發現,嘗試 將以電腦資訊應用於課程中,探討原住民學童透過電腦影像呈現評量試題後,是 否能激勵學生學習動機,進而增進數學課業學習之表現。因此運用 IRS 軟體於國 小五年級數學分數教學中,檢視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成效。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提升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生數學成就與學習動機的方法,研究 者採行動研究法,結合電腦軟體 IRS 於課程設計中,回答以下問題:

一、 探討 IRS 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分數教學提升學童學習興趣的情形。

二、 探討 IRS 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分數教學提升學童學習成就的情形。

第三節名詞解釋

一、IRS 即時回饋教學系統

「IRS」即時回饋教學系統是指老師先將測驗題目整合於電腦中,在教學活動 中將評量內容轉以電腦多媒體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後即時評 量,讓學生在教室中利用遙控器進行測驗並應答。透過此軟體介面功能,可記錄 學生作答情形、顯示每題答對及答錯百分比、每位學生每一題的答題情形,作為 教師評量學生概念發展的歷程。

此即時回饋教學系統主要提供教師作課前的安置性測驗,針對舊經驗或課堂教 學的認知概念在課堂中進行的診斷測驗,提供教師了解教學活動進行中學生的認 知發展情形,以作為教學檢視。

二、行動研究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提出, John Elliot 將行動研究界定為改進工作情 境內部活動的品質,主要在尋找事件、情境、和問題的理解,並有效的解決問題;

然而,從 Wilfred Carr 批判—解放的觀點來說,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種自我反省的探 究。從社會情境中,改進教學的實務,並解釋實務情境所發生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而檢驗的方法包括:計畫、行動、觀察、自我反思等活動,其特色是活動與活動 間呈螺旋式的循環,而步驟包括清楚地界定問題、詳加敘述行動計畫、評鑑行動 策略的有效性、及參與者反省、解釋、溝通的研究結果。

蔡清田(2003) 認為,「行動研究」 顧名思義,就是將「行動」和「研究」結 合起來。由實務工作情境中,根據自己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 題的策略方法,並透過實際行動付諸執行,進而評鑑、反省、回饋,來解決問題。

本研究為研究者面臨教學實務、工作情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根據問題研擬提 出以 IRS 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分數教學的教學策略,檢視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及學 習成效的變化,試圖提出適合學童的學習策略。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教學單元內容採用康軒版五年級下學期教材,研究教材範圍為分數乘除 以整數、小數除法與分數、異分母分數的加減,主要探討 IRS 應用於分數乘除以 整數、異分母分數的加減學習情況,與一般教學法實施於小數除法與分數的單元,

檢視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的變化。其他諸如解題的錯誤類型、理 解能力的探究,並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本研究對象為九位原住民學童,研究場域為偏遠地區的小校小班學校,在不改 變學校進度前題下,只檢視教學活動中的三個單元,教學時程短,所以只能作為 個案式的現象討論和詮釋,不作廣範性的推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