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壹、資料收集

本研究主要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來進行,資料收集方式有行動觀察、訪 談、文件蒐集及問卷調查法來協助了解學生使用 IRS 教學的學習狀況。

一、行動觀察

行動觀察的目的在身歷其境了解整個運作的情境及人、事的互動過 程,紀錄外顯的行為表現,藉由錄音、錄影等輔助器具收集記錄資料,研 究者以參與人兼觀察員身分參與本研究的教學歷程,以蒐集及掌握互動歷 程的脈絡。

1.現場觀察紀錄:研究者於上課期間進行記錄學生學習狀況、同儕互 動情形、師生互動情形、特別事件及研究者發現。

2.錄影及錄音:分為課堂上錄影音與課後訪談錄音。課堂上錄影音可 協助研究者對教學現場及師生互動或同儕學習做深入的瞭解,並依 上課日期與節次做紀錄。課後訪談錄因可協助研究者對學生學習資 料作深入瞭解,並轉譯成文字資料,註明上課日期。除了可輔助研 究說明外,亦可作為教學省思與建立學習檔案用。

二、訪談

訪談主要獲取學生在活動進行中,對活動的感受、動機、關注與思想 的知覺,並在自然情境進行半結構式的晤談,以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上 課方式的看法。

三、文件蒐集

藉由師生的學習檔案建檔內容:教師的教學省思和學生的學習札記、

學習動機量表,獲取師生對學習活動內外顯行為的對應,了解他們的深層 覺知與改變,以作為課程或教學修正的依據。

學習動機量表:研究者於課程實施前,先讓學生填寫「數學學習動機 量表」, 以了解學生上課前的先備經驗,並與教學研究後的結果做對照,

以了解教學成效。

1.數學札記:藉由教學內容單元內容提供學生填寫,以了解學生對教 學反映出的學習興趣、學習困難及學習收穫,並註記、分類以便資 料分析。

2.教師教學省思:紀錄教師於教學進行前、中、後的所思、所行與 所得,以隨時掌握教學動向與目標,提供教學自我發現及修正教 學策略的歷程。

3.各單元前後測的評量卷:藉由各單元前後測評量卷填答的情形來 了解學生學習的成效,並協助釐清學生對教材內容感到困難的點。

貳、資料分析

將數學學習學習動機量表、觀察紀錄、訪談、學習札記、教師的教學 省思,做文字編碼,再進行資料比對、整理與分析。

一、質化資料

1.觀察:主要以現場觀察紀錄為主,以(觀記 A1 97.03.01)表示觀察 第一單元記錄於九十七年三月一日。

2.訪談:以(訪 S1 97.03.01)表示訪問一號學生紀錄於九十七年三月 一日。

3.數學札記:以(札 A1 S1 97.03.01)表示第一單元一號學生的學習札 記,記錄於九十七年三月一日。

4.教學省思:以(教思 97.03.01)表示教師教學省思記錄於九十七年 三月一日。

5.學生代號以 S 表示,以(S1)表示一號學生。(全班學生共 9 人)

表 3- 9 學生原始資料編碼表

S1 小婷 S2 小憶 S3 小謙 S4 小龍 S5 小萱 S6 小諾 S7 小安 S8 小欣 S9 小薇

二、量化資料

此研究資料需要轉以量化來分析的部分有:

(一)數學學習動機量表:以 SPSS 系統中的資料轉換,計算每人教學研 究活動前在數學學習動機量表中得到的平均值,及教學研究活動後 每人在數學學習動機量表中得到的平均值,觀察平均值在研究活動 前後的改變情形。

(二)單元前後測試卷:各單元的前後測試卷,都以個人平均答對率及全 班平均答對率做為是否提升的依據。

三、研究信度與效度

研究中的信度與效度考量的是資料分析公平的依據,故研究者應用資 料的三角校正法來評估,主要蒐集學生的「訪談紀錄」、「數學札記」、「數 學學習動機量表」、「單元前後測評量卷」,教師的「觀察紀錄」、「教師省 思」等資料,採用描述統計方法,檢測教學活動成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