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背景與研究動機

1988 年 7 月,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提出一份報告,通稱為巴塞爾資本協定或是 Basel I,為國際間資本衡量與資本管理上的一大突破。但由於金融商品不斷的推陳出 新,舊有的制度勢必無法滿足現有的市場狀況,所以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在2004 年 6 月提出新巴塞爾資本協定(或稱為 Basel II),主要建立於三個支柱上:第一支柱為最低資 本要求,第二支柱為監理審查,第三支柱為市場紀律;預計於 2006 年底在全球各地陸 續開始實施。台灣各金融機構為因應Basel II 制度的實施,無不投入大規模人力進行信 用風險相關的研究,使得信用風險在台灣市場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市場上最常被用來估 算信用風險值的四大信用風險衡量模型分別為信用計量(CreditMetricsTM)法、穆迪 KMV 的信用風險衡量法、信用風險加成模型(CreditRisk+ Model)以及信用投資組合觀(Credit Portfolio View)法。不管是應用哪一個模型,在應用之前的先決條件就是要計算出違約機 率。一般最常使用的違約機率值為史坦普(S&P)評等機構與穆迪(KMV)公司所提供的數 值,這兩間公司針對市場上的八種評等債券1蒐集大量的歷史資料,統整出每一種債券 移轉至任何一種評等的機率。然而這些數值是針對整個市場的平均值,未必會符合銀行 本身的情況,所以各家銀行皆致力於內部評等(Internal Ratings-Based)法的研究開發,冀 望能夠建構一個符合銀行本身情況的信用風險模型。

目前用來衡量信用風險的方法有標準法、基礎內部評等基準法與進階內部評等基準 法。標準法是以1988 年的 Basel I 為基礎下,根據交易對手的外部信用評等結果來區分 風險等級,並依據其對應等級的風險權數提列資本。內部評等基準法可以區分為基礎法 與進階法,基礎法規定銀行本身必須要自行估計違約機率,剩餘的風險成分則必須取決 於監理機關的估計值;進階法則是規定銀行本身除了要自行估計違約機率外,違約損失

1 史坦普評等機構將市場上的債券評等分為 AAA、AA、A、BBB、BB、B、CCC 與違約;穆迪 KMV 公司則是分為Aaa、Aa、A、Baa、Ba、B、CCC 與違約。

率(Loss Given Default,LGD)、違約暴險(Exposure at Default,EAD)以及到期期限 (Maturity,M)的估計在滿足最低標準要求下也可以自行估計。由於內部評等法可依據銀 行本身的實際情形進行風險資本的提列,可以降低銀行資金的閒置,使銀行在資金上的 運用更加靈活,這個因素驅使各家銀行無不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由於使用內部評等法 的先決條件就是要自行估算違約機率,所以違約機率的估計已成為這個領域的研究重點 之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過去文獻中,探討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文章所使用的方法以統計學上的多變量區 別分析方法與計量經濟學上的Logit 方法為主。近年來又將生物醫學統計上的存活分析 方法應用在這個領域上,使得預測方法越來越多元,比較不同模型間的預測準確性也成 為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利用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擷取台灣上市上櫃公司資料,利用 上述三種方式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模型並比較三個模型預測的準確性。就理論上的角度而 言,存活分析在計算觀測年度的違約機率值時,尚需考慮公司過去每一年的違約機率 值,由於一間公司的違約傾向應當可從其逐年的財務報表顯現出來,故存活分析的預測 結果理當最佳,本研究冀望實證分析的結果將能與理論吻合。此外,隨著電腦科技技術 的提升,促進市場資訊的快速流通,投資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公司的重要資訊,並將 其反應在證券市場上,故就理論而言,將「市場變數」加入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應當可提 升模型預測的準確性,這也是本研究冀望從實證結果得到的結論。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第一章為緒論,接續章節依次是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

第四章為研究設計,第五章為實證結果與分析以及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圖1.1 為本研 究的流程圖。

圖1.1 研究流程圖 緒論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Logit 分析 MDA 分析 離散時間危險模型

模型的評量

錯誤分類 表

ROC 與

AUC 值 EMC 值

蒐集資料

實證研究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違約機率

分配表

在文檔中 財務危機預警模型之比較 (頁 13-1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