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松樹的創作

筆者對松樹的動物性表達並非是要否定傳統文化而是「去中心化」。 在後現 代的潮流中,多元、立體的內容和解讀方式是更為普遍,我們所面對的事物難有 精准的定義。後現代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反對各種僵化的觀點和認識,反對粗略 的統一標準,對事物要敢於質疑和批判。中華文化雖然悠久博大但不能故步自封,

所有文化都需要創新拓展,而筆者正是給出了松樹內涵表達上的更多可能性。人 格動物化松樹創作裡有不少人格的「陰影」但它們並不是「野獸」,只是普通人 都有的側面,隱藏著的側面。

論文的書寫與繪畫的創作是相輔相成的,筆者深入的感受到理論和實踐相結 合的重要性。本論文細緻地分析了自我的創作思維過程,將平日的碎片化的想法 和靈感進行組合,從受啟發的藝術家到理論的探究,再到媒材的選擇,這些對筆 者之後的學習和創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的成果與局限

首先是此篇論文研究的成果。

第一,筆者所創作的松樹不同於其他藝術家所畫松樹,而是以全新的視角去 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松樹與人象徵的關係,並賦予松樹更多樣的解讀,這是 筆者創作研究的重要成果。

85

86

作品創作過程中的限制。在筆者對自己的創作進一步發展中,最大的挑戰就 是繪畫語言的不穩定,既有薄塗的又有厚刷的,既有顯示肌理的又有完全平塗的,

各種技法的長時間試探徘徊都會削弱作品的一致性,這就需要筆者在今後的創作 中進一步的去解決。

三、在校的學習

筆者讀研究生的初衷就是要更加深入地瞭解藝術創作,經過了三年的學習,

這個初衷算是很圓滿的做到了,筆者對藝術的理解又有了更多元而深刻的認識。

研究生期間,筆者對自己大學時期的繪畫技法與主題做了很多改變。之所以 要改變大學時期的僵硬「再現」式創作的方法,是因為筆者意識到創新對於藝術 的重要性,哪怕只有一丁點。不然的話,只會更加快速地被視覺藝術的洪流所淹 沒,沒有一朵浪花。

今天是一個圖像極其氾濫的時代,任何視覺圖像來的太容易,Google、Pinterest、

Instagram 等等,只要輸入關鍵字,成萬上億張圖片湧出,我們不缺名勝古跡,不 缺帥男靚女。我們眼睛每天都會略過無數種圖像,廣告,電影,插圖,攝影……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將世界變的如此扁平,圖像以光的速度攻佔我們的雙眼與大 腦。

由於電腦、手機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們都見過「世面」,幾千年的美術史就 在那幾萬張圖像中,被一代又一代人點評,篩選,傳播。那些美術史上的精粹之 作,我們在電腦上只需花一兩天的時間就能全部看完,視覺太容易被滿足,這也 使得美術創作者面臨更大的挑戰,特別是對於「架上」繪畫。

87

筆者是生活在 2019 年的創作者,而不是 1969 年,也不是 1919 年。當一個 人活在真實的當代社會裡,衣食住行都是跟上一輩人,上上一輩人有所不同,玩 的,用的,看的,都是前輩人們不曾感受到的。因此獨立的個體也應該對當代社 會有著獨一無二的感受。藝術家應該塑造當下的自我情感,進行獨一無二的個體 表達,建立自己的差異性和辨識度,講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提供新的 視野和新的認知。這是筆者對藝術的看法,這也是筆者讀研究生以來在創作觀念 上的轉變的根本原因。

筆者有意識地轉變自己舊的繪畫觀念,拋棄之前的東西重新探索,尋求新的 突破,這個過程無疑是艱苦困難的。但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思考,動筆等等,總算 找到了主題,也有些進展。筆者堅信這些改變和收穫在之後一定會迸發巨大的能 量。

88

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1. 荊浩 ,《筆法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年

2. 郭若虛 ,《圖畫見聞誌》,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年 3. 李澤厚 ,《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年

4. 韓拙 ,《韓氏山水純全集》,臺灣:中華書局,1985 年 5. 唐岱 ,《繪事發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年 6. 黃海雲 ,《從浪漫到新浪漫》,臺灣:藝術家出版社,1991 年

7. <讀畫紀聞>,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8. 荀況 ,《荀子》,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年

9. 計成 ,《園冶》,臺灣:金楓出版社,1999 年

10. 《周禮注書》,臺灣: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 11. 《禮記正義》,臺灣: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 12. 莊子,《莊子》,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 年

13. 施耐庵 ,《水滸傳》,臺灣: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 14. 吳承恩 ,《西遊記》,臺灣: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15. 吉沅洪 ,《樹木—人格 投射測試》,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年 16. 《宣和畫譜》,第十一卷,《山水二》

17. 《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度老松精第十一化〉,卷三帝六

89

翻譯書籍

1. C. S. Hall、V.J.V. J. Nordby ,馮川 譯,《榮格心理學入門》,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87 年

2. Van Gogh ,雨雲 譯,《梵谷書簡全集》,臺灣:藝術家出版社,1990 年 3. J.H.Moore ,李小縫 譯,《蠻性的遺留》,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 年 4. Herschel B. Chip ,呂澎 譯,《塞尚、凡·高、高更通信錄》,廣西: 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5. Carl Gustav Jung ,吳康 譯《心理類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2009 年 6. Carl Gustav Jung ,龔卓軍 譯,《人及其象徵》,臺灣:立緒文化,2010 年 7. David Suzuki、Wayne Grady ,林茂昌 譯,《樹,一顆花旗松的故事》,貓頭 鷹出版,2010 年

8. Maugham ,陳逸軒 譯《月亮與六便士》,臺灣:麥田出版,2013 年

原文書籍

1. Hammer EF.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jective drawings[M].Springfield,IL : Charles C Thomsa,1958

2. Keith Patrick,“Romanticism & The Modernist Myth”ART AND DESIGN,1988,

Vol.4,No.12,P46

90

網路連接

1. 維琪百科,<三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6%AF%92#cite_note-8 2019 年 08 月 27 日

2. 周春芽,<概述>,

https://ravenel.com/cata/lotsIn/0f41488d-8817-423b-853c-f2e08a0121ab 2019 年 11 月 1 日

3. 周春芽,<桃花系列創作自述>,

http://www.juliagallery.com.tw/past_readme.php?guid=d0974bd2-0058-1030-b003-001485 04426c

2019 年 11 月 1 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