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繪本與繪本教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繪本與繪本教學

「繪本」是由許多圖片與文字構成的書籍。以繪本為教學媒材,可豐富學生 的想像力、創造力與理解力等。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圖 片中富含的訊息,能夠讓學生去觀察進而想像、聯想、創造,所以利用繪本為教 學媒材,有許多教學上的價值。以下就繪本的意義、特質與在教育上的價值進行 探討,以協助研究者瞭解以繪本教學為主題進行後設分析之重要性。

壹、 繪本的意義與特質

大多數人想到兒童讀物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繪本。「繪本」是故事內涵較 簡單且多圖片的書,是兒童進入閱讀世界的起步。一本圖文並茂的繪本,內容充 滿了創造與想像的世界,經由故事的情節與角色的傳遞,可以吸引學生目光,使 學生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連結並擴展眼界,也讓學生對事物產生興趣與學習的動機,

學生需要書中有圖,因為學生覺得圖畫比文字較容易理解(劉淑雯,200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兒童文化館(2006)對繪本提出清楚明白的定義,繪 本就是用圖畫說故事的兒童書。兒童看繪本就像看電影一樣,一頁接著一頁的翻 閱,繪本裡的圖就會把故事的情節串連起來,就算兒童看不懂書裡的文字,也可 以理解整個故事。若是從繪本(picture books)的原文來看,繪本是以圖畫為主,

文字為輔,甚至是完全沒有文字,全是圖畫的故事書籍。繪本有成人繪本與兒童 繪本之分,使用在兒童身上的兒童繪本,也就是童書(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

1994)。這種以圖畫說故事的兒童書,強調視覺傳達的效果,希望能在每一張畫 中,描繪出主題內容,透過文字與圖解說敘述,傳達文本的意思(林敏宜,2000;

郝廣才,2006;Huck, Hepler, Hickman, & Kiefer, 1997)。

10

繪本主要是用圖畫來呈現內容,因為是要給兒童所閱讀的,在文字上不僅要 淺顯易懂,更要具口語感及韻律性,並且內容以兒童感興趣且關心的事物為題材:

圖畫上運用趣味、動態、具體、鮮明的造型特質來吸引兒童的目光及注意力(林 敏宜,2000)。

在學習的過程中,圖像是學生最喜歡、最易懂的,繪本因為具有這種特色,

更顯現它在學生生活及發展上的重要性

適用學生的繪本有以下幾點特質(呂 明娟,2007;甯範恬,2004;黃蘭茵,2011;蔡尚志,1992):

一、內容形式:繪本在設計上考慮學生的性別、年齡發展以及認知程度,內容符 合學生的心理語言,使用的文字淺顯易懂,使語文能力尚未成熟的學生容易 閱讀。內容主題要有意義,學生才能從繪本故事中有所收穫,更從中獲得啟 示。運用連貫性、故事結構圖畫來傳達和詮釋故事涵義,畫中有話,無論是 有無文字的繪本,皆可以開啟學生的圖像思考能力。

二、使用對象:主要對象為 2 至 11 歲的學童。繪本是依據兒童的發展設計而成 的,包羅萬象的圖像風格是啟蒙美感經驗的最佳書籍。學習的趣味性是相當 重要的,透過有趣的圖畫與內容,不會流於形式上的說教,能夠在閱讀繪本 的過程中帶來快樂與認同。尤其是對年紀小的學生來說,繪本讓他們能在快 樂閱讀的前提下,啟動心靈及想像的創造力。

三、在使用上:繪本的圖文是不能分割的,是以完整的故事情節,它強調敘述性 故事與視覺藝術合一,像拼圖一樣,文字與圖片的排列不同會呈現不一樣的 故事,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連續性、整體感、節奏感,學習經驗可以是 統整的,非片段或零碎的知識灌輸。對於年紀尚小、識字不多的學童,其圖 片可以傳達的意境比文字還豐富,經由圖片的引導就讀懂作者的意思,每次 閱讀時都會有不同的體會,使學生的想像力無限延伸。

眾多專家學者對繪本的說法和定義雖各有其看法,但可以看出共通之處都提 及繪本是同時運用圖像與文字來表現的文學形式,且文字的部分是用以彌補圖畫

11

不足之處,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傳達意念給兒童的書籍。繪本有許多名稱,如兒童 繪本、圖畫書、圖畫故事書、童書等,本研究統一以「繪本」稱之。繪本圖文並 茂,有情節變化,有開始與結局,加上色彩豐富具想像力的圖畫,最易引起學生 的興趣,透過文字與圖畫來表現藝術性,並以活潑趣味的內容教導學生在認知、

道德、生活等各方面的學習,繪本非常適合運用在各種教學上,潛移默化學生,

增強學生的正向知識及改善行為。

貳、 繪本的教育價值

繪本以圖畫來說故事的特性,符合了教學上的一個重要因素─「引起注意」。 多羅西、霍華特說:「繪本是兒童在人生中最初接觸的書,也是最重要的書。根 據兒童在繪本所發現的樂趣,可決定他的生涯是否喜歡閱讀。」從繪本的特質可 以了解,繪本可增加教育的趣味性。近年來,有關繪本的研究日益增多,繪本的 教育價值也是極受學者所肯定的,以下整理各研究者(呂明娟,2007;林真美,

1999;林禎川,2002;郝廣才,1998;陳美姿,2000;劉淑雯,2004;鄭瑞菁,

1999;蘇振明,1987)的說法探討繪本在教育上的價值:

一、語文能力的提升

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想像與創造力的世界,一本好的繪本不僅傳遞 出畫面要表達的意涵,也包含語言所獨具的生命和內涵。繪本經常是現代 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本故事書籍,透過圖畫居多、文字簡單、意念明朗的 繪本教學,兒童的閱讀能力會開始發展,隨著年紀漸長,學生開始學習繪 本的文字遣詞、用句技巧、字詞正確使用的方法,豐富學生的字彙和詞彙,

將繪本的文學性貼切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二、增進認知發展與擴展生活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大都侷限在周遭的家人與朋友關係間,繪本的內容對 各種不同生活的描繪,使學生能更加認識自己的文化或他國的風土人情,

12

學生可藉著閱讀繪本,體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事物,甚至不同 的人生看法等,並協助學生具體地建立各種事物的形象、概念,有利於知 識的理解與保存。許多無法直接體驗的生活經驗,透過繪本,間接地讓學 生了解與體會,拓展新經驗的體認。

三、培養藝術與審美能力

插畫師用心畫作,提供造型、色彩、戲劇等視覺的美感經驗,運用各 種形式使得繪本豐富、精美,宛如手提式的美術館一般。優美的繪本能培 養學生自幼欣賞美的事物及感覺,為其審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繪本不 僅是文學與藝術的結合,更融合各項藝術的表現,是一種用圖畫說故事的 藝術。此外,繪本的圖畫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也幫助 學生了解故事情節,培養學生欣賞藝術、審美的能力。繪本的圖像語言有 時也隱藏了許多訊息,除了培養學生的圖像思考與觀察力外,更能讓學生 在閱讀中享受尋寶的樂趣,去發覺和體驗故事的進展與改變。

四、社會發展與人格教育

學生藉著繪本閱讀得到許多社會化的替代經驗,學生不需親身經歷,

透過閱讀活動進行角色扮演與價值澄清,書中主角的行為與態度,往往被 學生視為社會接受與否的指標,也會拿來檢視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學習被 社會認同的行為與角色,促進自己、他人與社會、社會的瞭解。社會化的 完成,個人親身參與是不夠的,社會學習理論主張人會透過楷模學到社會 抽象、規範性的行為,藉由角色的認同,連結故事內容與自身的生活經驗,

得到自我滿足,並發展自我概念。當學生看了一本書之後,從書上得到的 一些訊息,做為學生為人處事的參考,用來鼓勵學生本身的一種精神支柱。

藉著繪本主題的傳達,讓學生能掌握自己、掌握生活,生命因此更愉快而 充實。

五、快樂中學習

繪本所能提供給學生最大的好處是樂趣,幾乎沒有孩子不喜歡故事及

13

其中的人物。繪本能使學生將自己化身在各種角色之中,神遊於故事的情 境之間,無形中,繪本作品讓學生在語文、認知及價值觀的發展有所成長 與改變,有「寓教於樂」的價值。

綜上所述,許多學者皆有一致性的看法,認為繪本從語文、認知發展、藝術 與審美、社會化、人格教育及擴展生活經驗這些項目對於學生都有正面的幫助,

亦能夠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除了這些,現代人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承受許多不同 的壓力,繪本能使許多人將沒有地方宣洩的感情投射於繪本裡的人物或情節中,

找到心靈的寄託,所以繪本在輔導上也是有其功用。可清楚知道,只要使用得當,

繪本將會有很大的價值性。

參、 繪本教學之理論基礎

繪本教學知理論基礎,可分為「建構教學」、「視覺學習」、「社會學習」、「情 境認知」、「全語文教學」等五個不同面向的觀點,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 建構教學的觀點

建構教學所主張的是把教學過程的重心由教師轉移到學習者本身,以 學習者為主體,它強調下列三方面意義(張靜嚳,1996):

(一)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教師主要是在 引導學習者進行知識的建構。

(二)知識是學習者將經驗的合理或實用化,目的在於思考與瞭解,而不 是記憶事實或真理。

(三)知識是學習者於實做中,與別人在互動過程中,討論與衝突而形成 共識,非單向的建構。

在這樣主張下,傳統教師的角色由傳授者轉變為協助者。在教學的過 程中,強調學生、老師與環境三者的互動關係,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學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