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罩蘭之拓墾、人文與信仰

第二章 頭份、貓裏與罩蘭之拓墾、人文與信仰

第三節 罩蘭之拓墾、人文與信仰

一、罩蘭之拓墾

卓蘭本為平埔番巴黑斯族聚居之地,原名 Tarien,粵人初譯為塔連,旋稱為 罩蘭,民國九年改為卓蘭。卓蘭東接泰安鄉,西連三義鄉,北鄰大湖鄉,南隔大

122林本炫,2010,〈苗栗市的宗教生態與義民廟的發展〉。發表於「台灣客家族群的聚落、歷 史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竹北院區,2010 年 12 月 11-12 日。

123黃鼎松總編輯,2005,《苗栗市誌》。苗栗市:苗栗市公所,頁 358。

124黃鼎松總編輯,2005,《苗栗市誌》。苗栗市:苗栗市公所,頁 143

125黃鼎松總編輯,2005,《苗栗市誌》。苗栗市:苗栗市公所,頁 460。

37

安溪與台中東勢相望,總面積約 76.331 平方公里 。126

罩蘭埔原居番界外,乾隆五十五年(1790)設屯,撥給麻薯舊社(台中縣后里鄉 舊社村)作為自耕養贍埔地。嘉慶二年(1797),屯番潘賢文因不通曉墾務,乃奉准 設立佃首募佃開墾納租,召漢佃進墾罩蘭外埔荒埔,開啟漢人入墾罩蘭之機。

罩蘭各墾所開之地,盡是旱埔,只種旱稻,可開水田者十中無一,或 七、八成或五、六成…127

上述說明當時罩蘭埔地因盡是旱埔,可開水田者十中無一,少之又少,開墾 實屬不易。再者,罩蘭地勢封閉,昔日屬於泰雅族生活範圍,生番出沒頻繁。乾 隆四十八年有客籍墾民欲從東勢角進入拓墾,卻無功而返。乾隆末葉客籍江福隆 召佃開墾,而後廖似寧贌耕於老庄、上新一帶,卻屢遭泰雅族侵擾,墾務亦宣告 失敗。之後廖似寧與番族議和,遂墾成一部分土地。道光年間,廖天送率民大事 拓墾老庄、上新,使罩蘭逐漸發展。清末罩蘭埔地聚落請參見圖 2-3-1。

圖 2-3-1 清末罩蘭埔地聚落 資料來源:施添福(2004:147)

126李阿成、陳運棟、彭富欽,1988,《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頁 46-47。

127淡新檔案 第一七三三九‧五八號。

38

光緒十年(1884),泰雅族聚眾四百餘人襲擊罩蘭,雙方死傷慘重。當時漢人 詹其祝參加台灣巡撫都督軍旅,結識臺北中路軍統林朝棟,林統領奉請巡撫劉銘 傳調兵剿撫。次年四月清廷派林朝棟負責剿番,林調派湖南軍近萬人和原住民激 戰,至光緒十三年戰事方休。

罩蘭、大湖墾務雖開(辦有年),而毫無貣色,山埔坦平之地鑿圳,則 窘於無資…卑職已將罩蘭認墾各地一律堪丈…一面稟(由憲)台招集新 竹得力墾戶,力為開闢…現議罩蘭、大湖兩處合股開辦,已由憲台召 到黃南球、姜紹基兩股,卑職招到蔡振玉、陳合成兩股,均已到局熟 商,議名為廣泰成公號…128

上述資料說明罩蘭、大湖墾務雖然開辦有年,卻是毫無起色,又缺乏資金 鑿圳,為此,由「總辦大湖局、罩蘭東勢角局撫墾委員」梁成柟負責籌畫,「辦 理中路撫墾事務、棟軍統領」的林朝棟請來具拓墾經驗的黃南球與北埔姜家組 成「廣泰成」墾號,協助辦理墾務,並將罩蘭、大湖兩地墾務合股開辦,墾務 由民辦轉為官辦,以解決兩地生番猖獗,道路未通,不易防衛的根本問題。

有關廣泰成實際運作情形其實所知有限,目前可知的情況是大湖樟腦業蓬 勃,之後受到中日甲午戰爭與日本據台影響後墾務停頓,遲至 1905 年,罩蘭、

壢西坪等處才開發完成。129(卓蘭鎮開拓墾進程參見表 2-3-1)。

128淡新檔案 第一七三三九‧二號。

129黃卓權,1990,《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附廣泰成文物史話》。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頁 41-43。

39

40

133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

頁 175-189。

41

詹叔和 乾隆末葉 詹來傳

不詳支派 康熙末葉 詹潤後裔 詹純直

資料來源:詹氏宗祠卓蘭繼述堂簡介 (卓蘭繼述堂管理委員會編印)

從上表可知清末拓墾罩蘭的詹姓家族以伯玉、伯珪公派下為主,伯玉公其下 共有五個支系,詹來珌為渡台祖;伯珪公派下詹良善則在乾隆初葉便入墾卓蘭。

早在康熙末年,已有饒平人林端楠和詹潤還後裔進行拓墾,但是從康熙末年 至乾隆末年將近六十年時間,拓墾範圍也只限於罩蘭埔地而已,始終無法突破,

這說明罩蘭因地理位置偏僻,加之生番不時出草侵擾,拓墾實屬不易,移民入墾 時間雖早,但拓墾進度卻是緩慢,也影響日後罩蘭的信仰結構。

二、罩蘭信仰概況

表 2-3- 3 清代罩蘭寺廟一覽表

寺廟 創建年代 主神 里別

峩崙廟 道光三年(1823) 三山國王 中街里 朝南宮 光緒 25 年(1989) 關聖帝君 景山里 新丁公祠 光緒 18 年(1892) 鄭丁公 老庄里 資料來源:細說卓蘭(2007)

從表 2-3-3 可知,因為卓蘭拓墾困難,於清代建立的廟宇僅三座,地方公廟 僅峩崙廟與朝南宮。峩崙廟建於道光三年(1823),拓墾不易加上開墾之初,規 定親人接耕以淨化移墾社會的組成分子,強化內部的凝聚力,這樣的地方社會拓 墾背景,使峩崙廟成為全鎮最重要信仰中心。主祀關聖帝君的朝南宮位於景山 里,地理位置較偏遠,建廟也較晚,祭祀圈僅景山與坪林二里。

坐落於老庄里湖南營高地山麓下的軍民廟,是紀念清末劉少斌等湖南湘軍在 卓蘭參與剿番戰役壯烈犧牲的三千英烈而建。前述光緒十年(1884)夏,漢人與原 住民在卓蘭的衝突升高,當時漢人詹其祝參加台灣巡撫都督軍旅,結識臺北中路 軍統林朝棟,經林統領奉請巡撫劉銘傳調兵剿撫,地方人士感念湖南湘軍因保衛

42

鄉里犧牲,於民國四十八年立軍民廟供鄉民憑弔。134尚有兩座較為特殊的廟簡介 如下:

1.新丁公祠

相傳老庄人詹顯騫到豐原製作樟腦,看到當地鄭丁公廟香火鼎盛,乃於民國 前二十年「割火」,最初搭建茅屋奉令旗,後雕塑金身建立小廟以奉之。135 2.吳府將軍廟

位於內灣國小附近,有關其資料不多,吳姓將軍亦不知其事蹟。此廟相傳是 明末遺將吳姓將軍托夢而建,這已經是民國九十三年的事了,每年中元普渡,附 近居民也會去祭拜。

綜合上述,卓蘭是苗栗三山國王廟所在地方社會中拓墾難度最高的,鎮內廟 宇是最少的,大廟僅有峩崙廟與朝南宮。拓墾時規定親人接耕,淨化移墾社會的 組成分子,因此加深了庄民對廟宇的向心力。這樣的社會背景對峩崙廟往後廟宇 組織的形成與運作以及祭祀活動影響甚大,峩崙廟的面貌究竟如何?

小結

苗栗縣四間三山國王廟分別位在頭份、貓裏及罩蘭三個不同的地方社會,從 不同地方社會的拓墾過程可以了解各三山國王廟創建時的歷史背景,從地方社會 不同發展的情形可以探究三山國王信仰的變遷。

以拓墾過程而言,三個地方社會皆受到生番侵擾,但程度不一,其中頭份由 於康熙、雍正兩代之移民拓墾此處,此時街庄已漸漸形成,開發甚早。貓裏自乾 隆年間,一街六庄等聚落就已經逐漸形成,受生番侵擾較少。罩蘭的拓墾難度最 高,大湖與罩蘭生番猖獗,林朝棟甚至請來黃南球與北埔姜家組成「廣泰成」墾 號協助辦理墾務,並將兩地墾務合併。

以清代信仰概況而言,三個不同的地方社會中,罩蘭大廟數量最少,僅兩座,

相較於朝南宮,峩崙廟就位於鎮上,香火鼎盛;貓裏廟宇數量最多,達十二座,

各類神祇信仰已然形成;頭份則有七座。

134 黃石榮總編輯、許谷鳴主編:細說卓蘭,2007,卓蘭鎮公所,頁 26-27。

135 黃石榮總編輯、許谷鳴主編:細說卓蘭,2007,卓蘭鎮公所,頁 25。

43

頭份文昌祠設於義民廟內,士子組有孔聖會;苗栗市文昌祠創建於光緒八 年,英才書院建於光緒十五年(1889),奉祀文昌帝君及孔子,頭份與苗栗市儒家 文人氛圍非常濃厚,但是筆者在卓蘭拓墾過程中沒有看到文昌祠的設立或類似孔 聖會的組織。從拓墾進入文治社會過程中,頭份孔聖會及書院的建立,讓知識份 子帶來濃厚的儒家思想,減弱了三山國王武力氛圍,使廟宇性質改變,與當初建 廟相比,三山國王作為武力拓墾的重要性已經減低,儒家文人的一面相對變得鮮 明而重要。

綜合上述,這樣拓墾難度不一、信仰概況不同、進入文治社會過程的情形亦 不相同的三個地方社會,對四座三山國王信仰產生不同層次的影響。那麼,頭份 兩座三山國王廟與卓蘭峩崙廟三山國王,有何不同面貌?下一章先針對苗栗三山 國王廟分布、廟宇沿革與廟宇組織作進一步探討;至於各廟在儀式上的差異則留 待第四章論述之。

4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