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頭份鎮之拓墾、人文與信仰

第二章 頭份、貓裏與罩蘭之拓墾、人文與信仰

第一節 頭份鎮之拓墾、人文與信仰

一 、 頭份之拓墾

頭份位於中港溪流域,屬竹塹地區,明鄭時代頭份尚荒涼一片,乾隆以前漢 民無定居頭份者,平埔族之陶加斯族、泰雅族及賽夏族居於此。明永曆十五年 (1661),鄭成功以台灣為東都,改赤崁為承天府,置天興(嘉義)、萬年(鳳山)二縣,

苗栗隸屬天興縣,77三十年(1676)置通事於竹塹社。三十六年(1682)發生後壠、新 港、中港三社參與北部平埔族之變,明鄭武衛左協陳絳率兵平亂,三社之人往內 山三灣、獅潭、南庄等地逃竄。78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領台後,將台灣劃分為一府三縣,79竹塹屬諸羅縣,

並依施琅之意頒布渡臺禁令,其中一項為嚴禁潮州、惠州之民渡台,以其為海盜

76賴典章等編纂,2007,《重修苗栗縣志》卷二自然地理志。苗栗:苗栗縣政府,頁 3-6。

77永曆十八年(1664),鄭經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州。

78陳運棟主編,1980,《頭份鎮誌》。頭份鎮公所,頁 4-5。

79一府三縣為臺灣府、臺灣縣、鳳山縣及諸羅縣。諸羅縣為原明鄭時期天興州,轄區不變,

縣治改設於諸羅山(嘉義市)。

21

淵藪之故,80影響此段時間客家人來台拓墾的時機。施琅死後,禁止潮惠之民來 臺政令漸弛,閩粵移民偷渡來台者日多,因而各地人口漸漸增加。81

康熙三十六年(1697),浙江仁和人郁永河因來台採硫,停留七個月,次年所 著《裨海紀遊》,其內容可以想見當時台灣情景:

自竹塹迄南嵌,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掘土窟,

置瓦釜為炊…途中遇麋、鹿、麏、麚逐隊行,甚夥,…旣至南嵌,入深 菁中,披荆度莽,冠履俱敗,真狐貉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82

郁永河以牛車就道,御以番兒,沿路所見竹塹地區直至南嵌,竟不見一人一 屋,連一棵可乘涼的樹也沒有,只有野鹿出沒,洪荒未闢,非人類所宜至也。而 到了康熙末年,這地區的情形,已大為改觀。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臺海使槎錄」

謂:「昔年近山皆土番鹿場,今則漢人墾種,極目良田,遂多於內山捕鹿。」至 康熙末年時,鹿場變為良田的情形在台灣已經很普遍。83

雍正年間,監生莊文榜等拓墾田寮、三座屋、流水潭(蘆竹里)、東興(上興、

下興里)等。雍正九年(1731),後壠開港,閩粵墾民由此登陸,閩人闢後壠至白沙 屯,粵人北上闢尖山下(頭份尖山、廣興、尖下)、造橋附近山邊。84是年中港亦開 港,85乾隆中葉,因中港附近村庄陸續墾成,而成為地方性吞吐港,提供中港溪 流域商品交換場所,也逐漸形成市街。86

乾隆四年,泉州人林耳順率閩、粵二籍人士三十餘名由香山地方進至中港社 與番族訂約,僱用農人進入后庄、四份頂、半天寮(頭份鎮)、蟠桃、土牛口、土

80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31(4):154-176。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頁 157。

81連文希,1971,〈客家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22(3):1-25,頁 1。

82郁永和,1983,《裨海記遊》。台北:成文,頁 50。

83轉引自連文希,1971,〈客家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22(3):1-25,頁 2。

84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31(4):154-176。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頁 166。

85中港地名之起源係因其位於淡水與鹿港之中間,是以名為中港(頭份鎮誌‧地理篇 2002:60)。

86陳運棟主編,2002,《頭份鎮誌‧地理篇》。頭份鎮公所,頁 60。

22

87連文希,1971,〈客家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22(3):1-25,頁 10。

88陳運棟主編,1980,《頭份鎮誌》。頭份鎮公所,頁 6。

89洪敏麟,1983,《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301。

90陳運棟主編,1980,《頭份鎮誌》。頭份鎮公所,頁 7。

91吳永忠本籍福建汀洲,其高祖於明宣德年間移居廣東平遠縣(莊英章 2004:91)。

92溫殿玉係屬嘗會名稱,而非人名,溫殿玉本人並未到過台灣(莊英章 2004:93)。

23

94連文希,1971,〈客家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22(3):1-25,頁 10。

95王彩霞,2008,〈民間信仰與族群關係-以竹南頭份造橋五穀宮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 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頁 27。

24

圖 2-1-1 清代中港堡圖 資料來源:頭份鎮志(1980:55)

綜合上述,由於康熙、雍正兩代之移民拓墾此處,此時街庄已漸漸形成。乾 隆時期為移民來台墾闢之最盛時期;嘉慶時期之開闢事業已漸入山地,因生番侵 擾,故進度稍緩,斗換坪之拓墾於嘉慶時期,而流東里之拓墾則已是嘉慶、道光 年間,這樣的拓墾進程也影響日後國王宮宗教活動的變化。清代中港各庄地圖請 參見圖 2-1-1。

二、頭份信仰概況

表 2-1-2 清代頭份寺廟一覽表

寺廟 創建年代 主神 里別

通天宮 乾隆 47 年(1782) 玄天上帝 蘆竹里 大化宮 嘉慶 14 年(1809) 三山國王 斗煥里 國王宮 道光 21 年(1841) 三山國王 流東里 永貞宮 咸豐四年(1854) 天上聖母 田寮里 鑒化堂 同治九年(1870) 關聖帝君 下興里 義民廟 光緒 12 年(1886) 義民爺 仁愛里 永清宮 宣統二年(1910) 關聖帝君 尖下里

25

資料來源:頭份鎮誌(2002:495)

表 2-1-2 列出清代頭份庄建立的廟宇,分別位於不同里別。永貞宮建於咸豐 四年(1854),主祀天上聖母,每年四月八媽祖遶境活動是頭份最重要的宗教活 動,顯見永貞宮在頭份的地位。有趣的是,永貞宮與義民廟關係密切,農曆三月 十日值年進香團會請義民爺到永貞宮,四月初二或初三媽祖會移駕到義民廟,義 民廟演戲並禮行三獻,遶境前一日,媽祖舉行更換神衣儀式。96義民廟建於光緒 十二年(1886),雖然建廟時間稍晚,但是清代頭份庄的文昌祠就設在義民廟內,

也顯見義民廟在頭份的地位。

最早建立的廟是位於蘆竹里的通天宮,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主祀玄天 上帝,推測蘆竹里開發甚早。兩座三山國王廟大化宮與國王宮分別位於斗煥里與 流東里,是地方信仰中心,兩者建廟時間相差三十二年,地理位置很接近,但國 王宮位置比較接近山區,兩者皆屬地方性廟宇。關聖帝君雖建廟稍晚,也有兩座,

亦有其一定影響力。

三 、 斗換坪與流東里

三山國王廟大化宮所在地斗煥里,清代屬上斗換坪莊、斗換坪莊。日治時期 稱斗換坪第一保。東連珊瑚與流東二里,北接興隆里,西通新華里,南隔中港溪 與三灣鄉內灣村接壤。中港溪其流量及河道之變遷,左右先民墾闢事業,乾隆年 間,中港溪流量甚大,由中港進入之船隻,乘滿潮可直通斗換坪山腳下「灣琢」,

97在今尖山里設有海關。南庄內山之木材貨物亦可順流漂至坊坪(頭份義民廟附 近)。98四份崎在斗煥營區旁,大化宮重建發起人之一賴女士家後面有段石階,據 云此石階原為三灣、內灣通往斗換坪的古道,隨著道路開闢,現在石階已剩一小 段,但據此可知斗換坪是清代內山與漢墾區間的樞紐地帶。

96許碧雲,2008,〈頭份永貞宮媽祖信仰的社會文化意義〉。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 在職專班論文,頁 33 -34。

97當地人稱「灣角」或「完涿」,此處有座近百年歷史的伯公,大化宮祭典活動也會請。

98陳運棟主編,1980,《頭份鎮誌》。頭份鎮公所,頁 8。

26

(一)斗換坪地名由來

嘉慶十年,斗換坪設番人交易所,據日人安倍明義所編之「台灣地名研究」

所載:嘉慶十年,粵人黃祈英來斗換坪,開始與原住民交換物品,漸得原住民之 信任,遂開啟漢民進入番地之端緒。後黃祈英取番婦,依番俗改名「斗乃」(意 即同庚)。據云:由斗乃與原住民從事交換之傾斜地而衍生「斗換坪」之地名,

斗換即交換之意。99嘉慶年間,三灣、內灣至內山尚未拓墾,僅斗換坪開闢已成,

所以番人內出,民人外入,皆至其地交易,故曰斗換坪。100由此可推知「斗換坪」

地名出現應是嘉慶十年黃祈英到斗換坪之後。

(二)人文薈萃斗換坪

清代時斗煥坪文教風行,百年前聚集許多名人如林百川、林會川昆仲、練文 瀾、陳雲史等在此居住,許多書院也在此設立。101書院請參見表 2-1-3。

表 2-1-3 清代斗煥坪書院

書院名稱 教員姓名 生卒年 科名或紳章 創立時間 出處備註

林氏家塾 林炳華 廩生

(道光年間)

道光咸豐年間 鎮誌

毓英書房 林炳華 廩生 鎮誌

凌雲書院 林炳華 廩生 道光咸豐年間 鎮誌 林啟興 1865-1948

雙桂堂書院 林會川 1858-1925 增生 1881 紳章 1897

光緒年間 鎮誌 林百川 1854-? 紳章 1897

五峯書院 陳雲史 舉人 道光年間 鎮誌

林繼興 1867-1949 佾生 1884

未載 蘇藩槐 1864-1940 附生 舉人 光緒末年 鎮誌

碧堂書室 林繼興 鎮誌

99陳運棟主編,1980,《頭份鎮誌》。頭份鎮公所,頁 152-153。

100財團法人陳運棟文教基金會,2005,《三灣鄉志》。苗栗縣三灣鄉公所,頁 101。

101即私塾,俗稱書房亦稱書館。

27

私塾 劉忠澄102 未載 庠生 鎮誌

私塾 張漢文祖父 鎮誌

資料來源:頭份鎮志(1980:172-173)、頭份鎮誌(2002)、斗煥國小全球資訊網 筆者整理

林繼興曾在三灣公學校服務,三灣國小至今仍保留光復前教員的履歷書,林 繼興親筆所寫之履歷書中詳細記載他在斗換坪書房修業的時間、書房名稱以及教 員名字,彌足珍貴(參見圖 2-1-2),筆者以此資料補錄上表鎮誌未載之書院,參見 表 2-1- 4。

表 2-1-4 林繼興履歷書中鎮誌未記載之書院

書院名稱 教員姓名 生卒年 科名或紳章 創立時間

凌雲書院 葉仁山 舉人 道光咸豐年間

秀文書院 林百川103 1854-? 附生 紳章 1897 讀書書屋 林繼興 1867-1949 佾生 1884 進道書房 賴種玉

講義書房 林呈祥 求益書房 黎維智 榮蔭書房 吳鼎初 修竹書房 曾笑岩 培根書室 待查

資料來源:三灣國小 筆者整理

102劉忠澄,號心源,新莊城柑仔崎庠生,坐館斗煥坪及水流東一帶,與諸縉紳遊(頭份鎮誌 1980:259)。

103林百川與林學源纂輯《樹杞林誌》,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完稿。

28

圖 2-1-2 林繼興履歷書 資料來源:三灣國小

在面積不大的斗煥坪庄,書院林立。此外,頭份士子組織有孔聖會,而聖蹟 亭就設在斗煥坪,104由麥阿科先生負責管理,並置有田產,由斗煥坪庄監生林元 春管理,每年十一月初一算會。附近的內灣庄亦設有孔聖祀,由林澄桂及梁國楨 茂才管理,每年祀典定於三月二十九日。在聚落街市必有文昌祠,頭份鎮文昌祠 設於義民廟內,各庄亦設有文昌祀典會,專理文昌爺祀典事宜,祀典之餘,輒舉 行文會。105

孔聖會管理者林元春即林元華,名向榮、號南斗。道光十六年(1836)與宗叔 林炳華東渡來台,初住頭份,咸豐十一年(1861)遷至斗換坪創辦「合益商號」,

孔聖會管理者林元春即林元華,名向榮、號南斗。道光十六年(1836)與宗叔 林炳華東渡來台,初住頭份,咸豐十一年(1861)遷至斗換坪創辦「合益商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