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美學

「美學」一詞與分析及思辨密不可分,最早源於希臘字“Aisthesis”,意指「知覺」、

「感官」。觀念上可以解釋為關乎一切自然與美的哲學 (Linderman, 1997),或個人對美 的反應與感知 (Schirrmacher, 1988)。「美學」是透過感受或思考而對某人某事物接受或 逐漸熟悉的經驗 (Chapman, 1992),是一種反映感官與邏輯的科學認知方式 (Tunali, 1996)。論人類文明發展,美學知覺可說幾乎與工程技術一樣的重要 (Smith, 1996),幫 助我們體會人類存在的多元意義。小自柴米油鹽微不足道的日常事件,大到政治、文化 領域或棘手狀況的解套方案,都必須有美的觀點切入,呈現圓融處事的藝術 (Schroeder

& Fillis, 2010)。美感經驗的發展是一種內外循環的過程 (洪良志、馮莉雅,2006),根據 Frozel (2004) 解釋,能夠體認「美」是一種特質或能力,綜合了對趣味、偏好、正面感 受、生活魅力等等事物的抽象認知。又鑒於感官能力在理解文化議題上是種操作與欣賞 間既複雜且密切的互動關係 (王士樵,2003),審美價值能夠引發情感共鳴或省思已獲得 普遍的認同 (陳瓊花,1997)。

二、領導的定義、理論與型態

領導是激發他人去達成特定目標的影響歷程 (林龍和,2005);領導者會藉由如激勵、

鼓舞、影響等不同方式來引導組織成員,有效運用組織資源達成組織的共同目標,也可 以說是主事者運用團體中個人的行動、行為、信念及目標交互影響的動態過程 (徐文星,

2007)。對組織的生存與發展、組織成員的工作滿足、工作投入的強度、組織價值的認

同等等因素而言,「領導」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較早期開始投入領導研究的 Stogdill (1950) 認為領導是對一個有組織性的團體,致 力於其目標的設定以及達成活動時施予影響的過程。Stogdill 所列出領導的三項要素受 到廣泛的認同,而後續研究除了以 (1) 必須有一個組織性的團體 (2) 必須有一些共同 的目標 (3) 必須是一種影響活動為理論基礎深入探討,更衍伸出許多細節的補充,如蔡 育揚 (2010) 強調上述要素中領導者針對組織情境應發展出適合所屬成員達成組織目標 之行為。李元墩與林育理 (2000) 發現除了透過影響力、技巧或程序,藉以影響他人或 團體問題之解決、團體目標之達成,領導者還有維持或強化團體功能的角色。Bennis 與 O’Toole (2005) 則添加精神層次的註解如領導人是「要能夠感動人心,激勵員工攀越高 峰」的人。

綜觀領導相關文獻,過去大多數學者將領導研究分為特質理論 (trait theory)、行為 理論 (behavior theory)、權變 / 情境理論 (contingency theory)。演變的歷程簡單來說是 從最初相信領導者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天賦 (Stogdill,1957),慢慢轉變至相 信領導者是可以後天加以培養的 (McMurry, 1958) 。到了 1960 年代後如 Fiedler (1967)、

Hersey Hersey 與 K. Blanchard (1974)、House 與 Mitchell (1974) 等學者開始研究領導者 的實際行為、領導方式與組織效能的關係。直至近年來隨著社會結構與商業模式的大幅 轉變,新進領導理論研究的趨勢變成了強調領導者要具有遠見、重視革新、鼓勵部屬提 昇工作動機到較高層次,以共同完成既定目標。例如 Bryman (1992) 指出領導應該強調 願景與使命而不強調計畫、應該注重引起動機與激發鼓舞而不是注重控制與問題解決便 是一例。較新且較受歡迎的主流理論包含「領導的歸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of Leadership) 」、「魅力領導理論 (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交易領導理論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與「轉換領導理論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等等。可說是將過去理論觀點加以融合、截長補短,建構出得以因應未來環 境快速變遷,以領導者魅力來取代特質及行為的論述。下表 2-1 為領導理論演進整理。

表 2-1

領導理論與研究重點表

領導理論 年代 研究重點

特質理論 1920-1950 領導者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天賦。

行為理論 1950-1960 領導者是可以後天加以培養的,研究領導者的實際行為、領 導方式與組織效能的關係。

權變理論 1960-1980 討論 (權變)情境影響與領導的關聯。

新進領導 理論

1980-現今 包含歸因理論、魅力領導理論、交易領導理論、轉換領導理 論等等。

資料來源: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 Sage. P.1.

三、 美學領導 (Aesthetic Leadership)

美學領導屬於近代發展出的新穎領導理論,綜合了魅力領導與誠實領導之精華,是 特別針對部屬在美學上的成就如美感表現、誠實、觀點、應用、溝通能力與外在條件等 等能夠產生影響或加以肯定的領導方式。美學領導與傳統冰冷、條件式的管理邏輯不同,

強調管理中「美」的存在必要,讓領導具有溫度,具有美的涵養、意境及價值,最終圓 滿達成組織經營的目標 (Hansen, Ropo, & Sauer, 2007; Ladkin, 2008)。黃昆輝 (1988) 提 及,做決策是領導者的核心工作,而價值形成政策的來源,不但是道德的 (moral)、美 感的 (aesthetic),且是效用的 (utility),這三者均與組織目標、發展方向構成密切的關係。

社會對於美的需求逐漸提升普及,領導者對於組織中美學的認知與理解能力日顯重要。

組織中愈是懂得展現「美力」的領導人,愈具有說服力 (Schroeder & Fillis, 2010)。

反映在實務上,愈來愈多人體認到「美」運用在管理科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Lash, 1994)。美學領導人能夠激發部署團隊的美學潛能,以自身的美學素養薰陶、影響 整個團隊。所強調的是一種讓部屬善用「美學感知」與「美的判斷力」共同工作的領導 方式 (Hansen et al., 2007),其中包含了兩個重要的元素:(一) 感官知覺 (二) 參考經驗 值。美學領導的成功,通常不是因為照著規範或者理性思考的決策,而是來自於分享共 同的美學體認 (Schroeder & Fillis, 2010) 。也就是說,先藉由組織成員們感官上產生共 鳴,再將領導行為導入 (Strati, 1992)。

Buonincontro (2011) 指出,美學領導共有四大要素,包括情緒的覺察與同理心、

感官與身體注意、對組織美感有興趣與道德目的之激勵。現階段 Polat 與 Ö ztoprak-Kavak (2011) 已開發了包括七大構面的「美學領導量表」 (ALS) 分別自美學溝通、美學趨近、

美學支持、美學應用、美學敏銳、美學誠實,以及美學表現七部分來分析美學領導行為。

由於「管理藝術」、「組織美學」相關理論陸續引起廣泛的討論,美學領導與組織成員感 受的類似研究也漸受重視。近年於國內曾將此理論運用在教育領域如教育部 101 年起推 動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針對校長進行的研討會議及訓練,

迄今僅限該領域而尚未成孰發展運用至其他行業及範疇。學校的領導重視美學的思考與 實踐可以彌補領導技術未臻成熟的匠氣和粗陋,將領導的作為提升至一種和諧、恰到好 處的美感境界,悅己悅人 (吳明清,2009;黃宗顯,2012)。同理可推測這一種透過評析、

感受進而分享美學觀點並且鼓勵呈現美學表現的領導方式,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力與看法 在具美感的環境中分外重要 (Cheng, 2008)。

四、本研究對美學領導的討論

綜合上述學者的論點,本研究認為美學領導的意義可歸納如下:

(一)

對於部屬在美學上的成就如美感表現、誠實、觀點、應用、溝通能力與外在條件等 等能夠產生影響或加以肯定,藉由感官上產生共鳴,再將領導行為導入。

(二)

能夠激發部署團隊的美學潛能,以自身的美學素養薰陶、影響整個團隊。

(三)

分享共同的美學體認進而追求組織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