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職涯發展能力的意涵

本節旨在探討職涯發展能力之意涵,首先從探討職涯的定義開始,深入探討 職涯發展理論後,再進一步探究職涯發展能力,最後再從職涯發展理論中來探究 影響職涯發展選擇之因素。

一、職涯的定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由此可見,在數千年前人類已開始談論職 涯發展。Career 一詞在國內亦有學者翻譯成「職業前程」、「事業」、「職涯」、「永 業」、「生計」、「前程」等詞(黃天中等,1991),雖皆是同義複詞,但本研究依 據研究目的,以「職涯」作為貫穿本篇研究之名詞。

實際上,職涯的意義比工作或職業的範圍更大(朱湘吉,2001)。牛津字典

(Oxford Dictionary)對職涯的解釋是「道路」,引申為人生的道路或發展途徑。

Super(1976)認為:「職涯是一個人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式和歷程,統合個 人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的角色,並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組型。」

Schein(1978)則認為人生的生命歷程,是由「工作、職業或事業」、「情感、婚 姻或家庭」和「個人的自我成長和身心發展」這三種旋律所交織、激盪而成的。

關於國內外學者專家對於職涯的定義,以下由研究者整理如表 2-5:

27 表 2-5

國內外學者對職涯的定義

學者專家(依年代排序) 對職涯的定義

Super(1957) 職涯係指一個人終生經歷的所有職位之整體歷程。

Hall(1976) 職涯係指一個人終其一生,伴隨與工作或職業有關的 經驗和活動。

Super(1976) 職涯是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程,統合個人 一生中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 的自我發展組型;職涯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迄退休之 後,一連串有酬或無酬職位的綜合,甚至也包含了副 業、家庭和公民的角色。

McDaniels(1978) 職涯的意義應比一個人的工作或職業更為廣泛,它是 指一個人終其一生所從事工作與休閒活動的整體生 活型態。

Gysbers & Moore(1981) 以「生活的職涯發展」替代職涯的涵義,統整個人一 生所有的角色、環境與事件對自我發展的影響。

London & Stumpf(1982) 職涯是工作、職位與責任、挑戰的互相過程。

Raynor & Entin(1982) 職涯不僅是一個行為的概念,也是一種現象的概念。

聯結了「人在做些什麼(行為)和「人如何反應看自 己」(現象)兩種不同的層面。

饒達欽(1984) 職涯是一個人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一序列職業、工作 和職位,亦即生活中與諸工作角色有關經驗順序。

Hall & Goodale(1986) 職涯是一個人在其生命時段期間,與其工作有關的經 驗和活動方面的態度與行為的順序。

Hellrigel, Slozcum &

Woodman(1987)

職涯是一個人所覺察到在其生活幅度中,與自己工作 相關活動相聯結的重要事物。

Monday & Wayne(1987) 職涯是一個人整個生命中所選擇追求的一般行動方 式。

(續)

金樹人(1987) 職涯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包含了家庭、學校、社 會的所有活動經驗,而這種經驗會形塑自我的獨特生 活。

金樹人(1988) Career 原意為兩輪馬車,引申為道路,即人生的發展 道路,亦即指個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與職位。

Cascio(1989) 職涯是一個人工作生活所從事的職位、工作或職業的 順序。

Ivancevich & Glueck

(1989)

職涯是個人工作生活中,與工作相關的經驗和活動結 合的態度和行為的順序。

牛格正(1986) 工作是一個總名稱,如果把工作當做個人一生的事業 來看即是生涯,職涯包括了個人一生中所涵蓋的職 位、職務、職業與行業等。

楊朝祥(1989) 職涯就是一個人在就業前、就業中以及退休後所擁有 的各種重要職位與角色的總合。

林幸台(1991) 職涯是一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擔任的職務角 色,同時也涉及到一些相關性的活動。

鄔昆如等(1998) 職涯是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向度,是具有「觀照現在,

規劃未來」的涵義。

Mondy, Noe & Premeaux

(1999)

職涯是個人追求完美工作與生活的行動歷程。

吳芝儀(2000) 職涯不僅止於工作或職業。職涯是一個有關生活風格 的概念,包括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所從事的一系列與個 人工作生涯有關的所有活動。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觀上述,研究者認為職涯的定義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觀點:狹義的職涯是 指個人對職業或工作的探索;廣義的職涯是指人一生中整體生活與生命意義的追 尋。若以微觀和鉅觀的角度來探討之:微觀的職涯定義是指階段性、短時間內的 規劃;鉅觀職涯的定義則重視人一生中全程性的長時間規劃,確立方向感。以主、

29

客觀的角度切入則是:客觀職涯重視的是外在具體事物的追求;反之,主觀職涯 重視的是內在精神層面、心理層面、靈性活動的探求。

二、Donald E. Super 生活-職涯發展理論

人自呱呱墜地之後,就開始了其職涯。職涯發展即是人一生中發展的歷程。

吳芝儀(2000)指出職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係指由個人心理、社會、教 育、體能、經濟和機會因素等綜合形成個人終其一生的發展性職涯歷程;這些個 人所經驗的層面,與個人在教育、職業、休閒嗜好等方面的個人選擇、投入和進 步情形有關;是個人知自我認定(self-identity)、職涯認定(career identity)、職 涯成熟(career maturity)等特質的發展歷程。此一終其一生的發展歷程,導致個 人的工作價值、職業的選擇、職涯型態的建立、決定風格、角色統整、自我認定 及職涯認定、教育進修,以及其他相關的現象(Herr & Cramer, 1996)。

Super(1910-1994)是二十世紀對於職涯發展理論具有重要貢獻的學者之 一,他利用了 Buehler 於 1933 年所發表的「分析生命歷程」為範本,於 1942 年 提出職涯發展的觀點,認為職涯發展是一種連續不斷、循序漸進、有固定型態,

並且可以預測的動態過程。同時,職涯發展亦是一種妥協的過程,自我觀念的發 展與執行在其中佔有極重要的角色。

Super 提出了「生活-職涯發展論(life-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將人的 一生比做彩虹,發展出「生活-職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Super 認為人 的整體發展可從時間、廣度和深度這三個層面來看。時間是以一個人的年齡或生 命 歷程 為基礎 ,分 成五 個生活 階段 (又稱 大循 環):成 長( growth)、 探 索

(exploration)、建立(establishment)、維持(maintenance)和衰退(decline)階 段,在每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之間稱為「轉換期(transition)」(又稱小循環),

此時期包含了新的成長、再探索與再建立的歷程。廣度為包括人一生中所扮演的 各種角色,如兒童(child)、學生(student)、休閒者(leisurite)、公民(citizen)、

工作者(worker)、家庭照顧者(homemaker)等,個人在各類工作或生活角色間 的選擇,影響其一生發展甚遠。深度即是個人在扮演某一角色時所投入的程度(朱 湘吉,2001)。

(一)Super 的職涯發展階段與任務

Super 認為職涯發展可依年齡將每個人生階段與職業發展配合,每一特定階 段皆有其主要的發展任務,他強調個人在職涯發展中的自我實現,個人必須面對 每一階段的發展任務,以達到發展的目標,有關 Super 的職涯發展階段分期與其 發展任務陳述如下(劉玉玲,2007):

1.成長階段(出生至 14 歲):個體主要的發展任務是經由家庭與學校中重要人物 的認同,發展出個體的自我概念。個體透過經驗可以瞭解周遭環境,尤其是工作 世界,並以此作為試探選擇的依據。成長階段有三個次階段:(1)幻想期(fantasy,

4 至 10 歲):個體的需求佔決定性因素,角色扮演在此階段很重要,由不同角色 的模擬來體驗真實生活的可能性;(2)興趣期(interest,11 至 12 歲):喜好與 抱負是所從事活動的主因,逐漸形成自我觀念;(3)能力期(capacity,13 至 14 歲):以能力為主,個體開始瞭解自己與未來工作要求的條件適配性問題。

2.探索階段(15 至 24 歲):個體在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有自我概念與職業概念的形 成、自我檢視、角色嘗試、學校中的職業探索、休閒活動,與兼職工作。探索階 段的三個次階段如下:(1)試探期(tentative,15 至 17 歲):個體開始在有限的 職涯認知範圍內考慮自己的需求、興趣、能力、價值與機會,讓職業偏好逐漸具 體明朗化。會透過幻想、討論、課程、工作等嘗試做試探性的選擇,但對自己的 能力、未來的學習與就業機會不是很確定,依然在試探追尋中;(2)過渡期

(transition,18 至 21 歲):個體開始考慮現實的狀況,並試著證明自己對自我概 念的看法並實踐,如網路創業、開發網路遊戲,使職業偏好逐漸特殊化;(3)嘗 試期(trial,22 至 24 歲):個體可從事一份可以培養能力或能提供重要機會的工 作,是否能維持生計,在此階段不是主要考量。

31

3.建立階段(25 至 44 歲):個體藉由不同的嘗試以確定職業抉擇是否正確,若自 覺正確,就會全力以赴努力經營,逐步建立穩固地位。兩個次階段如下:(1)嘗 試期(trial,25 至 30 歲):個體為尋求安定,原本認為適合的工作後來發現不合 適,於是重新調整生涯步伐再出發;(2)穩定期(stablization,31 至 44 歲):從 工作當中看見自己未來的發展,穩定中求發展。

4.維持階段(maintenance,45 至 64 歲):個體努力守住這份工作,繼續將它做 好,維持既有成就與地位,並發展退休的財源與計畫。

5.衰退階段(decline,65 歲至死亡):個體的體力與心理能量逐漸衰退,工作活 動轉變,生活重心改變,尋求不同方式以滿足需要。二個次階段如下:1. 減速 期(deceleration,60 至 70 歲):工作速度變慢,工作責任或性質亦改變,進行 經驗傳承與發展人生第二春,盡量使工作配合生理需求;2. 退休期(retirement,

71 歲至死亡):有些人能很愉快地適應完全停止工作;有些人則適應困難、鬱鬱 寡歡;有些人則是老邁而死。

上述人生階段因個體有其個別差異,某些階段或許並不完全和年齡相符,每 個人都有可能會在人生的不同時間點上再次經歷這些階段或是部分階段。若依照 我國入學年齡來看,高三學生的職涯發展階段已進入了探索階段中的試探期或過

上述人生階段因個體有其個別差異,某些階段或許並不完全和年齡相符,每 個人都有可能會在人生的不同時間點上再次經歷這些階段或是部分階段。若依照 我國入學年齡來看,高三學生的職涯發展階段已進入了探索階段中的試探期或過